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农村家庭模式社区联动养老的探索

2019-03-20朱丽娟金晓君肖京文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20期
关键词:社工养老机构

□朱丽娟 金晓君 肖京文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1月21日公布的2018年经济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1]。根据学者们的研究,一般认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达10%,即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说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非常严峻。2018年经济数据显示,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6,401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9.58%,比上年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社会的发展,我国也会如韩国和日本一样面临巨大的老龄社会问题,他们的老人中占很大比例的老人在70岁后仍然要工作,单纯从人口结构上看,日韩的今天很有可能是中国的明天。人口结构大概率是不可逆转的,居安思危是必要的,所以中国养老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迫在眉睫。要从居家、社区、机构、政府多方面发力,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实地调查研究

通过社会调查研究吉安青原区某乡镇老年人情况,某乡镇是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下辖镇,位于青原区北部,地处赣中丘陵地带。全镇共7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99个村小组,常住人口16,652人(2017年)[2]。全镇总面积49.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538.5亩,水田11,523亩。2018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收入查询结果也是比较低。同时调查发现该乡镇老年养老是以家庭模式为主,辅以养老院为特点,该社区居委会是乡镇化后设立的,有社区服务站,为居民提供计划生育、健康教育等便民服务;社区内现有8名工作人员,含社区主任一名、副主任一名、社区专干六名,他们各司其职。社区设有棋牌室、乒乓球室、阅览室、文化活动站等活动场所,建有社区舞蹈队、乒乓球队等多支队伍,经常性开展群众文化、体育、保健卫生等活动,同时也有乡镇卫生所可以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基本能满足该乡镇的医疗救治问题。基于该乡镇大部分青年已外出打工,留守本地的以务农为主,经营小本生意,成员结构比较单一,很多乡村城镇化后成立养老院比起以前要改善了很多,虽大体能满足社会需求,但受中国传统孝文化以及养老观念的影响,家庭照料仍然是中国老年人最主要最普遍的养老方式,养老院往往是老年人无奈的选择,其主要人群是“五保户”。随着社会发展,家庭养老因为种种原因(主要青年外出打工,老人和小孩就留守),留守的孤独老人更是成为社会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存在因为儿孙辈家庭成员忙于生计或其他,无暇顾及到老人倾诉需求,交流情感成为奢侈,大多娱乐(打麻将)打发时间,又因家丑不外扬等实际情况制约导致情感疏通受阻,精神压抑更是无法排遣。

二、家庭模式社区机构型养老构建的必要性

农村居家养老与社区结合组建家庭模式社区养老要根据农村的特点来制定。从国家统计局数据可以看出当前农村人口老龄人口占40%多,农村养老形势很严峻。虽然农村养老方式包括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会保险养老以及社区养老,但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家庭养老逐渐显现出很多问题。土地养老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出现许多不确定性;社会保险养老现阶段基本在农村是很少普及,就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普及外,社会保险养老基本空缺,因为社会保险养老是农民可以选择自费交养老保险,交够15年就可以从60岁开始每年领取一定数额的养老金,具体的同当地政策有关,但农民对此种养老保险不积极。国家在经济上补贴60岁以上的农村户口籍的老人大概每月在八十块钱左右,80周岁的老人具有高龄补贴,比以往农村没有任何补贴,纯靠家庭养老,还是有很大的进步。农村的“五保户”一般是村里集中供养或者出资散养。农村养老体系建设现状:老龄化程度严重,城乡空巢家庭接近38%,高龄、失能、失独、空巢等问题突出。农村养老服务业的基础薄弱,养老服务意识不到位,医养结合发展水平较低,服务队伍不够专业。如何解决上述的问题,本文从一个新的形态养老来探讨,这就是家庭模式社区机构型养老。

三、家庭模式社区机构型养老的探索

(一)家庭模式社区机构型养老定义。家庭模式社区机构型是自我定义的,是以社会机构为主体,在社会工作者的支持下开办,形式属于公私结合的性质,它的组建成员是按照他自身的一个运作体系来接纳社会养老人员,不是养老院的符合条件者都能进,根据机构运作的比例安排养老,年老无任何能力者占到的比例与年老者有可以发挥余热的可能占一定比例,根据老年人自身特点(经济、家庭人员、个人基本特征、自己的需求)来分配到不同的家庭模式社区机构中去,其运作模式不是传统的养老机构式集体居住,可以自由选择,因为现在社会人工智能化的普及,会让独居在家的成员享受同等的服务。只要一个紧急呼叫联系按钮能联系到家庭模式社区机构,该机构其体系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机制、积分制度。专业社工组建的社会机构为主体的家庭模式机构其特点是有整合所有资源,养老多元投入,积极鼓励外资、民资和集体经济等社会企业、组织和个人参与养老服务发展,政府可以购买服务项目来进行对家庭模式的社区机构服务、也有社会公益的筹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利用本地区自身优势分配资源,由专业的社工人员对工作进行统筹分工,分管各类工作进度,为老人提供专业的心灵慰籍服务[3]。

