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问题意识与共赢主义❋

2019-03-20魏丽娜

创意城市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全球化命运共同体

魏丽娜

提 要: 在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和挑战时, 中国发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 的倡议, 并以“一带一路” 等举措为抓手身体力行。 同时, 党的十九大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意味着中国进入新的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 新时代首先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长远的联动发展与优良的国内发展, 其次是国际间的整体合作与多层次共赢。 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 是中国扩大开放、 深化改革的新突破, 它超越种族、 文化、 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 为思考人类未来、 注重整体发展提供了全新视角, 为纠正现有文明缺陷、 开创新型文明做出了有益探索,为全球化调整、 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体现了包容共进、 互鉴共存、 造福世界的天下情怀和中国担当。

过去40 年取得的巨大发展成绩, 是中国加大内部治理力度、 营造良好政商环境并不断扩大开放、 以开阔的胸怀迎接世界的结果。 正是有了改革开放40 年的坚实积累, 党的十九大豪迈宣示继往开来的“新时代” 的到来, 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以及确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这是十九大标定的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总的来看, “新时代” 的国情定位可以从三个“转变” 来认识: 一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 二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三是中国从被动适应的对外开放到为全球化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的“转变”。 因此, 我们标定的“新时代”, 是和平发展的“新时代”, 更是与全世界合作共赢的“新时代”, 是开创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

中国进入“新时代”, 意味着中国进入新的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 意味着我们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努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当前, 中国更重视的是发展质量, 而不是数量; 是人们的获得感, 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速; 是按照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推进全面发展战略, 而不是只盯着狭义的经济增长。 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 中国的“新时代” 最主要的内容是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是中国国内的发展, 而不是搞地缘政治或地缘战略。 当然, “新时代” 也包含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因为中国要发展, 就要顺应世界潮流; 中国只能在开放而不是封闭中实现发展, 也只能在和平繁荣的国际环境中实现发展。 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基本态度就是有担当、 不缺席、 不称霸、 不搞扩张; 同时, 此倡议并非针对局部的权宜之计, 而是整体与长远战略的核心统领, 中国的内外政策均将以此为基点做出进一步调整。

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问题意识与哲学思维

十九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论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 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目标的明确, 鼓舞着全体中国人的信心, 也激荡着整个世界。 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 愿意向世界提供中国机遇、 中国智慧、 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 带给国际社会更加强大的正能量。十九大擘画的蓝图, 使人相信中国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十九大报告阐述了中国自身发展的议程和国际关系建设的议程, 展现出强大的战略思维;深刻回答了中国和世界共同面临的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更加完善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力推“一带一路” 建设等合作项目, 促进各国间的全面交流。

目前来看,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会改变, 但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 整体复苏艰难曲折。 开放带来进步, 封闭必然落后。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不是哪些人、 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 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以及各国人民的交往。 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 如国际金融危机、 难民潮、 网络安全与治理等, 根源并不是经济全球化; 解决这些问题, 恰恰需要推进经济全球化, 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促进各国合作共赢、 共同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 世界经济的大海, 你要还是不要, 都在那儿, 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 技术流、 产品流、 产业流、 人员流, 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 小河流, 是不可能的, 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2]。

但是, 我们也要承认,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带来许多新问题。 当前,经济全球化遇到波折, 反全球化的声音日渐强大, “逆全球化” 思潮日益显现威力。当今世界正面临开放与保守、 合作与封闭、 变革与守旧的重要抉择。 目前, 世界经济逐渐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 西方国家通过“再工业化” 总体保持复苏势头, 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 世界经济迎来了逐步向好的势头, 但国际范围内保护主义严重, 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出现政治化、 碎片化苗头, 世界经济仍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 西方霸权文化与殖民主义思维主导下的全球化发展是片面的, 以前的“顺我者昌、 逆我者亡” 的思路和当前的“某国优先” 战略, 更是直接阻碍了全天下人过上美好生活、 建造美丽世界的进程。

