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北平》的情境创设与教学实施

2019-03-18王超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北平老舍文本

王超

新课改下,学科教学素养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期待语文教学精心探究情境创设,设计多样化的“学的活动”,为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提供情境,进而为教学的深入开展提供条件。试以老舍《想北平》一文的“学的活动”设计为例,阐述散文教学“情境创设”的秘密。

一、创设“微情境”,以文本评价推进整体感知

《想北平》教学的起点,我摈弃了惯常的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的学习,结合学生印象深刻的《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的关键语句,营造了“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的“微情境”,建立情境和教学内容的深度联系,引发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向散文《想北平》表明自己的价值。这激发了学生阅读、思考和表达的兴趣。教学片段如下。

师:昨天学习了《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黑塞说:“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学生呼应)。下面,借助老舍的《想北平》一文,我想请大家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生笑)。结合预习,请大家谈谈你阅读《想北平》的初步感受?或者说,文章有没有打动你?

生1:第一遍读《想北平》,我觉得自己在和老舍面对面交谈,他的语言非常朴素、真实,都是记录了一些生活小事,却能够让我感受到他对北平的热爱。

师:我非常欣赏于你的这种表达方式。你以场景描述的方式谈阅读感受,很准确,很棒!我抓住了你表述中的关键词,一个是写了很多“小事”(板书),确切地讲,描述了很多细小的事物,二是你指出了他的语言朴素、真实,“朴实”(板书)。

生2:我认为文章不仅写了北平,还写了巴黎和伦敦等,他正是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了北京的独特之处。

师:你是一个好学生,抓的点很准(生笑)。

生3:我发现老舍有些地方直接表达了对北平的爱,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比如标题。

师:非常好,你怎么知道我马上要讲到标题啊!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想北平”的“想”是什么意思?

生4:他当时不在北平,“想”是想念、思念,还有爱的意思,不爱就不会思念。

生5:还可以是“怀念”,因为远离故土,他这时候在山东,身份是游子,游子思故乡嘛。

生6:还可以是“向往”。想去北平而去不了,北平即将沦陷了。

师:都说得很准确,再请几位同学谈谈题目之外的阅读感受。

生7:我看老舍这篇文章的语言,感觉特别口语化。

师:很好,你抓住了他的语言特点。老舍的文章,语言特别有地方风味,称“京味儿”“京片儿”。记下来啊,要考的(生大笑)。

生8:这篇《想北平》语言平实,但是平实之中更能够感情的真切热烈,引发人的共鸣。

师:平实的语言背后,情感真切热烈,这需要写作功力的。

生9:老师,我读到最后一段的时候,觉得必须要很端正严肃地去读,因为它蕴含着一种很深沉的爱!

师:你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同学们,都来感受一下,最后一段能否轻佻地或者很轻松写意地读?

生10(试读):不能,因为不端正态度去读,就感觉是一种对情感的不尊重。

生11:必须要庄重地读,否则不仅是对老舍的不尊重,更是对自己、对情感的不尊重。

师:是啊!一起来感受一下(师生有感情地齐读):“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好的教学设计不需要面面俱到,也没有固定程序。起始教学撇开了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的知识,通过上一节课印象深刻的语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而开展语言实践,实现了更迅捷地理解文本的目的。这是一个很灵动的“学的活动”设计,尤其是教师不着痕迹的衔接——“你怎么知道我马上要讲到标题啊”“最后一段能否轻佻地或者很轻松写意地读”,将教师主导融入学生的主动探究,致力于让学生主动去发现文本深处的问题,既推动了教学进程,又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了真实情境中的语言任务。

二、融入“真情境”,以探究拓展明晰结构认知

“情境创设”作为散文教学方式的关键变革,并非与传统教学背道而驰,或者改弦更张;它也绝不是讲个故事拉近师生距离,或者做个假设引发学生共鸣。它更倾向于从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营造融入文本的氛围,启发思考,引导学生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进而基于真实问题、具体内容,积极搭设深入理解文本的学习支架,及时展现学生的“学的活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思想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学片段如下。

师:那么,老舍具体写到了北平的哪些内容呢?同学们,有没有到过北京的,你对北京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生12:主要是天安门、人民大会堂,胡同里面都是小贩,八达岭长城巍峨但是人太多。

生13:我小时候去过,印象主要是圆明园、颐和园、天坛和地坛,还有北京糖葫芦和烤鸭(生笑)。

生:……

师:(ppt展示北京著名景点图)每个人对北平的印象都是不同的。我們刚刚读过的《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先生就说:“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那么老舍和林语堂的认识一致吗?(生:不一致。)老舍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写北平?通读全文之后,直接描写北平事物的是哪几段?

