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高中生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创造力

2019-03-15连英

神州·中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归纳法创造力创造性

连英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有助于他们将来发明、创造,而且有助于当前的学习。

关键词:创造力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流,创新教育是现行社会较热门的话题,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是每一位教育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对青少年谈创造力是不是早了点?其实不然,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有助于他们将来发明、创造,而且有助于当前的学习。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做法

(一)保护好奇心,激发创造动机

好奇是青少年的天性,他们各种好奇的探索不仅是求知的表现,还是创造力发展的前提,学生好奇心的表现往往在对所学的知识持怀疑态度。有疑,自然要问。所以,好奇一定好问,好问是智慧的来源,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我初为人师时曾遇到一名学生这样问我:课本上说由公理3可得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这是为什么?是的,书本不仅没有证明,连说明都没有。平时我们老师没有谁会去思考过这个“理所当然”的问题,我回答了学生的问题后,充分肯定了他的质疑,还告诉他由于质疑“第五公设”而导致“非欧几何”诞生的故事。从此,这个学生喜欢上了数学,后来的全国数学联赛获得了地区二等奖,高考又以较高的数学成绩考上了大学。

《解析几何》课本在推导“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时,给出了一个简单的“想法”后,又“莫明其妙”地构造了另一种解法。学生阅读至此,总会问为什么,可是往往又跟着课本的思路往下走了。在此,教师如能好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地引导学生真正弄清为什么:求距离常通过构造三角形来解决,这里,“点到直线”就有了“两边”,自然,过点P做x 轴的垂线或平行线就可“构造出”一个直角三角形。这样不仅这里的构造法变得容易接受,就连如何构造也变得得心应手了。以后学生自己也会“创造”构造的方法了。

(二)跳出习惯思维,培养弹性思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这是多次实践的经验总结,因此能带来许多便利,给人一种安全和稳定的感觉。但也带来了思维方式容易被定格、僵化的矛盾,思维不易于展开,从而扼杀了创造力。因此,跳出习惯思维、培养弹性思维显得非常必要。下面的两种做法对克服思维定势有帮助。

1、用类似问题试误。

在《解析几何》中有这样一道题:

一条直线过A(2,-3),它的倾斜角等于直线y=13x的倾斜角的2倍,求这条直线的方程。

学生在不断强化的训练后,肯定能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遇到类似的问题易“依葫芦画瓢”,产生思维定势,用“似是而非”的问题“试误”。在熟练此题和基础上,再做下面一道题:

求过P(-1,3),且和直线3x+y+2=0的夹角为30°的直线的方程。

此题的特点在于“形式”很象上一道题,但又不能“依葫芦画瓢”完全仿做,否则满足条件的与x轴垂直没有斜率的那一条直线就忽略了。经常如此操作既可保证“一般方法”的巩固,又能保证“求异求变”的弹性思维训练。

2、在比较中不断深化理解

高中《数学》第二册129页35题:

11×2,12×3,13×4,…,1n(n+1),…,计算S1,S2,S3由此推测出计算Sn的公式,然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个公式。

当学生做到这一道题时,一般来说对数学归纳法的学习到了“观察、归纳、证明”阶段,数学归纳法都差不多学完了,学生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类似题目只要经“观察、归纳、证明”步骤,一定能“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形成思维定势。可事实并非如此,请看:

n N比较2n与n2的大小关系,猜想并证明你的结论。

当n=1时,21>12,当n=2时,22=22,当n=3时,23<32,当n=4时,24=42

如果验证至此,似乎得出:2n与n2的大小关系无法确定。事实上,继续下去就可以得出结论。

当n=5时,25>52,当n=6时,26<62,当n=7时,27>72,当n=8时,28>82…可以大胆地设想:

当n 5时,2n>n2。以下就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问题了。

这个题改变了学生认为结论只是一种形式的固定思维,加深对数学归纳法的认识、理解和深化;还使学生知道:浅尝辄止,怕数据大而不验证,往往会與结论失之交臂。

(三)培养观察力,增强求知欲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由观察苹果落地而得,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对自己的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应当先学会观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大凡智力发达的人,其观察能力也是较强的。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观察,培养观察能力。数学学科与理化不同,数学几乎没有什么实验,怎么办?

1、根据内容的需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到室外上一些数学课。让学生多接触大自然,使学生视野开阔,博览多闻。

2、尽可能地设置课内实验,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思考的机会。

四、提倡论辩,强化逻辑思维

在一个未解决的问题面前,人们往往会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分析筛选出几个可能性较大的方案,经过讨论和争辩得出结论。讨论和争辩有利于打破习惯的思路;另寻新径,可以强化人的逻辑思维。思维一旦具有逻辑性,则表明人的思维过程目的明确,有针对性,思路清楚、连贯,不但解决问题,而且能清楚地表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经常出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争辩,在此过程中达到强化逻辑思维的目的。

一个人一旦拥有较强的论辩能力,就说明他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要进行创造性活动就必须有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周到的逻辑思维,就很难取得成功。

五、培养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

在美国,小学侧重的是对学生收集材料、独立提问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到了中学,确定研究方法,实施研究计划的能力,则成为培养的重点。而中国,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上,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做学问两个环节统一起来,就要尽早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教师可以将原来过多的布置学生抄抄写写的作业,改为布置学生写写学习总结,写写小论文,让学生从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表达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这样常常能对见惯不惊的熟悉的事物,产生新的领悟和新的观念。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分析资料的技巧,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释放他们的创造力,这样“新”就能源源不断地“创”出来。

猜你喜欢

归纳法创造力创造性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数学归纳法学习直通车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用“不完全归纳法”解两道物理高考题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