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的逻辑思考与行动框架

2019-03-12龚添妙朱厚望

教育与职业(上) 2019年4期
关键词:逻辑高职院校

龚添妙 朱厚望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一流专业建设  逻辑  行动框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7-0032-05

2015年10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宏伟目标。2017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并评选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建设学科465个。2018年,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从七个方面给予一流大学建设指导意见,六个方面对打造一流学科高峰提出参考,成为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行动指南。可以说,“双一流”建设是继重点大学建设和“985工程”“211工程”建设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创新,也是其政策的延续与拓展。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参照高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模式,发布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在任务与项目表中明确提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200所左右,建设骨干专业3000个左右”。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优质校建设和一流专业建设不仅仅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提升,也是适应国家战略的应有之举。高等职业教育优质校和一流专业建设既与高校“双一流”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研究高职院校优质校和一流专业建设是应有之义。

一、高职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的政策逻辑

(一)试点改革建设时期(2000—2004年)

纵观高职教育,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正式确立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高职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1世纪初期,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教高〔2000〕1号)提出“对一批经过整合优化的专业(群)进行综合改革试点”;《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提出“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实际需求设置专业”;《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教高〔2004〕1号)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将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及其结构调整的依据”。这一阶段国家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要求,重点在于明确专业的地位,提升專业设置的灵活性及市场适应性,重视专业特色的形成。

(二)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建设时期(2005—2013年)

2005年,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正式提出,次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正式启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重点支持建设100所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4〕1号)高度重视重点专业领域建设,提出“在100所示范院校中,选择500个左右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支持”“形成500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2010年,在示范性高职建设项目的基础上,教育部推行了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提出“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2011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出台,提出“支持1000个左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建设时期的专业建设,主要是突出重点,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树立改革示范。

(三)一流专业建设时期(2014年至今)

为贯彻落实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等文件精神,2015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号)明确提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支持津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骨干专业建设”,并将建设3000个左右骨干专业放在项目的首位。各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已有24个省份发布省级“双一流”建设方案,多数省份在方案中明确提及一流高职院校和一流专业建设。例如,陕西省教育厅在《关于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实施方案》中指出“遴选8所高职开展一流专业建设,到2020年建设中高职50个专业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湖南省教育厅颁布《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争取50个省级一流特色专业群进入全国高职学院同类专业群前列”。这一阶段的专业群建设重在优中选优,进一步提高建设水平。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从试点改革阶段到示范、骨干建设阶段,再到一流专业建设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是对经济发展的适应,也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后一个阶段是在前一个阶段基础上的再发展,是量变累积的质变,是政策的延续与创新。

二、高职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的现实逻辑

(一)一流专业建设是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

“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学科建设,只有打造出一流的学科,才可能建设出一流的大学。同样,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专业水平与职业院校发展水平呈高度的正相关,一流专业建设是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优质高职院校的生成以一流专业为基础,高职院校只有优先扶持最有发展的专业,在一两个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达到一流水平,并辐射学院其他专业,形成“点—线—面”的发展轨迹,才能推动学院整体水平的提升。一流专业可以促使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提升,一流专业产生的优势效应可以吸引优秀教师和优质生源。优秀教师的加入,可以带给高职学院持续发展与创新的动力,是其形成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教育虽然并非经济部门,却是一种特殊的生产部门,它生产出人才与知识,优质生源的加入,提升了高职院校培养卓越人才的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院的声誉水平。

(二)一流专业建设是打破高职院校身份固化的利器

“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实施,虽然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提升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但由此带来的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制度设计带有比较浓厚的行政色彩,主要目标是突出重点,树立改革示范,可以说从制度本源就具有分层、分类建设的烙印。进入两大建设项目的高职院校,在比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享有经费、资源、政策等优待,两大项目成为高职院校身份的象征,为高职院校既带来了资源等硬件优势,也带来了社会声誉等软件优势。虽然进入两大项目的高职院校间竞争很激烈,但一旦获得身份认可,似乎就进入了“保险箱”,相对固化的身份和倾斜的资源配置方式,易使高职院校缺乏竞争意识。“双一流”建设政策的一大创新之处在于动态身份和注重绩效,通过退出机制,打破固态身份,同时又通过激励机制,发挥身份的导向作用,激发高职院校的活力。

