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力畜力农业到机械动力看灵山县机械化“大变化”

2019-03-18谭枝潮

广西农业机械化 2019年5期
关键词:灵山县农艺机械化

谭枝潮

(灵山县平南镇农业机械化推广站 广西灵山 535422)

灵山是农业大县,地处于丘陵山区,2018年未,全县总人口167.3万人,其中农村常住人口85.93万人,有耕地面积80074.39hm2,其中2°~6°梯田及坡地面积有 29080hm2,6°~ 15°有 18123hm2,15°~ 25°有7294hm2,丘陵耕地比例超过60%。解放前,农机具基本上是传统农具:犁、耙、锄、铲、镰刀、禾叉等为主,农业机械一片空白,一般用“牛耙田,人插秧,镰刀割、禾堂晒”的耕作方式。”这是过去灵山县水稻生产的真实写照。“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每到稻收,农家通常老少齐上阵,早上割禾,下午担禾,晚上脱谷,连割带种得一个月。如今,早上还是地里的稻,中午就成了袋里的粮,过去连续好几天的“稻收持久战”,现在不到半天就颗粒归仓,农业机械化改写着“稻收时间”。农田迎来履带式旋耕机、小型微耕机、工厂化育秧机、乘坐式及步进式水稻插秧机、精量播种机、植保无人机、高性能联合收割机、稻谷烘干机……各种农业机械越来越多应用于水稻生产环节,插秧不用人弯腰,粮食不用晾晒,喷药不用下田,帮助农民轻松收获、科学种田。镰刀、犁耙等农具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画面逐渐被机械化所代替,灵山县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以前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到现在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历史性转变。

1 农业机械化发展成效显著

1959年,毛泽东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为新中国农业发展之路指明方向。回顾70年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灵山县委、县政府准确把握这个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各项政策方针,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转型升级,推动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灵山县农业机械化事业在设施空白、水平低下的状态下起步,从无到有、由少至多、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农业机械化大幅提升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类,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1.1 从人力畜力到机械动力,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

2018年灵山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6.06万kW,比2010年的36.1万kW,增长82.9%,比1990年9.89万kW,增长567.9%。1959年5月,修建灵东水库时,购入两台“东方红—54型”拖拉机,这是灵山县有记录的使用最早的农业机械。上世纪70年代发展大中型拖拉机,在1970年全县农机总动力只有4896kW,有拖拉机61台。2006年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动下,履带式旋耕机、小型耕作机等机具迅速发展,至2018年,拥有各类拖拉机35179台(套),比2010年的10206台(套)增长244.69%。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40台、小型拖拉机5600台、耕整机9834台、微耕机13811台,实现水稻机耕率达98.43%。1972年,灵山县开始推广使用人力插秧机,1974年春,国务院第一机械工业部在那隆镇茶子垌召开南方13省区插秧机作业演示现场会,当年灵山的人力插秧机达到21128台。2007年引进乘坐式插秧机、手扶式插秧机,改写了灵山没有动力插秧机的历史。至2018年,拥有步进式和乘坐式插秧机、乘坐式和步行式穴直播机、步行式条直播机等播种机械600多台,比2010年的250台,增长140%。1979年灵山有动力打谷机3635台,80%以上的生产队都有动力打谷机。20世纪90年代曾先后推广使用脚踏式人力打谷机、俄越式动力脱粒机、低性能联合收割机,着力解决水稻生产收获难点。随着劳动力转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俄越式动力脱粒机逐渐被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所代替,至2018年拥有联合收割机1190台,比2010年的357台,增长233.33%,水稻收获实现全程机械化,完全改变了农忙季节“工人放假、学生停课、干部下乡”抢收抢种的局面。高性能、大功率的田间作业机械和其他各领域新型机具不断增长,农机装备结构持续改善,作业质量加速提升,其它配套农具、排灌、运输及林业、畜牧、农副产品加工等机械都有不同大幅度的增长,渗透农业和农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把农民从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高强度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

