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2019-03-14

中国林业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范式硕士比例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0095)

学术规范是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的约束规则,涵盖技术、内容和道德3个层面[1]。研究生被视为高校科研的主力、学术研究和科技发展的储备力量,他们的学术规范素养直接决定了我国未来的学术和科技发展水平。然而,在高校研究生群体中,因学术规范意识淡薄而导致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却屡见不鲜[2]。与此同时,高校对学术规范教育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既有观念直接影响着学术规范教育的实施与效果[3]。

为此,相关研究人员对研究生学术规范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等开展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例如,罗国芬[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重点高校在读硕士生和博士生对学术规范的观点和看法等进行了了解;王林[5]在以某“985”高校硕士三年级学生为对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生整体缺乏学术规范知识的结论。再如,苏州大学[6]和北京大学医学部[7]的相关调查也表明,学术失范在研究生群体中已成为普遍现象,且至今尚无明显改善[8]。导致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不少高校过度关注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从而导致研究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急功近利,这是造成研究生学术失范的重要原因[6];另一方面,高校缺乏系统化的学术规范教育,从而导致研究生对学术规范的认知不足,这进一步加剧了研究生学术失范的程度[2]。

在我国当前的学术环境下,高校开展学术规范教育无疑是增强研究生学术素养的重要途径。研究生只有在了解学术规范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学术道德认知;然后通过持续的科研实践和学术训练,逐步培养形成学术规范性;最后在学术研究中将普遍性的规范与抽象性的原则相结合,对自身行为进行学术道德判断,并基于此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在高校如何针对研究生学术规范的现状构建学术规范教育体系以及明确学术规范教育的理念、形式、途径和内容侧重等方面,目前却缺乏深入的研究,从现有文献看鲜有人论及。

在学术研究的不同阶段,学术规范要求在技术与内容层面的侧重是不同的[9]。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教育必须立足于操作层面[10],要将学术规范的相关内容落实到研究生的日常教育培养中,使研究生能够发挥主体意识,作为个体对学术规范由认知而理解、由理解而践行、由行动而领悟,最终形成道德层面的学术规范认同[11]。因此,本研究针对学术研究不同阶段的学术规范要求,对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2016级硕士研究生开展了“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调查”,以了解硕士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不同阶段的研究特点、学术失范情况及其成因等;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研究生的学术规范认知类型将其分为3种潜在类型。

本研究旨在帮助研究生在学术生涯伊始就能够顺利地掌握学术规范要求,以及为高校建构系统的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提供参考,从而推动研究生学术失范状况的改善。为此,基于问卷调查结果,提出高校应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在针对不同的研究阶段开展各有侧重的学术规范教育的同时,不断完善和优化学术规范教育内容,注重因材施教和寓教于练。

一、问卷调查概述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本研究为“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调查”设计的问卷主要由38道封闭式问题组成,涉及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在研究周期的不同阶段对研究途径和学术规范的理解和践行情况、学术失范的原因等方面。特别是在设计调查问卷时,采纳了哈特(Hutter)和海宁克(Hennink)[12]提出的研究周期理念,将学术研究过程划分为研究设计、数据采集与分析、研究成果整理总结等3个阶段。

首先,在研究设计阶段,由于研究人员需要确定选题、界定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提出研究问题,说明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以及预期研究结果[9],所以针对这一阶段设计的调查问卷主要了解调查对象对学科研究主导范式及其作用的认知情况以及以学科研究主导范式指导研究设计乃至后续工作开展的情况。

其次,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研究人员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通过撰写综述或研究进展报告对现有研究的特点和不足进行总结,并论证所制定研究方案的创新性。同时,研究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通常会涉及各种方法和软件的应用。这些都与学术规范的内容层面紧密相关[1]。因此,设计的调查问卷将数据采集与分析阶段进一步划分为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2个次级阶段,其中针对数据采集阶段,主要了解调查对象依据研究范式和研究目的应用不同的方法(包括质性和定量方法)采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的情况;针对数据分析阶段,主要了解调查对象根据数据属性使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以解答所提出研究问题的情况。

最后,在研究成果整理总结阶段,由于研究人员需要将研究成果整理成文,此时往往涉及大量技术层面的学术规范,包括引文、注释、各种符号和数据使用等[1],所以针对这一阶段设计的调查问卷主要了解调查对象对学术规范标准和要求的了解和执行情况