生14:第4-7段。

师:有没有写那些著名的景点?老舍的笔触,重点在哪些地方?

生15:第6段描写了北京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这说明他作为北京人,关注点和我们游客不一样。

师:找的很好,老舍写出了北平的日常生活,这是游客很难关注到的。看文章第1段,老舍生于斯,长于斯,一直到廿七,27岁才离开北平。那么,这一段哪些地方写得最能打动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15:“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这几句写得特别好,把平凡的事物写得很美。

师:是的,通过细节描写方式,老舍写出了对北平生活的真切记忆。我们一起把第6小节读一遍,感受一番。(生齐读)

生16:第4段,把北平和巴黎做对比。我认为有两个点,一个是北平“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很个性化的特点,强化了北平给予老舍的亲切感和心灵安慰。第二个点,香片儿茶和咖啡、酒的对比,说明北平的生活“动中有静”,更温和,值得怀念。

师:思路清晰的理解。谁还可以就这一段的描写,具体说说。

生17:最突出的手法是对比。在描写北平的城市布局和特色时,与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这四大“历史的都城”对比,尤其是与巴黎具体对比,很好地突出了北平的自然、疏朗,闲适。

生18:带霜儿的玉李与美国橘子的对比,香片茶与咖啡、酒的对比,都突出了北平物产的特点,感觉作者的观察很细腻。

师:分析得很好。同样是写北平,郁达夫作为旅人,就带有一种“赏玩”的态度,在北平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青天下训鸽的飞声。而老舍,越是写得细腻细微,越是能让我们体会到他对北平日常生活的热爱。

生19:这一段写“老城墙”,让老舍“心中完全安适”,让人觉得非常亲切,也让我们联想到自己童年的珍贵记忆。

师:你真的非常敏感!对老舍而言,北京城西北角德胜门一带的老城墙,是他一生的起点,也是人生的终点,非常重要——老舍就是在这里长大的;到了文革期间,老舍受到污辱、攻击,他不堪其辱,在老城墙外的太平湖边坐了一天又大半晚上,最后慢慢步入湖中投水自尽。我们来齐读一下这几句话,感受“老城墙”带给作者的心灵慰藉。(生温声齐读:“面向着——”)

生20:我来说说第5段,写出了北平布局很匀调,处处有空儿,处处有美景。

师:概括全面。是的,这一段构造了一幅和谐的北平生活图。梁思成1949年9月给当时的北平市长聂荣臻写信,极力建议完整保护北京古城,结果被否决,所以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老舍所描绘的这幅图景了,这是一个永远的遗憾。那么,有同学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吗?作者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想北平”?

生21:结合学习资料看,文章写于1936年,日本侵华的步伐加剧,老舍表面上是“想北平”,实质上是担忧时局安危。

师:也就是说,“想”,还有“担忧”(板书)的意思。

生22:是的,担忧故乡沦陷,谁都会时时关注故乡。

生23:我认为,老舍对北平有非常深切的担忧,因为这是他出生、成长的地方。老舍1899年生于北平,家境贫寒,一岁半时父亲作为满族护军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时阵亡,然后孤儿寡母艰辛存活,后来因为经济困难几次辍学,北平一直是他的家园。直到1922年,他为了谋生才举家迁往青岛,出任山东大学教职。而在写这篇文章前夕,老舍又因为山东大学在抗日态度上的妥协而愤然辞职,无奈地“靠稿费度日”。这其中,除了家园的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作为知识分子的正义与良知。

师:我必须为你的渊博和细致而鼓掌!(师生鼓掌)

生24:我能理解老舍的选择,就像杜甫所写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样,所谓“艰难”,除了个人身世的艰难,怀才不遇或者志向难酬,还有国家时局的艰难。

