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升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精神

2019-03-20汤昕周辉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马克思主义思维

汤昕,周辉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升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精神

汤昕,周辉

(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816;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816)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一个伟大的民族必有源源不断的创新来驱动发展。习近平曾强调,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新时代,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呼唤更多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需要进一步为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以培养社会主义的有效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新时代下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状况做出分析,并基于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从思想提升与实践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创新精神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与蓬勃发展的动力之源,主要包含了认知、实践和价值三个维度。马克思主义不仅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教育工作奠定了哲学基础,同时其蕴藏的创新精神也为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如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基因的推动,创新能促进各行各业事半功倍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高度重视创新,多次强调创新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的核心因素,大学生作为青年创新力量的生力军,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势在必行。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中蕴藏的创新精神运用到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创新型人才。

一、以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突破发展瓶颈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丰富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在若干历史事件中均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自实现改革开放伟大决策至今已走过辉煌的四十年。这四十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经济实力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社会主义制度显示吸引力和凝聚力最强的四十年。世界上有许多国家也实现过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我国一样持续三十多年年均9.8%的GDP增长水平,毫无疑问这是一项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其背后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2012年习近平在考察广东时就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2013年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中国共产党总是立足于实践,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四十年的实践证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极其成功的探索,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强有力的自信来源。但同时,我们也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过去的发展,既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进行肯定,也要对过去四十年的发展进行反思。在过去四十年的发展中,我们依靠国家制度的优势、丰富的资源储备、巨大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政策的全方位支持,并搭上了全球化的顺风车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了“世界工厂”。短期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带来了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这将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不仅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这些繁荣背后的隐患迫切需要我们的关注,解决问题的根本就在于继续贯彻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推进产业升级走创新发展之路,以创新点燃改革引擎,用中国制造打开世界,用中国“智造”征服世界。

二、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指导新时代创新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创建和发展始终伴随创新的身影。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西欧,当时的英法德等国家即将实现工业革命,经济发展空前繁荣,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创建的时代正是一个充满创新的时代。创新带来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在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的支撑下,经济迅速发展,自然科学技术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力的提升促进了新工人阶级的诞生与发展。在这时,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发展背后无法避免的矛盾,他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发现资本的逐利性只能带来无止境的压榨和剥削。他意识到,资本主义不能带来全人类的解放,基于这样的判断,马克思在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思想,逐渐形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后毅然决然地投身到共产主义事业中。由此可见创新推进了科技进步的同时,也促进了思想的进步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正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成果之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创新正因如此,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也要牢牢把握创新内涵,将创新融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当中。

(二)社会矛盾变化呼唤创新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奋斗史也是一部社会主要矛盾的创新演变史。在建立新政权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地主阶级以及国民党残余势力间的矛盾;过渡时期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体现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时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时期则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把握,使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完成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在经济基础改变的条件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由“不满足”转向层次上的“不平衡”和程度上的“不充分”。这既是对我们过去成绩的肯定,同时也对未来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必然要求,只有始终用创新的眼光看问题,才能够正确把握时代基调,明确奋斗目标,确定今后一段历史时期内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制定正确的发展方略。变革不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而是由主观思想决定的。拥有创新精神,才能发现问题,打破常规。新时代下,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加快产业升级、完善分配制度,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仗。

(三)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其理论基础也是以欧洲社会为研究对象所创建,并不完全符合我们的发展国情。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来到中国为我所用,除了其本身的先进性、科学性,还因为我们用创新的眼光,以中国问题为核心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中国化改造,使其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的过程也正是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结合,并二次创新的过程。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已经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其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阐述了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报告全文关于经济的高频词汇中,提到改革69次,创新59次,人才14次。“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1]。创新之路永无止境,我们要将创新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要从思想上创新,更要从实践中不断创新。

创新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也是现实国情的客观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资源短缺,土地、森林、水、石油、金属矿产等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都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这种条件下,要实现工业化,使14亿人口普遍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并逐步走向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改变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粗放增长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根本出路。第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措施。第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只能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现代化。

面对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依靠创新,将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也只有依靠创新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加快实现民族复兴,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认识创新必要性的同时也要意识到,人才是创新的核心,是推动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新时代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现状分析

在新时代,创新思维已经成为一切事物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的重要标志,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提出,“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虽然我们近些年来越来越重视创新工作,但创新能力还依旧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2]。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而高校培养恰恰在人才培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环。认识对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我国高校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现状,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一)缺乏对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视

