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工程类高等教育对我国工程类专业教育的启示

2019-03-14

中国林业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行为能力德国职业

(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北京 100083)

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创建于1828年,是德国11所精英大学之一[1]。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交通、职业教育和师资培训专业在全德国排名第一;微电子、电子信息工程、材料科学和土木工程等专业也久负盛名。笔者以高等教育教学法(工程教育类)研修内容为基础,总结了德国工程类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期为我国的工程类高等教育提供借鉴。

一、德国工程类高等教育的现状

德国是世界第四经济大国,工业及生活产品以品质精良、技术领先和做工细腻享誉世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德国的工程类高等教育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方面具有着独特的成功经验。

(一)教育目标

德国高等教育的目标非常明确:一是为社会发展服务;二是为科学发展服务;三是为经济发展服 务;四是促进经济发展。现阶段德国工程类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毕业后能成为企业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

在精益型生产和管理模式下,工程技术人员职业行为能力包括:①管理能力;②完成具体技术工作的能力;③团队协调合作的能力;④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⑤表达和沟通的能力;⑥质检能力,即能够判别产品是否合格,能够撰写质量报告的能力;⑦自我控制能力;⑧自学能力;⑨创新能力。在精益型生产和管理模式下,接受德国工程类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不仅是技术员,还要成为生产的管理者和组织者。

(二)人才培养方式

德国工程类高等教育实行5年连贯的Diplom学位教育,以期能够更加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以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为例,其他专业为了和欧洲高等教育接轨,实行的是本科和硕士互相独立的学位体系,而传统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则采取5年连读的Diplom学位教育模式。前3年,学生要学习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基础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以课程考试成绩为准。第3学期末要进行综合考试,对学生所学过的基础知识进行考核;学生在第4学期开始学习专业的理论;第5学期末再次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考核,有30%~35%的学生将被淘汰;第6学期,学生开始到企业实习,同时需要独立完成教授布置的小作业和大作业;第7学期末,根据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成绩,将会再次淘汰10%~20%的学生;第8学期,学生通过在企业中的深入实习,完成毕业设计,并通过答辩获得Diplom学位。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学生的平均毕业率在50%左右,德国Diplom学位教学计划见表1。

表1 德国Diplom学位教育实施的教学计划

二、德国工程类高等教育的特点

(一)宽进严出

在德国,学生只要通过简单的会考,就可以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学校不收学费,学生求学没有负担,可以说德国的高等教育入口非常宽。但是德国工程类高等教育强调的是培养精英人才,因此只有那些真正喜欢并且适合工程专业的学生才能留在本专业继续学习,而那些不喜欢和不适合的学生会转到其他专业或者其他学校。所以,德国工程类学生的平均毕业率只有50%左右,宽进严出的教育原则保障了毕业生的质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具体要求非常明确,教学设计按照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重复性理解到创造性应用的原则,逐层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行为能力。这样的教学原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毕业后从事相关的专业技术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双元制教育模式

双元制教育模式普遍存在于德国工程类高等教育领域,其具体形式是:经过一到两年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学生以学徒的身份进入企业,在生产实践中继续学习直到撰写好毕业论文,进入答辩环节。而学生实习的企业一般都会成为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单位。近年来,德国工程类高等教育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实施方法也越来越灵活多样[2],其中一种是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向企业提交入学申请,企业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重点评估个人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通过企业审核之后进入企业学习。企业也会为学生提供具体指导,学生毕业之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同时各高校也允许与企业签订雇佣合同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大学期间企业为学生支付薪酬,学生可以边读书边工作,毕业后返回原单位任职。

双元制就是将课堂理论和企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将学生和学徒的双元身份有机融合,使高校和企业的双元实体进行协作。双元制教育模式之所以能在德国长期高效实施,其原因在于4个方面。一是国家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青年劳动保护法》和《职业教育促进法》[3]等法律法规构成了完备的法律保障;政府与商团、行业协会签订协议,要求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政府成立专门委员会统一负责监督指导企业和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二是企业的积极响应与配合。企业通过与高校的协作,可以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同时企业可以依托高校技术解决生产难题并获得优秀的员工。三是高校的规范管理。高校与企业一起建立国家、行业、企业和学校四位一体的监督评价体系,明确规定学生必须高质量完成企业实践。四是学生有参加企业实践和学校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企业实践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自身的职业行为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期间,还有企业支付的津贴,毕业后直接就业也解除了学生的后顾之忧。

