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客观性的辩证分析

2019-03-20王源

西部论丛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主观性客观性

王源

摘 要:新闻一词广义上,是通过媒体介质进行记录的一种文体,狭义上则是通过简明扼要的文字对现实中发生的事情进行及时迅速的报道[1]。因此,尽管依托着现代的传播技术,“新闻客观性”这一哲学性问题,既包含着新闻行业从业者在新闻活动过程中的主观因素,也有着实践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辩证的角度对“新闻客观性”进行辩证的分析,帮助新闻行业从业者正视和理性的看待新闻中出现的问题,顺应事实真理的同时,有效的追求新闻中的客观性。

关键词:新闻客观性 客观性 主观性 辩证分析

1.“新闻客观性”的概念分析

“新闻客观性”这一问题在新闻行业的不断的发展和革新中,依旧不乏讨论者。总体上来说,新闻客观性被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认为“新闻客观性”是有实现的现实可能性,尽管这种客观性多存在于新闻行业者的职业理念中,在实践过程中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但却在新闻技术的发展中,不断的接近现实客观性;另一类则认为新闻客观性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在新闻采访和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新闻行业从业者个体间的不同素养,在实际新闻报道的过程中,难免会夹杂着个人主观因素。如此一来,不仅新闻的客观性遭到了质疑,新闻的真实性也让大众心生怀疑。所以,尽管多年来,针对这一问题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是,新闻的客观性与其主观性甚至是新闻的真实性都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新闻记者在报道的过程中尊重实际情况,并从主观能动性出发,对新闻真实的情况进行真实无误的客观反映,才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和检验新闻的真实性。单独采取其中任何一类单一的观点进行新闻报道的实践,都会让新闻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有利的理论依据,甚至在实践上产生诸多的问题,更经不起历史的检验和推敲[2]。只有辩证的看待“新闻客观性”这一哲学性问题,才会避免在新闻活动过程中产生态度和方式上的误区,继而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和大众。

2.“新闻客观性”的哲学基础

在哲学基础的研究过程中,对任何事物的探讨和分析,都是有着相同的准则。只有找到一个有足够理论支撑的切入点,才可以在广阔的视角中深入的对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减少弯路和挫折。“新闻客观性”在历来的研究和探索中,往往留下的是比较混沌不清晰的局面。因此,为了更好的看清“新闻客观性”的哲学基础,我们需要在以新闻事实做背景的前提下,牢牢把握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才可以从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更好的论证“新闻客观性”中存在的哲学问题。

2.1新闻客观性中的实践性和过程性

“新闻客观性”有着实践性和过程性。自觉是人类和动物间最大的区别表现之一,人类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自觉的在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下,能动的认识和探索世界。这也是人类在不断深入演化过程中能够具备和掌握的认识世界的能力。“新闻客观性”拆分来看,就是“新闻”和“客观”,“新闻”是既定存在的事实,无可厚非。但“客观”却需要进行辩证分析,在新闻记者遇到“新闻”之时,对其的认知是建立在新闻记者本身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之上的。常见的做法便是对认知系统中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进行直观的类型比较,而当对出现的新鲜事物没有系统认知的参照时,则需要根据新闻记者自身固有的社会经验、知识构成和价值文化等相关的非物质经验储备进行调用,由于不同成长经历和文化素养甚至是生活环境造就了个体间的差异性,在对新闻采访和报道的过程中就会有所不同,继而体现在新闻上,难免会有着触犯“客观”的风险。

2.2新闻客观性具有自我检验性和验证性

作为一种经的起时间推敲的特殊性内容载体,新闻客观性具有自我检验性和验证性。新闻是一种对世界中客观发生的事情进行传播的一种特殊渠道,这种形式类同于课堂上的学生和老师,在对实实在在的知识进行学习之后,需要围绕以知识点为中心进行考核,老师进行批改。这在新闻中也是一样适用,对于有着标准答案的客观事实,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那么就需要接受大众的考核,在不段的检验和监督的过程中,有失偏颇的新闻内容,则需要新闻工作者对内容进行重新的修改,甚至是如果存在违反客观规律的新闻报道,需要勒令停止传播。在这一过程中,“新闻客观性”是接受大众群体和客观事实的双重审核和监督的,也侧面反映了“新闻客观性”在报道之日起,就存在着自我检验性和验证性两种特殊特征,这种特征也促使着新闻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的趋近客观真实。

