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寨苗族蜡染工艺及艺术特色

2019-03-06张欢田鑫

印染助剂 2019年1期
关键词:丹寨蜡染苗族

张欢,田鑫

(1.贵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贵州贵阳550018;2.贵州大学党委宣传部,贵州贵阳550025)

蜡染古称“蜡缬”,是我国古代传统染缬工艺,自秦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就开始用蜂蜡制作日用织物。最早记载少数民族蜡染工艺的文献是宋代朱辅的《溪蛮丛笑》:“溪峒爱铜鼓,甚于金玉。模取铜纹,以蜡刻板印布,入靛渍染,名‘点蜡幔’”[1]。贵州蜡染又称“蜡花”,色彩素雅,图案优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丹寨是著名的“蜡染之乡”,是苗族聚居的民族村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丹寨县排莫村、排倒村的蜡染是中国蜡染艺术的代表。丹寨地区地理位置偏远,较好地保护了传统的蜡染特色,独特的气候环境为蜡染提供了合适的材料,蜡染织物成为当地苗族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资。贵州苗族蜡染分为丹寨型、重安江型、榕江型、织金型,各类型蜡染由于地理位置和支系信仰差异而形成各自的风格,丹寨县排莫村、排倒村苗族蜡染属于丹寨型蜡染,其风格自由奔放,手法多样,构图丰富,母题多取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民间故事,常见的有蝴蝶纹、漩涡纹、蜈蚣纹、鱼鸟纹、虫纹、龙纹等,丹寨蜡染一般用于服装和日用织物,在上衣、长裙、围腰、背包、床单、背带等织物上都可见丰富的蜡染纹饰。

1 丹寨苗族服饰与蜡染历史

丹寨境内多民族杂居,共有18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人占85.7%,而被称为“丹寨苗族蜡染”的地区是指丹寨、三都、榕江、荔波等县和都匀市的白领苗。白领苗自称为“嘎闹”黔东方言,还包括与其通婚的水族以及自称为“木”的黑领苗[2]。丹寨苗族是苗族的一个支系,苗族每个支系都有不同的习俗和服饰,通过服饰来区别不同的支系,苗族服饰具有标志性特征,这里的妇女喜爱用蜡染制作的服饰,在结婚和祭祀仪式等重要集会场合都会穿着,排莫村、排倒村的女性都会做蜡染,蜡染服饰及工艺是衡量年青女性是否心灵手巧和聪明伶俐的标准。据民国《八寨县志稿》记载,丹寨白领苗男女穿着蜡染服饰样式:“惟女髻红色巾,衣用花巾,长过腰,饰领以白,束带以彩……男子科头跣足,好白衣,短仅及膝,妇人盘髻长簪”[3]。在色彩上,白领苗服饰与黑领苗服饰有区别,“白领苗衣服里子是白布或白底上有浅蓝色细条纹布,而黑领苗衣服里子多半是黑布”[2]。据研究,受服饰的影响,白领苗不与相邻的其他服饰苗族支系通婚,而与白领苗通婚的水族也不与其他服饰的水族支系通婚。

苗族无论男女都有盛装和常装两种,丹寨苗族也不例外,服饰整体以蓝底白花为主,男女便装均较为简朴;男女服饰各有特色,以女服最为瑰丽多姿。男子服饰可归纳为大包头、对襟、斜襟或大襟式上衣、宽大长裤,佩银质项圈、项链、头箍、手镯等,脚穿草鞋、布鞋、木板鞋等。苗族女子上衣多较宽大,有交领对襟、斜襟、大襟等式样,领襟、衣袖及衣摆前后饰有民族特色强烈的花纹[4]。在苗族服饰中,领襟式样较奇特,刺绣有花枝鸟蝶、鱼纹等[5](图1)。丹寨苗族蜡染服饰上的纹样与其他支系的苗族纹样有所不同,图案丰富朴实,许多民间流传的故事形成特定的图案,肩、袖部位饰有传统的“涡妥”纹蜡染花布,这在苗族各支系服饰里较为独特。如在衣袖和衣领上用螺旋形纹样,衣袖上通常有8个,每只袖子各4个,两只袖子合起来是一整块,衣领有4个或8个[6],螺旋形图案在苗语中称为“窝妥”,衣服背面使用彩色蜡染的窝妥纹[5](图2),传说窝妥纹是苗族祖先最早创立的图案,后代为了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而传承下来,这是一种特定图案,不能随意改动。

