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美育对培育小学生中国精神的影响

2019-03-18黄晓娇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国精神美育影响

黄晓娇

内容摘要: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推动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现代中国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小学阶段是思想品德的重要阶段,对小学生进行中国精神培育具有重要意义。美育对于认知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是最佳途径,同时美育对小学生的心理影响,为将来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精神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美育 中国精神 影响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歷史沉淀下来的精髓,它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中。中华民族精神包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物载德的包容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精神、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和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等。[1]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中国精神”概念,他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2]。他对中国精神的概念及其内涵进行了深刻阐述,也强调了培育中国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小学作为教育的初级阶段,是建立意识形态和培育中国精神的关键时期,学校应该教育和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小学生自强不息、热爱祖国的中国精神,为将来担起历史使命和社会重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培育小学生中国精神的重要性

小学生是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生品德发展有以下特点:第一,道德认知能力从肤浅变得深刻,道德认识具有依赖性,且没有主观原则。第二,道德言行比较协调,道德判断上开始产生变化。第三,从他律过渡到自律,自觉纪律逐渐形成。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中国精神培育具有基础性作用,能够使中国精神变成一种原始经验的认知,扎根于学生们的思想中,成为今后学生关于中国精神的认知发展的生长点,为学生们将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小学阶段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若小学生能够理解中国精神的意义和内涵,对其人格养成具有较大积极影响。正如《少年中国说》中所提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对小学生进行中国精神的培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二.美育与中国精神的价值关联

(一)美育与中国精神的人文性

人文性来源于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所产生的思想体系,它肯定人的价值,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宣扬个性解放,追求人生幸福。美育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具有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学科特质,它通过培养人的审美力,达到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解放人性的目的。当代中国精神中“以人文本”的人文精神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培育中国精神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极目标是为了让人民生活越来越好,这是中国精神的人文体现。美育和中国精神具有相同的人文目标,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形成价值关联。

(二)美育与中国精神的精神性

美育是美学与教育学结合的成果,而美学隶属于人文科学,其德文原词“Geisteswissenschaften”直译为“精神科学”,美学所研究的审美心理不仅是对事物的认知或应用反应,还是联系大脑和感官的精神境界。[4](P1)中国美学并不是狭义的指中国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理论,而是透过文学艺术作品本身所传递的中国精神与文化状态。中国精神包括: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和近代战争史所形成的抗战精神等,他们的精神性以中国文化作为纽带。同时二者的精神形成机制相似,都是通过感官系统从外界吸收的,再经过大脑的认知系统的处理,最后形成一种心理定势。

(三)美育与中国精神的历史性

中国美学和中国精神都是依托于中国文化,他们都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产物。中国美学和中国精神不但传承了中国古代的优良文化,也顺应着历史与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拓展。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释、道家思想,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衍生出了“礼乐教化”的美育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和思想,是中国精神现代表现,也是《我爱你,中国》、《走进新时代》等经典文学艺术作品所产生的背景。中国精神的历史性,表现在它不变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表现在它随人们需求不断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上。美育和中国精神统一在历史长河中,美育通过艺术形式记录着中国精神在不同时代的自我革新和强大民族凝聚力,中国精神借由美育的艺术途径传播更广,也丰富着美育的内涵。

三.美育对培育小学生中国精神的影响内容

(一)进行审美沉淀,对中国精神产生认知

审美沉淀是以艺术作为途径,以音乐、图片、动画等形式,帮助小学生积累丰富的中国精神的表象,作为学生们将来中国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石。美育作为中国精神的一种传播途径,能够消除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抵触心理,帮助文化知识储备不够的小学生,从感性的角度对中国精神进行理解。美育的中介性是小学生和中国精神之间的桥梁,美育之父席勒提出“审美联结着感觉和思维两种对立的状态”,通过对小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用艺术的传播形式,使学生们感受到中国精神,并建立起中国精神的认知和思维。现有的中国精神培育路径,大多以理论培育为主,将美育中国精神培育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对中国精神的学习兴趣,且能丰富中国精神培育路径,将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结合起来,完善学生们的感性教学,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精神的培育,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形成审美态度,对中国精神产生认同

中国精神想要进一步被学生们所接受,需要从心理上产生认同。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形成审美态度,这种态度是基于审美心理结构而对外界对象主动构成审美关系的特殊心理状态。[4](P2)审美态度的形成有助于小学生从心理对中国精神产生深层次的认同。在艺术的熏陶过程中,学生能够产生审美移情,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中国精神,对中国精神产生情感上的认同。之后从主观上认为中国精神是“美“的,是正确的价值观念,主动的构成中国精神的审美关系,从而形成对中国精神的审美态度。美学与艺术是中国精神与小学生心灵的媒介,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提到:“艺术理想的本质就在于这样使外在的事物还原到具有心灵性的事物,因而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5]。通过美的教育和艺术鉴赏,使小学生对中国精神的认识回归于心灵,还原中国精神美的本质。

(三)培养审美趣味,把中国精神变成信仰

审美趣味是指在一定审美感受的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审美爱好,即有所偏好、具有独特心理定势习惯的审美风格倾向或个性化审美态度。[4](P3)美学与艺术具有其他形式不可代替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想要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趣味,使中国精神成为他们的信仰,需要长期坚持以美育为途径来培育学生的中国精神。在小学生们对中国精神从理解到认同之后,形成中国精神的审美心理定势。通过美育使学生从感官上对中国精神产生情感、心灵、思想上的认同,建立起以中国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思想体系,从而使中国精神成为学生们的信仰。

四.美育对培育小学生中国精神的影响途径

第一学校,学校在小学生思想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校应该将培育学生中国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育优秀人才为教学目标。首先在中国精神教学资料方面,将美育渗透到中国精神理论学习中,插入趣味性的漫画或配乐,提高学生对学习中国精神的兴趣,辅助学生理解中国精神;其次在课堂上,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教学课程渗透美育和中国精神,使学生对国家和中国精神有清晰的概念。再次在美育课程中插入中国精神内容,以艺术为媒介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最后在校园文化上,学校要多组织以中国精神为主题的活动或竞赛(例如:主题班会或者书法、绘画比赛等),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使学生们亲身体验中国精神的内涵与魅力。

第二家庭,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首先父母要提高自身素养和爱国意识,为中国精神的培育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其次重视美育对孩子的影响,培养孩子们课余兴趣爱好,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注重感性与理性思维双向发展,促进其全面发展。最后课外书籍选用一些爱国主义题材的故事书,使孩子从小建立国家意识。

第三政府,政府应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首先政府应开放更多免费的爱国主义基地和艺术文化展览,积极开展弘扬中国精神活动;其次教育部门在教材方面选用,选用与美育相结合的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为培育中国精神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强电视网络等现代流行媒介的审核,投放与中国精神相关的公益广告;在车站、学校、社区等学生流量大的场所设置公益宣传海报。

总之,学校、家庭和政府对小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教育力量应该重视美育对培育小学生中国精神的心理影响,利用美学和艺术的教育优势,为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精神力量,为儿童未来建立良好的品德和精神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佘双好.中国梦之中国精神[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钟启泉.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尤西林.美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

[5]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译注)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精神美育影响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浅析弘扬中国精神与激发改革创新实践活力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美育教师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