(二)家庭模式社区机构组成要素。家庭模式社区机构的组成不仅需要场所,需要人才,需要资金的投入,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1.场地、人才。家庭模式社区养老机构的场地可以充分挖掘农村闲置资源,利用闲置学校、房屋、村委会等设施作为老年人活动和老年养老之家。家庭模式社区机构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其中养老年服务管理、保健、护理、康复、社工等专业人才。

2.资金、社会帮扶。家庭模式社区型服务人员和机构对所有成员都有责任,无论是否是独自居住还是在集体的,都有责任和义务全方位管理,同时其组成成员自身也有义务和责任。成立互帮互助的集体,以村委会的权威人士的督导,提高村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结对的帮扶,打造老人自己的人文关怀,让老年人的余热得到真正的发挥,按身体康健的程度,按男女分类,身心健康的能自愿也乐意为别人帮助,提供了帮扶的自然也得到积分,积分可以兑换成实际奖励,也得到机构提供的合理的回报,例如:可以报来回的路费让远在他乡的亲人来看望。另外,特别提倡对不是家庭模式社区机构的成员为机构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帮扶的,要特别宣传和鼓励,还可以以资鼓励:例如幼儿园接送车可以为在家庭模式社区服务的老人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这样无形中这个机构的作用在养老的人群中就有了分量,这样就能达到社会和谐,人人都愿意为将来的自己养老提前贡献自己的力量。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事项根本不需要专业人员提供服务,如果老人的一切事项都由机构中专业人员来协助完成,浪费了不必要的人力,同时也是一种浪费国家公共资金的表现。家庭模式互助社区养老模式作为一种非正式化的非正规照顾,主要是利用闲置的低龄老人资源为需要照顾的高龄老人提供照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省政府的公共资金支出[4]。同时节省社工服务机构的活动经费和人力资源。社工在其中当担重要的媒介体,社工的工作更有利开展。

(三)家庭模式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家庭模式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也和别的养老机构一样,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服务这几个方面。一般社工服务机构的模式比较单一,通常会开展一些为服务对象建立服务档案、实施“爱心衣物”捐赠计划、实施“健康关爱”计划等活动,日常照料就上述的帮扶可以解决。医疗护理,社工组织当地的乡镇卫生院积极为老人提供必要的服务,解决专业医疗问题。精神慰藉服务这块,各个社工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社工专业知识和技能来服务老年人,多多开展老年人的业余爱好,让老年充分利用空闲时间来充实自己。社工家庭模式社区养老也要做评估。家庭模式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评估和机构评估也是保证其服务的质量的好坏。

(四)家庭模式社区机构型养老的优势。家庭模式社区机构型养老相比一般的养老机构、社工机构它的优势体现在下几方面。

1.形式独特,资源共享。它的组建形式独特,不是一般化,考虑公益和私营的结合,主导是社工机构,兼顾私人入股性质,能在财政上保证机构的运行,能保证机构在公益上发挥作用,不会出现政府购买服务到期后无人再管老人的局面出现,社工主导的作用还有它能整合多方资源,将政府、社区、老人、社会工作者等都联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

2.养老质量得到保证。它对加入养老的条件虽然有限制,根据自身运作来确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有无能力等占比例。但区别一般养老机构将大部分失能的老人放入机构而导致养老负重,质量就得不到保证。按条件来调节能很好地让老人的养老质量得到保证。

3.居住方式灵活。它的居住选择方式很灵活,养老的成员可以居家或者集体养老,享受的养老服务是一样。

4.可以提前贮备养老资格。比起空喊口号互动互助,该养老模式更贴近生活,老人也会因为靠自己发挥余热得到积分兑换和亲人积攒的条件获得老人享受的待遇。通过对机构的热心给予帮助,提前贮备养老资格。

5.社会工作者作用发挥更充分。社会工作者在这种模式下更能发挥专业水平,起到好的中介媒体作用,老人得到更好的专业服务。

四、结语

家庭模式社区机构型养老从小的方面讲是小范围内解决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一种新的方式方法,大的方面也是主要针对的是国家未来老龄化太严重,劳力、财政不足而为国家养老提供、可以借鉴可以实施的一个对策。

猜你喜欢

社工养老机构
青春社工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