地球孕育了人类, 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人类在地球不同地域繁衍发展, 创造了不同社会、 文明与文化。 这种多元性和多样性的共生共处, 在给世界和人类社会带来丰富色彩和活力的同时, 也带来种种差异和冲突。 长期以来, 人类社会因差异而产生的隔阂与疏离, 限制了交流与合作; 因冲突而产生的战争与杀戮, 威胁着生存与发展。 随着文明进步和发展, 人类社会对交流与合作的内心渴望、 对和平与发展的理性呼唤越发强烈。 在当今世界, 交流与合作成为人类社会的时代潮流, 和平与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的时代主题。 中国政府的基本定位是: 世界好, 中国才能好; 中国好, 世界才更好。 我们将以建设好中国、 发挥好负责任大国作用的实际行动, 坚定不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 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为人类的持久和平、 发展和繁荣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建, 以相互依赖、 利益交融、 休戚相关为依据, 以和平发展、 合作共赢为支柱, 以对话而非对抗、 结伴而非结盟的哲学思维,扬弃和超越传统国际关系,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思想, 其中包含了包括价值理念、 制度设计在内的治理思路与国家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共识” 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 共同利益观、 可持续发展观、 全球治理观与文明转型观。 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是着眼于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而不是某一部分人的文明进步, 是以和平、 发展、 合作、 共赢的理念来超越不同国家、 民族和宗教之间的隔阂、 纷争和冲突, 强调彼此之间要弘义融利, 风雨同舟, 命运共担。 合作则共赢, 对抗必双输, 零和博弈、 对抗思维不可取[3]。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 年3 月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其后的近5 年时间里多次重提, 不断丰富并付诸多层面的国际合作实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倡议, 首先针对外交领域, 其后论述范围不断扩展、 内容不断丰富, 范围从东盟、 东亚、 亚洲到亚欧、 亚非直至全球全人类, 内容也从安全、 政治、 经贸到文化、金融、 互联网等领域。 命运共同体共建是制度、 理念和思想创新, 是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 科技共同体、 人文共同体、 互联网共同体的“五位一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 “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 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坚持正确义利观, 树立共同、 综合、合作、 可持续的新安全观, 谋求开放创新、 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构筑尊崇自然、 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 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国际秩序的维护者。”[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架构, 包括强国方略、 构建中国与世界命运共同体思想两大部分, 二者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贯通, 构成完整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愿景走向实在的行动, 中国已明确其宗旨在于实现人类共同安全、 共同发展、 共担责任的内涵。

十九大会议公报确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 制度、 文化不断发展, 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细致算来, 我们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历史大变革时代, 由西方掌握话语权的时代正走到尽头, 而以世界85%人口为主导的新兴经济体时代就在眼前。 在这个大转型的时代,求同存异、 合作共赢才是开辟未来的正道, 两强之间要避免传说中的“修昔底德陷阱”, 中美关系将向更加平等的方向发展; 世界各国要尽量避免冲突, 保证在整个变革的过程中保持和平。 中国的崛起不依靠“输入” 外国模式, 也不“输出” 中国模式, 不会要求别国“复制” 中国的做法。 中国将继续为世界和平安宁、 共同发展、 文明交流互鉴做贡献。

一个大国的成长, 需要保持正常平和的心态, 才能在日益平等而多样的关系中重新认识自己、 在过去与未来的参照中重新定位自己。 不企求西方人站在中国的立场看待中国, 但希望他们至少要学会以平等、 理解、 理性和客观的态度看待中国,这是不同文明之间实现对话和交流最起码的要求。 同时, 崛起的中国已经强大到了可以改变世界, 需要重新定义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十九大提出“两个一百年” 的实践路径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归根结底, 中国梦与世界梦是彼此相依、 携手并进的。 从更长远、 更宏观的视角看,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美好世界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携手共建美好世界的生动实践中推进, 一个更加美好世界的到来又意味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形成。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与世界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共同梦想, 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深寓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历史实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历史实践也深深地系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

