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加强共产党人的政德建设

2019-03-18刘曼抒

长白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政德私德领导

刘曼抒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讲政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淀,融入并体现于历代善政者的治国治吏思想里,也深深镌刻在中国共产党98年建设发展的光辉历程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中国共产党政德建设设定了新的实践命题。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1],并就“政德”的概念、内涵以及外延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强调“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1],“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总书记关于政德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回答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员领导干部为什么要讲政德、讲什么样的政德、怎样讲政德等重大问题,把政德建设纳入党的政治建设范畴,作为中国共产党永不变质、永不褪色的根本性保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深化对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政德建设研究,已迫切地成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项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政德建设的思想理论溯源

所谓政德,一般而言即为政之德、为政以德,泛指执政者在政治活动、行使权力和个人言行等方面的道德准则以及行为规范,是反映其政治品格、思想作风、道德品行、担当作为的一个具有宽泛性的德性概念。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政德应专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级领导干部在从事政务活动、行使政治权力中所坚持的政治方向、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具化为领导干部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客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执掌政权、治国理政过程中体现的宗旨、性质以及执政理念,是党的各级组织、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政德建设恒久而弥新,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政治色彩。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发展历程表明,政德思想发轫深久、源远流长。

(一)讲政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经典传承

政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四年》:“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又何能济?”此处“政德”之义是指修明政事和德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贯重视“德”的修行,认为“德”是一切优秀品质的基础,泛指为人的操守、品行、道德。“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荀子·非十二子》),“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周纪一》),均申明了“德”的重要性。 以儒学为代表的思想学说将个人修为的“德”上升为治国理政的“德治”,以发挥道德的感化和教化作用为前提,倡导统治集团躬身垂范,注重修身勤政,成为历朝历代为官者所普遍奉行的道德标准。“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彰也”(《左传·桓公二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官箴》);“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洪范传》);“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曾国藩家书》),等等,均是强调从政者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而后演化成为中国古代的“官德”文化,体现官员为官做人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学习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他认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3]406。他身体力行,传承中国古代为政之德的本质内涵,并在新时代不断丰富创新“政德”的内涵与外延,使之成为干部修为的思想文化根脉。

(二)讲政德是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基础

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道德,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41117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鲜明地批判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性,阐释了无产阶级道德的基础——为绝大多数人谋取利益,创建了一种社会主义社会中独有的、占主导地位的新型道德形态——共产主义道德标准。这是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处理人与人、个体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列宁在领导苏维埃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对共产主义道德进行了更为深刻的剖析,“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5]355,同时也是无产阶级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重要标准。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唯心主义和封建社会君权天赋、公权君赋的道德观,共产主义道德产生于无产阶级朴素的道德观念中,强调的是权为民赋、公权为民,服从于无产阶级斗争利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始终崇尚共产主义道德,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将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政德建设的主导要素,因此,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成为中国共产党加强新时代政德建设的理论来源。

(三)讲政德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追求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对中华文明传统政德观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德观进行了继承、丰富和创新。中国共产党培养选拔干部始终把“德”的要求放在首位,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将领导干部政德建设视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对于政德建设之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性有着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6]526,从而向全党发出了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号召[6]66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又提出“又红又专”的干部选用方针[7]309。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指出,“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8]367。 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分别就领导干部政德建设问题提出“必须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还必须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9]330和“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10]531等具有明确针对性和时代性的原则要求。追求崇高道德修为的政德思想扎根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深处,为加强新时代政德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讲政德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党员领导干部加强政德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早在浙江任职时期,他就在《求是》上发表了“用权讲官德 交往有原则”的文章,概括了“为民、务实、清廉”的共产党人道德标准。[11]调任中央后,习近平同志站在更高的政治视野对政德建设思想进行了丰富、完善和发展。在2011年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德是为官之魂。德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实在的、具体的”,强调“善于辨别和分清政治上的是与非,是领导干部政德的基本要求;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克己奉公、一心为民,是领导干部政德的又一个基本要求”[12]。党的十八大就任总书记后,习近平同志结合党的建设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勇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在全党倡导开展“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专题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对党员领导干部为官修身立德提出具体要求。党的十九大以来,在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背景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将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加强政德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和更实标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提升到新的高度。

