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氏复位法与Epley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管石症的疗效比较

2019-03-07高秀云谭崇才

云南医药 2019年1期
关键词:规管耳石操作者

杨 艳,高秀云,谭崇才

(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五官科,云南 昆明 65004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 是一种前庭外周性眩晕疾病,眩晕发作与头部位置改变有关,发作持续时间短暂,大多有自限性,对于BPPV发病率多数学者认为约占眩晕疾病的1/4~1/3[1-3]。BPPV发病高峰年龄约在50~70岁,耳石是其发病基础,目前大多研究认为外伤或半规管内的耳石器退变后发生脱落,脱落的耳石沉积在半规管内,当头位发生改变时,这些沉积的耳石受重力作用发生位移,随即使内淋巴液受牵动,刺激壶腹嵴的毛细胞导致眩晕发生[2,4]。管石复位是BPPV长期以来最常用而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Epley复位法和Semont快速管石解脱术是治疗后半规管BPPV的传统方法[5],二者均有确切疗效[2,5,6]。李氏复位法是由海军总医院全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李进让等人提出的快速管石解脱法,是在Semont法管石解脱术基础理论上的技术改良[7]。本资料主要对Epley法与李氏复位法进行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确诊的原发单侧后半规管管石症123例,病程8h~6月,按照其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单数组行Epley法复位,双数组行李氏法复位。Epley组共62例,其中男21例,女41例,男女比例为1∶1.95,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61岁;李氏组61例,其中男20例,女41例,男女比例为1∶2.05,平均年龄18~76岁,平均59岁。2组病例年龄、性别及发病侧别无统计学差异。

二、诊断标准 依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2006年贵阳会议颁布的标准[8]:

三、治疗方法 Epley复位法步骤:1.患者坐于治疗床中间,头向患侧转45°,随后操作者协助患者快速仰卧悬头,使头与地平面呈约30°角,此时患者出现眩晕及眼震,操作者协助患者保持此位。2.待患者眩晕消失后1~2min,将患者头部向健侧转90°,身体姿势不改变,保持1~2min。3.将患者身体与头同时向健侧转体90°,使其身体呈侧卧位,头呈俯卧位,此时患者可能出现眼震,1~2min后扶患者缓慢坐起。

李氏复位法:1.患者端坐于治疗床一侧,快速侧卧于患侧,同时卷腿屈膝,此时患者常出现眩晕。2.待患者眩晕缓解后1min,操作者站在患者大腿后方准备复位。3.操作者双手扶住患者头部两侧,请患者拽紧操作者手臂,以患者患侧臀部为轴,迅速将患者翻转到健侧卧位,保持该体位3~4min。若患者身体较为肥胖,则请一名助手在患者背后协助操作。

四、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参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标准(2006年,贵阳)[8],评价疗效的时间:次日、1周、3月。将痊愈例数和有效例数计为总有效数。

随访方式:2组患者各按上述方法进行复位治疗,并在复位后次日复查,对于无效或仍然有眩晕症状的病例要求每隔一日复查,进行1~2轮原方法复位,一周时所有病例结合患者之主诉及Dix—Hallpike试验评价治疗效果。此后,每隔半月进行电话随访,对仍然有症状者,到院再次原方法复位或尝试其他方法复位治疗,电话随访直至3月后评价长期治疗效果。

五、统计学处理 以Excel将所得数据录入,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所得计数资料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治疗次日复查,Epley组无效人数较多,2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经过对无效及效果不理想的例数再次或数次复位,一周时复查Epley组无效人数降为6人,李氏组降为4人,见表2。在此后的随访中,对于无效病例亦曾尝试使用原方法或其他方法复位,但未取得明显效果。在3月随访结束时评价Epley组复发3人,李氏组复发2人,见表3。