(二)调查问卷的实施情况

本研究在形成调查问卷之后,首先进行了预调查,然后根据调查对象的反馈,对问卷内容进行了修正。2017年3月下旬,进行了正式的“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调查”,以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2016级硕士研究生(涵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共发放纸质问卷300份,回收279份,其中有效问卷272份,问卷回收率为93%,问卷有效率为97%。

调查对象中男、女生分别为104人和168人,各占38.2%和61.8%;硕士研究生一、二、三年级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48.2%、36.4%和15.4%。调查对象涉及的专业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等,所占比例分别为14.7%、24.7%、5.1%、5.9%、6.6%、7.4%、13.2%。此外,调查对象还包括了非公共管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所占比例为22.4%。

(三)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

本研究将通过调查问卷获取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后,首先使用统计软件SPSS 20.0对调查问卷中的李克特量表测度项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信度分析结果表明,李克特量表中10个测度项[13-14](详见表1)的α信度系数为0.849,通过信度检验[15]。效度分析采取因子分析的方法,计算出的测度项KMO系数为0.651、巴特利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表明适宜进行因子分析。经过方差最大化旋转得到李克特量表中10个测度项的成分矩阵(详见表1)。

表1 “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调查”问卷中李克特量表测度项的旋转成分矩阵

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有4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从表1可以看到,公因子1在“对所在学科研究主导范式的了解程度”“对学科研究主导范式施加于研究途径所产生影响的了解程度”“基本概念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和“理论在研究中的重要性”等测度项上具有较大的载荷(>0.75),可视为研究设计阶段的公因子;公因子2在“对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原理的了解程度”“对所运用方法对数据要求的了解程度”等测度项上,公因子3在“对数据预处理要求的了解程度”“对如何判读或诠释结果的了解程度”等测度项上,都具有较大的载荷(>0.75),可视为数据采集与分析阶段的公因子;公因子4在“对《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的了解程度”“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的了解程度”等测度项上具有较大的载荷(>0.75),可视为研究成果整理总结阶段的公因子。由于上述4个公因子对总方差的解释累计达到86.71%,且所包含的测度项与调查问卷的内容结构基本一致,所以可以通过结构效度检验。

在调查问卷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的基础上,本研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频数分析和交叉列联表分析,以了解硕士研究生对学术规范的基本看法及其影响因素;同时,通过选择典型测度项,对调查对象的学术规范认知类型进行潜在类别分析,从而为确定学术规范教育的类型和方式提供依据。

二、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对学术规范的基本看法

1.学术研究的设计阶段

在不同的学科领域,研究主导范式可能存在差异。同时,研究主导范式会对研究途径施加至关重要的影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自己所在学科的研究主导范式,6.3%的调查对象表示“不了解”,32.4%的调查对象表示只是“稍有了解”,而表示“较为了解”“很了解”“极为了解”的调查对象比例分别为45.5%、13.2%和2.6%;相应地,对学科研究主导范式施加于研究途径的影响,表示“不了解”“稍有了解”“较为了解”“很了解”和“极为了解”的比例分别为7.4%、34.2%、43.7%、12.5%和2.2%。

而且,为了进一步揭示调查对象对学科研究主导范式的了解程度,问卷设计了“你认为你所在学科领域的研究是否具有随机性、概化和大样本量的特点”的问题,旨在确定调查对象所在学科领域的研究主导范式是否属于实证主义范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该问题,49.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是”,32.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否”,还有17.6%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不清楚”(该比例介于“对自己所在学科的研究主导范式的了解程度”和“对学科研究主导范式施加于研究途径的影响的了解程度”2个问题表示“不了解”和“稍有了解”的调查对象比例之间,印证了针对前2个问题的频数统计的可信度。)由此可见,对近40%的硕士研究生来说,学科研究主导范式不明是其知识体系的薄弱之处。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基本概念在研究中的重要性[12],分别有2.6%和5.1%的调查对象表示“不重要”和“不太重要”,而表示“较为重要”“很重要”和“极为重要”的调查对象比例分别为43.0%、38.6%和10.7%;对理论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分别有1.5%和5.5%的调查对象表示“不重要”和“不太重要”,而表示“较为重要”“很重要”和“极为重要”的调查对象比例分别为41.9%、40.8%和10.3%。由此可见,90%以上的硕士研究生都认同基本概念和理论在研究中的重要性。