(三)一流专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牵引

近30年来,我国一直在努力建设高水平大学,重点大学建设和“985工程”“211工程”等相继出台,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双一流”建设是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不单是高等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至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焕然一新,但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還有相当大的距离。要以一流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和契机,攻坚克难,通过合理设计、执行一流专业建设方案,带动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教学科研服务关系改善等,以成就优质高职院校、提高中间层次的高职院校、警示办学水平低的高职院校为目标,完善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使职业教育由规模大国走向水平强国,为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人力资本。

三、高职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的理性逻辑

专业具有两个核心内涵:第一,专业是课程的集合,专业是对知识的切块和组织,根据知识的分类和社会需求对各种知识进行分类和重组,构成课程体系。第二,专业是高校基本教学单位,是一种以制度为依托的实体,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功能的发挥都要以专业为依托。因此,一流专业指居于国内或世界范围内顶尖层次,能够引领世界发展进步,以拔尖人才培养和服务经济发展为核心的高职基本教学单位,一流专业既是系统的课程体系,也是具有自身运行制度与资源配置的实体组织。笔者参照政策文件及专业的基本要素认为,一流专业应具有以下特征:

(一)教师队伍:大师与高水平教学团队相互支撑

发展的核心资本是人的创造力,专业发展的动力是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师队伍是一流专业的基础,不仅关系到专业的科研和服务能力,更与人才培养质量直接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就是教师队伍的差距。教师队伍是个体与集体的统一,高职院校一流专业教师队伍具有大师与高水平教学团队相互支撑的特征。大师是教师队伍的核心,具有精湛的技术技能或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以是来自企业的金牌工匠,也可以是学院的教学名师,起着绘制专业发展蓝图、带领教师队伍传承创新技术、打造专业高峰的作用。高水平教学团队梯队特征明显,团队协作意识强烈,是专业的中坚与可持续发展力量,对大师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能在大师引领下拓展专业发展,将高峰打造成发展的高原。

(二)人才培养:卓越质量与国际化视野相得益彰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双一流”建设始终以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专业通过课程教学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塑造人格。一流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卓越的质量,学生应具有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突出;实践能力强,在高水平的竞赛中有突出表现;学生就业质量高,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评价高;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出在行业领域内有重要影响、杰出的人才。另外,一流专业建设面向的不仅仅是国内,更着眼于世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战略等的推进,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竞争的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走向卓越的必然。因此,一流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兼具本土理念与国际化的视野。

(三)社会服务:服务产业与引领产业动态推进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联系密切,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跨越了紧跟产业发展阶段,进入了服务产业发展阶段,但高职教育的发展绝不能止于此,应由对接服务产业向引领提升产业发展。一流专业应在人才、技术、文化、管理等方面具有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为产业发展培养大批“大国工匠”,在创新与传承上成为技术技能积累基地,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创新精神,通过对实践教学管理的不断改进、生产流程的再造等促进产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一流专业在“服务产业—引领产业—服务产业”中循环往复,动态推进,也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

(四)运行机制:敏锐市场反应与特色相互协调

运行机制是指专业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运转机制,良好的运行机制是促进专业各要素协调、发挥整体效益、提升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社会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市场环境快速变化。高职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一流专业应具备敏锐的市场反应,紧跟行业、产业发展变化与趋势,适应新技术、新流程、新职业,动态调整专业设置、知识、技术等。但是,职业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和相对独立性,高职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同质化倾向,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形成办学特色。因此,专业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只有保持特色与跟随市场变化相互协调才能向一流发展。