二、新时代加强政德建设的价值意蕴

讲政德、修政德是共产党人立身之本,亦是各级领导干部从政之基。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建设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清明党风政风、提升干部政治素养、引领社会道德风尚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加强政德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13]113中国共产党要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党的执政骨干,作为行使公权力的社会管理者,政德建设的参差良莠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影响着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也决定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过去一个时期,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面对利益诱惑和现实考验,在政德方面迷失方向、出现问题。有的理想信念动摇,政治原则丧失,对党不忠诚不老实,搞两面派、做两面人;有的宗旨意识淡薄、不为群众谋利益,只想中饱私囊、满足私欲;有的思想道德滑坡,追求低级低俗情趣,突破做人底线,等等。一系列违法违纪典型案例为我们敲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下决心整治“四风”,零容忍惩治腐败,推动全党上下政德建设向好向上,赢得了党心民心,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事实证明,只有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建设,带头讲政德、立政德,中国共产党才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经受住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才能更好应对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在纷繁复杂的环境和形势下保持坚毅政治定力,增强长期执政能力。

(二)加强政德建设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内在要求

政党是由千百万个政治成员个体组成的有着共同信仰、共同追求、共同规范的政治组织。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党,实现政治目标,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崇高的政治品质和精神追求。共产党人的政德建立在对党的执政规律和历史使命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基础之上,强调“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14]。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要“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5],需要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忠诚为党、永不褪色,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自觉提升思想政治素质,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和威信,以过硬的政德建设效果推进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

(三)加强政德建设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关键因素

纵观我国历史,大凡昌盛世事,皆是政清人和、官吏廉明;大凡世道日衰,必有政德不彰、民怨四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康洁净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优良作风的生成土壤,是党的旺盛生机的动力源泉,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条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历史使命的有力保障”[16]。作为党的执政骨干,党员领导干部具有特殊的政治身份、特殊的岗位责任和特殊的示范性作用,构建和维护健康政治生态既责无旁贷,更义不容辞。加强新时代政德建设,有利于增强党员领导干部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有利于形成勤政务实清廉的干事氛围,有利于营造优良的党风政风。领导干部德行失范必然导致政令不畅、禁令不严、公私不分,势必会导致党的政治生态败坏,进而导致整个社会道德风气的沉沦。各级领导干部须以主动担当者、自觉推动者、坚定维护者的意识和姿态,担起构建清明政风、修明政治德行的主体责任。只有牢牢抓住这一特殊群体、“关键少数”,打造一支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才能形成以上率下的“头雁效应”,实现政治生态持久的风清气正。

三、新时代加强政德建设的逻辑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从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个层面就加强新时代政德建设提出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标准要求。明大德立于理想信念层面,指明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崇高政治品质,是公德与私德的高度统领,是根本性方向性要求;守公德立于角色定位层面,指明领导干部在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中必须坚守的为民宗旨,是大德与私德的具体表现,是本质性实践性要求;严私德立于个人修养层面,指明领导干部在日常行为中必须遵守的道德情操和纪律规矩,是大德与公德的基本保障,是基础性约束性要求。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合为一体,共同构成了政德建设的完整体系,深刻阐释了政德建设的核心要义,明确规定了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全面构建了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新时代规范,具有极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创造性和实践性。

(一)明大德,筑牢信仰之基,永葆对党忠诚

至高无上的德行可谓“大德”。据《中庸》记载,孔子称赞舜“大德必得其位”。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能够在做人行事中守住节操、甘于奉献者常被称为“大德之人”。就当下而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迷失政治信仰、不背离政治忠诚,拥有忠贞崇高的政治品格,此为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者的共产党人应有的“大德”,也是政德建设的灵魂所在。大德迷失,公德势必失去信念支撑,私德更是毛将焉附。伴随着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凝结铸就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艰苦奋斗、星火燎原的井冈山精神,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理论联系实际的延安精神,实事求是、戒骄戒躁的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共同体现了共产党人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比纯洁的信仰追求,共同传承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共同构成了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树牢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保持对党忠诚,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共产党人明大德的应有之义、内涵所在,也是新时代政德建设的根本要求。

