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媒介即讯息”再审视

2019-03-21张佳琪

传播与版权 2019年4期
关键词:卢汉讯息麦克

张佳琪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092)

“媒介即讯息”是媒介研究技术取向的开创性理论,由麦克卢汉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媒介即讯息”要求抛开内容谈媒介,将媒介研究的重点从媒介内容转向媒介本身。在新媒介、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抛开内容谈媒介、探讨媒介对社会带来的影响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媒介即讯息”的内涵

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讯息”,并在伊尼斯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媒介”的概念,极大地扩展了媒介的范围,指出媒介本身就在传递着讯息。在媒介所引起的可能性影响或者带来的社会变革方面,媒介本身比内容更有意义与价值。

(一)泛媒介

通常所谓的媒介主要是指报纸、电话、广播和电视等传播媒体,但在麦克卢汉看来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定义,他指出媒介是人体和心灵的延伸,任何技术、一切技术都是媒介。这与媒介环境学派的泛媒介观是一脉相承的。

在麦克卢汉之前,哈罗德·伊尼斯最早提出“媒介偏向论”,探讨了泥版、莎草纸、字母表、羊皮纸、硬笔、软笔、苇管笔、羽毛笔、广播等媒介的偏向[1]。麦克卢汉在此基础上扩大了媒介的范围,认为凡是连接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东西均可视作媒介。比如,衣服是肌肤的延伸,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之后,保罗·莱文森在《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中进一步阐释了麦克卢汉的泛媒介观,将数字时代的手机、因特网等新兴技术纳入媒介的范畴[2]。

“媒介即讯息”的媒介本身与一般意义上的媒介有很大的差异。正是因为这种泛化的媒介范围十分广泛,囊括了所有人工制造物和各种技术,甚至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归结为媒介的发展和更新[3],在这个层面上,媒介本身的意义比媒介的内容要大得多。

(二)媒介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人们总是把焦点聚集在媒介所承载的内容上,认为媒介仅是形式,仅是工具载体,是空洞的、无意义的。萨尔诺夫就曾指出媒介作为形式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媒介承载的内容。麦克卢汉认为这种观点忽视了媒介的性质,表现了人在新技术形态中受到的肢解。麦克卢汉认为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将研究的重心放在媒介内容上是步入了研究误区,他指出“媒介的‘内容’好比是一片滋味鲜美的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来分散看门狗的注意力。”[4]麦克卢汉用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媒介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他把媒介内容比作肉,把媒介形式比作窃贼,人们往往只看到了肉,而忽视了窃贼。媒介“使事情所以然”[5],媒介本身对人的影响力超越了内容,但媒介的效果往往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才能显现出来,内容往往掩盖了媒介本身的影响力,导致人们对媒介形式的忽视。

长期以来内容研究是媒介理论的主要部分,对此麦克卢汉提出了著名论断“媒介即讯息”。媒介不是纯粹的工具,也不再是一个中性的传输渠道。媒介的塑造力正是来自媒介自身,媒介本身就是无言的讯息,还决定了讯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媒介即讯息”打破了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框架,跳出内容的束缚,回归媒介本身,从技术角度探讨媒介与人类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媒介即讯息”是一种夸张的表述,没有完全抹杀内容的意义与价值,只是要强调与媒介形式相比内容仅仅是配角,强调媒介在人类传播活动中的意义超越了内容。

二、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媒介本身相对于承载的内容而言,在宏观层面的历史上更有影响力。媒介塑造和控制着人类交往和行为的尺度和形式,从而影响了人的感官和社会形态。

(一)感官的延伸

媒介本身就是一种信息,而不只是一种传播方式和手段,所以媒介不是中性的传播渠道,媒介的物质和符号特征都带有偏向性。麦克卢汉从“媒介是人的延伸”出发,探讨了媒介所引发的感官偏向。

一切媒介均是感官的延伸。但媒介带有偏向性,其对人的延伸也具有多方位的偏向性。媒介对人的感知有强烈的影响,不同的媒介对不同的感官起作用,不同时代的媒介对人的感官起不同的作用。机械时代,机械媒介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媒介的放大和扩展效应使人的身体在空间范围内得以延伸,比如,轮子是脚的延伸,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电子时代,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即电子媒介对人的影响不是发生在意见和观念的层面上的,而是发生在感觉比率和感知模式上的。电子媒介把人整合成一个统一有机体,人的感知系统不再只偏重视觉,而是需要调动全部的感知器官去全面认识世界,从而人成了感知整合、整体思维的人。尼尔·波茨曼在《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对媒介的延伸作用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媒介能够放大某种感官、技能或能力,从而媒介具有偏向性,这种倾向是意识形态偏向,也是赋予一种事物更高价值的倾向。不同的媒介提供了不同的符号系统和思维方式,塑造不同的媒介环境,促成不同的感官、心理结果和话语模式,进而深刻地影响着文化模式、社会结构及历史进程。