四、高职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的行动框架

(一)以一流专业为牵引,促进专业协同发展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一流专业只是属于少数专业,也并不是所有专业都必须成为一流专业,除了一流专业以外,还有众多的非一流专业。如何处理好一流专业和非一流专业的关系将影响到整个高职院校的发展。以一流专业为牵引,组建相关专业集群,促进专业间的协同发展,是高职院校应当遵循的框架。高职院校应以一流专业为建设核心,集中优势资源将一流专业做强、做大,并在基础相通、技术相近、岗位相关的基础上,以相关专业为支撑,整合教学资源,打造专业集群,充分发挥一流专业辐射引领作用,发挥相关专业支撑促进作用,发挥专业间的集群效应与共振效应,形成专业发展的新生长点。同时,高职院校应注重专业群新增和退出机制建设,在紧跟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和学院发展的基础上,新增产业发展高度相关、急需的专业,淘汰产业发展不相关、办学质量低下的专业,保证专业链与产业链的高度对接,激发专业群发展活力与动力。

(二)以人才培养为本,打造高水平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是一流专业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高职院校一流专业建设应始终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造能力,具备中國文化素养及为国效力品德的一流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目的,这也是其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一流人才培养的载体,高职院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践行现代学徒制、卓越技术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课程完备、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体系,构建“互联网+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智能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依托产教融合发展平台,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强化实践育人,积极构建突出实干真操的实践教学体系,拓展拓宽实践教学场所类型和数量;完善学生退出和激励机制,严格把关、管理,强化学生竞赛、获奖奖励等。

(三)完善评价标准,构建本土建设模式

在我国,专业评估在高职教育领域尚属一种较新的事物,评价标准及机制还不是很健全。现行的评价标准参照国外的评价标准较多,针对我国专业和学科的评价标准原创性不高,对于一流专业乃至一流学科都缺乏权威且较通用的评价标准。由于评价指标及加权值的不同,不同的评价标准会带来迥异的评价结果。完善一流专业评价标准是发挥评价指导激励作用的关键,一流专业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兼顾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原则。高等教育全球化要求专业建设国际化,通过分析国外较成熟的学科专业评价标准,归纳其评价侧重点,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国际的重要途径。同时,我们也应注重一流专业的本土化,“双一流”建设是国家战略,服务国家需要更是一流专业建设的应有之义。要在评价标准中融入“中国基因”,注重政治基因,坚持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根本方向;注重文化传统基因,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注重国家需求基因,满足国家和社会重大战略需求。

(四)固化发展特色,建设一流文化体系

专业特色是高职院校最基本、最直接和最突出的特征,是职业院校特色的重要支撑和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志。高职院校一流专业建设要注重特色的凝练,具有独特性,一流专业不可代替、不可复制;具有区域性,即地方特色;具有示范性,发挥“品牌”效应,起带动、引领作用。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高职院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专业建设必须有文化的承载和文化的底蕴。特色是文化形成的基础,高职院校一流专业的文化建设应以凝练特色为切入点,突出行业特色和职业特色,在环境建设、美化装饰等方面,融入职业特色,引入企业元素;对接企业生产场所,建设标准化的实训教学场所,实现教学情境与生产情境相对接,注重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的培养,将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岗位文化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别敦荣.论“双一流”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

[2]周建松,孔德兰,陈正江.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政策演进、特征分析与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5).

[3]褚照峰.地方政府推进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策略与反思——基于24个地区“双一流”政策文本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7(8).

[4]潘静.“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行动框架[J].江苏高教,2016(5).

[5]潘军.双一流建设的路径演化:一个制度创新的论域[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2).

猜你喜欢

逻辑高职院校
逻辑
2021年高考“集合、简易逻辑”经典问题聚焦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从逻辑隐喻看培根《散文集》翻译的隐性逻辑连接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