师:的确如此。不久之后,大家都知道的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华北危急,北平沦陷!而在这之前,不是没有预兆。热爱北平的作者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肯定更为强烈,于是写出了只属于他“一个人的北平”。

情境创设实现了真实生活与文本的深度融合。首先,情境创设把情境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了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课堂把教学主要内容与学生个体成长、社会发展等融合在一起,使情境中的问题,既是理解学习内容的关键点,也是学生知识积累、经验提升和思维发展的现实要求。教学中,把学生去过的“北平”(北京)与老舍笔下的北平做对比这一“学的活动”设计,实现了学习内容与学生自身经验的融合、交互,促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介入文本、理解文本。

其次,情境创设的深度融合还体现在文本的多元认知层面。比如,教师把学生所了解的北平、《想北平》所描绘的北平,与林语堂、郁达夫等人笔下的北平,把北平与巴黎,把北平与当时的国势(包括学生把老舍的“想”和杜甫的“艰难”)都联系起来了,这就通过“学的活动”设计,把知识和知识相互勾连,主动构建了一个立体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实现了对文本的结构化认知。又如,有关林语堂、郁达夫、“德胜门老城墙”和梁思成等内容的补充,每一次都厘清了学生的理解,推动了课堂的延伸,使课堂变成学生的思维场域——适切的“学的活动”,促使学习者通过教学、体验活动、讨论和反思促成最终理解。课堂更旁逸斜出,通过文史知识的拓展,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量,引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再如学生对老舍家世的拓展,知人论世,让学生更能理解老舍对北平的深情;这也引发了其他学生主动联系,把老舍的这种隐藏的家国情怀,与杜甫强烈的家国之感作了类比,实现了文章主旨在更高层面上的理解。

三、进入“深情境”,以结构把握深度理解文本

情境缺失的课堂,对学生来说是身心的“苦役”。这节课的最后阶段,依托“学的活动”设计,借助全文结构的把握,引导学生更加关注情感表达的方式,使这篇文本的深度解读更加完整,从而顺利把握文本主旨。

師:理解了4-7段老舍对北平的具体思念,以及第8段的深情呼告;那么,文章前3段写的是什么呢?有什么作用?

生25:这三段主要是书写老舍对北平深厚的情感,内容上主要是作者对北平的爱“说不出”的客观原因、内在原因以及想说的意愿,从而为下文具体的描写作铺垫。

师:的确如此。能否找出作者想抒发情感却又似乎“说不出”的相关语句,并作具体分析。

生26:第2段,“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这里,运用了类比手法,把作者对北平说不出的爱比作对于“母亲的爱”。“母爱”最能引人共鸣,形象地体现了老舍对北平之爱的真切与深沉。

生27:也是第2段,“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还有第3段,“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赐给的。”这些句子,都说明老舍和北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殊情感。如果作者只是像旅游指南一样,叙述北平的名胜古迹,是无法表现这种深沉的爱的。

生28:第3段,“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这是对比,别的地方再好,但我只爱北平,强化了对北平的爱。

生:…………

师:看来,老舍不是“说不出”啊,通过对比、类比等方式说出来了。那么,第1段呢?

生29:我来说。这一段老舍强调他所要写的,是属于“我的北平”,看似闲话,其实可以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内容。

师:很好,这种写法,叫做“闲话不闲”。大家的解读多是结合一个角度详细解读,非常有研读精神,很见功力。这节课,我们主要从把握作者情感的层面进行对话,期待大家课后结合其他几篇关于北平的散文,继续思考、探究他们的情感表达。(下课)

课堂收尾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开篇部分“平淡”文句背后的深沉情感。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立足文本内容,以自身情感的“投射”和“代入”,打通了自身与文本的关联,完成了文本深层含义的把握,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学生个体知识、技能和思维的明确发展。但是,由于课堂容量有限,这节课对文本结构的深度建构还不够。因此,仍需思考如何优化“学的活动”开发,从“任务解决”的角度,将教育目标、学习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整合起来,收获学生作为“人”的精神成长。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叶圣陶‘读整本的书教育思想的‘学的活动开发研究”(课题编号:YZ-b/2018/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高级中学分校(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北平老舍文本
北平的秋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老舍的求婚
想北平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