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陟方言特色语气词研究

2019-03-15郭慧迎

安康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听话者句末陈述句

郭慧迎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语气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非常高,对于表情达意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研究语气词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方言,同时也可以丰富和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研究。根据笔者的考察,武陟方言的语气词非常丰富,除了有其他方言的共同点外,还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有时同一个语气词可以表达好几种语气义,如“昂、咾、吭、么、来、口[xuei31]、价、哩、不咱”等。本文将从武陟方言的基本情况、语气词的个体考察和语气词的连用三个角度对武陟方言特色语气词进行描写分析。

本文以武陟县城子村为主要调查点,受调查点、调查对象等诸多因素影响,文中描述内容会与其他学者描写武陟方言的内容略有出入。本次调查的发音合作人有:郭不景,男,1965年出生,高中文化,武陟县城子村人,一直居住工作在本地,无外出经历;雒艳花,1981年出生,初中文化,武陟县索余会村人,无外出经历。

一、武陟方言的基本情况

武陟县位于河南省的西北部,地处黄、沁河交汇处,北与修武县相交,南临黄河与郑州市、荥阳县隔河相望,东与获嘉、原阳相接,西与温县、博爱交界。武陟县隶属于焦作市,而焦作方言在经济等多种原因的综合影响下,裂变为怀庆方言和焦作方言两种。前者继承历史而来,指通行于焦作所辖的沁阳、博爱、温县、修武、武陟以及济源等市的方言;后者是随二十世纪后焦作煤矿的大规模发展而成规模的焦作城区方言[1],武陟方言属于怀庆方言一支。根据侯精一《现代晋语的研究》对晋语区的划分,武陟方言属于晋语,而焦作城区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二者差别较大[2]。

二、武陟方言语气词的个体考察

黄伯荣、廖序东在《现代汉语》一书中对语气词的定义是:语气词的作用在于表示语气,主要用在句子的末尾,也可以用在句中主语、状语的后面有停顿的地方,它本身念轻声[3]。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气词从位置上可以分为句中和句末两种。句末语气词是指黏附在整个句子的末尾,赋予句子一定的语气意义的词,它一般不单独使用,同时还具有完句的功能。句中语气词一般表示暂顿、列举、提醒、假设、起连接作用等几种语气意义。根据语气的不同,句子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接下来我们将武陟方言的语气词分别置于这四种类型中来考察其具体的意义和用法。

(一)昂[a]

“昂”这个语气词,在武陟方言中比较特殊,因为它不仅可以充当语气词,还可以充当叹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啊”,可以用在句中、句末,也可以用在句首,一般用于陈述句和祈使句中,同时还可以独立成句。

1.用于陈述句

当“昂”用于陈述句中时,常跟在某些代词、形容词和动词后,此时“昂”前面的成分,往往是话题标记,表示无奈、催促、提醒等语气,或者是对某一件事表达自己的看法,给别人提出建议,往往希望得到对方肯定的回答。如:

(1)小明昂,真不知道说他啥好。①本文所有例句均为笔者调查整理而得。

(2)快点昂,一会赶不上车了。

(3)好看昂,就[ou31]穿这个吧。

例(1)用在代词“小明”后,表示无可奈何,对他无话可说,很不满意;例(2)表示一种催促的语气,担心赶不上车;例(3)是说话人认为那件衣服很好看,且希望对方采纳自己的建议。

当“昂”用在陈述句句末时,表示提醒、强调或说明等语气。如:

(4)前面拐弯注意点昂。

(5)吃过饭再让他看电视昂。

(6)天快黑来,赶紧做饭昂。

(7)这个裤子还怪合身哩昂。(普:这个裤子比较合身)

例(4)表示提醒,让开车人在知道拐弯的情况下更加注意;例(5)表示强调,强调必须吃过饭之后才能看电视;例(6)和例(7)表示对事实的一种说明。

同时陈述句句末的“昂”,还可以表示对已发生的事情感到不满或意外。如:

(8)我对你恁好,你就这势对我昂。(普:我对你那么好,你就这样对我)