3.“新闻客观性”的物质基础

新闻的内容离不开理论的基础和既定的事实,在传播的过程中能够客观的展现在广大观众的视野中,更缺少不了影像、图片、声音等媒体介质的传播。这种现代的媒体传播技术为新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媒体传播技术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在表现手法和表现效果上则需要新闻记者依据客观的事实进行表达和传递,一旦表现手法出现了误差,就会有损新闻的客观性。因此,在新闻传播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既不能对其的意义夸大,也不能只依靠多媒体技术这一单一的物质基础来取得片面的客观新闻效果,甚至是在报道的过程中一开媒体传播技术歪曲既定事实。这些都不利于“新闻客观性”的长远及健康的发展。

3.1新闻客观性离不开职业理念的普遍性

职业理念的普遍性为客观思想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新闻客观性”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意在公开的环境下,正确公正且迅速的对新鲜事物的产生进行报道。发展到19世纪,“新闻客观性”这一概念出现了明确的阐述,并要求新闻行业从业者需要努力发挥自身的价值,确保公众得到的新闻消息是绝对公正无偏颇的。这不仅是对“新闻客观性”的定义,更对新闻行业从业者的职业理念做出了规范和界定,更为“新闻客观性”的思想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准则。由此可见,客观性不仅需要尊重既定事实和对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需要新闻行业从业人员对自身的思想理念进行自我约束和规范。

3.2大众监督是新闻客观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大众的监督是促进新闻客观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大众的监督是推动“新闻客观性”发展的内在核心推动力。大众的监督更是保障新闻通讯机构可以在正确轨道下发展,不产生分歧的重要力量之一。“新闻客观性”在发展的初期,常常被发达国家之间不同的政治党派所把控,一度成为了党派与党派之间相互谩骂和诋毁的主要方式,这种公开发表的被捏造的事实甚至让报纸失去了原有的公信力,成为了大众所厌恶的虚假一词的“代言人”。为了挽救传统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摆脱各政党之间的利用公众报刊所作出的不实报道,急需创建一个公正客观的全新类型的新闻载体。由此,大众报刊相继面世,这种大众新闻报刊的出现,在不断的革新中,逐渐赢得了大众消费者的喜爱,更成为了一款受大众监督的,最为中立、平衡和客观的媒介选择,也是促进和发展未来新闻报道客观性的重要原动力。

4.“新闻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博弈

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以主观思维为主和客观社会思维为辅的认知结合体。在实践的过程中,人类可以通过主观的能动性对社会进行了客观物质性的活动,继而产生了对事物主观和客观的交替性思考。在新闻行业从业者对新鲜事物进行采集报道的活动过程中,深层次上,也是新闻记者对“新闻客观性”和自身的主观性的一种内在博弈。在这场主观和客观的博弈中,时常由于过分的追求物质的属性而忽视了客观事实存在的特殊性及普遍性的关系。例如:关于地球的自转和地球围绕着太阳进行的公转的报道,在人类普遍性认知的观念下,往往对这类型的报道不会产生任何异议。而如果说,关于对火星存在着生命物种这一问题进行报道之时,新闻记者在期间的言论就难免会由于个人认知的特殊性产生客观上的歧义[5]。也就是说,对于无法定论的问题和大众不常遇见的问题,都存在着客观事实的特殊性,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则需多加注意。

因此,在对新闻报道的过程中,需要尊重以下几个规律,才可以更好的发挥客观性与主观性博弈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即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尊重事物的客观条件,遵从事情的发展规律,积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想要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保证“新闻客观性”的最大化,不仅需要新闻记者遵循事件的客观规律,更需要借助相关的记录和认识工具。将采集到的最原始信息,用最为公正公平的手段,将主观性和客观性最大限度的均衡展示。

