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形式心理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对患儿治疗依从性、心理韧性和家长满意度的影响

2019-03-11胡玉洋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4期
关键词:韧性依从性患儿

胡玉洋

儿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 其护理工作具有高难度和高风险性。多形式心理护理通过采取各种心理护理措施, 对患儿心理进行积极引导, 从而使患儿能积极配合治疗或护理。有相关研究报道, 心理因素与患儿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1]。本研究通过给予患儿多形式心理护理, 旨在为改善患儿心理状态, 提高治疗依从性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120例儿科患儿参加此次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0例。对照组:男31例, 女29例;年龄8~13岁,平均年龄(11.27±2.23)岁;手足口病13例、肺炎24例、哮喘23例。观察组:男33例, 女27例;年龄7~14岁, 平均年龄(10.02±2.17)岁;手足口病14例、肺炎25例、哮喘21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7岁或≤16岁者;②无精神病或精神病史者;③能使用语言或文字准确理解表述者;④患儿和家长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多功能器官衰竭等病症者;②患儿或家长有语言交流障碍者;③伴有焦虑、自闭、抑郁等心理疾病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多形式心理护理:①放松式护理:护理人员指导家长对患儿进行全方位身体按摩, 使患儿身体得到放松。患儿接受治疗时, 在病房内播放音乐或动画片, 缓解患儿对治疗的恐惧感。②引导式护理:以“人-健康-环境-护理”的理念为指引, 使患儿在生理、自我概念、角色功能等能有效适应。不断与患儿交流, 纠正患儿对疾病的错误认知,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尽早出院。在引导过程中多亲近、抚触患儿,增加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了解和信任, 减轻恐惧感。③激励式护理:不断激励患儿勇敢战胜疾病, 对表现良好的患儿当众表扬并实行奖励措施, 如发一朵小红花, 以此激励其他患儿积极配合治疗。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统计护理前后两组患儿的心理韧性及治疗依从性。心理韧性评分采用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CD-RISC)进行分析, 评分越高表示患儿心理状态越好。治疗依从性采用自制依从性评价量表进行比较, 包括治疗配合、检查配合、护理配合、饮食及活动量5个项目, 每个项目10分, 评分越高表示患儿依从性越好。②统计两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采用自制量表进行评估, 包含10个题目, 每个题目10分, 总分为100分。91~100分为非常满意;80~90分为比较满意;60~79分为一般;0~59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比较 护理后, 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度为91.67%, 高于对照组的61.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比较(n, %)

2.2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心理韧性评分比较 护理前, 两组患儿的心理韧性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两组患儿的心理韧性评分均较本组护理前升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理韧性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856、5.489、5.433,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心理韧性评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心理韧性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坚韧性评分 自强评分 乐观评分观察组 60 护理前 20.85±3.06 13.38±3.05 6.32±1.82护理后 35.16±3.82ab 21.14±3.78ab 11.58±2.01ab对照组 60 护理前 20.52±3.47 13.76±2.89 5.82±1.21护理后 30.89±4.16a 17.48±3.52a 9.72±1.73a

2.3 两组患儿护理后的治疗依从性比较 护理后,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配合评分为(8.15±1.73)分、检查配合评分为(7.02±1.86)分、护理配合评分为(8.07±1.63)分、饮食评分为(8.45±1.68)分、活动量评分为(8.01±1.21)分, 均高于对照组的(6.76±1.02)、(5.46±1.25)、(6.52±1.17)、(6.95±1.23)、(6.97±0.86)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护理后的治疗依从性比较( ±s, 分)

表3 两组患儿护理后的治疗依从性比较( ±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配合评分 检查配合评分 护理配合评分 饮食评分 活动量评分观察组 60 8.15±1.73a 7.02±1.86a 8.07±1.63a 8.45±1.68a 8.01±1.21a对照组 60 6.76±1.02 5.46±1.25 6.52±1.17 6.95±1.23 6.97±0.86 t 5.361 5.392 5.984 5.581 5.427 P<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患儿因其有限的认知水平和不良的心理状态会产生各种负性情绪, 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国际多数心理学家认为, 有效的心理干预有利于儿童身心疾病的康复[2,3]。多形式心理护理通过针对性的给予患儿精神和心理护理, 改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和心理状态。临床上常采用多形式心理护理以提高患儿配合程度, 优化其治疗效果[4,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后, 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度为91.67%, 高于对照组的61.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 两组患儿的心理韧性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后, 两组患儿的心理韧性评分均较本组护理前升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观察组心理韧性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856、5.489、5.433, P<0.05)。护理后,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配合评分为(8.15±1.73)分、检查配合评分为(7.02±1.86)分、护理配合评分为(8.07±1.63)分、饮食评分为(8.45±1.68)分、活动量评分为(8.01±1.21)分, 均高于对照组的(6.76±1.02)、(5.46±1.25)、(6.52±1.17)、(6.95±1.23)、(6.97±0.86)分 ,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提示多形式心理护理对患儿治疗依从性、心理韧性和家长满意度均有积极促进作用。向琼等[3]研究发现, 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明显改善患儿心理状态。家长对患儿进行全身按摩使患儿放松身心, 也提高了安全感。有效的引导使患儿的心理和行为向积极方向发展, 提高住院适应性。激励模式可增强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此外, 护理人员的多形式心理护理、患儿积极正面的身心状态又减轻了家长的心理压力和担忧, 提高了家长的配合度, 进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大量临床研究发现, 采用多形式心理护理可有效提高家长对治疗的满意度[6,7]。

综上所述, 多形式心理护理可有效促进患儿身心健康的恢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韧性依从性患儿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唇腭裂患儿家长围手术期的心理需求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中药药学服务对患者依从性的干预作用研究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