(9)你办这事,让我咋说了昂。

句末的“昂”还可以用于对话的开始,所陈述的内容是大家都知道的情况,目的是为了引出后边的对话。如:

(10)今儿天还怪好哩昂。

(11)今儿天还怪凉快哩昂。

“昂”用在陈述句句首是比较特殊的用法,“昂”为叹词,往往表示一种恍然大悟或生气的语气,两种语气可用语调进行区分。如:

(12)昂,原来是这么回事。

(13)昂,现在都不听我话了。

例(12)表示恍然大悟,原来不知道的事,在一瞬间明白了,“昂”的语调先升后降;例(13)表示说话人生气的语气,“昂”的语调和例(12)不一样,是升调。

2.用于祈使句

“昂”用在比较短小的祈使句中,表示催促、命令的语气。如:

(14)赶紧吃昂!

(15)快点走昂!

(16)赶紧收拾昂!

3.独立成句

“昂”可以独立成句,一般用在对话的回答中,此时“昂”的词性是叹词。和语气词“昂”的区别是:叹词“昂”是单独使用,语气词“昂”必须依附在句末或句中停顿处。如:

(17)你去把锅刷刷!——昂。

(18)赶紧去把地扫扫!——昂。

(19)你去烧锅吧!——昂。

这里“昂”的语调不一样,语气意义也不一样,当回答“昂”时,语调平缓,表示说话人没有什么情绪,乐意去做这件事;当回答“昂”时,语调是降调,表示说话人不想去做这件事;当语调是降调且又长又重时,表示说话人非常不愿意去做这件事。

(二)咾[lau33]

普通话中的“了”有两个词性:一个是“了1”为动态助词,一个是“了2”为句末语气词。武陟方言中的“咾”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了2”,但武陟方言中的“咾”不仅可以出现在句中,还可以出现在句末。

1.用于陈述句

当“咾”出现在陈述句中时,使用频率非常高,可以在体词及体词性短语之后、谓词及谓词性短语之后、数量短语和条件复句之后。当“咾”出现在句中时,常隐含对比意味。如:

(20)北京咾,去耍还有点意思。(处所名词后)

(21)今个下午咾,估计还跟得上。(时间名词后)

(22)他咾,表现还不赖。(代词后)

(23)两辆车咾,是不是有点太少唻。(数量短语之后)

(24)去武陟咾,给我打个电话。(动宾短语之后)

(25)只要你相中咾,我就[ou31]给你买。(条件句后)

以上六个例句,都隐含着和其他情况相对比的意味。

当“咾”出现在陈述句末时,往往表示不耐烦、生气、提醒或者警告等语气,和普通话中句末“了”的用法一致。如:

(26)看点路,不要叫摔翻咾。(提醒)

(27)真是能笨死你咾。(生气)

(28)再让我看见你偷东西,非得打死你咾。(警告)

2.用于疑问句

“咾”只出现在反问句和选择问句的句末,在不同的句式中表示不同的语气意义。

当“咾”用于反问句中时,表示对看到的事实持怀疑和质疑的态度。如:

(29)装这么多,你能吃完咾?

(30)恁沉了,你能背动咾?

例(29)的意思是装太多了,吃不完;例(30)的意思是东西太沉了,背不动。

“咾”用于选择问句中的频率并不高,据笔者考察,有这样一个句子:

(31)你是相中这个[ au24][au24]是“这个”的合音咾还是那个[nau24][nau24]是“那个”的合音咾?

3.用于祈使句

用于祈使句中的“咾”,一般出现在把字句中,很少出现在其他地方,表示命令的语气。如:

(32)把电视关咾!

(33)把水倒咾!