讨 论 BPPV,梅尼埃病及前庭神经炎是导致前庭周围性眩晕的常见疾病,当前对BPPV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嵴帽结石症和管结石症学说,由于人体内前庭器官的结构特点,直立位时后半规管在前庭器的位置较低,耳石脱落后易进入后半规管,所以后半规管管石症是BPPV最常见类型[9,10]。由于脱落或移位粘附的耳石在头位变动时震动内淋巴,致前庭兴奋增强,典型症状是变位诱发的眼震和眩晕,同时也常有轻微的运动功能失调,有姿势控制障碍的倾向,相关研究表明:后半规管BPPV较水平半规管BPPV更易于导致两侧前庭功能平衡失调,患者稳定性更差[11],一些患者在患病期间害怕跌倒而减少活动,严重者甚至出现焦虑症状,影响生活和日常工作,导致生活质量降低。因此,BPPV虽为良性,可自行缓解,但因其自愈的时间与发病类型、年龄及基础疾病相关[12],故有必要早期进行诊治,判断出受累半规管,并及时进行复位以助患者解除痛苦。

表1 治疗次日疗效

表2 治疗后1周疗效

表3 治疗后3月疗效

本组资料显示李氏复位法在快速缓解后半规管BPPV症状方面疗效优于Epley法,再次证实了李进让等人的观察[7]。二者初次复位之疗效不同,可能与其以下作用机制有关:Epley法通过头部的旋转运动,让耳石随半规管的转动而移动,耳石通过后半规管的步骤是较为缓慢的,需靠其自身的重力回到椭圆囊中[13],该方法复位的关键是充分的头部旋转,以保证耳石移出半规管,若有耳石粘附于壶腹,则一次治疗效果不佳;而李氏复位法复位机制是:通过在受累半规管平面的快速旋转,产生一个加速度,驱动内淋巴液,利用耳石的惯性使其重新回到椭圆囊中,其复位关键在于头部和躯干的快速运动,同时,内淋巴液的加速运动产生的震荡、牵引作用、可使附着于壶腹嵴上的耳石亦发生移位[7,14]。

在治疗1周及治疗3月后的统计显示2种复位方法疗效无统计学差异:Epley复位法有效率较初次复位提高,考虑Epley法经过反复的头位变动,亦能使脱落的耳石最终顺利进入椭圆囊复位,有学者认为Epley法的分步形式是稳健的,提供了足够的头部旋转以保证耳石移出半规管[14]。李氏复位法随访1周后总有效93.44%,随访3月后总有效90.16%,与有关研究结果相符[15],在临床中,选择何种方法复位,可以根据操作者及患者的情况灵活选择。鉴于李氏复位法的作用机制,其效果受操作者动作力度和患者配合程度影响较大,故应注意:其一,治疗前,需与患者充分沟通,使患者了解治疗的基本过程和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不适,才能达到了较为满意的配合,其二,由于操作时动作幅度较大较快,对于基础病变较多的老年人应慎用,这类患者建议选择Epley复位法。

本资料无效的10人中,均尝试过其他方法复位,未获得成功,经统计其中有糖尿病5人,高脂血症2人,高血压1人,有2人有2-3种上述疾病,且以上10人体型较为肥胖,年龄也较大,考虑因合并疾病以及复位时体位难以到位有关,在过观察期后10人经过Brandt-daroff训练,眩晕均有了不同程度缓解。本资料共有5例复发,Epley组3例,李氏组2例,由于样本量小,随访时间较短,将复发病例计入无效例数处理,未进行分析,今后应加强随访时间至半年或1年以上,对复发病例进行具体分析评价。

猜你喜欢

规管耳石操作者
小鼠半规管造模的实验技术优势及其应用
嵴帽结石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策略
Dix-Hallpike 诱发试验双侧阳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分析
浅析汽车制造业人机工程标准
都是“石头”惹的祸
水稻插秧机主要故障维修技术要点
你了解耳石症吗
动物也会晕车吗
耳石不是“耳屎”
耳朵生病也会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