(二)社会的变革

人类文明传承千年的重要原因是媒介的内容能够传承,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根本作用的是媒介本身。任何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为人类创设出一种全新的生活环境。人们的生活被媒介包围,在心理上不知不觉变成了媒介的奴隶,潜意识受到媒介的浸染。媒介改变人的感觉比率和感知模式,而人的感觉比率的改变,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价值观念、沟通方式、情感表达,改变人们的生活状态与行为方式,进而会影响文化构型和社会组织的变迁。因此,媒介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因。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可以具体看到媒介本身对社会的变革力量。每一种突破性的媒介都会开启一个新的文明时代。根据媒介的发展脉络,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口语媒介时代、印刷媒介时代和电子媒介时代。在口语媒介时代,人们需要全面调动一切感官进行面对面交流,人们过的是一种部落式的整体生活,人和整个部落融为一体。印刷媒介时代,特权和贵族阶层对文化的垄断被打破,文化的大众化传播成为可能,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文字信息进行判断与解读,大大地强化了个人主义和专门化的倾向。人们原来那种高度整体性的生活被机械分割的态势所取代,进入一种非部落的生活。电子媒介时代,电子媒介使人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延伸,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与生活方式,人们开始把自己的命运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重新走向部落化[6]。

从以上的社会发展各阶段特点可以看到,媒介不仅能够传递讯息,还发挥着塑造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作用,影响了社会进程。因此,媒介比其承载的内容更重要。

三、人工智能时代的媒介与内容

人工智能是一种可替代人类体力乃至脑力劳动的技术革命。近年来,大数据、机器学习、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2016年谷歌机器人AlphaGo打败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麦克卢汉指出一切技术都是媒介,因而人工智能也是一种媒介。人工智能构筑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人们沉浸在这个环境里,价值观念、消费方式、生活方式、情感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机器人写稿来看,人工智能媒介传递的内容没有实质的进化与升级,主要是媒介本身的革新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人工智能本身比其所承载的内容对人类生活、社会结构的影响更深刻、更彻底。

(一)新的讯息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了智能新闻写作浪潮,各大新闻机构先后尝试使用机器人写稿。从2009年美国西北大学智能信息实验室StatsMonkey的体育报道,到2015年腾讯财经Dreamwriter的财经报道,大数据、云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全面渗透了新闻行业,机器人写稿在不同国家的新闻生产领域广泛应用。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写稿机器人的算法能对海量数据进行排序、分类、关联和过滤处理,并将整合的数据套用设定好的固定模板,自动生成新闻稿件,即“自动化新闻”“机器人新闻”或“算法新闻”。但是,写稿机器人擅长写的是涉及大量数据、连接逻辑简单、对数据准确度要求很高的结构化稿件,主要适用于规范化、可模板化、重复性高的内容,以财经新闻、体育赛事、天气预报为主,形式大多数为快讯、短讯和财报。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的媒介,其所承载的内容与传统媒介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仅在媒介本身上表现出巨大的变化。

机器写稿对新闻行业的“革命性”颠覆主要是来自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具有明显的数据处理优势,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里处理大量数据,降低人为失误。“媒介即讯息”,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就意味着人从重复和机械的简单写作中解放出来,意味着智能语义分析技术、机器深度学习基础上的人工智能思维,为人塑造了新的媒体体验、新的传播模式、新的环境,这是媒介内容所无法提供的。

(二)新的延伸

电子媒介突破了机械媒介线性表达所产生的影响,将人类各部分重新统合成为有机整体。人工智能作为新的媒介,在此基础上又拓展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从肢体、感官、人脑等多个方面对人进行了延伸。首先,人工智能是人类肢体的延伸。人工智能将识别能力与智能硬件紧密结合,通过体感技术与人机交互打造出智能机器人,包括智能制造、服务机器人、自动驾驶和无人机等。其次,人工智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人工智能运用生物技术、体感识别、人机交互等新型理念,打造出可穿戴设备、AR、VR、智能家居等应用,比如VR在新闻领域可以模拟重建事件现场,多维度地呈现新闻内容。此外,人工智能是人脑的延伸。人工智能以数据挖掘为基础,运用文本识别、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声音合成等机器学习技术,模拟人的神经网络,打造个人智能助手、智能合约等应用,全方位精准辅助人们获取信息。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人工智能技术模仿延伸了大脑和意识,是人类最高级的中枢神经系统。人工智能本身携带的讯息远远超过了内容的重要性。人工智能创造了新的媒介环境,改变了人们的意识活动,使人类文明迈上了新的台阶。

四、结语

大多数学者将媒介研究的焦点置于媒介内容,是因为媒介的效果显现需要较长时间,内容往往掩盖了媒介本身的影响力。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要求抛开内容谈媒介,对媒介研究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一切技术都是媒介,媒介本身就在传递着讯息。人们的生活被媒介包围,在心理上不知不觉变成媒介的奴隶,潜意识受到媒介的浸染。媒介塑造和控制着人类交往和行为的尺度和形式,媒介是人类感官的延伸。在对人的感官、社会形态构成、社会变革的影响方面,媒介本身比内容更有意义与价值。媒介的变革而非内容的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因。人工智能时代,从应用广泛的机器人写稿来看,人工智能媒介传递的内容没有实质的进化与升级,主要是媒介本身的进步和革新改变社会及成员的行为模式和思考方式。人工智能媒介本身比媒介所承载的内容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更深刻,也更彻底。

猜你喜欢

卢汉讯息麦克
生活很艰难,但你被爱着
解放昆明:起义义举中有憾事
生命的讯息
卢汉与云南起义
口腔医学讯息
口腔医学讯息
口腔医学讯息
2017年西麦克展览公司展览计划
还原·拼接·延伸——保罗·莱文森的《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千纪指南(第2版)》的新阐释
对麦克卢汉“技术决定论”思想的再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