(三)吭[xa33]

“吭”在使用时,一般要求听话人出现,往往是在表达“是不是”的意思,“吭”前一般有明显的停顿,而且男性一般不使用,只是女性使用。只在陈述句出现,使用率并不是很高。如:

(34)喝瓶可乐就[ ou31]是爽吭。

(35)九点开会吭。

(36)就[ ou31]是吭。

(37)咱去过这个地方吭。

说话人在说“吭”这个语气词时,往往带有询问的语气,是在问对方的看法,不过此时说话人心中已有确切的想法,不过是想让听话者再加以肯定而已。

(四)么[m]

“么”这个语气词,在武陟方言中一般用于句中,很少用于句末,把“么”用于句末的群体偏年轻化,可能是受普通话的影响,有“不知而问”的意思,这里我们主要考察用于句中的“么”。

1.用于陈述句

(38)你么先试试。

(39)你么先喝口尝尝。

(40)把这衣裳买咾吧?——我么先试试再说。

(41)光说我不干活了,他么说说他自己。

语气词“么”用于句中往往有一种尝试的意味,第二人称居多,第一和第三人称不常说,第三人称一般是在和他人作对比时才说。秦静在《怀庆方言语法研究》中认为“么”只能用于第二人称[4],而笔者所考察的武陟方言中有第一和第三人称的用例,所以笔者与秦静的看法是有出入的。

2.用于祈使句

(42)你么叫他试试!

(43)你么再说一遍!

这两个祈使句带有明显的威胁和生气的语气,例(42)也可以说“你要么叫他试试”,但是语气较例 (42)有所缓和。例 (42)(43)两句加“么”和不加“么”的区别是加上可使原来的语气更加强烈。

但是,有些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表达不同的语义。如:

(44)你么再说一遍。

一是可以表示命令或要求说话人再说一遍;二是可以表示如果说话人再说一遍,就会受到一定惩罚。

(五)来[lai31]

“来”也可写作“唻”。胡倩倩、唐韵在《〈老乞大〉中助词“来”用法探析》中,把《老乞大》中助词“来”的用法归纳为三大类:概数助词、语气助词、时态助词[5]。“来”在武陟方言中使用频率极高,《老乞大》中助词“来”的三种用法,武陟方言也都有,它可以作概数助词,如“十来亩地”;也可以作时态助词,表示过去发生的事,如“下过雨来”;还可以作为语气词,这里我们只讨论语气词“来”的用法。

语气词“来”不能用于感叹句中,只能用于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中。

1.用于陈述句

当“来”用于陈述句句中时,表示强调“来”前的情况。如:

(45)你仔细看看来也不会拿错。(强调仔细看)

(46)他长点心来,钱也不会丢。(强调长心)

它还可以表示一种“恍然大悟”,对于之前不理解的事情,瞬间顿悟,常用于对话中。如:

(47)恁爸发工资了。——我说来,几个咋改善生活了。(恍然大悟)

(48)我昨天骑车去武陟了——我说来,车咋没电了。(恍然大悟)

当“来”用于陈述句句末时,一般用来陈述事实,或者对已发生的事情加以肯定。如:

(49)这墙刷得够白来。

(50)他去学书法来。

(51)他去买菜来。

2.用于疑问句

疑问句分为是非问句、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三种形式,武陟方言中的“来”可以出现在这三种形式当中的任意一种。

第一,当“来”出现在是非问句中时,往往说话者是一种询问的语气,希望听话者给出确切的答案。如:

(52)他去武陟来?

(53)你今个休息来?(普:你今天休息了?)

(54)他又拿咱家东西来?

第二,当“来”出现在特指问句中时,表示说话者是有针对性地提问,想知道所问问题的确切答案。如:

(55)这玻璃是谁打破来?

(56)他是谁来?

这两个特指问句和普通话中的特指问句没有什么区别,就是想知道一个确切的答案,不过在回答的时候,一般也用“来”来回答,而且回答往往是省略式,如:这玻璃是谁打破来?——小明来。

第三,当“来”出现在选择问句中时,一般说话者给出了几个选项,希望听话者给出答案。如:

(57)她是恁婆婆来还是恁奶奶来?(普:她是你外婆还是你奶奶?)

(58)你是夜个去武陟来还是今个去武陟来?(普:你是昨天去武陟的还是今天去武陟的?)

3.用于祈使句

“来”用于祈使句末,表示命令、催促、劝阻等祈使语气,往往用于否定句中。如:

(59)不要再吃来!

(60)赶紧写作业,不要再耍来!

