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南子》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9-03-14沈京杰

关键词:淮南子自然界万物

沈京杰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00)

在二十一世纪,生态环境问题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西方主流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认知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人类作为自然的主体,可以向自然索取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品,在不影响人类生活的前提下,可以进行保护环境的活动。近年来,西方的一些学者已经认识到想要摆脱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束缚,借鉴东方文明的文化思想典籍是一条可以行之有效的道路。《淮南子》成书于西汉时期,作为一部综合性的著作,其中凝聚了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研究分析《淮南子》的生态思想对于人们重新建立起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自然观

西方学者所提出的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主导者转变成大自然的普通成员和公民,人不再是自然的征服者,生态系统本身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子系统构成的共同体。而《淮南子》是将天地万物都纳入到统一的系统之中,形成了整体系统的观念。“《淮南子》以元气生物为起始,运用阴阳五行的思维模式,把诸多要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统一的宇宙图式。”[1]书中倡导的阴阳五行说,以阴阳概括了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发展,同时将金、木、水、火、土整合成一个完成的系统,这个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它是完整的循环体系。《道德经》的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73。“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始,也是万物之源。而《淮南子》也继承了老子《道德经》的观念,以一释道,认为一能够产生万物,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在这里,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实际上,这与现代西方阿伦奈斯所倡导的深层生态学就有相通之处。人与自然并没有主客之分,在西方传统的价值观中,人类是主体,自然是客体,在人类有需要的情况下,自然要无条件的向人类提供他们日常所需的所有东西。即使是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也不在乎,现阶段,世界范围内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淮南子》中的生态思想强调的是自然界本身的普遍联系,它注重整体和谐,希望建造一个理想的和谐的人类家园。在这个家园中,人类的地位和自然界存在的一切事物的地位相同,他们是相互关联的关系,人类顺从自然的规律,自然就能够保持原有的状态。应该说,《淮南子》对于自然的理解,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具有朴素的生态观念[3]。这表明了在西汉时期的中国,人们就已经有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它超脱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将二者置于平等的位置,认可自然界的价值,尊重自然的准则,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古代的中国才没有出现生态失衡的现象。

在《淮南子》中不仅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思想,更提出了人类该如何去追寻这种和谐的状态。道家信奉道法自然,并将其作为立身做事的基本依据,《淮南子》也继承了这种观念。《本经训》“四时不失其序,风雨不降其虐,日月淑清而阳光。”[4]140这里主要是介绍了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也是在比喻事物发展的过程。四级轮转,人类根据气候的规律进行生产活动,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严格遵守季节的变化,这才是正确的做法。此外,在《时则训》也指出,人类活动不能够影响自然界中其他动物的生存。一方面,不能够破禽鸟的巢穴,不可以捕杀幼小的禽卵,更不能够为了一己私欲排干湖泊以及池塘里面的水。另一方面,在鱼类的生长期应设置休渔期,牧场里应该有休牧期。只有这样做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收益,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才能够进行可持续的发展。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淮南子》中提出这些概念都是源于人类长期的观察以及对实践的总结,它是科学的,并且是行之有效的。人们如果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违背禁忌,就会遭到天的惩罚。那个时期科学发展还比较落后,人们并不清楚一些自然灾害发生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只知道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很久以前,人类就知道要遵循自然的规律,懂得尊重自然,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欲望不断的攀升,对于自然的索取也不断增长,导致自然界这个原本完整的系统出现了断裂,自然规律也遭到了破坏,让原本的天灾变成了人祸。现代世界洪水频发,土地沙化,土壤退化等等,都是由于人类自身不知道节制自己的欲望所导致的。人们忽略了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更将自己放在了自然的对立面,认为人类和自然是无法调和的。而解读分析《淮南子》可以发现,天地原本就是一体的,人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认识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的规律,自然就能够达到和谐统一的局面。在《淮南子》中天人始终处于一体性的共存关系之中,人类从来就没有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人的本性和自然界的本性是一致的,都是“自然”[5]。

