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于倾听 善于质疑 勤于思考

2019-03-13林加飞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1期
关键词:学习习惯语文课堂

林加飞

[摘 要]我们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乐于倾听,善于质疑,勤于思考,并长期坚持训练,使之转化为学生自身的习惯,让使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习习惯;乐听;善疑;勤思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3-0007-02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终生发展之根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首要的就是教会学生乐于倾听,善于质疑,勤于思考,并长期训练,使之转化为学生自身的习惯,让学生受益终身。

一、乐听——学习的基础

我们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听”,“听”是我们获取有效信息的最重要的认知能力。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重视“听、说、读、写”这四种最基本的能力的训练,而“听”是首当其冲的,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语文能力。所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让学生首先乐听,然后善听,最终学会倾听,让学生在倾听中提升学习情趣,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从而真正学会学习。

可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却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分析课文说得很起劲,学生坐在教室里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教师说的话成为他们的“耳旁风”,而在请他们朗读或答题时,竟然还有半数人张口结舌,不知所措。抑或,有学生一边争先恐后地高举小手,一边急切地呼唤“我来”“我会”,当教师指名一个学生发言时,该生得意扬扬,其余学生却无心倾听,坐在位置上显出无所事事的状态。该生发言结束后,居然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会对此加以复述。有时候,当学生从多个角度回答问题后,其他学生的回答却只是简单重复某个学生的回答。可见,学生听的能力很差,或是从未重视过倾听。每当此时,教师常常会停止授课,告诉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先听明白别人说的内容,当别人说话时,要学会细心聆听,这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自己去发现别人问题的最佳方法。

留意课堂的种种不理想状态,使我不得不进行深思:“孩子们上课听了吗?他们倾听老师、同学乃至自己的心声了吗?孩子们在学习中爱听、会听吗?如果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连听都不会,那又何以会做呢?”

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怎么去倾听。其实,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生活处处皆语文。”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入大自然中,引导他们听听四季的声音,感知万物之声,让学生在色彩纷呈的大自然中充分感悟、体验,从而真切地体会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神奇描述。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倾听社会的声音。社会是个“万花筒”,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我们要引导学生乐于听身边人说的话,包括邻里风波、家常对话、周边各类见闻等。这些都可以成为训练听说、学习语文的渠道,能够使学生主动走进这个丰富多彩的“听的世界”,在倾听中感受情趣,进行语言学习。

二、善疑——学习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做学生学习过程的引领者与组织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主动发现问题,然后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很高,教师要完成这样效果的一堂語文课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

有时,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回答,其目的是想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能力。可是,个别学生有时会提出恶作剧的问题,引发课堂混乱,让教学偏离,这令人很是头疼。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及时的反应,并主动婉转地予以制止,艺术地进行引导,力求使教学氛围幽默化。这样的教学操作,既要体现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尊重,也不应千依百顺,放任自流,更不可强制打压,形成师生对立。这就需要教师强化修养,不温不火,注意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分寸拿捏。有的教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真实地展现自我,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准确恰当,是否与内容沾边,总是一味地给予表扬。这种不假思索的习惯性称赞,不但不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不能提高学生思考的能力,反而让学生变得沾沾自喜、对事马虎、不求进取。因此,千万不能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而放弃教师的教学主见,造成教学无了主次。水满则溢,物极必反,教师的赞美之词也应讲究效果,适可而止。

其实我们都明白,高效地提问是需要以博大精深的学问做基础的,不能把所有的知识引发和活动转换,都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我们在运用教学方法时一定得注意恰如其分,要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及时提出有效的问题,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析交流。只要教师时时以学生为出发点,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引领学生进入课题,启动他们思维的火花,就能使他们产生问题意识,从而深入思考、学习、提问,真正学会质疑,并会注意把握提问的恰当性,进而获得事半功倍的“学问”效果。

三、勤思——学习的途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识只有通过思考、内化,才能真正被掌握。勤思习惯的养成是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础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重要途径。这有待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适宜的指导,敦促其“学习知识要思考,思考,再思考”。

课堂上,教师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思,经常组织一些讨论活动,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勤思、善思的习惯。学生在思考中常常会擦出思想的火花,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并积极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如果学生有了充足的思考时间,他们就会主动去发现、去探索,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思维水平就一定能得到逐步提高。通常,一些新颖独特的解题方式、结论答案,都是在思考的后期才逐渐成熟的,如果教师草率地提前给出评价,往往就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和良好思考习惯的形成。

学生对外界事物都充满好奇,喜欢天马行空的想象。教师要不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勇于向书本、向权威挑战,大胆质疑,勤于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合理评价,尽量保护他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积极性。学生只有敢于对权威不盲目崇拜,有独立思考、自辟蹊径、不断开拓的勇气,才会有创新。

作为学生,只有养成学会倾听的习惯,才能使课堂输出的教育信息在脑海中驻留、涌现、激荡,进而生出疑问;然后,为了追求学问,就会学着向别人提问,学着质疑,从而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兴趣。这是一条良性循环的“习惯链”,如果学生能够做到以上的种种,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成功的、有效的。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学习习惯语文课堂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
构建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