撰写综述或研究进展报告通常以阅读大量文本为前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一年中,调查对象在阅读文献时最常见的做法是:一阅读文献并拷贝原文作为笔记,所占比例为41.2%;二是阅读文献并进行初步的分类,所占比例为37.9%。而且,在阅读文献过程中,不少调查对象会对文献进行总结和评述,所占比例为33.1%;一些调查对象会对文献进行细致的分类,所占比例为18.8%;而一小部分调查对象仅仅停留在阅读层面,既不做笔记,也不对文献做分类,所占比例为14.7%。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3.1%的调查对象在硕士生学习期间撰写过综述或研究进展报告。而且,对综述的特点和作用[13],认可“综述是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精练简明、具有逻辑层次”的调查对象比例最高,为64.7%;认可“综述的专题性强,具有一定的认识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某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调查对象比例次之,为58.1%;此外,认可“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和“综述是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的调查对象比例均为53.3%;认可“综述可以是提出问题,也可以是提炼新思路和新方法,具有较高的信息学价值”和“综述旨在整合该研究主题的特定领域中已经被思考过和研究过的信息,并将学者在此议题上所作的努力进行系统地展现、归纳和评述”的调查对象比例分别为33.8%和32.7%。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了解研究主导范式、文献阅读和综述撰写等方面知识的途径有多种,按照选择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网络等非正式出版物(53.3%)和他人的学术论文(53.3%)、现阶段的任课教师(52.6%)、相关书籍(51.5%)、自己的导师(33.8%)等;同时,有82.7%的调查对象希望对研究主导范式、文献阅读和综述撰写等方面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且希望采取的途径按照选择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相关书籍(65.8%)、现阶段的任课教师(52.0%)、他人的学术论文(44.4%)、自己的导师(41.8%)、网络等非正式出版物(37.8%)。从调查对象了解相关知识实际采取的途径与期望采取的途径二者之间的差异可以发现,硕士研究生导师在传道解惑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导致学生对网络等非正式出版物这一可信度较低的渠道具有较高的依赖性。

2.数据的采集与分析阶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最近一次的研究活动中,76.1%的调查对象在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时使用了软件;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原理的了解程度方面,分别有9.2%和34.2%的调查对象表示“不了解”和“不太了解”,表示“较为了解”“很了解”和“极为了解”的调查对象比例分别为46.3%、8.8%和1.5%;在所运用方法对数据的要求方面,分别有8.5%和30.5%的调查对象表示“不了解”和“不太了解”,表示“较为了解”“很了解”和“极为了解”的调查对象比例分别为42.6%、17.3%和1.1%;在所运用方法对数据预处理的要求方面,分别有12.5%和34.2%的调查对象表示“不了解”和“不太了解”,表示“较为了解”和“很了解”的调查对象比例分别为45.6%和7.7%;在如何对所处理和分析数据的结果进行判读或诠释方面,分别有8.8%和34.6%的调查对象表示“不了解”和“不太了解”,表示“较为了解”和“很了解”的调查对象比例分别为47.4%和9.2%。由此可见,40%~50%的硕士研究生对自己在研究活动中使用的方法都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而且,由于对相关方法和原理等缺乏了解,所以他们在诠释结果时有可能出现原则性错误。

数据的可获取性往往会对研究方案产生重要的影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最近一次的研究活动中,有72.1%的调查对象都遇到过数据可获取性方面的困难,其中91.8%的调查对象承认因此影响了研究过程;按照选择比例从高到低排序,数据的可获取性主要会影响研究内容(56.7%)、研究方法(55.0%)、技术路线(52.2%)和研究区域的选择(40.6%)等。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了解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分析等方面知识的途径有多种,按照选择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网络等非正式出版物(67.9%)、他人的学术论文(54.6%)、相关书籍(49.8%)、现阶段的任课教师(49.1%)、自己的导师(29.5%)等;同时,有82.7%的调查对象希望对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分析等方面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而希望采取的途径按照选择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相关书籍(65.3%)、现阶段的任课教师(57.3%)、网络等非正式出版物(49.8%)、他人的学术论文(48.4%)、自己的导师(44.0%)。从调查对象了解相关知识实际采取的途径与期望采取的途径二者之间的差异可以发现,与研究的设计阶段相比,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数据采集与分析阶段实际发挥的作用与应承担的职责之间存在更大的差距。