二、物无贵贱的生态价值观

生态价值观简单的来说就是处理生态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它强调生态的经济价值,伦理价值以及功能价值,要求人类在面对自然时,认识到任何一个生物物种或者是个体都具有自身的价值,地球上存在的所有的物体对地球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一点在《淮南子》中有突出的表现。

在《淮南子》的生态思想中,认为天地万物生来平等,人类与世间万物相比并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并不因为人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就能够无限制的对自然进行索取。它提出“物无贵贱。因其所贵而贵之,物无不贵也;因其所贱而贱之,物无不贱也。”[2]189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淮南子》中对待自然的态度是物差别的平等观,只不过这里并不是简单的否定所有事物不存在贵贱之分。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说,《淮南子》的生态思想观念是偏向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非人类中心主义首先就将人与自然放在了统一的地位,认为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二者之间没有主体与客体的区别,在看待事物的观念上,当然也就没有主观与客观的分别。而贵与贱的判断,都是站在各自的主观角度上评判的。《淮南子》所说的物无贵贱已经跳过了主客观的框架,它从整体的视野出发,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没有贵与贱的区别,任何物体都有自身的价值,它的存在并不是为了满足其他主体的需求,也不因为其他主体需要程度的深浅而断定自我价值的高低。而直到现在人们都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也没有认清楚自身的位置,始终是把大自然放在奉献者的地位上,认为自然应该无条件的为人类提供一切资源。

此外,《淮南子》在表明了物无贵贱的观念以后,又进一步举例子说到,“譬吾处于天下也,亦为一物矣。不识天下之以我备其物与,且惟无我而物无不备者乎?然则我亦物也,物亦物也,物之与物也,又何以相物也?”[2]125这里是说人生存在天地之间,只不过是万物的一员而已,人与世间万物的存在也都不因为其他事物的存在而存在,既然人与万物没有什么区别,那又有什么理由认为其他的事物是由于自己而存在呢?这就进一步解释以及升华了人类与万物的关系,自然界中存在的所有事物包括人自身都是自然的化生,生于自然,死后也要回归自然,在这一点上人和其他的事物都是一样的,并不因为人类可以使用工具改造自然,人类就更加的高贵,无论是人,动物,植物,最终都会走向死亡,而死亡之后人和其他的生物也就不存在任何的区别。在这一阶段,自然界所存有的任何事物都遵循天道,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所以,《淮南子》中物无贵贱的思想在这里主张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功能,在自然这个大的系统中都在各自发挥着自身的作用,缺一不可。生物学上存在着食物链,只要这个食物链是完整的,那么,处于这一链条中的每一个物种都能够长久的生存下去。如果由于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导致食物链破坏,即使是一个环节出现了不连贯,也会导致其他的物种有灭亡的可能性。人作为高级灵长类的动物,也处于自然界这个大的食物链条上。在远古时代,人还没有发明和使用工具之前,也会受到其他动物的攻击,自然界整体上处于平衡的阶段。人也不会产生自己高于其他物种的观念,只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尤其是科技时代的到来,解放了人的生产力,让人可以利用高科技的工具改造自然,让自然完全符合自己的审美需要,生活需要的时候,自然才沦为了人类的附属品以及牺牲品。《淮南子》承认万物的功能,也承认人的价值,形成了物无贵贱的观念,它回归到了万物的本源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

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以上的内容中已经介绍了《淮南子》中的生态思想,不管自然观还是价值观,最后都要落归到实践观上面。虽然说,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中还没有当代提出的生态实践观的概念,但是,有关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与现代的生态实践观还是非常契合的。