(六)口[xuei31]

语气词“口[xuei31]”只能用在句末,表示估计、猜测、也许的语气。如:

(61)恁妈去哪唻?——拔草唻口[xuei31]。

(62)小明是不是去他大姑家唻?——靠准口[xuei31]。

(63)不知道他走了没有——走了口[xuei31]。

(64)我把手机丢了口[xuei31]。

一般是在对话中,由听话者说出来的,表示自己不确定某种现象,所以用“口[xuei31]”来表达。

(七)价[ i 33]

武陟方言语气词“价”,往往表示一种主观评价和感叹,一般用在陈述句和感叹句中,经常会有一些固定搭配,如“真……价、怪……价、多……价、恁……价”等。

1.用于陈述句

“价”用在陈述句句中,可以加强语气,因为和“怪”“真”“多”一起使用,所以往往表示程度。如:

(65)这一袋米真沉价,他都能背动。

(66)这儿离恁家恁远价,我送你吧。

(67)这雪糕真凉价,冰我牙疼。

2.用于感叹句

“价”用在感叹句句末,常表示感叹。如:

(68)这天真热价!

(八)哩[li33]

关于语气词“哩”,孙锡信认为:“由‘裹’至‘里’‘俚’‘哩’在用法上一脉相承,均用于非疑问的叙实、夸张或申辩的语气”[6];王力认为:“哩”到了元明时代已经普遍使用[7]。“哩”在武陟方言中使用率也极高,和郭熙在《河南境内中原官话中的“哩”》[8]中所谈到的“哩”的功能相同,可以作结构助词,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地/得”;可以作语气助词,大致对应普通话中的“呢”;也可以作时态助词,表示正在进行;还可以作构词语素,如“着哩”等。这里主要探讨语气助词“哩”。

1.用于陈述句

当“哩”用在陈述句句中时,跟在形容词、动词后,表示列举。如:

(71)咱妈哩衣服还怪花哩,有红哩、黄哩、绿哩。

(72)啥都给你准备好唻,吃哩、喝哩、用哩,啥都不用准备唻。

(73)奶茶你喜欢喝啥口味哩,草莓哩、哈密瓜哩、香芋哩……

当“哩”用在陈述句句末时,可以表示对事实的肯定,有时候略带夸张的语气,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呢”。如:

(75)恁哥长哩还怪帅哩。

(76)你哩头发怪黑哩。

有时表示状态或动作的持续,经常和“正在”“正”“在”等搭配使用。如:

(78)恁姐在那做饭哩。

(79)咱妈正打电话哩。

当“哩”用在陈述句中的否定句时,和“还”搭配,表示强调。如:

(80)你还没吃哩。

(81)你还没睡醒哩。

2.用于疑问句

用于疑问句中的“哩”,有些可以省略,不过加上“哩”,可以使句子语气更加和缓。有些不可以省略,因为它具有完句作用。

当“哩”出现在是非问句中时,只需听话者给出“是”或“不是”的回答。如:

(82)这是你哩?

(83)那车是小芳哩?

这两例中的“哩”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只不过中心语在句中省略了。

当“哩”出现在特指问句中时,往往是说话者希望听说者给出准确的答案。如:

(84)这是啥做哩?

(85)6路车是往哪跑哩?

当“哩”出现在选择问句中时,往往是说话者给听话者提供回答的选择,希望听话者从中给出答案。如:

(86)你是吃米哩,还是吃面哩?

(87)你现在去不去哩?

(九)不咱

冯春田在《汉语方言助词“吧咋/不咋”的来历》一文中认为,“吧咋/不咋”是由“VP罢(呀)+仔么/怎么”发展而来的,“咋”是北方方言“怎么”的合音,“咋”字或写作“囃”“咱”。他还在《儿女英雄传》中发现了一些例子,认为“不咱”极有可能就是现代方言“不咋”的前身或同一大方言区域里的较早形式,“咱”和“咋”音同[9]。武陟方言中会常说“不咱”,不说“不咋”,同时“咱”和“咋”不同音,还是“咱”的音,这是武陟方言的独有特色,因为“不咱”中的“咱”是代词“咱”的音,所以往往是对比较亲密的人说的。接下来详细探讨“不咱”的用法。

