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产业兴旺路径探析

2019-03-18王喜峰

广西农业机械化 2019年5期
关键词:供给农业农村

王喜峰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郑州 450046)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决策,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延长农业产业链、优化农业供应链、提升农业价值链、拓宽农业利益链。

1 延长农业产业链

1.1 现有农业产业链延伸不足。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把握城乡发展格局发生重要变化的机遇,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让农村一二三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受益”。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较低、层次较浅,乡村产业布局长期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发展不充分,辐射能力不足,带动能力不强,第三产业要么不存在,要么仅仅是对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的粗浅理解和简单运用,且存在着统筹规划不够、后续发展乏力等突出问题。比如,农业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有规模无产业;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农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农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互联网+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尚处于起步阶段;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1.2 延长农业产业链的方式方法。

延长农业产业链,既需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又要区分一二三产业的性质特点,分门别类推进。具体来说,就是要将第一产业往后延伸,第二产业前后串联,第三产业科学布局,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着力构造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生产体系。要充分挖掘农业产业“接二连三”的潜力,开发出具有品牌效应的特色产品,从而满足不同群体需求。要充分利用现代金融和互联网发展趋势,综合打造休闲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着力推进农业绿色化、产业化、特色化,丰富创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实施从单一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

1.3 延长农业产业链需要防止的倾向。

要吸取上世纪80年代发展乡镇企业时出现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教训,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方针,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约束,形成一整套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激励措施,大力发展节地、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型产业,坚决避免落后的低质低效生产,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让乡村产业成为撬动“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的“金杠杆”。要统筹乡村产业发展的速度与适度,科学把握节奏和力度,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有序推进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既要激活农村内生动力,引导农民摒弃“等靠要”思想,又不能一哄而上,轰轰烈烈搞运动。

2 优化农业供应链

2.1 农业供应链的概念。

所谓农业供应链,是指“围绕一个核心企业对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整合,将生产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各方链接成一个具有整体功能的网络,也是农产品在供应链上增加价值的增值链。它既研究农产品生产本身的物流配置,又研究农业产前、产后物流的科学流动,达到供应、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有机衔接,其目的在于使整个供应链产生的价值最大化”。优化农业供应链,必须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努力增强供给侧质量,积极引领农业产业按照市场消费需求组织生产。

2.2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农业的长远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实现眼前的粮食产量稳定,又要形成新的竞争力,注重可持续性,增强政策精准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就是从供给侧发力,通过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供给质量,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2.3 优化农业供应链的举措。

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要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构建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同时,又要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水平,不断壮大农林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农业项目。二是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通过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业布局。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要求,鼓励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根据当地资源比较优势,推动与之配套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区域性特色明显、产供销一体化的乡村产业体系。

3 提升农业价值链

3.1 农业价值链的概念。

所谓农业价值链,通常指的是“农业产业以及食品加工产业中,相互关联的上下游产业之间所形成的一种价值增值链条。农业价值链主要是以耕地、农作物播种、农作物生长、田间施肥管理、农作物收获以及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为主,通过这些部分的相互组合形成一种高价值的产业链。”这些价值链均有各自的特点,并在农业领域发展中展现了各自的价值。提升农业价值链,要牢牢把握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三个关键因素,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层层提升农业价值。

3.2 提升农业价值链的方法。

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要利用现代科技进步加快发展和信息化不断进步的有利条件,加快高端农机装备和特殊地形、特殊产品农机装备的生产研发、推广应用,推进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加快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大力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鼓励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发展农村电商,推动农产品、农村工业品、乡村旅游及服务产品电商化,培育一批特色电商镇、电商村,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站点,打通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

4 拓宽农业利益链

4.1 拓宽农业利益链才能实现农民增收。

千百年来,农业一直都是以种植为主,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以来,农民也只是工业原料的供应者,农民利益来源渠道单一,致富手段不够,导致了农村的贫穷落后。因此,必须拓宽农业的利益链条,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农民不能仅仅是原料的供应者,农业也不能仅仅是工业和服务业的前沿,而是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三产融合、四链重构,将传统农业变成现代农业,将传统农民变成新型现代农业,将农民从以种植收入为主变成后续产业的参与者、建设者、利益分享者,既懂农业科技又懂现代经营管理,还可以利用现代金融创收致富。

4.2 拓宽农业利益链的渠道。

一是发展农业特色品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乡村产业发展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才能在产业发展上有所突破,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各地实际,立足本地的历史文化和资源特点,宜农则农、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渔则渔、宜草则草、宜建则建、宜迁则迁、宜建则建,开发乡土特色文化产业和创意产品,增加特色品牌产品和个性服务供给,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二是建立特色文旅产业。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乡村农耕文明承载着中华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必须保护好、传承好农耕文明的固有基因,结合实际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要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保护好古村落,不搞大拆大建。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过程中,要突出发展特色文化、民族文化和优势文化,探索建立“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乡村文化产业格局。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乡村产业既可以将农业、农村、农民连接在一起,又可以将城市与乡村融合在一起,还可以将土地、资本、技术与人力资源等聚合在一起。只有乡村产业发展起来,才能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进入农村,才可以为农村注入生机和活力,进而实现农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治理优势,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利益链四链重构,探索产业兴旺的多元路径选择,着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猜你喜欢

供给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