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苏轼性格中至情至性的人格魅力

2019-03-08张一凡

祖国 2019年2期
关键词:人格魅力苏轼

张一凡

摘要: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生于北宋年间,虽然一生跌宕起伏,但始终保持率真自然、豪迈超脱的性格。历来对于苏轼的研究多集中在苏轼文学作品的艺术赏析上,本文从苏轼的几首著名词作出发,挖掘苏轼艺术语言背后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苏轼 人格魅力 率真 豪放

宋太祖曾立下了规矩“不杀士大夫”,这也使得宋朝开始形成了一种重文轻武的局面,以及给文人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感。在宋代的大环境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学家、思想家,时代给予了文人们最大的宽容与自由以及更大的施展才华的空间,也使许多文人敢于做回真正的自己,展现自己率真、可爱的性格,其中苏轼就是典型的代表。从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品读苏轼的人格魅力,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的了解北宋仁宗一朝乃至整个宋代文坛的内在法则,进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苏轼的生平

苏轼是宋代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盟主,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山人。生于1037年。苏轼21岁进士及第,并被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所欣赏,欧阳修担心最好的这篇文章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因为避嫌,所以给了这篇文章第二名。后来发现这篇文章是出自于来自眉山的一个年轻人苏轼所写。后来苏轼又获得了殿试第一的成绩。相对于柳永50岁才中进士,苏轼可谓少年得志。年少而才高,但深受仁宗皇帝、朝中重臣器重的苏东坡却开始了他坎坷的一生。在苏轼的官场生涯中,他历经坎坷,辛苦备尝。在《自提金山画像》中自嘲“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的一生不断遭遇排挤和贬谪,但是他就是“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那个人,永远怀抱辅君治国,为民造福的赤子之心。

蒋勋评价苏轼可以深情,可以豪迈,可以喜气,可以忧伤。苏轼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不是高高在上的仙,他是活在人间有七情六欲的人。

二、苏轼的深情

苏轼一首《江城子》,折服了千百年来万千少女的心。宋代文人描述的男女之情,几乎都是与歌妓的感情,而很少提及夫妻之情。这首词做于1075年,发妻王弗去世10周年的悼亡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句直截了当的开始,不做铺陈,用字平实,完全从真实的情感出发,而不矫揉造作,抒情自然流畅,正如他自己所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然而这样的语句,感觉写得很容易,恰恰很难得。一个中年男子的“尘满面,鬓如霜”的苍凉、憔悴与“小轩窗。正梳妆”一个少女的活力与美,形成强烈对比。刚刚嫁进苏家16岁的王弗永远留在苏轼的记忆深处,苏轼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对妻子的深情,跃然纸上。苏轼整首词不需要注解,他是用生命的感受在写,用全部化到平实生活中的至深情感在写。

三、苏轼的豪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写于苏东坡贬谪黄州期间,1079年之前,苏轼的生活都顺风顺水,作品中充满了景仰和赞美之词。但由于他才华横溢,锋芒毕露,直言不讳,所以受到当朝小人的嫉恨,终于他们抓住苏轼《湖州谢上表》“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这句话,弹劾苏轼大放厥词,愚弄朝廷。并找出苏轼诗集中“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的诗句,污蔑苏轼不拜真龙,拜蛰龙。于是皇帝派御史台官员捉拿苏轼,当朝驸马王诜是苏轼的好朋友,赶快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苏轼。苏轼非常害怕并且慌张,问他的副手通判,我应该穿什么衣服见前来的官员。通判说,您现在还是朝廷官员,不是罪臣,应该穿官服去见。这一细节将苏轼的感性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不是一个大义凛然,不怕死的人,反而内心非常害怕,但是他丝毫不会掩饰。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由于朝廷重臣和曹太后的说情,不杀士大夫的誓碑,苏轼最终贬谪至黄州。这首词就作于黄州期间,苏轼途经沙湖时,突降大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豪气冲天,一扫被奸臣诬陷的怨愤,生活无比困顿的愁怨之情。“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种经历磨难,心境归于平和,笑纳一切的达观。这首词是苏东坡突破自我的宣言,他实现了自我超越。也是他越来越可爱,做回真正“人”的开始。