图1 苗族服饰上的花鸟纹、鱼纹

图2 丹寨苗族妇女服饰窝妥纹的衣背

蜡染工艺在我国中南、西南地区流传久远,大约在秦汉时期,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就开始用蜂蜡和虫蜡等来蜡染。贵州丹寨的苗族蜡染在当地被称为“吐母”,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据《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应州(今黔东南一带)少数民族首领带一个穿蜡染服装的乐人去见唐太宗。可见丹寨苗族蜡染起源较早,至今沿用蜡染制作服饰及日用织物,丹寨蜡染被称为“东方第一染”,而排莫村、排倒村是丹寨蜡染艺术的典型代表。蜡染纹样多以几何纹和自然纹为主,自然纹多以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为素材,造型写实夸张,美观大方,是我国印染艺术的瑰宝。丹寨蜡染纹样的变迁经历了3个时期,早期(1900年以前)因受铜鼓的影响,纹样以几何图案为主,线条粗犷,画面上块面面积大,多是用点构成的图案,造型古朴而神秘,动植物纹样具有几何化、概念化的特征。中期(1900~1950年)由铜鼓的圆形开始变异,用流畅的线条构图,块面和点变少,出现了万字纹、寿字纹、攀长纹,动植物纹样变化多,艺术风格纤巧精致。后期(1950年后)铜鼓的圆形中填充了其他纹样,画风自由多变,动植物形象写实,风格世俗繁复。

2 丹寨蜡染制作工艺

丹寨苗族蜡染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十分注重自然生态制作方法,蜡染工艺成熟,所需材料固定。所需染料是采集自高山上自然生长的蓝草,布料是自制土布,丹寨苗族家家都有自制的染料和染缸,人人都会蜡染,蜡染制作工艺独特,称之为绿色生态印染工艺,体现了山地民族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天赋。

2.1 蜡染材料与工具

2.1.1 布料

丹寨蜡染所需布料一般都是民间自织的白色棉麻布(图3),因棉麻布厚实且耐用,成为少数民族常用的印染面料,这种棉麻布含有不同量的杂质和胶质,有的棉麻布还带有浆料,因此,在蜡染前需要反复浸泡、捶打、清洗、晾晒,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染色质量,丹寨苗族妇女将布捶打后还要用牛下颚骨(图4)反复磨刮,使布表面光滑平整,磨布十分费时耗力,土布磨得越久越光滑平整,在上面点蜡,蜡就容易被吸收,蜡扩散不大且线条精细。

图3 白色棉麻布

图4 牛下颚骨

2.1.2 防染剂

蜡染的防染剂主要是蜡,蜡又分为植物蜡、动物蜡、矿物蜡,植物蜡防染主要有枫香染和松香染;动物蜡主要是蜂蜡(图5),蜂蜡呈浅黄色、黄色或棕色;矿物蜡是石蜡,石蜡松脆,黏性小,容易断裂,可用于制作大块面积的冰纹效果。丹寨蜡染的防染剂是蜂蜡,其特点是不溶于水,但加温后可以熔化,熔点为62~66℃,可用作防腐剂,蜂蜡在画蜡后不易裂开,黏性较强,可以刻画细长均匀的线条。

图5 蜂蜡

2.1.3 染料

丹寨蜡染使用的染料是生长在当地的一种称为马蓝的植物,马蓝又名木兰、槐兰,茎高二三尺,叶对生,椭圆形,绿色花。《尔雅》:“葳,马蓝”。郭璞注:“今大叶冬蓝”。茎叶可制靛[7]。马蓝在贵州山区十分常见,马蓝叶发酵制成蓝靛,蓝靛是蓝染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植物染料,用马蓝的叶子制作蓝靛色泽鲜明,色牢度高,马蓝一般春天种植,8月收割,每年9月,丹寨苗族妇女就去割马蓝制作蜡染染料(图6)。

图6 染液

2.1.4 工具

丹寨蜡染制作工具主要是铜制的蜡刀(图7),是绘制蜡花的一种自制工具,是将图案刻画到布料上的主要工具,由几块铜片制成斧形,手柄一般用竹子制作,刀片用铜制作。蜡刀片有不同类型和不同大小,刻画不同的图案用不同的型号,有大、中、小号,分别用来画线、点和大块的图案;其次是用于盛蜡和画蜡的溶蜡器,丹寨苗族一般用瓷碗盛放蜡,将瓷碗放在炭火上熔蜡;其他工具还有将布料压磨平滑的牛骨、画蜡的桌子等。

