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人民政府的开端:从冀太联办到华北人民政府

2019-03-13杨尚军

湘潮 2019年12期
关键词:边区华北八路军

杨尚军

冀太联办,全称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1940年8月1日成立于山西省黎城县西井镇,是中共后来以华北人民政府各机构为基础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各机构的开端,在抗日根据地发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冀太联办的提出与成立

1940年春,经过反击“十二月事变”和发起磁武涉林战役,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粉碎,晋冀鲁豫根据地摆脱了“前门打虎,后门拒狼”的严重局面,形势好转。同时,经过近3年的艰苦抗战,以一二九师为主,八路军已完全控制了冀南、太北、岳北共71縣800余万人口的晋冀豫边地区。边区各项工作逐步走向统一,如党组织的领导统一于晋冀豫区党委,军事组织的领导统一于晋冀豫军区,群众团体的领导统一于救总会。但是,政权的行政领导却未能统一。其中,晋东南仍分属山西第三、第五行政专署,虽已完全成为薄一波、戎伍胜分别领导的抗日政权,却仍沿用着阎锡山时代山西省政府的建制和区划;冀西地区虽已成立专署,却又在实际行政上属于杨秀峰、宋任穷所领导的冀南行政公署管辖。这种地域实际、行政区划与领导机关设置混乱不一的情况与根据地建设逐渐趋向统一的要求显然不相适应。另一方面,日军于1939年对冀南和晋冀豫抗日根据地进行的“第二次九路围攻”大扫荡被粉碎后,转而实施所谓“囚笼政策”,集中力量修筑铁路、公路,控制交通线,增设据点和发展伪军。太行、太岳、冀南日伪据点增至256个,三区之间联系已较前困难。这一切,都使根据地眀确下一步建设的大政方针、政策,实现党、政、军各方面领导的统一成为亟须解决的头等大事。

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指示除重申了在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必要性外,还特别指明了政权建设中的重大方针。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结合晋冀豫边区实际,为了统一太行、太岳、冀南三区的党政军领导,4月1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撤销原太北军政委员会,成立了以邓小平为书记的太行军政委员会。随即,中共中央又于11日至26日在黎城县北社村召开太行、太岳、冀南地区高级干部会议(史称“黎城会议”,又称“黎城高干会”),进一步商讨决定晋冀豫根据地建设与统一的大政方针。参加和出席会议的各方面领导有中共中央北方局杨尚昆、刘锡五、李大章、张友清、杨献珍,八路军总部朱德、彭德怀、左权、傅钟,一二九师刘伯承、邓小平、李达,冀南区杨秀峰、宋任穷、李菁玉,太行区李雪峰、戎伍胜、徐子荣、黄镇、李一清,太岳区薄一波、安子文,晋豫太南区聂真,晋西北根据地赵林,晋察冀根椐地聂荣臻、彭真、吕正操等。

会议由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杨尚昆主持,首先传达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目前时局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关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关于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指示》等文件,以及毛泽东、王稼祥给彭德怀的《关于争取对内和平,巩固已得阵地的方针与具体步骤的指示》。随后,由冀南、太行、太岳、晋察冀、晋西北等地区的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各根据地的工作,并展开了讨论。

4月16日,杨尚昆代表中共中央北方局做了《目前政治形势与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的报告。在报告的第六部分《三大建设工作》中,杨尚昆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代表中共中央北方局提出了“巩固与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三大建设任务:建军、建党、建政”。其中,对建政工作,指出应按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要求,搞好政权建设,“要培养治国人才,要办政权工作训练班”以及“要准备成立河北全省的参议会,在这会上来进行民主选举,以朱德同志为河北行政委员会主席”,“但目前形势还不宜就搞,还应是准备阶段”。报告专门指出:“关于统一太行、太岳、冀西问题,必须采取一适当形式,这是几种形式的政权包括二个省。我想可以组织一临时的联合办事处,以联席会议统一政权,甚至整个华北都这样,用这一形式统一起来。”

杨尚昆做完报告后,会议分组以如何进行三大建设问题为重点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三大建设的提出,对于根据地的发展与巩固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统一政权的工作,势在必行,意义深远。

会议后期,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综合大家的讨论意见,太行军政委员会书记邓小平就成立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简称冀太联办)及财政问题与建军问题做了讲话。在讲话的第一部分《行政机构问题》中,邓小平提出了冀太联办的性质及工作方式,指出:联合办事处是一权力机关,用指示信方式实现政策法令之指导,以达实际上内部的统一。以三专署为工作机关。毎一指示对本区直接指导,对其他区间接指导。下设办事处,编制同专署。划区一般要将就旧省界。