(三)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德国工程类高等教育从始至终一直强调的一个核心能力,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和帮扶者,逐渐过渡到引导者和旁观者;学生从学习基础理论逐渐过渡到深入探索解决专业难题。在授课过程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只是讲解课程的基本内容,由助教独立指导习题课,教师和助教都不会亲自批改作业,学生结课考试成绩的好坏展示了学生对于该课程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教师和助教的能力评价毫无关系。实验和实践环节强调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只会为学生把握大方向,避免出现偏差,实验、小作业、大作业和企业实习实践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在毕业设计环节,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的次数不会超过3次,整个毕业设计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如果学生多次向教师提问会被视为没有达到毕业所需的自学能力,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最终成绩。德国工程类高等教育对学生自主学习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是以此种硬性的方式强迫学生在没有帮扶的条件下独立完成学业,形成自学的习惯和能力。自主学习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学生工作后也能继续学习,不断完善职业行为能力,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降低了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率。

(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德国工程类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即学生毕业后拥有从事职业活动的全面素质。

1.法律方面

德国人以纪律、信用、严谨甚至刻板著称,习惯在法律的规范下遵守秩序和界限。在工程类高等教育过程中也是非常实用的。以垃圾处理专业本科生为例,大学期间必修至少两门闭卷考试的相关法律课程,一门为“国家公共法”,一门为“环境保护法”。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专业人士必须懂法,专业活动必须守法”的要求。

2.经济方面

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有效性原则,所谓有效性主要是倡导勤俭、严谨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就是为满足客户的需求,提供解决方案的成本必须被控制在“物美价廉”或者“经济适度”的范围内,杜绝一切浮夸和浪费。换句话说,有效性原则就是在节约和经济的原则下保证有效解决问题。现在德国很多大型企业专利的转让费用非常高,导致这些专利不能被广泛推广应用,主要原因就是解决方案没有遵循有效性原则。所以,德国很多大型企业都会尽力寻找其他办法解决技术问题,在尝试了各种办法都不行的情况下,才会采取付专利费的方案。

3.环保方面

德国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和处理做得最好的国家,环保观念深入人心。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的任何一个解决方案都会力争做到能源消耗的最小化。因此,工程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中一般都需要有专门的篇幅,说明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时需采取的具体环保措施。例如软件开发工作要考虑能耗问题,寻找优化算法编写耗电量小的代码。

4.社会交往方面

德国工程类高等教育包含有沟通技巧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往、沟通能力。其中会有一定的学时用来专门讲述处理各种冲突的解决方式。如,与同事冲突的处理方法、与上司冲突的处理方法等。沟通技巧类课程多采取案例说明、游戏互动和角色扮演等多样的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获得为人处世最直接的感悟和经验。

三、德国工程类高等教育对我国高校工程类专业教育的启示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现阶段德国工程类高等教育的目标非常明确,即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特别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计划、对学生的考核及对教师的评价均以是否实现该目标为标准。学生毕业后仍会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我国正在从泰勒式生产和管理模式向全面精益型模式转变,比起技术和设备全面升级更为重要的是适应精益型生产和管理模式的人才培养问题。我国高校各类工程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既要立足现在又要面向未来,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行为能力,以满足我国精益型社会发展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我国高校各类工程专业教育也应像德国工程类高等教育一样要严格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切忌流于形式。

(二)尊重学生的兴趣

在德国工程类高等教育系统中,学生转换专业非常灵活,高校总是能够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一般来说,学生有两种方式转换专业。第一种是主动转换: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现自己不适合或者不喜欢本专业,就可以提出转换专业的申请。第二种是被动转换: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的考试成绩或者各个实验、实习和实践环节没有达到本专业的最低要求,也可以申请转换专业。无论哪种方式,学生只需要向转入专业教授委员会陈述理由,通过面试即可转入新的专业。在我国学生也有转换专业的机会,但一般都会有各种标准,这导致一部分学生即使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也无法转入到心仪专业,导致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没有动力,疲于应付,既浪费了教育资源,也不利于人才培养。所以,我国高校工程类专业教育应更加关注强调自我的“90后”学生,尊重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

(三)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深入实践进行潜心研究。反观我国的专业实习环节,还不能像德国双元制一样形成良好的体系。究其原因,一是企业出于安全等原因不愿意接收实习的学生;二是学生由于时间和考核等因素不重视实习环节;三是专业实习形式受条件限制,主要还是以企业参观为主,影响了学生实习的兴趣。所以,我国高校工程类专业教育应借鉴德国的经验,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同时各高校还要规范实习目标和具体实习内容,安排适度灵活的实习时间,完善实习考核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让真正热爱本专业的学生有机会深入企业历练专业技能,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资助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2017年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高等教育教学法研修”,项目编号留金来[2017]4079;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研究生教学研讨项目“中国和欧美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相关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对比研究与优化探索”,项目编号JXYT15062;北京林业大学2017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校企协同创新模式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BJFU2017JY025。

猜你喜欢

行为能力德国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在德国喝啤酒
职业写作
“梦梦”“娇庆”德国行
我爱的职业
一起自主高坠死亡的现场分析
珠三角地区农地确权模式研究
“行商”
论中学生的民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