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节水标语的语用解读

2019-03-11孟亚静孙乃玲

文学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顺应论言语行为礼貌原则

孟亚静 孙乃玲

内容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资源的节约问题,因此也相继出现了大量的关于节约资源的标语宣传语,其中关于节约用水的标语就有很多。本文则对比较常用的三个节水标语进行了语用方面的解读,重点从言语行为、礼貌原则、缓和语、关联理论和顺应论视角入手,旨在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更好地选择合适的节水标语。

关键词:节水标语 言语行为 礼貌原则 缓和语 关联原则 顺应论

本文选择的节水标语主要包括:(1)请珍惜每一滴水;(2)水是生命的源泉;(3)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每一滴水。在日常生活中,关于节水的标语有很多,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本文则挑选其中最常用也是最简单的标语进行分析,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其不同的语用解读。

1.言语行为理论和节水标语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Austin认为人们说话即在实施一定的言语行为,进而把言语行为分为三类,包括“言内行为”(locution act)(又叫以言指事)、“言外行为”(illocution act)(又叫以言行事)、“言后行为”(perlocution act)(又叫以言成事)。言内行为是说出一切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其话语可以是词语、短语或者句子,仅指说出话语的表面意义;言后行为主要是表明说话者意图的行为,如:命令、感谢、怀疑、道歉等;言后行为指因说话者的话语而引起的效果。

对于这三个节水标语,其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是相同的。言外行为都是希望大家可以在用水时注意节约用水,言后行为则都希望大家在用水时注意及时关闭水龙头,废水循环利用等。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表述方式不同,其言内行为有所差异。其中例(1)主要提醒大家要节约用水,例(2)重点强调水的重要性,它是我们生命的源泉,例(3)则既强调了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泉,又提醒大家注意节约用水。

三个不同的表述方法导致其言内行为是不同的,但它们言外和言后行为是一致的。这说明它们只是语言的表述方式有所差别,其想要达到的表述目的是一致的。既然表述目的是一致的,为什么还会有不相同的表述方式出现呢?因此,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做更加全面的分析。

2.礼貌原则理论和节水标语

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项准则。(1)得体准则(Tact Maxim):减少有损他人的表达。(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减少对自己有益的表达。(3)赞誉原则(Approbation Maxim):减少贬低他人的表达。(4)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减少表扬自己表达。(5)一致原则(Agreement Maxim):减少引起双方分歧的表达。(6)同情原则(Sympathy Maxim):减少引起双方反感的表达。

例(1)的表述相对生硬一些,只对大家做出要求即“请珍惜每一滴水”。虽然用一个“请”字,但是其并没有做到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和反感,多使别人得益和多赞誉别人等。所以例(1)就礼貌原则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例(2)只说明了大家需要节约用水的的原因即“水是生命的源泉”,其他的隐含意需要他人自己去发掘,也没有对其做出任何的要求。这样的表达方式相较于例(1)做到了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和分歧,也没有有损他人的观点或贬低他人等。例(2)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礼貌原则。而例(3)先说明大家需要节约用水的的原因即“水是生命之源”,再要求大家一起节约用水。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减少双方的反感和分歧,也没有有损他人的观点或贬低他人等。例(3)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礼貌原则。

就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是表述目的一致的三句话,在礼貌这一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在这组例子中,例(2)和例(3)相较于例(1)就更符合礼貌原则。而就例(2)和例(3)而言,它们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礼貌原则,但是例(2)较例(3)其实更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的认知负担,没有更好地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本研究仅对这组节水标语进行了分析,在现实言语中,真正恰当的礼貌语言其实是随着现实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只有在说话人的表达正好符合听话者判断时,我们才可以认为这种话语是礼貌的。

3.缓和语和节水标语

缓和语是说话人为保证话语顺利进行而使用的一种语用策略,其通过顺应日常交际语境和认知语境中的各种因素进而实施其在实际交际中的功能。说话者在表达时会试图对自己的话语进行适当修饰,进而达到礼貌或者降低对他人面子的威胁的目的。在交际中,缓和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使说话者的语言表达更加的恰当、得体,从而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例(3)中的“水是生命之源”和“请”都属于缓和语,提高了传达用语的接受性和亲和性,既做到了礼貌、降低面子威胁的同时也增加了认知效果,更有助于言后行为的实现。相比之下,例(2)只说了一个“水是生命的源泉”,其余信息都要靠读者自己去感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的认知负担,过于间接的言语行为其实不利于交际目的的实现。例(1)中的“请”虽然属于缓和语,但仅说了“请珍惜每一滴水”,过于直接,这是一个节约用水的宣传标语,是想要要求大家去做一些事,语气过于直接,反而不利于交际目的的实现。所以例(3)就更为合适一些。