(二)守公德,把握为政之要,保持为民情怀

公德泛指公共道德,是社会全体成员为保障公共利益而自觉约定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执政骨干,领导干部守好公德必须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中始终保持无私奉献、敬业为民的道德操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涌现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的焦裕禄,扎根高原、勤政为民的孔繁森,兢兢业业、心怀群众的郑培民,老骥伏枥、造福百姓的杨善洲,敢于担当、苦干实干的廖俊波等许多党的优秀干部、人民的优秀公仆。他们把为民谋利作为毕生追求,将个人价值体现在平凡而伟大的事业之中。人民公仆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身份标签,必须牢牢把握“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价值取向,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树立公权姓公、授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正确权力观,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从政为官的奋斗目标。 这既是共产党人必须坚决守住的公德,也是新时代政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公德不存,大德将无从谈起,私德也俨如无衔之马、肆意妄为。领导干部只有把公德放在心中,勤政担当、务实苦干、为党尽职、为民造福,时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才能发挥公权的最大效能,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和执政公信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三)严私德,坚守做人之本,不忘修身正己

私德是个人的品德和作风,见诸细微之处,累于点滴之中,是党员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重要基础。相对于大德和公德而言,私德虽微,却如同“蚁穴”“针芒”,如若不严,必然暴露出公德失守、大德不明。延安时期的“黄克功案件”,就是中国共产党严明法纪、正立私德的典型案例。黄克功自恃有功,私欲膨胀,将个人利益肆意置于党和人民利益之上,逼婚不成枪杀同胞。毛泽东同志在写给负责审判这起案件的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高等法院院长雷经天的信中义正言辞,“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以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做一个普通的人”[17]110。面对功绩与法纪、私利与公权、私德与大义的抉择,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皆选后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韧劲,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身处新时代的领导干部要识大势明大理,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从严要求自身,始终把修身摆在立德立言立行的首位,把清正廉洁作为为官从政的标尺,自觉践行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共产主义价值观,慎独慎初慎微慎欲,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提高自我管控约束和纠偏的意识及能力,自觉抵御各种歪风邪气和私欲诱惑,不越雷池、不踏红线、不破底线,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大的人格魅力树立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的新风貌新形象。

四、新时代加强政德建设的路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建设,培养造就一支信仰坚定、忠诚为党、担当有为、崇廉实干的执政队伍,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四个伟大”的基础性工程。新时代共产党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涵盖了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各个方面,为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加强政德建设指明了方向、确立了坐标、提供了遵循。深化新时代政德建设的路径探析,找准定向发力点,建立规范有效的制度机制和标准体系,是推动政德建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一)建立标准体系,确保政德建设有“规”可依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治国理政,必须‘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制度通过其刚性约束来规范个体行为,进而为组织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顶层设计和强力支撑。依靠制度管党治党、建党强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革命、取得伟大成就的致胜法宝之一。党内法规作为党的建设的总规矩,是推进制度治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依据。依托党内法规把政德建设融入党的制度建设之中,贯彻落实到每一个党员干部身上,是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根本之策。

要强化政德建设的法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内法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继修订和出台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多部党内法规,为严明党的纪律、规范政党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打通了法治路径。 通过党内法规,将政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本质要求和标准规范转化为党的准则条例,严肃惩戒那些大德不明、公德不存、私德不严的党员干部,将原有道德层面的“软要求”上升为法治层面的“硬约束”。

要确立政德建设的考评体系。明确各级领导干部大德、公德、私德的规范标准,细化政德建设的考评内容、考评方式,构建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的激励问责机制,逐步建立一套完备化规范化统一化的评价体系,推动政德建设深入深化。

要注重政德建设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任用原则,突出政德建设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主导作用,把党员干部政德建设作为考察考核与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维护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真正把那些德才兼备、忠诚为民、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领导干部选出来、树起来、用起来,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水平。

(二)加强教育引导,确保政德建设有“理”可循

重视思想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党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完成“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思想基础,也是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强化理论武装,是加强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必由之路。