3.研究成果的整理总结阶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33.1%的调查对象在过去一年里出现过隐匿参考文献的行为[13],其中最为常见的行为按照选择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对他人研究成果中调研和实验的数据、图表,照搬或略加改动就用于自己的论文,而未列明参考文献出处”(58.9%),“使用他人研究成果中的独创概念、定义、方法、原理、公式等,而未列明参考文献出处”(51.1%),“使用他人研究成果中的论点、观点、结论,而未列明参考文献出处”(41.1%),“照搬他人研究成果片段,而没有明确标注”(35.6%),“对他人研究成果整段照抄或稍作修改后使用,整个段落的主体内容与他人作品中对应的部分基本相似”(11.1%),“对他人研究成果全文抄袭或略微修改后使用,但总体内容一致”(6.7%);同时,调查对象之所以出现隐匿参考文献行为,究其原因,按照选择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遮掩研究的不足,隐匿他人在相关方面的正确观点”(48.9%)、“嫌麻烦,不想费事”(46.7%)、“可以凸显自身研究的创新性”(31.1%)。

此外,问卷调查过程中还发现,有35.3%的调查对象在过去一年里出现过引用与自己研究无关参考文献的情况[13]。究其原因,一是“为了体现自身的研究水平和能力,所以列出一些无关或看似有关但实际上根本没有查阅的文献”,所占比例为59.4%;二是“为了彰显自己查阅了大量文献”,所占比例为54.2%。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研究成果的整理总结阶段,调查对象了解与技术层面相关的学术规范的途径有多种,按照选择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网络等非正式出版物(65.8%)、他人的学术论文(61.4%)、相关书籍(54.0%)、现阶段的任课教师(45.6%)、自己的导师(29.4%)等;同时,有79.4%的调查对象希望对与技术层面相关的学术规范有进一步的了解,且希望采取的途径按照选择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相关书籍(60.2%)、现阶段的任课教师(54.2%)、他人的学术论文(52.8%)、网络等非正式出版物(50.5%)、自己的导师(44.9%)。从调查对象了解相关学术规范实际采取的途径与期望采取的途径二者之间的差异可以发现,硕士研究生导师在研究成果的整理总结阶段实际发挥的作用与研究生的期望仍有相当差距。

为了加强学风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使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以及学生都能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增强自律意识,教育部于2009年和2010年先后颁发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14]和《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13],对学术规范和学术失范等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阐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9.5%的调查对象知道《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这一文件,其中表示“较为了解”和“很了解”文件内容的调查对象比例分别仅为15.1%和1.9%,总共不到五分之一;相较而言,虽然知道《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这一文件的调查对象比例略高,为22.4%,但其中表示“较为了解”和“很了解”文件内容的调查对象比例分别也只有26.2%和1.6%,总共不到三分之一。

(二)学术规范性的影响因素

为了进一步了解硕士研究生学术规范性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对调查对象的性别、所在年级和专业等变量与调查问卷中的各单项选择题分别进行了交叉列联表分析。

1.性别

Pearson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在“基本概念在研究中的重要性”“数据处理分析是否使用软件”“对如何判读或诠释数据处理分析结果的了解程度”“对《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的了解程度”“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的了解程度”等问题上,不同性别的调查对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sig值<0.05),且性别与这些测度项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phi值和V值>0.1)。

在“基本概念在研究中的重要性”问题上,认为“不重要”“不太重要”“较为重要”“很重要”和“极为重要”的男生比例分别为1.9%、11.5%、46.3%、28.8%和11.5%;相对应的女生比例分别为3.0%、1.2%、41.1%、44.6%和10.1%。可见,总体上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认同基本概念在研究中的重要性。