4.关联理论和节水标语

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它主要指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所有的交际和认知活动都受制于关联。其主要包含两个基本的原则:认知的最大关联性和交际的最佳的关联性。认知的最大关联性指在进行话语理解時,可以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交际的最佳关联性则指在进行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

对于以上三种不同的表述方法,其目的都是请大家要节约用水。所以就关联性而言,例(1)直接指出了“请珍惜每一滴水”,相比于例(2)和例(3)需要付出最小的努力就可以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所以例(1)的关联性最强。而就例(2)和例(3)而言,例(2)仅表明水资源的重要性,即“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具体表明其主要目的;例(3)则即表明水资源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也表明了其主要目的---“请节约每一滴水”。所以相较例(3),例(2)其实更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的认知负担,人们在看到例(2)时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获得其认知效果,例(3)较例(2)需要付出的努力就要小一些。所以以上三种不同表述方法的关联性大小为:例(1)>例(3)>例(2)。

5.顺应论和节水标语

语言顺应论是由Verschueren提出的一种语言学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四个研究角度:(1)做出选择;(2)变异性;(3)协商性;(4)顺应性。这四方面组成了顺应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在他看来,语言使用者需要在语言内部或者外部动因的驱动下从而做出选择,而其之所以能够进行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其中语言的变异性指语言具有多种形式,可供选择的范围是可变的;语言的商讨性指语言选择的过程不是机械的、确定的,是需要不断进行协商的;而语言的顺应性指说话者能够从不确定的选择项目中做出协商,从而达到满足交际需要的合适位点。变异性和商讨性是顺应性的基础,顺应性是语言选择的功能性指向。

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需要一些节约用水的宣传标语来提醒人们节约用水,这时就需要做出语言选择以选择最合适的节水标语。虽然都是请大家要节约用水,但是却有例(1)、例(2)和例(3)三种不同的表述形式,正说明了语言的变异性;三种不同的表述形式在语言的选择上也比较灵活,也体现了语言的商讨性;为了满足不同的交际需要,我们要在不同的语言表述中选择合适的表述形式,正是顺应性的体现。而我们在选择合适的表述形式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交际双方的社会身份地位、社会环境、权势利益关系等。对于此处关于节约用水的宣传标语,我们是要在公众场合并面向所有人民大众使用的,所以选择例(3)会比较合适。首先指出节约用水的原因即“水是生命之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让大家意识到节约用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再要求大家一起节约用水。这样既做到了礼貌,又达到了交际的目的。相比之下例(2)没有指出交际的目的,增加大家的认知负担;例(1)则不够礼貌。所以选择例(3)更合适。

6.结语

从以上不同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的使用真的是千变万化的。在传递信息时,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把话说出去,而是更多的还要考虑我们所说的话是否礼貌、是否符合我们当前交际的语境、是否会威胁到对方的面子以及是否会让对方产生歧义等。这也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说的:“会不会说话”和“会不会说好话”之间的区别。对于节水标语,我们不仅要做到传达节约用水的意图,更要做到礼貌地传达,多使用缓和语使人们感觉更加舒服,同时能够尽量降低人们的认知负担,顺应人们的认知心理。

参考文献

[1]Austin,J.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2]Fraser,Bruce.Conversational Miti

ga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 1980(4):341-350.

[3]Leech G. Principle of Pragmatics [M].London: Longman, 1983.

[4]Sperber,D.& Deirdre W.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5]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

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何自然,冉永平.關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92-107.

[7]解芳,茹玉.缓和语的研究综述[J].海外英语,2015(11):217-218,220.

[8]李元胜.顺应论在中国的研究综述 [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123-126.

[9]冉永平.缓和语的和谐取向及其人际语用功能[J].当代外语研究,2012(11):4-10,77.

[10]孙一博,田云.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2(5):30-33.

(作者介绍:孟亚静,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化;孙乃玲,兰州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化)

猜你喜欢

顺应论言语行为礼貌原则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
浅谈文化对言语行为的影响
简析好友对话中的不礼貌语言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研究
道歉言语行为的功能
浅议乔姆斯基评斯金纳的《言语行为》
礼貌原则下酒店英语委婉语初探
浅论顺应论视角下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语码转换
对《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