《淮南子》的生态实践观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自然无为。《淮南子》充分继承了道家的无为思想,在道家学说中,一直认为天地万物皆由道通,人类应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所以,在《淮南子》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话,“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 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 因物之相然也。”[2]34很多人对于无为而治的理解,都是完全顺应自然,人类不进行任何干预性的行为。而实际上,在《淮南子》中提出的这句话,并不仅仅只是强调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是指不在事物到来之前有所作为,无不为是顺应自然的规律进行活动。而无治则是不改变事物的规律,无不治才是顺应自然规律。这是进一步的总结以及阐释了道家的思想,道家崇尚清静无为,认为人类不应该参与到自然的活动中,它是否定人类的活动和作用的。而《淮南子》可以说它在继承道家思想的基础上,改善了其生态思想,使之更加适应现实的生产发展。《原道训》中就指出大禹治水,是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特性来进行的,神农播谷,也是遵守稻谷自然生长的特性来耕种的。可见,《淮南子》承认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对自然进行大范围的改造,但是,与此同时也认为,人类可以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改造自然的活动。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具有不可抗性,它不会因为人类的某种行为就得到改变,太阳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变换,都是有自身的规律的。古代的人类在进行农事活动的时候都会严格的遵守自然的这种规律,与自然融为一体。只不过,人类也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也有维持自己生命的权利,而且和其他生物相比,人是具有思维以及使用工具的能力的,也懂得如何趋利避害。自然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环境以及其他生物的影响,自古以来,灭绝的生物是非常的多的,而它们灭绝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人类的参与,相对来说天灾造成的物种灭绝更加的普遍。人类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懂得利用外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同时,自身的思维也逐渐的发达,这才在自然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如果在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适量的改造自然,任其自由的发展,整个自然界也会变成混乱的局面。所以,《淮南子》是承认人的活动的,人本身不管是进行怎样的活动,目的都为了寻求更加长久美好的发展,只不过人在进行自然活动的时候,应该减少自己对自然的影响和破坏。早在战国时期,商鞅见秦国的人口众多,但是粮食却不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就大力鼓励人们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发展农业。只不过和平年代,正常的农作物种植可以让民众获得粮食,到了战乱年代,百姓流离失所,原本开垦出来的良田被荒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尤其是到了汉代淮南王刘安生活的时代,攀比之风盛行,大兴土木建造房屋使得原本山林里还在生长的木材遭到了砍伐以及燃烧。基于此种情况,《淮南子》中指出,统治阶级要杜绝过度消费的情况出现,人正常生活并不需要巨大的房屋,精美的装饰,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统治阶级枉顾自然正常的发展规律,严重破坏了生态的平衡。在对待林业资源上,既要求林业自身能够获得良好的自然条件,也需要人类社会能给予林业稳定的生长环境,因此林业的生态化发展,实际上并非自然条件的单一满足,而是必须实现自然条件与人类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6]。此外,民众应该注意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在吃食物不毁坏烹煮食物的器皿,吃水果的时候不伤害结有果子的树枝,打水的时候更不能够堵塞水源,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水资源的断流。《淮南子》认为人应该有意识地保护自然,改善自然环境,营造出一个更适宜生存的环境,这样人类才能够更好的生活。反之,人类从自然界无限的攫取资源,必然会导致资源的匮乏,而当资源的留存量与人类需求不平等的时候,就会引起自然与人类的冲突,再上升到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当冲突的范围扩大,还有可能引起战争。战争不仅不能够解决资源不平衡的问题,还会进一步加重自然环境的恶化,这也就造成了恶性循环。《淮南子》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共存共生的,自然的破坏,资源的消耗,会让人类走入到灭亡的困境,只有当人类开始保护自然,让自然生物有更好的生存空间,人类的文明发展也才能够更加长远。

可以说,早在《淮南子》中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的很多观点都是从人类的永续发展,自然资源的再生出发的,而上千年已经过去了,人类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淮南子》从未否认过人类实践的重要性,甚至强调人类如果可以运用实践反作用于自然,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生存空间,更好的生活质量。因为自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环境,人类在自然中生存、繁衍,其它一切的人类活动都是依靠自然环境才能够继续下去的。