1.用于陈述句

当“不咱”用在陈述句中时,可以跟在动词、形容词和动词重叠之后,表示催促、不耐烦或者商量鼓励的语气。如:

(88)走不咱,天都快黑来。

(89)轻点不咱,都疼死我来。

(90)尝尝不咱,要是好吃咾就[ ou31]买点。

例(88)是催促的语气,希望听话者快点做出说话者所提出的要求;例(89)表达了说话者不满意、不耐烦的语气,希望听话者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实施;例(90)表示商量的语气,询问一下听话者的态度,然后再行动。

用在陈述句句末时,表示商量、询问、催促的语气。如:

(91)饭都冷来,赶紧吃不咱。

(92)天凉快来,去大堤上不咱。

(93)去唱歌不咱。

武陟方言中也会出现“咋”,但往往是“怎么”的意思,同时经常和语气词“来”一起出现,要求对话人出现,可以在句中和句末出现。在句中出现的“咋”一般表示询问的语气;在句末出现的“咋”表示挑衅的语气,行动和说话人的想法相反。如:

(94)咋来,咋又哭来?(询问听话人哭的原因)

(95)我就[ ou31]吃来,咋来?(说话人故意不按听话人的要求,挑衅听话人)

2.用于祈使句

用在祈使句中的“不咱”表达命令、催促的语气,语气比陈述句更加强烈,同时也有点不满意、不耐烦的意味。如:

(96)走不咱!

(97)小心点不咱!

(98)快点不咱!

三、武陟方言语气词的连用

上面讨论的是语气词的单用情况,实际上武陟方言也存在语气词的连用现象,一般用于加强语气,语气的重点往往放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意义是语气词意义的叠加,相比较侧重于后一个语气词的语气意义,但并不是每个语气词都可以连用,一般句中语气词不可以连用,句末语气词可以连用,连用最多是“来、哩、咾”等。

(一)“来”与其他语气词的连用

A.来昂:用于陈述句句末,表示对事实的进一步强调。如:

(99)不要再耍来,吃饭来昂。

(100)赶紧干活来昂。

B.来呀:往往用在对话中,表示所陈述的事实已经发生过了,可能听话人不知道,说给听话人,有种吃惊、惊讶的语气。如:

(101)他已经走来呀。

(102)他吃过饭来呀。

C.来吧:用于是非问句中,表示说话人的一种猜测,希望听话者加以回答。如:

(103)咱妈去地来吧?

(104)吃罢饭来吧?

(105)上班来吧?

(二)“哩”与其他语气词的连用

A.哩吧:用于疑问句中,表示说话者心中已有答案,通过询问,让对方加以肯定。如:

(106)这是你哩吧?

(107)这是木头哩吧?

(108)这是你吃哩吧?

B.哩呀:用于疑问句中,表示听话者所做或所说事情错了,说话者加以纠正。如:

(109)这是你哩呀?

(110)这是白哩呀?

C.哩昂:可以用于句中和句末,表示强调。如:

(111)这是你哩昂,这是他哩。

(112)吃饭哩昂。

(三)“咾”与其他语气词的连用

A.咾吧:表示命令或催促的语气,去掉“吧”语气很僵硬,加上“吧”,语气更加和缓。如:

(113)把电视关咾吧!

(114)快吃咾吧!

四、结语

语气词在人们生活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研究方言语气词既有助于我们对方言的掌握,也有助于对现代汉语语法的深入研究。武陟方言语气词数量多,用法丰富,可以展现方言风貌,非常值得探讨。本文描写了武陟方言中常用的有特色的语气词,对于使用率偏低的语气词,由于调查者喜好以及调查个体不充分等原因,没有在文中提及,同时由于篇幅所限,也没有和普通话或其他方言做对比分析,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猜你喜欢

听话者句末陈述句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西夏语陈述句到一般疑问句的转换方式
对日语终助词「ね」、「よ」功能的比较和简析
有些话
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分析
附加疑问句要点搜索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谁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