四、苏轼的率真

苏轼一生都在追寻真实的自我,并不断付诸实践。然而人性应该是多面性的,在历史上知识分子很难真实的表达自我,他们大部分不是在文化中扭曲了自己,就是在政治中扭曲了自己。可是苏东坡做回了自己,这种人性的释放使他在文学上的创造产生了一种平淡天真,率性为之。如《蝶恋花 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一词中,上阙基本都是客观的白描,最后一句千古名句“天涯何处无芳草”,是不吝过往,展望未来的美好情感。最妙的是下阙,是一个曾官至翰林学士,名满天下的中年男子,以近乎偷窥的方式去看年轻女孩荡秋千。很难想象在严肃的、父权的男性文化里,会有这样俏皮的作品。这是苏轼的不做作,率性的很好表达。“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外的苏东坡大概在踮起脚尖偷偷看墙里一个发出青春笑声的少女,好像被发现了,“笑渐不闻声渐悄”。女孩跑掉了,笑声慢慢就听不到了。“多情却被无情恼”,行人的苏东坡很想认识一下美丽的女孩,结果人家很“无情”的跑掉了。这句话没有抱怨,只有“呵呵”一笑的自我解嘲和调侃。

这是苏轼的一种特有的境界,既不埋怨对方也不贬低自己。在生命当中能够自嘲是一件很难得的事,其实人生大部分烦恼都是因为没有办法自嘲而僵化在那里,能够微微一笑的时候,生命中的问题就没有那么严重了。这首词体现的苏东坡的情感的另一面,他的情感一清如水,既有《江城子》中对妻子的深深眷恋之情,也有《蝶恋花》中俏皮的,豁达的情感,真实的人性的流露。这也是古今中外很多人喜欢他的原因,没有道貌岸然,有的是食人间烟火的苏东坡。

五、苏轼的豁达

苏轼虽然一生历经坎坷,但是仍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它的处世哲学在众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例如《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体现了苏东坡当时的处事哲学,任何事情,此路不通,换个方向,路就宽了。这是一种生命的豁达。“夜饮东坡醒复醉”是带一种愁绪的,酒醒然后又喝醉了。这段时间是苏东坡最难过、最辛苦、最悲惨的时候,但是也是他思想最领悟、最超越、最升华的时候。这个时候的苏东坡一直在修行,有一次他被一个流氓一样的人撞倒在地,一开始他很生气,本来他想大吵一架,可是他忽然笑了,很像禅宗的顿悟。后来他给朋友马正卿写信,说这件事情的发生令他“自喜渐不为人识”。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态,不是别人认不认识你,而是你自己相信你其实不需要被别人认识,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视线中,回来做真正的自己。

做自己很难,有时候需要的不仅是率性,而是胆量。38岁的宋神宗病逝,年仅10岁的哲宗即位,高太后摄权听政。高太后一贯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掌权第一件事就是清除靠结党营私而爬上高位的官员,重新任命反对新法的司马光为宰相。苏轼也被重新启用。司马光要全盘废掉新法。而苏轼却说:天下所以不能大治的原因,失误在于用人不当,而不是法本身的错误,如今要全盘废除新法,实属大错。司马光不解,苏轼认为一切据实情而定,乃是为官为证之道,不应存党派门户之见,也不应有私人政见之争。司马光听了苏东坡的话,非常生气,苏东坡也很生气。吃过午饭,他拍着肚子“你们可知这里装了何物?”一人答道:“都是文章”,苏东坡摇头。另一人答道:“满腹都是机关”,苏东坡更摇头。只有朝云说:“學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听后,长叹一声:“知我者,朝云也”。

此时的苏东坡不仅遭到司马光旧党的排斥,同时尚在朝中的新党也极力排挤他,还有持不同学术观点的程颐,程颢的打击。苏东坡的处境非常难堪。可是他说:“如随众人,内愧本心,上负明主;不改其操,知无不言,则仇怨交攻,不死即废”。在湖州任上被捕时,害怕,惊慌失措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但是面对是非曲直时,苏东坡依然尊从本心,选择做一个不追随,不盲从,实事求是永远抱有赤子之心的人。后近60岁的高龄又被贬于惠州,儋州。1101年苏东坡被宋徽宗诏还朝,病死于北归途中。这就是经历人生大起大落,大扬大抑的苏东坡。在得意的时候可以与民同乐,失意的时候可以怡然自得。

六、结语

林语堂评价苏东坡“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在中国历代的文坛中,苏轼绝对是一个不可以逾越的高峰,不论是艺术造诣,还是人格魅力,苏轼都堪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然而对于苏轼的理解,后人所看到的往往是片面的,苏轼率真自然、豪迈深情的人格特色,正是我们应当深刻理解,并不断学习的。

参考文献:

[1]周先慎.论苏轼的人格魅力[J].北京大学学报,2002,(02):91-98.

[2]高华.苏轼人格魅力的文化解读[J].郑州大学学报,2010,(04):86-89.

(作者单位:大连开发区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人格魅力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的影响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