四、淮南子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正是因为《淮南子》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价值,所以,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将《淮南子》的生态思想与现实相结合。不管是将深层生态学与《淮南子》的思想相比较,还是从农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淮南子》,都体现了《淮南子》中蕴含的自然生态环境思想及其对于当代生态建设的价值。

(一)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淮南子》认为人类与自然界存在的所有生物都是由天地而生的,在整个自然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存在的时间只有百万年而已,自然是人类生命进化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自然的存在,也就没有人类社会。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则是人类在面对生存以及发展时肯定会面临到的问题。尤其是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确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可是与此同时,也严重的破坏了自然环境。科技手段的进步,滋长了人类的贪欲。这个时候,树立起正确的生态观念,向中国的先辈学习,尊重自然,担负起人类对自然的道德责任,用包容的眼光看待自然,杜绝急功近利,损害自然的行为就显得十分必要。从《淮南子》中我们能够学习到如何与自然更好的相处,如何达到真正意义上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如《地形训》里所说,“凡人民禽兽万物贞虫,各有以生。或奇或偶,或飞或走,莫知其情,唯知通道者能原本之。”[2]80只有做到心与自然同在,才能够认识自然,善待自然。

(二)促进了自然价值和人类价值的统一

人对于自然的态度是不断的变化的,在远古时期,人类需要依附于自然才能够更好的生存,由于对自然的认识比较浅薄,因而,在面对自然的时候是十分的敬畏。只不过,在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的情况下,人类开始使用工具去改造自然,这种有目的的改造活动因为局限于生产力水平的落后,并没有对自然造成巨大的破坏。而现代社会的到来,彻底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人类在发现自己干预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转变了自身的价值取向,认为人类才是自然的主宰,自然是依附于人类而存在的,在以人为万物尺度的想法甚嚣尘上的同时,人对于自然的掠夺脚步也越发的迅速。借鉴《淮南子》中的物无贵贱的生态价值观,可以让我们明白,人的价值和自然价值是统一的,人类无法摆脱自然单独存在,人类所有的物质资料都是由自然提供的。人类只有承认自然的价值,才能够在生命共同体这样的理念之下,公平的看待自然界存在的一切事物。而明白人与自然一体,让人类认识到任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都无异于自掘坟墓。改变现在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念,由心出发,保护自然,将自然的价值与人类价值放在同一天平之上,才是正道。

(三)有利于现代社会的科学发展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以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只不过,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并没有认识到自然是具有承受能力和自净能力的。农业社会,人类对自然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但是,自然可以自发地进行修复。现在自然的修复能力远远低于人类的破坏能力。《淮南子》认为人类在尊重自然的同时,也不能够忽视人类的发展。它没有否定人类的作用,而是提出了保护林业、牧业以及动物资源等一系列的思想,确保人类的行为没有违背自然规律,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我国人口众多,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范围内却属于倒数。因此彻底抛弃杀鸡取卵的发展模式,制定法律来约束破坏自然的行为,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

五、结语

如上所述,《淮南子》中丰富的生态思想是汉代时期人民对“天人关系”进行深入思考的智慧结晶,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态智慧。同时,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人们更好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淮南子》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自然观,也进一步揭示了物无贵贱的生态价值观,最后落实到实践的位置,提出了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其实这些观念与中国现代的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是十分契合的。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中国人始终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尤其是在今天,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已经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情况下,《淮南子》中的生态思想更具有实践的价值。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的生态思想进行融合,找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迫在眉睫。《淮南子》作为道家思想集大成的作品,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思想,不仅给东方传统生态文化的复兴带来了希望,更为生态保护和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思想。

猜你喜欢

淮南子自然界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韩国学界的《淮南子》研究
自然界的一秒钟
例说“自然界的水”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