在“数据处理分析是否使用软件”问题上,84.6%的男生表示在数据处理与分析过程中使用了软件,而表示使用了软件的女生比例为70.8%,显然低于男生。

在“对如何判读或诠释数据处理分析结果的了解程度”问题上,表示“不了解”“稍有了解”“较为了解”和“很了解”的男生比例分别为5.8%、27.9%、51.9%和14.4%;相对应的女生比例分别为10.7%、38.7%、44.6%和6.0%。可见,总体上女生对如何诠释数据处理分析结果的了解程度低于男生。

在“对《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的了解程度”问题上,表示“知道”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27.9%和14.3%;在“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了解程度”问题上,表示“知道”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32.7%和16.1%。可见,女生对这2份学术规范性文件的了解程度都低于男生。

2.年级

Pearson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在“对所在学科研究主导范式的了解程度”“对学科研究主导范式施加于研究途径所产生影响的了解程度”“硕士研究生阶段是否撰写过综述或研究进展报告”“最近一次研究活动中数据处理分析是否使用软件”“过去一年里是否出现过隐匿参考文献的行为”“过去一年里是否引用过无关参考文献”等问题上,不同年级的调查对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年级与这些测度项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在“对所在学科研究主导范式的了解程度”问题上,表示“不了解”“稍有了解”“较为了解”“很了解”和“极为了解”的一年级硕士研究生比例分别为3.8%、30.5%、48.9%、16.8%和0.0%,二年级硕士研究生比例分别为12.1%、38.4%、37.4%、10.1%和2.0%,三年级硕士研究生比例分别为0.0%、23.8%、54.8%、9.5%和11.9%。在“对学科研究主导范式施加于研究途径所产生影响的了解程度”问题上,表示“不了解”“稍有了解”“较为了解”“很了解”和“极为了解”的一年级硕士研究生比例分别为7.6%、32.1%、48.1%、12.2%和0.0%,二年级硕士研究生比例分别为9.1%、35.4%、43.4%、11.1%和1.0%,三年级硕士研究生比例分别为2.4%、38.0%、31.0%、16.7%和11.9%。可见,总体上三年级硕士研究生对所在学科研究主导范式及其对学术途径的影响等的了解程度均高于一、二年级硕士研究生。

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是否撰写过综述或研究进展报告”问题上,表示“撰写过综述或研究进展报告”的一、二、三年级硕士研究生比例分别为87.0%、74.7%和90.5%。在“最近一次研究活动中数据处理分析是否使用软件”问题上,表示“使用过软件分析或处理数据”的一、二、三年级硕士研究生比例分别为84.0%、64.6%和78.6%。在“过去一年里是否出现过隐匿参考文献行为”问题上,表示“有过隐匿参考文献行为”的一、二、三年级硕士研究生比例分别为27.5%、30.3%和57.1%。在“过去一年里是否引用过无关参考文献”问题上,表示“有过引用无关参考文献行为”的一、二、三年级硕士研究生比例分别为29.8%、35.4%和52.4%。可见,在研究成果整理总结阶段,高年级硕士研究生存在技术层面学术失范行为的比例高于低年级硕士生[1]。

3.专业

由于调查对象来自不同的专业,且涉及的专业众多,所以本研究基于对各专业的了解,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偏重于数理分析和软件应用的专业归并为(偏)理科一类,将教育经济与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和其他专业归并为(偏)文科一类;然后对这两类专业与调查问卷中的各单项选择题分别进行了交叉列联表分析。

Pearson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是否撰写过综述或研究进展报告”“最近一次研究活动中数据处理分析是否使用软件”“对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原理的了解程度”“对所运用方法对数据要求的了解程度”“是否希望对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方面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等问题上,(偏)理科专业与(偏)文科专业的调查对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专业与这些测度项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是否撰写过综述或研究进展报告”问题上,表示“撰写过综述或研究进展报告”的(偏)理科专业和(偏)文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比例分别为91.7%和80.0%。在“最近一次研究活动中数据处理分析是否使用软件”问题上,表示“使用过软件分析或处理数据”的(偏)理科专业和(偏)文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比例分别为88.9%和71.5%。在“对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原理的了解程度”问题上,表示“不了解”“稍有了解”“较为了解”“很了解”和“极为了解”的(偏)理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比例分别为9.7%、31.9%、44.5%、8.3%和5.6%,相应的(偏)文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比例分别为9.0%、35.0%、47.0%、9.0%和0.0%。在“对所运用方法对数据要求的了解程度”问题上,表示“不了解”“稍有了解”“较为了解”“很了解”和“极为了解”的(偏)理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比例分别为5.6%、31.9%、37.5%、20.8%和4.2%,相应的(偏)文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比例分别为9.5%、30.0%、44.5%、16.0%和0.0%。在“是否希望对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方面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问题上,表示“希望进一步了解”的(偏)理科专业和(偏)文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比例分别为90.3%、80.0%。可见,(偏)理科专业与(偏)文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在科研实践和数理方法学习方面存在差异。

