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戏剧阅读课前教学中的运用

2019-03-18吴一爽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导学戏剧

吴一爽

戏剧阅读教学旨在结合新课标中的先进理念与任务群的组装,依照其特殊的文体特征构建阅读策略,实现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我们将“整本阅读与研讨”“文学阅读与写作”“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综合运用于戏剧阅读教学策略中,本文主要谈“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课前运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通过跨媒介阅读,让学生获得作品的“立体式”阅读的审美初体验;微课导学,让学生拥有充足的资源储备,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跨媒介交流,问卷调查,教师探析学情,把握学生对戏剧的认知价值。

一、跨媒介阅读,观阅审美初体验

“掌握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学习运用多种媒介展开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这是课标中任务群“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学习目标之一。而戏剧的“整本阅读”既包含剧本的阅读,也必须包含舞台艺术形式的阅读,这就需要通过“跨媒介”的方式来实现,通过指向明确的作业任务来落实。因此在展开戏剧教学前,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寒假作业:

阅读《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的剧本,并从这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完成以下任务:

1.观看戏剧表演(最好走进剧场观看作品)。

2.完成读书笔记,即摘录5段以上你所欣赏的人物台词,并做批注。

3.列出戏剧所体现的矛盾冲突。

4.梳理戏剧中的人物关系。

5.完成一篇不少于400字的短评,短评主题为“论《……》的悲剧性”。

这项作业要求学生自主地进行“跨媒介”式的“整本阅读”,鼓励学生走进剧场,走进真正的戏剧艺术,不仅要阅读戏剧底本,还要阅读舞台上的戏剧,拥有“观众”的阅读体验,进而获得“立体式”的阅读审美初体验。当然学生也可以借助网络资源,通过各种媒介形式来阅读戏剧作品,完成作业。但需要明确的是,剧本的阅读和舞台戏剧的观阅是核心,立足于这个核心,学生才能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进行辨析,真正实现“学习运用多种媒介展开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为了保证阅读的质量,我们对作业的评价是落实到学期考评制度中的,优秀作业在年级内进行展示与分享。此外。我们也可以从作业成果中了解学情,关注作业中反馈的问题与困难,进而辅助课堂教学策略的构建与实施。

二、微课导学,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戏剧作品本身容量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课前“跨媒介”的“整本阅读”的体验,还必须有较充分的知识储备。“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丰富语文学习的手段”,而微课导学,就是是丰富戏剧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实现知识体系自主构建,拓展课堂空间的重要手段。

我们编辑录制了生动的微课系列《戏剧单元导学》《〈窦娥冤〉导学》《〈雷雨〉导学》《〈哈姆雷特〉导学》,同时结合微课内容设计了相匹配的学案练习。其中《戏剧单元导学》的微课,先是提出“为什么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戏剧的价值与学习意义,然后介绍戏剧概念、特点,中外戏剧发展脉络和重要的戏剧作家、作品,戏剧类型的划分,悲剧的概念和分类等,再进行梳理式总结,最后启发学生思考學习戏剧特别是悲剧的方法,提供一些指导性建议,并布置新课的预习作业。

《窦娥冤》的微课,主要分为四大部分:温故知新,即戏剧导学中中国古代戏曲基础常识回顾;杂剧知识概要以及代表作家作品介绍;知人论世关汉卿,让学生了解关汉卿其人,同时提供作品的选材来源,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的创作动机;最后为学生提供解读文本的途径方法。

《雷雨》的微课,主要包含知人论世,剧情概况,第四幕视频节选,学习方法指导四个部分。并启发学生思考作品中矛盾的推进与根源,以及作者的创作观。

《哈姆莱特》的微课,侧重于知人论世,即对莎士比亚及其三个时期的作品的介绍,鉴于“哈姆莱特”的人文主义者形象,对“人文主义”也进行了回顾性阐释,而后对剧情和人物关系做了概括性梳理,最后提供基于文本的思考题,以及解读文本的基本方法。

这四个微课在内容上相互独立,在结构上又互成体系,不仅呈现了系统、准确的戏剧理论知识,还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引导性和启发性。我们将微课传送到“晓黑板”(手机APP)上,让学生在课前自主观阅,并完成与之匹配的学案练习,落实基础知识的识记与方法的掌握。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前掌握准确系统的知识,快速把握学习戏剧的基本规律方法,拥有思维的过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微课导学方法的实施效果非常显著,学生学案完成质量高,其对知识的构建与方法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的各项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彰显。

三、跨媒介交流,问卷调查把握学情

“跨媒介交流”包含生与文本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师生间的对话,这些“对话”是课堂教学得以生成的重要方式。其中,师生间的充分对话也尤为重要,教师“在学生感兴趣的媒介应用领域,创设应用场景”,让学生在“应用场景”中展开言语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实现与教师的充分对话。

因此,在戏剧阅读课堂教学前,教师编辑了一套问卷,通过“雨课堂”(电脑与手机的互联软件)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设置了18个客观题和6个主观题,调查学生对戏剧的认知程度,观阅体验,以及兴趣程度,采集学生关于在课堂上学习戏剧的建议和方法。

从问卷结果来看,70%的学生有走进剧场观阅戏剧的体验,其多半是在校园艺术节戏剧公演比赛中获得的,97%的学生对学习戏剧有浓厚的兴趣。85%的同学能够准确回答戏剧的基础常识问题,70%的学生对学习戏剧的方法有客观正确的,甚至独到的见解,而且平时成绩较差,学习主动性不高的学生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戏剧、小说、影视剧的异同和关联,大部分同学对课堂学习戏剧的方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普遍认为戏剧学习的最佳方式是“体验”,例如“学习戏剧的最好方式我觉得应该是亲身体验如何表演戏剧。只有亲身体验过才会真正有那种感受与体验”,再如“在课堂上学习戏剧主要是学习戏剧的结构,内容的选择,对事件戏剧化的处理和抓住观众心的方法,也就是一部成功戏剧为何成功的要素。同时,自己作为演员尝试演戏是戏剧学习的最好方法”。

学生在教师通过“雨课堂”创设的“应用场景”中畅所欲言,向教师提出自己对戏剧的真知灼见,抒发自己的认知审美感悟。同时,教师将优秀的见解在班级内进行公示分享,不仅有鼓励、触发的作用,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当然,教师也通过这种“对话”充分了解了学生对戏剧及相关作品的认知价值,有助于再结合文本的核心价值构建课堂教学策略。

课前“跨媒介”式的“整本阅读”,让学生“学习运用多种媒介展开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进而获得了戏剧作品的观阅审美初体验。“在学生感兴趣的媒介应用领域,创设应用场景”,让学生在问卷调查中充分对话,教师把握了学生对戏剧的认知价值,为构建课堂教学策略提供了有利条件。微课导学,则帮助学生在课前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为课堂教学拓展了空间。“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在戏剧阅读教学策略实施的课前部分中充分彰显了作用,它不仅充实了戏剧教学的内容,丰富了戏剧教学手段,实现了“戏剧”这一特殊文学体式和艺术表现形式的“立体式”阅读,而且它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在各种媒介中的对话,拓展了课堂的空间,为戏剧阅读在课中的策略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素养也在课前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获得了提升。

[本文系天津市规划办“十三五”课题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天津泰达枫叶国际学校]

猜你喜欢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导学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
戏剧类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