图7 蜡刀

2.2 丹寨蜡染制作流程

丹寨蜡染是将蜡用作防染剂在布料上进行染色,制作流程包括点蜡、制靛、染色、脱蜡、清洗与晾晒等过程。

2.2.1 点蜡

点蜡前需要绘制好纹样,但丹寨苗族妇女不需要绘制纹样,她们凭借日常生活体验构思图案,直接在布上绘图(图8),她们先用一个小瓷碗盛蜡,放在炭火上熔蜡,当看到瓷碗上冒白烟,蜂蜡熔化,就可用蜡刀蘸蜡液在布上绘制图案。点蜡关键在于让蜡液渗透到织物纤维中,如果蜡液温度过低,蜡液在布表层无法渗透到纤维中,达不到防染效果,而过高,则会使蜡的黏稠度降低,蜡液在布表面流动,不易点蜡。丹寨妇女人人都会点蜡,熟练的技术使她们在点蜡时能控制好蜡的温度和蜡的厚薄,她们往往在点蜡时将心中的构图通过熟练的技艺在布上一气呵成地绘制出来。

图8 点蜡绘图

2.2.2 制靛

将采集好的马蓝草制作蓝靛:先将茎叶摘下来放入缸中浸泡,三四天后,色素完全出现,叶子变软,缸中水变成蓝绿色,将马蓝叶捞出,投入石灰乳(石灰乳与蓝靛叶的比例为1∶10),当水由清变绿再由绿变蓝时,由五六人一起手拿推板,从不同方向开始打靛,经过四五次打靛,蓝紫色的靛泥就制成了。

2.2.3 染色

丹寨苗族几乎家家屋后都有染缸(图9),先用温水将蜡绘布打湿,放入装有蓝靛的染缸浸染,浸染过程中要晃动蜡绘布,让其均匀吸收蓝靛,30 min后取出,悬挂氧化,当绘制的蜡慢慢变成蓝色,再反复多次浸染氧化(由于靛蓝染色的色泽深度是依靠多次浸渍和氧化而逐渐提升的,所以浸渍次数越多,颜色越深[8]),直至织物上的色泽均匀。

图9 染缸

2.2.4 脱蜡

完成染色后将织物清洗,使其表面的蜡和浮色去除,再放到锅中煮,并用木棍不停地搅动使受热均匀,织物在受热后表面的蜡脱落,取出织物放入清水中清洗,再进行上浆,然后晾晒干,便可见精美的蓝色图案。

3 丹寨蜡染的艺术特征

丹寨苗族蜡染形式多样,类型丰富,题材广泛,造型多变,构思大胆,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

3.1 纹饰类型

丹寨蜡染纹饰分为自然纹样型和几何纹样型,自然纹样以花鸟鱼虫为题材[5](图10),常见的有蝴蝶纹、鸟纹、鱼纹、蜈蚣纹、龙纹、梨花纹、铜鼓纹、窝妥纹等,因自然纹样取材丰富亦较少限制,蜡染制作时可以随心所欲地构思创作。几何纹样以几何图形组合而成,其中以圆形为代表的铜鼓纹是最古老的纹样,用铜鼓纹意味着对祖先的缅怀[9]。最具特色的几何纹样是螺纹型纹样,常见于男女盛装服饰上的肩背和衣袖处,这种纹饰即是“窝妥”纹,窝妥是苗语,意思是蜡染花衣,象征苗族祖先的迁徙历史。

图10 被面中的龙、鸟、鱼、花草、虫纹

3.2 纹饰构图

丹寨苗族蜡染造型有其独特的特征,蜡染幅面大且宽,绘画性强,手法和构图比较多,图案丰富而夸张,艺术风格自由奔放,蜡染者通常不打底稿,根据自己的想象构图,纹样生动形象。丹寨蜡染纹饰造型并不是单纯地模仿,是对自然界动植物的造型创造,是基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与观察,采用夸张、变形、奇妙的组合手法创作出来的。构图十分大胆、丰富,朴实生动又活泼流畅,具有装饰感。比如将各类鱼、鸟、花卉和水果变形组合,形成新的图案[5](图11、图12);或将生活中常用的两个物象组成一个物象,比如将公鸡的冠画成一朵花、一株石榴或桃子,将鸟的身体画成鱼的身体,或将鸟的翅膀画成蝴蝶的翅膀,还有几何纹与花鸟纹结合,形成对称的图案,多种多样的图案造型生动形象。虽然蜡染只有蓝白两色,但运用点线、疏密的巧妙结合,使整个图案呈现出丰富的色调,层次丰富,简洁明快。