二 全球性纷争加剧时代的全球治理与共赢主义

改革开放之初, 我们经过了20 年的“摸着石头过河” 和多次磨砺, 才有了最近20 年间的突飞猛进。 在几代人的打拼和积累下, 时下的中国在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和挑战时发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 的倡议, 以“世界好, 中国才能好” 的态度反对“某国优先” 的狭隘与孤傲, 符合全球化良性发展的时代潮流, 体现了携手同行、 造福世界的天下情怀和中国担当。 中国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皆因认定一个更文明的时代必然是注重人类整体发展的时代, 应该多元共生, 包容共进, 互鉴共存, 不应只是将目光局限于自己的国家之内。 简言之, 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超越种族、 文化、 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 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纠正现有文明缺陷、 开创新型文明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为构建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提供了中国方案, 为全球化调整和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中, 多样性被视为一种财富, 不是阻碍普遍性的障碍。 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要实现一个消除所有差异的独特文明, 而是把握所有文明的精髓。 若无法消除饥饿和苦难, 则我们无法实现人类未来, 构建命运共同体是能够引领我们克服不公正和不幸的一条道路。

如今人类生活的关联前所未有, 同时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 规模之大、 程度之深也前所未有。 面对这种局势, 人类有两种选择, 要么道不相同兵戎相见, 要么齐心协力共同应对。 中华民族用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告诉整个世界, 世界各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分歧矛盾, 也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 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拥有同一个家园, 应该是一家人。 只有秉持“天下一家” 理念, 张开怀抱, 彼此理解, 求同存异, 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才能开创人类更加光明的未来。 当今世界的多层次博弈使其前所未有地复杂化, 政治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 社会信息化、 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 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不断加深; 与此同时, 逆全球化、 保护主义、 民粹主义甚嚣尘上, 碎片化、 阵营化、极端化日益抬头。 展望未来, 人类正处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 既是战略上的明智之举, 又是战术上的必然选择, 唯此一途方有可能为当前纠结状态的全球治理闯出新路、 谱写新篇。 亚投行与丝路基金的创设以及共同打造命运共同体、 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三位一体” 的口岸共同开放示范区等, 既是全球治理方式的全新选择又是朝着政治互信、 经济融合、 文化包容、 体制完善方向的努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就是强调每个民族、 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 只有风雨同舟、 荣辱与共, 才能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正变为现实。 不能把世界乱象归咎于全球化, 开放包容、 交流互鉴与多边合作仍然是大势所趋; 要引导经济全球化良性发展, 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已成为全球化的“建筑师”, 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一带一路” 和亚投行从倡议变为现实。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有两个思想来源, 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所导致的阶级分化、阶级对立基础之上提出的共同体理论, 与中国优秀传统中的“天下大同” 思想高度契合; 二是与改革开放探索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工业化时代人类社会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的解决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了哲学基础, 历史传统中国家介入生产过程的特征, 则可以克服全球化时代多元主体分化性力量的挑战。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同步, “一带一路” 正在践行共同发展的蓝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理论成果, 标志着中国迎来新的发展时代, 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注重与时俱进, 是对社会的期待和人民的需求做出的回应, 将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思想和中国方案, 并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过的文化类型, 中华文化传统中既有相生相克的博弈思维, 又有“和而不同” 的“有容” 精神, 深入发掘优秀传统中的现代性内涵并将其化繁为简地传播到国际社会, 习近平主席的许多次重要讲话做出了榜样和示范。在不断“化用” 中华文化传统的同时, 还要积极“借用” 外来先进理念, 在融合会通的基础上, 针对层出不穷的世界性难题不断创新理论与实践。 如果说以前的中国是全球化的融入者, 那么“新时代” 的中国已然成为全球化的建设者并将成为未来的引领者。 所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不仅是在理念提升和单一实践上, 更需上升为“战略主体” 和战略纵深层面; 在价值共识的达成与塑造方面, 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国际话语权和国家形象传播的引领, 更需要在文化自信与文明自觉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做到以理服人, 以德动人, 以行引人。

应该说,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思想, 中国突破文明冲突论、 树立共享文明模式, 在文明开创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 新中国成立近70 年间实现的和平崛起尤其是“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的三级跳本身, 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录。 与数百年来传统大国通过建立殖民体系、 对外武力扩张实现强大截然不同, 中国的发展壮大完全是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的, 这在人类发展史上开创了新纪元。 同时, 经过新世纪多年的磨砺与积累, 中国政府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区域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三体思想” 贯通并进, 形成正向合力, 力图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连成一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我们, 对内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 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对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 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促进“和而不同”、 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些宏伟目标的提出既具有推动中华文明当代复兴的深层思考, 又体现出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战略维度, 标志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一起迎来了文明进步事业的崭新历史机遇期。 “命运共同体” 的建立意味着共掌命运、 共享利益和共担责任, 这是建立在各国相互尊重、 平等相待的前提下, 也是扩大利益交汇点的根本动力。 合作共赢是必然选择, “共赢主义” 时代的到来则需要坚实的谋划与行动。

