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

2019-03-19张丽影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0期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医学

□张丽影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内化成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人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质、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等丰富的精神世界[1]。人文素养往往外化为个人优雅的谈吐,豁达自信的精神状态,较高的生活、学习品味等表现。由此可见,人文素养是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精神面貌的综合表现,也是个体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对医学生而言,人文素养更多地在围绕医疗诊疗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具体为良好的医德医风、高尚的职业操守、和谐的医患关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二、开展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高校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基本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应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围绕“立德树人”工作核心,不断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同时,现代教育主张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科学和人文培养并重。高校作为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将培养以人文精神为底蕴,以德才兼备、博专结合为目标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2],做好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教育工作。

(二)医学发展的现实需要。随着现代社会和医学的迅速发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受到了挑战,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世纪70年代以后建立起来的“生物-心理-社会”全新医学模式倡导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全面综合的认识人的健康和疾病,寻找疾病现象的机理和诊断治疗方法,使医学具有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这种模式取代了生物医学模式,标志着医学道德进步,也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对人的尊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生不仅要关心病人的身体,而且要关心病人的心理;不仅要关心病人个体,而且要关心病人的家属、关心病人的后代、关心社会,这对医生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生不仅要掌握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具备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底蕴。同时,医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人文素养提供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所以,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及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的医患矛盾较为突出。除体制机制、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外,医生个体的人文素养水平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医生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淡漠,部分医生将患者的健康作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对患者缺乏仁爱之心,交流沟通存在障碍等问题大多是因医生人文素养缺失而引起的。增强医生职业素养,提升人文精神有助于缓解医患矛盾纠纷,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开展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对策研究

(一)理顺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高校应理顺体制机制,在学生教育培养方面,建立党委领导下以行政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将人文素养培养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加强部门间协作,从人、财、物方面提供保障确保有效实施。同时,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专门组织领导体系及办事机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考核、校园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办法等,进一步明确人文素养培养的路径。

(二)转变思想观念,构建医学教学新模式。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健康新医疗”观念的提出,又进一步从医疗服务角度对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在医学生培养上,一方面由于医学生大部分中学阶段是理科学生,自身对技术至上有着优越的认识。进入大学后比较注重专业课,对于思想政治类课程或其他人文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对于学校而言,培养目标更多强调的是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专业技能的教育,对复合性人才培养重视不足。大多数院校在医学生培养方面构建的是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培养体系,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能够胜任未来岗位要求就达到了培养教育的目的。为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应树立医学教育培养新观念,建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将人文素养培养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具有精湛医学知识技术水平,而且在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方面具有通识教育水平的新医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通过专业教育、校园文化渗透等逐步转变学生观念,加强其对提升自身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构建人文素养培养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在内容上,应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最基本的人文课程;在开设方式上,可以通过传统的课堂讲授,如开设人文必修课、选修课,也可以通过讲座论坛、社会实践等方式开展。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构建人文素质培养课堂授课体系,依托主题班会课堂,在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之外,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开展以传统文化教育、医学生入学教育、生命教育、医学伦理教育、医患交流沟通、医院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在授课形式上,可以采用探索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参与式的教学模式,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主要发挥第二课堂优势,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邀请医院专家学者提前对学生开展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隐性教育,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转变现有专业教师队伍的观念,使其认识到人文素养对医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人文素质教育摆到应有的地位,在每门课程的导论部分,向学生讲授及灌输医学人文素养知识,同时,可以结合本领域优秀的医生、专家学者实际情况,向学生传递优秀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医学院校可以打造一支专业的人文教师队伍,或充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对专业课教师的重要补充,使其成为开展人文素养培养的主力军。通过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文情怀和道德情操,使其以个人高尚人格、良好师德师风去引领学生,影响学生,共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五)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育人的重要载体,其优美的校园环境、优良的校园秩序、文明的行为举止、高尚的文化氛围都有助于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凝练校训,传递学校精神。另一方面,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内设立文化标识、名人雕塑等,开展楼宇、道路命名,征集班徽班训等,增强校园人文气息。

猜你喜欢

医学生人文医学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医学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医学、生命科学类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