1.2 从传统耕作到机械作业,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

“手把青秧插野田,抬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插秧方式有手插秧、直播、抛秧、机插秧。“退着插”的手工插秧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一人一天插秧只插0.02hm2。抛秧虽然操作简单,但抛秧密度得不到保障,影响产量。直播不需育秧和插秧过程,但需要抓好水田平整、开垄、田间除草等环节工作,并严格做好直播前的天气观测和防鼠工作。机插秧可调整株距密度、插秧深度、每穴株数,较好解决水稻生产季节与品种生育期的问题,抗倒性好,适应性强。而1台乘坐式插秧机完成1亩插秧作业只需要20分钟左右,是人工作业效率30倍,在产量上,机插比人工插秧平均每亩增产水稻150kg左右。2018年水稻机插秧达到1.156万hm2,比人工插秧累计增产26010t。机插秧具有提高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暨省工省肥,又增收增效,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越来越深受农民青睐。“十八大”以来,灵山县以实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为契机,使耕作机械化技术、工厂化育秧技术、机插机械化技术、收获机械化技术、农业节本增效工程技术等多项农业机械的新机具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利用,推动2018年全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7.33%,与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54.11%相比,高于3.22%。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4.08%。与钦州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3.94%相比,略高于0.14%。根据研究:农业机械化每替代1万劳动力,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增加0.19个百分点,或者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替代了5.43万农业劳动力。

1.3 从镇镇有社到优化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

实践证明,千家万户买农机是实现不了农业机械化的,只有通过专业合作社,实现大规模集约经营才能实现机械化。2009年以来,灵山县农机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率先在钦州市实现了“镇镇有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目标。至2018年,灵山共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45家,其中,服务水稻有38家,乡村农机从业人员4.2万人,拥有履带式旋耕机、乘坐式插秧机、高性能联合收割机等一大批先进机具,有工厂化育秧生产线8条和9座谷物烘干中心,有稻谷烘干机11台,稻谷烘干能力达192t/批次,农机跨区作业面积4984hm2,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面积6310hm2。至今已培育了信诚、农信、金丰、丰收、富发、信达、胜利、丰盛等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先进示范社,实现了水稻耕、育、插、管、烘全程机械化。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代烘干等“五代服务”引领农业服务性新业态发展,“全程托管”、“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等专业性综合化新型服务向耕种收管等全过程农机作业服务延伸、向农资服务等全环节农业生产综合服务拓展,带动产业规模经营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释放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解决了育秧难、晒谷难、水田丢荒等现象,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推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大量农民工、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截至2018年,各类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达30万人,为农业生产引入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完善。

1.4 从指定机具到应补尽补,农机补贴政策加快“机器换人”步伐。

农机购置补贴作为一项国家强农惠农政策,2006年,灵山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由 “自主议价,差价购置,直补经销商”到“自主议价,全价购置,直补农户”的补贴方式,再到实行“自主购机、带机申请、定额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户)的补贴方式,取消《指标确认书》,推行补贴操作环节去经销商化,推进补贴受理窗口前移至乡镇,构建补贴办理不出乡镇的农机政务服务网络,提高了农民对补贴工作满意度。在灵山县财政局组织第三方绩效考核中,获“政策实现度高”最高等级评价。从2006-2018年,累计使用农机补贴资金8963.66万元,补贴购置机械38814台,享受补贴户33147户,吸引群众投资87553万元。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12年,加快“机器换人”步伐,推动了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农机化水平持续快速提高。

2 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走,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总体上看,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有:

2.1 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还不高

灵山县属丘陵山区,经营规模过于分散而狭小,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适宜丘陵山区使用的新型农业机械种类、数量不足,特别是适应玉米、马铃薯收获机械化以及甘蔗、花生、茶叶、果树等新机具研发与创新不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3大主要环节之间的机械化水平发展差距依然很大,水稻机种、甘蔗机收仍为农作物生产机械化中最薄弱环节,其他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养殖业机械化程度不高。

2.2 实施购机补贴工作仍很艰难

农业生产急需的滴灌带、小型农用挖掘机、小型耕作机械、前后驱动方向盘拖拉机等部分机具未能列入中央资金补贴机具目录;农机装备结构性矛盾依然还很突出,适宜丘陵山区使用的新型农业机械种类、数量不足;对国内创新产品和国外高端产品的补贴需求日渐迫切,特别是一些精准化、智能化机具和丘陵山区优势特色作物机具、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备的供给还不能满足需求。

2.3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紧密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行政组织机制、农机农艺之间相互包容的发展目标、规范协调的工作机制、既熟悉农机又熟悉农艺知识的复合人才等有待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中的主要冲突:农机与作物栽培技术之间的矛盾(行株距、宽窄行、点条沟播、铺膜播种、垄作、水稻栽培方式);农机与耕作制度之间的矛盾(套种、间作、轮连作);农机与作物品种之间的矛盾(成熟度、株型,抗冲击性等),阻碍现代农业实现标准化、工业化生产,有待解决。