(三)学术规范教育对象的潜在类别

1.模型与原理

所谓潜在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LCA),就是通过潜在类别模型(latent class model,LCM)以内在的潜在类别变量来解释外显类别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其基本假设是:对各外显变量各种反应的概率分布可以由少数互斥的潜在类别变量来解释,每种类别对各外显变量的反应选择都有特定的倾向[16]。本研究采用该方法对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规范认知类型进行了探讨。

2.分析结果

本研究使用Mplus6.12对调查对象在7个测度项(详见表2)上的作答情况进行了探索性潜在类别分析。首先,选择似然比Log-likelihood检验、信息评价指标(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和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等作为不同潜在类别模型适配的检验指标(详见表3)。这几个指标的数值越小表示模型拟合得越好[17]。而当样本量较小时,BIC比AIC更为可靠[18]。

其次,使用似然比检验指标Lo-Mendell-Rubin(LMR)和基于Bootstrap的似然比检验(BLRT)2个指标对潜在类别模型的拟合差异进行比较。如果这2个检验指标的p值(详见表3)达到显著水平,则表明n个类别划分的模型显著优于n-1个类别划分的模型。

表2 “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调查”研究中学术规范教育 对象潜在类别分析使用的测度项

表3 “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调查”研究中不同潜 在类别分析模型适配的检验指标结果

最后,使用Entropy指数对潜在类别分类的精确程度进行评估。如果Entropy指数约等于0.8,则表明分类的准确率超过了90%。

从表3可知,当潜在类别划分数为3时,BIC数值最小且Entropy指数最大。因此,当潜在类别划分数量为3时模型最优。

对潜在类别划分数量为3的最优模型,本研究使用EM算法进行了参数估计,获得7个测度项的条件概率结果和潜在类别概率结果(详见表4)。从潜在类别概率结果可知:潜在类别3所占的比例最大,概率值为0.423;其次为潜在类别1,概率值为0.346;潜在类别2所占的比例最小,概率值为0.231。

从不同潜在类别各测度项的条件概率结果可知:属于潜在类别1的硕士研究生在测度项X1~X5上的回答倾向于“肯定”,而在测度项X6和X7上的回答倾向于“否定”,所以可以将潜在类别1命名为学术实践丰富型硕士生;属于潜在类别2的硕士研究生在测度项X3和X6上的回答倾向于“肯定”,所以可以将潜在类别2命名为学术研究入门型硕士生;属于潜在类别3的硕士研究生在测度项X1上的回答倾向于“肯定”,但在测度项X2~X4上的回答倾向于“否定”,所以可以将潜在类别3命名为学术实践缺乏型硕士生。

表4 7个测度项在学术规范教育对象潜在类别最优模型中 的条件概率和潜在类别概率估计结果

三、调研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针对硕士研究生在学术研究的不同阶段面临的学术失范问题,开展的学术规范教育应各有侧重

通过对“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硕士研究生在学术研究的不同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学术失范问题。

在研究的设计阶段,首先值得关注的是硕士生对所在学科研究主导范式缺乏了解。范式是“包含研究人员的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前提的网络”[12]。如果对所在学科领域的研究主导范式不清楚,那么研究者的方法论可能会与研究基础的假设相背离,从而影响研究的整体品质,甚至产生重大的谬误。其次,从硕士生阅读文献的方式看,许多学生都缺乏主观能动性,不仅没有完全掌握阅读学术文献的技巧和方法,而且分析能力不足。最后,硕士生对文献综述的理解不够全面,没有认识到文献综述在研究计划中的基石作用,未能充分了解阅读文献、分析文献与提出研究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和顺承性。