讲话中,邓小平还特别提到了要合法行政和维护冀太联办的行政权力,不能以党行政、以军行政。比如,他在讲话的第三部分《财政政策》中,明确指出:军队、游击队、党、民均不准筹一个钱,不允“乐捐”。政府除正常规定外,不准筹款。“合理负担”之权由联合办事处负责,其他谁都无此权,根本取消村合理负担。军、政、民、党不准支一文差,如粮、灯、油等,不麻烦村政府;支差由“兵站”,兵站设兵站饭店,“支应局”取消;等等。

根据邓小平的提议和讲话,会议决定成立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作为过渡性质的全边区统一的政权组织,统一三区政权,并逐步筹建晋冀豫边区政府。

1940年8月1日,经过几个月的积极筹备,冀太联办在黎城西井正式成立,主任杨秀峰,副主任薄一波、戎伍胜。行政区域包括冀南、太行、太岳3个专署、15个专区、115个县。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各区、县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与士绅代表,以及当地群众共同举办了成立典礼。

当天,冀太联办公布了《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施政纲要》,使中共中央“十大救国纲要”在边区具体化。同时,邀请全区军民代表、士绅名流、各党派代表与民主人士代表等组成行政会议,行使全区最高民意机关的职权。

冀太联办的成立,既标志着晋冀豫边区的初步建立和根据地开始走向统一,也标志着我党领导的政权建设开始走向正规化正常化轨道,是中共后来以华北人民政府各机构为基础建立全国统一政权各机构的第一步。

八路军抗战三周年纪念大会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发起著名的百团大战。9月18日,正当百团大战激烈进行之时,为了纪念八路军抗战3年来的丰功伟绩,激励太行区人民抗日斗争和支援百团大战,冀太联办在黎城西井后寨村召开八路军抗战三周年纪念大会。主任杨秀峰,副主任薄一波、戎伍胜等边区领导出席大会,驻地部队、机关、民兵、自卫队代表和附近群众数千人参加了大会,中共黎城县委、黎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各群众抗日救国会等应邀出席了大会。杨秀峰主持大会并做了讲话。

大会历数了八路军抗战3年来的丰功伟绩,号召边区全体人民要以八路军为榜样,英勇杀敌,抗战到底,并为在后寨村北茶壶山脚下建立的“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三周年纪念塔”举行了隆重的揭幕和庆祝仪式。

纪念塔塔身为呈子弹状五面锥体尖顶式砖石结构,高6.3米。塔基座用石灰岩砌成,3层垒叠,高0.48米。塔身下部高2米,5面俱镶石碑。其中,正面的石碑最大,镌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三周年纪念塔”繁体碑名。右侧相连石碑刻文“八路军抗战三周年纪念碑记”,正文为:“抗战三年来,八路军战绩最钜,处境最苦。而前途却最为光明远大的可与山河并存不朽。回忆平津失陷之时,敌势猖獗,社会混乱不可言状。直至八路健儿开赴前线,一歼敌寇于平型关,再焚敌机于阳明堡,方使全国战局渐趋稳定。激发起全民抗战胜利之信心。此后,华北各省、大江南北,无不有八路军之辉煌战绩,牵制在华敌兵几达二分之一,毙伤敌寇廿余万,战斗一万余次。其中以平型关、阳明堡、广阳村、神头岭、响当铺、长乐村、香城固、大龙华诸役更为驰名,并创造了晋察冀、晋冀豫等十余处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初步实现了三民主义。而汪逆投降派大唱反共,厉行磨擦,数月之内竟屠杀了八路军共产党员三千多名。然而,这并没有阻碍了由四万五千人而增长为二十三万以上与华北人民深相结合之不可摧毁的武装力量。最近正在胜利开展中之百团大战,一天之内竟收复天险娘子关,阳泉、寿阳均陷我包围。同时并将敌寇在华北所有之交通线正太、平汉、同蒲、平绥、北宁等铁路完全破毁,逼使敌寇陷于惊惧恐慌,支离破碎,不敢妄动之窘境,开华北抗战史上的新纪元,对今后全国抗战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但是八路军直至今天每人仍只得六角之月饷,而一切枪枝弹药供给,全赖从敌人手中夺取。八路军实乃抗战部队中自力更生之模范队伍。在共产党正确领导之下,已成为抗战必胜,建国必成之决定力量矣。我们晋冀豫区一千二百万群众对其劳苦功高之领袖毛泽东先生,朱、彭总、副司令及其英勇善战之全体将士,致以无限之敬意,因以建塔于太行山巅,跪汪逆夫妇石像于其前,以昭告千秋万代认识八路军是伟大中华民族的保卫者与自由幸福新中国的创造者。而汉奸汪派当永远不齿于人類历史也。谨记。晋冀豫区各界一千二百万人民同立。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九月十八日。”左侧依次为黎城县长马坚之、山西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薄一波、李一清和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主任杨秀峰和副主任薄一波、戎伍胜的题词。碑前方另塑汪精卫夫妇石跪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便于参观,1986年经山西省文物局批准,纪念塔原样迁至同属西井地区下寨村207国道边小谷堆山上,原汪精卫夫妇石跪像遗损下落不明,底座仍存后寨)。