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产生正确的行动。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考取高分,学习知识是重复的、死板的,没有认识到创新思维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家庭是教育的起点,父母的教育理念往往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一个家庭来讲,教育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够考取一所好的大学,毕业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这样陈旧理念的影响下,教育的外化往往反映在对考试高分的追求,忽视了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样,学校也没有重视这一点。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中,摆脱不了老师讲、学生听、课后大量作业练习的老套路,这样的学习模式对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效果是十分明显,但缺少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知识的灌输造成学生的思维僵化。例如在语文课上对文言文古诗词的教学中,往往是老师给出正确的翻译然后学生背诵,而不是对其启发引导,标准答案永远只有一个,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之萌芽。这样的学习模式一方面忽视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则削减了学生学习兴趣,这暴露出了培养机制不灵活的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对创新思维能力不够重视。

虽然部分发达城市有良好的经济文化条件,意识到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及早开展素质教育活动,但绝大部分地区依然偏重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许多重视创新思维的国家中,孩子从小就被父母引导着寻找自己的喜好,探索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只有不断创新思考才能够激发自己的认知融入外界。这种理念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只有充分认识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中通过营造挑战的氛围、积极思考的氛围、创新的氛围,才能对学生产生创新思维启发。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加强对创新思维的认识还不够,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在不断地认识和实践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二)重视创新思维,缺乏实践平台建设

实践是认识的直接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是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学生对知识的摄入和能力的获得中起着重要作用。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首先是建设具有创新思维的高校教师团队,以正确的教学理论指导实践教学,其次要构建实践教育平台。在平台的建设中要以学生为核心,紧紧围绕学生需要,既可以结合创新构建创新中心直接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也可以与学科结合建设教学实践平台,在实践的基础上间接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远不是上几堂思想教育课就能解决,只有建立完备的课程体系和高效的创新实践平台,才能够使所有的创新思维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三)学校和社会缺少沟通,无法保证认识和实践的持续性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依附于群体存在,脱离不了社会群体的影响,同时教育的渗透性原理告诉我们良好的社会风气是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近些年来各种各样的娱乐节目层出不穷,在丰富观众业余生活的同时却忽视了社会正能量的弘扬。打开手机便充斥着各式各样花边新闻,少见对国家英雄、楷模的报道。与社会对楷模的漠不关心相比,直播产业却繁荣发展,靠着一下粗制滥造甚至低俗的表演就可以捞到大笔粉丝的打赏。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错误的舆论导向使得学生稍一放松警惕就受到荼毒,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一些发达国家则更注重社会风气对青少年的塑造作用,甚至为学生专门打造了适合的电视娱乐节目,比如美国的科普节目《流言终结者》以及英国TNN电视台发起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普类游戏节目《机器人大擂台》就十分具有代表性。前者主要以探索的精神及科学的原理对生活广为流传的谣言和都市传奇进行实验的验证;后者则主要是将创新精神融入实践,通过机器人之间进行武力比拼吸引众多机器人爱好者的加入,丰富了世界各地青少年的科技知识,加深他们对机器人科技知识的认知,也提高了其动手能力。这一类节目在学生群体中拥有十分广阔的市场,能够在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对其创新思维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社会对于大学生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的要求并不十分清晰,许多用人单位需要的只是需要重复机械劳动的工作人员。例如在实习中,这本是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及创造力的时刻,但却由于岗位的不合理和使得他们对日后的工作性质产生了错误的认知,甚至对学科产生厌恶。对大学生在学科范围内的创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打击。

四、以马克思主义创新实践精神破解创新思维提升难题

新时代伴随创新而来,创新是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的必然要求。社会总是在向前发展,新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这就对新时代大学生有了新的要求。正如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一定要具有创新思维,才能获取创新能力,创造创新成果,只有这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基于以上对现状的把握,高校要从学生与家长、学校和社会三个维度构建创新思维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对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优化。

(一)以学生为中心,增强主观能动性

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注意主体与客体的区分,学生是主体,学校和家长为客体,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教育者受到被教育者的限定和制约,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因此首先需要学校与学生家长进行联动,在培养方向上达成一致。其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尊重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思维的提升教育。

对于学生与学生家长来说,首先要正确地认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所在,正确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对于一个家庭来讲,获得一份好工作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往往过于注重学习成绩,认为只要成绩好自然会有好工作。殊不知,现在的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拔早已不是只关注学习成绩,价值观是否符合企业文化内涵,能否为企业创造价值才是企业所关心的,更重要的是要有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家要注重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在家庭中就积极向学生灌输走进社会的思想,鼓励孩子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孩子以创新的视角看待问题。同时,学生家长也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注重自身的创新思维培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社会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只有保持用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才可以融入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无论是积极参加实习工作还是参加公益活动,都可以为学生灌输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实习工作,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了解专业知识将运用于何处,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才能够在对自身的学习有了充分认知的前提下,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和工作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二)构建高效实践平台,持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不断输送专业知识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和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高校应该探索新的培养方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改革。教育的过程具有双重性,双创教育的推进需要高校在理念上与时俱进、学生在活动中百花齐放[5]。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引导者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出发:

(1)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理论指导正确的实践,要坚持“因材施教”与“因时施教”的原则,探索新的授课方式。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有不同的培养方法,思索如何在授课的过程中更多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认识客观真理的能力。对于尚未拥有创新思维的同学应当对其进行批判思维的教育,从对事物的否定开始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思想活跃、表现积极、创新能力出众的学生,学校应将其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提出全方位的支撑。学校可以为其切身需求为其量身打造“创新导师”,不仅在技术方面提供支持和引导,更要在信念上对其进行支持,创新之路绝不会是一帆风顺,要使学生拥有坚定信念,锲而不舍,将自己的创新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教育的过程不仅要因材施教,更要因时施教,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课程结构上要有明显的区分度。对个体来说,理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而直接知识的获得是干好工作和开拓创新的前提条件[6]。因此,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应当首先打造过硬专业知识基础,在专业基础上增加创新理论课程,注重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引导;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则要注重通过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等方式进行思维能力的提升;对于即将毕业的四年级学生则更应当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实效性,着重培养其创新思维的应用能力,能够切实为企业创造价值。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方法。这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大学生长时间在学校学习,而且主要学习书本知识,不同程度存在着缺乏实践经验的弱点[7]。对此我们应当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实践道路进行探索,引企入教、引企入研,积极与社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将校外企业作为我们学生的第二课堂,甚至可以借鉴教学工厂模式,将企业的工作环境引入教学课堂中。

(3)认识具有反复性、上升性,同时,认识的过程是曲折的、漫长的,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建立实践活动基地,为学生提供不间断的实践锻炼机会。以斯坦福大学为例,斯坦福大学成就了硅谷的辉煌,斯坦福大学最具特色的地方便是低价出租学校土地吸引科创企业。这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创新实践机会,为硅谷的崛起提供了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端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持之以恒地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加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力度,建设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实训基地,为学校与企业的共赢发展创造可能[8]。让学生走出校园,积极迎合社会需求,鼓励学生在有成果有能力的前提下走上创业道路。通过实践和实习,学生可以了解将来的工作环境,建立学习目标,树立社会责任,将感性认识发展为理性认识,真正发挥实践活动基地的“第二课堂”作用。

(三)营造创新环境,积极引导创新行动

社会风气对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巨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已经取代了传统的舆论渠道,其快速的传播使得能够对全社会进行无死角的覆盖,这尤其吸引当代大学生的目光。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发声的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比以往更宽容,也使其出现了更加个性自我的特点。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无法改变社会舆论的传播,但可以为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将歪风邪气挡在校园之外。

首先要积极推进党建工作,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武装,让学生深刻了解党的奋斗历程,学习共产党员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来武装自己的大脑,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建立积极健康的价值体系,让他们自己拥有抵御外来歪风邪气的能力。还要与实践相结合定期开展思想建设活动,学习优秀科研工作者典型事迹。在精神上感染学生,在学生心中播下积极创新为民族复兴做贡献的种子,要让学生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奋斗这一根本问题。

其次要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知识具有系统性,通过举办知识竞赛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与专业知识形成互动提升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创办学生感兴趣的社团组织,例如效仿英国的《机器人大擂台》节目创办机器人社团,将所学所思运用于实践,在愉悦的课余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教育事业既面临着复杂环境的挑战,也面临着诸多机遇。我们应该聆听时代的声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添活力和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蓬勃发展。

[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 (001)

[2]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9.

[4] 林晓.基于创新竞赛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5(2):132-134.

[5] 周辉,王康.新常态下大学生“双创”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18(Z3):91-94.

[6] 崔治中.习近平关于认识论思想重要论述探析[J].学术探索,2018(10):1-6.

[7] 郑永廷.论大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及其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1-6.

[8] 周辉,张成.新加坡“教学工厂”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31):113-114.

2018-10-29;

2019-06-08

2018年江苏省教育考试招生研究课题“强化专业认知和人文素养的高校生源培养选拔体系构建”(K-e/2018/11);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社会参与模式研究”(2017SJBFDY398);2016年度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一般项目)“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社会参与研究”

汤昕(1996—),男,山东淄博人,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联系邮箱:615190009@qq.com;周辉(1981—),男,江苏宜兴人,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G640

A

1674-893X(2019)04−0060−06

[编辑:游玉佩]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马克思主义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