5.“新闻客观性”的现实性价值

新闻记者这一职业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是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一种集合体,在对待事物的客观性展示中深刻的传达了自身和社会的现实性。在新闻活动的过程中,新闻记者出于职业操守,会潜意识的将自己的主观因素尽可能的减少,避免参与到客观事实的新闻中,但作为这个社会上的主体,某些主观意识置身于社会历史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影响下,新闻记者自身的思想价值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生活,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新闻报道的工作。这一内容,也是让我们大众常常忽略的事实。也就是说,在“新闻的客观性”现实价值的组成中,新闻记者的主观性感觉不到,但不代表不存在。

与此同时,新闻媒介在发展的过程中,新闻从传统的展示,逐渐演变成一种以盈利为目的传统商业媒介,也就是说,利益最大化的总体发展方针成为了当前新闻媒体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这在促进新闻报道辩证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一把双刃剑。为了取得最佳的利益,往往会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对新闻的客观原则性轻易的改变甚至是扭曲[4]。可以说,这不完全由于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上的欠缺,更深层面上是由于,新闻媒体的不断发展,让世界各地区的传媒行业都存在着十分激烈的竞争关系,在传播技术的同质化和普及化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新闻客观性”的现实价值性。

这就需要在注重传播设备和技术上的独家以及时效性的优势,缩短竞争压力,提升自身实力。不仅如此,还需要在追求独家报道的过程中,避免由于主观臆断而缺乏对新闻事件的深入和全面的采访,要方宽视角对新闻的客观性做出认知上全面保障,避免对新闻事件断章取义、甚至是牵强附会偏离客观现实性。

6.“新闻客观性”与新闻职业道德之间的关联

从新闻职业道德方面来看,自从18世纪被首次提出以来,“新聞客观性”这一概念已经成为了衡量新闻记者是否具备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标杆。商业报纸的兴起和发展,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新闻客观性”在践行的过程中开始表露出明显的缺陷,部分新闻记者为了达到足够的发稿量,达到自身的经济利益。多在新闻活动中进行有失偏颇的采访,一定程度上违反了“新闻客观性”。由于诸多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是宗教的原因,让新闻职业道德在综合因素的交替影响下,很难达到和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不仅如此,随着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新闻客观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保证,但在新闻记者在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情况下,会对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恶意的使用,不仅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真实的图像信息进行任意修改和凭空杜撰,甚至可以对真实的新闻移花接木,利用编辑软件进行新闻的在创作。这种不仅违背了“新闻客观性”,更是有违新闻职业道德素养。只有牢牢把握自身的职业方向,将“新闻客观性”融入到实际的新闻报道中,才可以将新闻的真实性有效的展现,并消除客观性的新闻隐患。作为一个不可撼动的原则,“新闻客观性”在新闻工作者中,更像是一个不可摒弃的信仰,在实践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无需将客观性进行物化而去深究其究竟实践到了什么过程,知道认清自身的职业价值,不纠结主观性的干扰,便可以完全做到将“新闻客观性”融汇贯通[6]。

7.结束语

“新闻客观性”是复杂多变的。本文从“新闻客观性”的相关哲学特征以及现代的新闻传播技术等不同的角度做出了深入的探讨和辩证的分析,同时也发现,在新闻记者追求职业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在自身职业追求和“新闻客观性”两者之间遇到阻碍和挑战。只有辩证地看待和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可以理性的克服困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依托下,实现“新闻客观性”和自身职业价值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赵月枝.为什么今天我们对西方新闻客观性失望? ———谨以此文纪念“改革开放”30 周年[J].新闻大学,2008, ( 2) : 10

[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7 年第 4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摘要[M].北京: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 心,2017: 7

[3] 杜尚泽.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2-20( 01) .

[4] 陈桂兰.新闻职业道德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45-251.

[5] 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M].北京:新 华 出 版 社,1998:186- 188.

[6]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主观性客观性
浅析历史的客观性
基于科创节平台的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聚焦以能力立意的六种“客观性”函数问题
国家利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分析
科学建构论的相对主义立场
从《绸都·丝韵》谈非遗类纪录片的创作理念
图书馆学视阈内的客观性原则之诠释
论色彩在影视动画艺术中的运用
浅析后印象派绘画色彩
花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