2.4 农机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大农机”与“小田块”矛盾尖锐,地块分散、狭小,制约着连片作业和规模作业的发展。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面临机具库棚、育秧中心、烘干加工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难的问题。

3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措施对策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业农村“用工难”、“用工贵”问题日益突出,“机械化换人”成为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农业农村要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新时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是历史的必然,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为此,灵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满足广大农民对机械化生产的需要为目标,紧紧围绕稳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以水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加速推进荔枝、龙眼、茶叶、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和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

3.1 加快补齐机械生产短板

深入贯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补短板、促集成、提水平”为目标导向,聚焦薄弱环节,加快高效机插、产地烘干、秸秆处理等环节与耕种收环节机械化集成,对购买水稻插秧机、联合收割机、高效植保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机、烘干机械等机械提高补贴。创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示范基地,力争自治区、市、县财政加大投入力度,攻克制约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的技术难题,加快提升水稻机插、甘蔗机收等薄弱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扩大机械化生产服务补贴范围,实施深耕深松作业补贴,实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收获和烘干环节作业补贴,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3.2 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加大对全县农业生产所急需,安全可靠、先进适用、节本增效和具有较好推广前景的农业机械补贴力度。对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深松整地、高效植保、高效施肥、秸秆粉碎还田、残膜回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成熟绿色高效机具提高补贴额度。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购买使用的高科技、技术含量高的新机具新技术,如多用途履带式耕作机、高效联合收获机、大型粮食烘干机等,灵山财政在国补、省补的基础上以奖励的方式给予补助或财政贴息扶持。开展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将进口农机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之内。进一步落实植保无人机作业补贴、农机燃油补贴、报废更新补贴、财政担保及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

3.3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展

李克强总理指出:纵观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普遍都是用工业的方式发展农业。农业不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农业现代化就失去了支撑。将适应机械化作为农作物品种审定、耕作制度变革、产后加工工艺改进等工作为重要目标,在顶层设计指导下农机农艺相互融合,加快构建农机农艺融合的部门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农机与农艺科技协作攻关机制,加快选育、推广适于机械化作业与农作物品种选育标准、栽培模式、田间管理等互相适应融合。支持“农业工程+农艺栽培+信息技术”形式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产学研推用联合攻关,农艺专家除注重“高产、优质”外,要主动关注培育的成果是否能够适宜机械化生产方式;农机科研人员也要主动接触农艺专家,互相协调技术思路和目标,着力解决农机与作物栽培技术之间、农机与耕作制度之间、农机与作物品种之间的矛盾。深入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点建设,积极开展农机农艺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促使良种、良法、良地、良机配套。通过农业机械化综合生产技术的顶层设计,使得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科学有机地组成高产高效生产系统,形成现代农业生产能力;以工业化的方式,以标准化为抓手,各作物的各作业环节实现全面的机械化。

3.4 改善农机作业基础条件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9〕37号),明确提出,重点支持丘陵山区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国土部门在土地整治、水利部门在农田水利建设、财政部门在农业综合开发、电发部门在农网改造升级规划建设中,加快推进以适应机械化作业为目标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制定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丘陵山区农田、果菜茶园及设施种养基地等建设改造的“宜机化”标准规范,推动地块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瘦变肥和互联互通,切实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提升耕地质量。落实好设施农用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用地等相关政策,将农村机耕道路、农机库棚、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和烘干中心等纳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农用设施用地范围,在建设用地、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切实改善农机存放维修保养等生产条件,为全程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

3.5 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机科技人员培训,大力开展农机化管理、技术推广等农机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农机技术人员服务群众水平,解决镇农机推广办公业务用房建设问题,增加工作经费,改善工作条件,配备摩托车等农机推广下村交通工具,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加快建设农机实用人才队伍,推动科技成果进村入户,使之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快推进社会化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建设,促进农机培训由公益性向社会化转变。支持培养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和生产能手,扩大农业机械就业创业空间。

猜你喜欢

灵山县农艺机械化
“礼赞百年”庆祝建党100周年书画 作品展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灵山县开展稻虾共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扶贫的实践与思考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灵山县几种常见林业虫害防治技术
14份蒌蒿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评价
90团举办初级农艺工培训班
从骡马化到机械化、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