全球性的社会不能只有利害层次而没有道义层次, 人类社会需要一个有道义的新秩序。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 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人类生活的关联前所未有, 同时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也前所未有, 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 理念, 彼此理解、 求同存异, 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 普遍安全的世界, 坚持共同、 综合、 合作、 可持续的新安全观, 营造公平正义、 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努力建设一个远离贫困、 共同繁荣的世界, 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 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 让人人享受富足安康; 努力建设一个远离封闭、 开放包容的世界, 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文明是多样的理念,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 努力建设一个山清水秀、 清洁美丽的世界, 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 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 十九大报告关于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论述, 体现了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 体现了国内外发展一体联动与逻辑统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国际共识, 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更是其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标志[5]。 从与世界接轨到与世界相互影响, 再到为世界和平做出越来越多的重大贡献, 中国成为全球稳定之锚; 新时代的中国担当, 又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增加了更多的确定性, 为共同发展的前景带来明亮的曙光。 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 并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引导其多层面落实。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时代之变的正确选择。 它具有实现的理论基础、 政治基础和物质基础, 但作为一个历史过程, 并不会一蹴而就, 也不会一帆风顺, 而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近年来, 中国陆续提出包括“一带一路” 倡议在内的各种方案, 旨在超越西方中心霸权观, 重建和平、 对等及互利的世界新秩序。 这符合中国传统“和衷共济” 的世界观, 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当前, 全球秩序可能进入一个较长的崩解与重组时期, 又可能迎来一个在经济、 文化、 宗教、 族群等方面皆更符合对等、 互惠、多元、 尊重及公正、 发展等原则的新世界。 由此, 我们更有可能建构一个体现“休戚与共” 与“和而不同” 理念的全球新秩序。

三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文明自觉与“中国功夫”

在全球化、 多极化迅速发展时代, 人类不仅面临来自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挑战, 而且面临来自人类生存危机的挑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发展的需要, 中国与世界各国相互依存, 共同肩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面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主题, 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是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智慧基础上, 发育出基于“中国经验” 的文化哲学, 对当今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基本矛盾和困惑做出了富有启示性、 创建性的回答。 儒家主张以和平、 公正、 文明的手段来解决争端, 推崇的是差异和兼容, 协调的是“相似” 与“相近”, 以此实现一种“和而不同” “兼容并包” 且富有弹性的人文旨趣,这才是真正健康的世界主义。 只有解决好“共生” 问题, 实现多元统一、 兼容共生、 协调有序、 充满活力和众生“共享”, 才能构筑出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 总之,“打造新天下—建设新共识—开创新文明” 是新时代中国当仁不让的路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是: 文明没有高下、 优劣之分, 只有特色、 地域之别; 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 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冷战后, 西方文明似乎“独领风骚”, 一时呈现出主导世界文明发展方向的趋势, “西方文明优越论” 一度大行其道。 抛开国情和历史传统的差异, 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文明的好坏, 注定是无效的, 也是缺乏说服力的, 其结果只能导致猜忌和冲突。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 强调, 文明的繁盛、 人类的进步, 离不开求同存异、 开放包容, 离不开文明交流、 互学互鉴。 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 相得益彰, 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我们应该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文明是多样的理念, 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 编织出斑斓绚丽的图画, 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 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 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 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 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把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我定位。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解决文化差异、 文化误读以及文化霸权问题, 要对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譬如环境问题、 气候问题、 反恐问题以及现代化问题, 展开交流、 对话与合作。 其中, 重要的是考虑中国文化能对世界文化的进步与人类幸福做出什么贡献, 而不是生搬硬套西方的思想来解释甚至规制中国的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 源自中国传统智慧与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结合, 相信其理论上的完善与实践上的创举仍然需要从优秀传统中汲取与提炼。 中国的崛起标志着西方民族国家在全球主导地位的终结, 同时也表明一个运用多种不同方式塑造的新型世界的崛起。 只有人类整体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实现了新世纪的“文明自觉” ——以思想文化自觉为核心、 以文明交往自觉活动为主线的人类创造历史的理论和实践活动[6]。崛起的中国, 当以文明和担当展示于天下, 当以道义和慈悲示范于世界。 中国之治既开启了盛世中国之路, 又重塑了全球秩序, 正引领着全球治理的新航向。