八路军抗战三周年纪念大会是冀太联办成立后首次举行的群众性大会,也是我党成立的晋冀豫边区过渡统一政权“公开亮相”的大会。这次大会的召开和八路军抗战三周年纪念塔的揭幕,对高涨抗日军民斗争士气,坚定抗战必胜信心,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它所发出的“创造自由幸福新中国”的昭告,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下,9年之后得以实现,成为伟大预言。

从冀太联办到晋冀鲁豫边区政府

冀太联办成立半年多后,1941年3月16日,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冀太联办第二次行政会议上提出《关于成立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的建议》,以正式成立边区政府。

会议接受了这一建议。从4月开始,冀太联办在边区开展起了村选活动(时称村政大选),经过宣传教育、发动、调查户口、登记选民、划分小组、民主选举几个步骤,产生出了村政委员会和村长。随后,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选出边区临时参议会参议员。

7月7日,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正式会议召开之前,7月9日,临参会主席团通过决议,根据朱德、彭德怀的建议,将鲁西33个县划归晋冀豫区,改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在山西辽县桐峪召开,来自全区各界的133名参议员出席会议。其中,以邓小平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共46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一。杨秀峰代表冀太联办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彭德怀到会作了题为《目前形势与抗日根据地的各项政策》的报告。会议确定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为全边区的最高权力机关,决定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并一致通过了以中共中央北方局15项主张为基础制订的边区政府实施纲领和组织条例,选举产生了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正副议长、委员和边区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其中,申伯纯为议长,宋维周、邢肇棠为副议长,杨秀峰为主席,薄一波、戎伍胜为副主席。8月7日以后,大会接连通过了边区《土地使用法》《统一累进税条例》《婚姻法条例》《1941年度全区财政预算案》《新民主主义的新闻政策》等多项法令、法规。8月15日,大会闭幕。彭德怀副总司令、晋西北考察团及各区代表共计数百人参加了闭幕式。同时,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全体委员宣誓就职。全边区划为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行政区,共辖21个专区,成为中共在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中的最大一块。延安《解放日报》(1941年7月14日)曾为此发表题为《敌后民主政治的伟大贡献》的社论,指出:晋冀鲁豫边区幅员之大,人口之多,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中,堪称第一。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成立,实现了晋冀鲁豫边区政权的统一领导,揭开了我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新的一页,在中共政权建设发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晋冀鲁豫边

区政府到华北人民政府

此后,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解放战争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党领导的根据地、解放区不断巩固、扩大。1948年5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个解放区宣告合并,两边区政府采取联合办公形式,暂成立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以董必武为主席,黄敬、杨秀峰为副主席,并着手准备在华北建立统一的人民民主政府——华北人民政府。

1948年8月7日,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大会总结了华北解放区两年来的工作,确定了今后的施政方针和工作任务,选举产生了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董必武任主席,薄一波、蓝公武、杨秀峰分任第一、第二、第三副主席。9月26日,華北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管辖范围成立初期为北岳、冀中、冀鲁豫、冀南、太岳、太行、晋中7个行署和石家庄、阳泉两市,1949年8月建省后为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平原5个省和北平、天津两市,共辖26个专员公署、9个省辖市、334个县、6394万人),同时宣布即日起撤销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和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

华北人民政府的成立,完成了华北区的统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建设摸索、积累了经验,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10月1日14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举行。会议决定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政府的施政方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15时,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此诞生。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10月27日,毛泽东主席签署关于华北人民政府结束工作的命令,指出:“中央人民政府的许多机构,应以华北人民政府所属有关各机构为基础迅速建立起来。”10月31日,华北人民政府向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移交会议在京举行,华北人民政府正式撤销。

至此,从冀太联办开始到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实现晋冀鲁豫边区的统一,再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到华北人民政府实现华北区的统一,最后从华北人民政府到中央人民政府实现全国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一步一步取得了夺取全国政权的胜利,完成了建国大业。

猜你喜欢

边区华北八路军
几根香菜识破日特
论平型关大捷与平型关战役的关系
浅析平型关大捷的历史意义
抗战时期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宣传斗争
八路军风采录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