在数据采集和分析阶段,硕士生对研究方法的了解不够可能与软件应用于研究的普及性有关。许多硕士生虽然能熟练地使用专业软件,但往往忽视了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应用的前提假设及其对数据的要求;而且对软件分析得到的结果也不能正确判读。该阶段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现行的学术规范教育存在盲点。学术规范包括技术、内容和道德3个层面[1]。其中,技术层面的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形式的规范,包括引文、注释、各种符号和数据的使用以及成果署名等;内容层面的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内容要求的规范,包括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的运用等;道德层面的学术规范是指对科学精神的认识,包括对待学术事业的态度以及学术责任等。然而,当前针对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教育往往侧重于技术和道德层面,而忽视了内容层面,从而掩盖了学术规范教育所承载的探求知识的本质和目的[19]。

在研究成果整理和总结阶段,硕士研究生在学术规范技术层面的失范进入了高发期。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在该阶段硕士研究生迫切需要凸显自身研究的创新性或彰显自己的研究水平,而刻意为之的“创新”却完全背离了学术活动的初衷[10]。二是因为初入学术之门的硕士研究生群体存在学术浮躁、急功近利和浅尝辄止的心态。因此,该阶段的学术规范教育不能止步于技术层面,还应上升到道德层面,在鼓励硕士研究生在学术价值层面上以创新立身的同时,还应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总之,对研究生进行基本的学术形式训练,是建构学术规范的最低保障,而学术形式训练应包括如何阅读文献、如何收集材料、如何分析材料、如何引用材料、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讨论问题,等等[10]。因此,面向硕士研究生开展的学术规范教育尤应针对学术研究不同阶段存在的不同学术失范问题而各有侧重。

2.硕士研究生的性别、年级、专业是学术规范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影响程度各有不同

“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调研结果显示:根据调查对象对自身表现和认知的主观性评价,女生对如何判读或诠释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的了解程度低于男生。但是,对不同性别是否存在自身表现期望值的差异,目前还缺乏权威的客观性评价,所以尚无法定论。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话题。有研究表明,性别因素对研究生公开发表学术文章的数量有显著影响,女生人均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要比男生稍微多一些,但是与此同时女生对自身科研成果的评价却比男生要低一些[4]。如果确实存在因期望值不同而导致男女生自我评价出现差异,那么学术规范教育必须予以重视,并在加强引导的同时考虑性别因素。

“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调研结果显示:三年级硕士研究生对所在学科研究主导范式及其对学术途径的影响的了解程度高于一、二年级硕士研究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术研究的“践行”特点。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最后一年,学生要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所以必然会加强对学术规范的了解并提高相关的认知。但是,更应引起注意的是,在研究成果整理总结阶段,存在学术失范行为的研究生比例随着年级的上升呈递增态势,年级越高的硕士研究生在技术层面的学术失范行为越严重,超过半数的三年级硕士研究生都有过隐匿参考文献和引用无关参考文献的行为。而隐匿参考文献严重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构成抄袭。考虑到三年级硕士研究生对学术研究的熟悉程度,不少学术失范行为可以说是“有意为之”[10]。因此,尤应加强硕士研究生道德层面的学术规范教育。

“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调研结果显示:不同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科研活动内容和数理方法学习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揭示了某些专业在学术规范教育方面存在“短板”。在学术研究中,研究方法是服务于研究目的的,是解答研究问题的工具。所以研究人员不应拘泥于某一类的研究方法(如定量或定性方法),而应清楚地认识到各种研究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而且相互之间具有互补性;要能够根据研究目的选择科学、恰当的研究方法或者综合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而使研究方法更好地为学术研究整体服务。因此,面向硕士生的学术规范教育在开展方法论教学时,应尽量弱化不同专业研究方法的差异,以通识教育为长远目标,全面介绍各种研究方法。

3.对硕士研究生而言,学术规范教育的对象可划分为3种潜在类型

“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研究基于调查对象对7个测度项的作答情况,并根据硕士生的学术规范践行状况,对调查对象进行潜在聚类,将其分为学术实践丰富型、学术研究入门型和学术实践缺乏型等3类。

学术实践丰富型硕士生对学术研究有一定程度的涉足,对所在学科研究主导范式、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其对数据的要求、数据预处理的要求、如何判读或诠释研究结果等有所了解;虽然对学术规范相关文件没有直接接触,但是经由学习和实践对学术规范要求等有较为具体的认识,并能在实践中主动遵守学术规范,很少出现隐匿参考文献、引用无关参考文献的行为。