中国走向富强文明的基本方法是: 在习惯“与狼共舞” 的同时放眼世界并见贤思齐, 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勤恳务实和辩证思维去芜存菁并为我所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少不了文明自觉。 我们应该更加自觉地从中华优秀传统中的博弈思维、 和而不同理念、 天人合一思想中撷取精华, 从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总结“中国经验” 并提取“中国特色”, 对治当今全球化的疑难杂症与世界纷争。 中国不仅要成为一个有决断力、 领导力的国家, 更要成为一个受尊重、 讲道义的国家; 中国不仅有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 更要把令人振奋的经济成就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带一路” 建设的意义正在于此。 “一带一路” 作为一条务实合作的经济走廊, 其重大意义不仅在于经济发展, 更在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自信,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从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再造中国文明、 重构世界文明。“一带一路” 建设可以说是中国文明型崛起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经济可以致富, 文化方能致强。 资本立国还是文化立国, 显然是更为深层的文化自觉问题。 没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可能变成可笑的夜郎自大, 致使文化陷入故步自封的泥淖; 没有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可能沦为妄自菲薄, 致使文化缺少发展的动力而停滞不前。 历史经验表明, 要建设文化强国, 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甚至妄自菲薄, 建设文化强国就无从谈起。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中的推进, 我们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化用五千年的智慧积累。 当前亟须解决三方面问题: 一是面对澎湃激荡的逆全球化浪潮, 如何立足中国经验, 整合优秀思想资源, 汇聚开明力量,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层次合作平台, 冲破保护主义、 孤立主义与自我中心的阴霾; 二是面对近两百年的西方中心主义泛滥, 如何避免和纠正生搬硬套与盲目的唯“新” 主义, 增加文明开创的定力和自信; 三是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跨文化沟通, 尽快消除文化壁垒与精神隔阂, 建立广泛的民间互信与人文亲善等。 总之, 走进“新时代” 的中国需要“重新定义” 与世界的关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全世界人民过上他们向往的“美好生活”, 最大限度地实践“承认人类生命的神圣性及幸福和自我实现的普遍权利”。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一带一路” 建设等实践行动, 需要“中国功夫” 里特有的勤谨和警觉, 更离不开底线思维与交往理性。 当今世界深刻变化, 新时代的大国外交在“积极有为” 基础上必须“精准” 把握两个方向。 一曰和合引领, 缔造共享型文明。 中国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 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中华文明既拥有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又有造福于14 亿人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已经为人类文明发展添加包容多元的精神气质, 正在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曰反战促和, 提升和平质量。 总之, 中国将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努力做好世界和平的建设者、 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在同国际社会风雨与共中, 当代中国已悄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可靠引擎, 更是国际话语的重要引领者和世界规则的主要优化者。 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于维护和追求本国安全和利益时, 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 在谋求本国发展中推动各国共同发展。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着眼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同各国共同发展有机结合的高度自觉, 向世界传递对于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思考, 深刻体现了各国人民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抓住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总体趋势, 抓住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人类的明天、 世界的未来描绘出全新光明图景, 将成为中国引领全球文明与国际道义的有力抓手。

注释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日报》 2017 年10 月28 日。

[2] 习近平: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光明日报》 2017 年1 月20日, 第2 版。

[3] 魏丽娜等: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思维与中国智慧》, 《京师文化评论》 2017 年第1 期。

[4]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日报》 2017 年10 月28 日。

[5] 《联合国决议首次写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 《光明日报》 2017 年2 月12 日, 第8 版。

[6] 魏丽娜等: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思维与中国智慧》, 《京师文化评论》 2017 年第1 期。

猜你喜欢

全球化命运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新旧全球化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命运秀
全球化陷阱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