要加强政德建设的理论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创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聚焦新的时代命题,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性独创性的实践经验,确立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加强政德教育,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姓党”的红色优势、智力人才优势和主渠道主阵地生力军作用,结合贯彻落实《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把政德建设作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重点内容,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体系中,夯实党员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理论基础。

要落实各级党组织推动政德建设的主体责任。将新时代政德建设作为各级党组织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的重要环节,列为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专题,纳入管党治党的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站稳人民立场,把职责岗位作为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民服务的人生舞台,为政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要激发广大党员政德建设的主动意识。依托党内政治生活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围绕新时代政德建设标准要求深入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铸造坚强党性,磨砺斗争精神,勇于激浊扬清,敢于发声亮剑,决不做政治上的两面派、两面人,使讲政德成为全体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

(三)增强修身意识,确保政德建设有“道”可遵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3]173儒家道德修养理论典籍《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将修己作为治人治国的前提和基础,突出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每一名领导干部均肩负着为党执政、为民服务的重要职责,只有具备良好的个人素养和道德情操,在用权律己上才能有定力、讲原则、行得正、站得直,才能对歪风邪气、腐化堕落产生强大的免疫力。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查处的一系列高级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究其本因就是修身自律不严,党性修养不够,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崩塌,一步步走上歧途、自我毁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自身修养,是加强政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要涵养道德情操。把读书学习作为重要途径,善于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情怀和道德养分,注重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以先进模范为榜样,以反面典型为警示,积极主动地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达到以学润德、知行合一的目的,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

要心存为民情怀。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把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摆在首位,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牢记公仆身份,自觉抵制“不作为、不敢为、不能为”的错误思想,始终心系群众、深入群众、服务群众,以担当实干的精神、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劲处理好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困难疾苦,把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真正用之于民、为民谋利。

要坚持律己从严。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党章》要求检视自己、以先进典型激励自己、以反面案例警示自己、以党规党纪约束自己,加强家风建设,注重廉洁齐家,管好身边人,严防“枕边风”,守好“亲”“清”政商关系,从细微之处修炼政德,把“做官”与“做人”统一起来,把“立言”与“立行”统一起来,达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的境界,锻造共产党人“金刚不坏之身”,在全社会树立起新时代共产党人的道德标杆。

(四)强化监督保障,确保政德建设有“据”可查

领导干部清白为官、干净干事,既要靠自律,也要靠他律。自律是内省式的自我约束,政德建设属于自律范畴,这种内省式约束缺乏刚性。因此必须结合他律,用外在刚性的法律法规、日常监督约束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保证政德建设质量。只有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才能形成政德建设的强大合力。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行使权力必须受到党和人民的监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建设,不仅要依靠干部自身强化修养,更需要外在的监督约束。

要履行各级党组织的监督职能。加强党内监督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党的肌体健康、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举措。灵活运用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等多种方式,强化对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监督,在选拔任用考察中有所侧重,在日常工作考核中划出重点,在党委巡视督查中加强关注,确保在制度框架内、纪律约束下正确行使公权力,有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要发挥社会的多重监督作用。将党内监督同人大政协监督、民主党派民主监督、人民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相结合,把权力运行的公正透明和决策实施的实际效果、社会反映、群众评价作为对党员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监督的重要内容,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督促领导干部自觉涵养良好政德。

要创新监督的形式方法。把握新的时代发展特征,注重运用大数据,织好数字移动互联网这张隐形的“网”,正确运用各类新媒体等平台,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加强对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监督。既注重对大德公德的监督,又注重对私德的监督;既突出对政治和工作的监督,又突出对日常生活和行为的监督;既加强对党风党性的监督,又加强对家风家教的监督;既强化对八小时之内的监督,又强化对八小时之外的监督,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式、无死角、全覆盖的政德监督体系。

猜你喜欢

政德私德领导
以私德的培育促公德的成长
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践行路径探析
习近平政德观探析
寓言
——刘政德雕塑艺术展作品选
私德教育
“公德”与“私德”
公德与私德的“先后”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