学术研究入门型硕士生对学术研究有所了解,例如对研究方法对数据的要求有一定了解,但实践经验不足;对学术规范相关规定不甚了解,全部都出现过隐匿参考文献的行为,所以有待加强学术规范教育。

学术实践缺乏型硕士生基本不了解学术研究所涉及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其对数据的要求、数据预处理的要求、如何判读或诠释研究结果等方面的知识;虽然有隐匿参考文献行为的学生比例比学术研究入门型硕士生低,但这仅仅可能只是由于该类学生缺乏学术实践机会,一旦有机会参与学术实践活动,他们出现学术失范行为的可能性往往更高。

此外,“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调研结果显示,虽然本研究尝试将性别、年级、专业等变量纳入聚类因素,但在最终的聚类结果中这些变量的数值并无显著差异。由此可知,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深度和广度往往因人而异。因此,面向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教育必须意识到这一点,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二)对策

1.寓教于练,内化规范

“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调研结果显示:在研究的设计阶段和数据采集与分析阶段,硕士研究生需要了解并掌握的学术规范主要集中在内容层面,包括相关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的运用等[1];在研究成果整理和总结阶段,对学术规范的了解和掌握则转向技术层面,即学术形式规范[1]。因此,针对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教育,一方面需要通过完善教学内容予以加强,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持续的学术训练予以达成。在一定程度上,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要求互为表里,只有寓教于练,才能使学术规范要求切实内化,才能使硕士研究生不仅了解学术规范内容而且在学术研究活动中真正贯彻执行。

根据本研究分析总结的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问题,学术规范教育应当重视在研究主导范式、相关概念和理论重要性的认识、文献阅读、研究方法、论文写作技巧等方面加强硕士生的学术训练。尤其是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技巧的掌握是难以一蹴而就的,所以要鼓励和引导硕士生不断学习、反复实践。当个体对学术规范由认知而理解,由理解而践行,由行动而领悟,最终就会形成道德层面的学术规范认同[11],从而在学习和研究中达成学术规范的内化,进而在学术价值层面上以创新立身为己任。

2.兼容并包,导师率先垂范

针对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教育,在加强正规教学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学生的求知路径,将课堂教学之外的学习途径适当纳入教育体系中,并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帮助他们有效识别和快速筛选适宜的学习路径。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网络资源因其获取便捷和内容海量等特性,必然会成为研究生寻求相关知识的最佳路径之一,这给学术规范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高校的学术规范教育应尝试加大与网络结合的力度,建立公开的信息平台,不仅为本校师生服务,而且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与此同时,导师对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和学术道德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导师的实际表现往往与研究生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7]。本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调研结果显示,硕士研究生期待导师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尤其是在数据采集和分析阶段以及研究成果整理和总结阶段,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针对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教育,应把导师纳入教育体系,推动其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引导学生遵守学术规范,通过与学生进行更充分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8]。

3.因材施教,有所侧重

本研究根据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规范践行情况将其分为学术实践丰富型、学术研究入门型和学术实践缺乏型等3类。因此,在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教育中,应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因材施教。学术实践丰富型硕士生对技术层面和内容层面的学术规范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并能逐一实践,所以学术规范教育应以鼓励等正向反馈为主,促进他们养成道德自律。学术研究入门型硕士生正逐渐参与到研究活动中,对内容层面的学术规范有初步的认识,但缺乏对技术层面学术规范的了解,所以学术规范教育应兼顾技术层面和道德层面,强调遵循学术道德规范的积极意义,普及具体的学术形式规范知识。学术实践缺乏型硕士生无论是在学术规范的技术层面、内容层面还是在道德层面,都犹如一张白纸,所以学术规范教育应分步走,前期应以技术层面和内容层面的学术规范教育为主,待其逐渐熟悉这2个层面的学术规范要求之后,再将学术规范教育的重心放到道德层面上。

资助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8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一般项目“基于学术研究周期的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现状、影响因素与对策”,项目编号JGLX18_091。

猜你喜欢

范式硕士比例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人体比例知多少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组成比例三法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