图11 被面中的鸟、鱼组合纹

图12 被面中鱼纹组成花卉水果形

4 丹寨苗族蜡染纹饰文化意蕴

丹寨苗族蜡染图案纹饰是苗族人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祖先崇拜的表征。苗族人通过蜡染图案寄托思想感情和美好愿望,期望图案造型中的动植物和具有代表意义的纹饰实现自己的理想,以它们的形体、能力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表达了苗族人的审美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1 自然崇拜

自然纹样。万物有灵论使苗族人对自然产生了敬畏之心,在选择蜡染图案中的动植物时,不仅要考虑外形美,也要考虑其象征意蕴,比如龙纹,在苗族蜡染中,龙代表浓郁的平民意识,是大众的保护神,保护家庭与村寨平安,保护氏族子孙繁荣。龙纹是苗族蜡染常用的纹样,有水牛龙、鱼龙、蚕龙、叶龙等,既是对自然界万物的崇拜,也有纳福迎祥、趋吉避凶之意。

4.2 祖先崇拜

窝妥纹、梨花纹与铜鼓纹。在苗族历史上,曾经遭遇过背井离乡的大迁徙,因此,窝妥纹在丹寨苗族蜡染服饰上随处可见。这是一种祖先创造的纹样,象征苗族先民迁徙中所渡过的河水涡流,在蜡染服饰中使用这种图案,意味着对祖先的尊敬与崇拜,因此,在重大节日或祭祀场合,一定要穿窝妥纹的蜡染服装。梨花纹在丹寨苗族蜡染服饰上也常见到,传说祖先在迁徙途中遇到困难,见到满山的梨花即重拾信心。因此,丹寨苗族将梨花绘制到服饰上是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情。铜鼓纹是苗族文化的象征,是苗族蜡染的传统纹样,铜鼓在苗族祭祀中经常用到,蜡染中将铜鼓纹样放置在画面中心,是对祖先的缅怀与崇拜。丹寨在为老人办葬礼时必须要盖蜡染寿被(采用古老铜鼓纹图案)下葬,女性下葬要穿蜡染盛装——窝妥纹服装和蜡染花鞋,象征对长辈的尊重与怀念。

4.3 生殖崇拜

动物纹样。丹寨苗族蜡染的许多动物纹样寓意生殖崇拜[5](图13),比如鱼、凤凰、蝴蝶成双成对出现,或左右排列,或上下排列,充满了生命活力和生殖崇拜意识。蝴蝶是族群始祖,蝴蝶纹被寓意为生殖和美的化身,是苗族蜡染常见的重要纹饰,将蝴蝶纹进行变化,既写实,又意蕴丰富;鱼是繁殖能力较强的生物,石榴多子,它们被苗族人视为多子多孙的象征,在蜡染图案中,经常将鱼纹与其他动物组合,如将鱼和鸟结合起来组成纹样,苗族人认为鱼代表男性,鸟代表女性,两者结合在一起,有一种歌颂生殖的意蕴。有的对动物进行夸大处理,如画鱼时,在鱼肚子上画上许多斑斑点点的鱼子,这些变换处理体现了苗族人多子多孙的美好愿望,传达了苗族人生殖崇拜的意识。

图13 被面中鸟纹、石榴纹、蝴蝶纹、鱼纹组合

5 结语

丹寨苗族蜡染较好地保存了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反映了苗族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不仅是苗族人日常生活与民俗文化的真实写照,也是记载苗族历史发展的载体,其蜡染图案传递了苗族历史变迁、民俗文化的信息,具有强烈的地域和民族特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消费者对商品文化附加值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苗族蜡染无疑是值得拥有和收藏的民族工艺佳品。然而,丹寨苗族蜡染逐渐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政府开始逐渐对蜡染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排莫村、排倒村出现了大量的蜡染企业和小作坊,传统蜡染手工艺品的日常使用价值正在被削弱,越来越多的现代图案进入了蜡染织物。但是,无论丹寨蜡染如何变化,始终要尊重苗族祖先创造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观念,挖掘保护丹寨蜡染图案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保护传承这一民族印染技术和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猜你喜欢

丹寨蜡染苗族
蜡染的纹饰探讨
贵州蜡染的审美特征及其创新应用
春耕大典
贵州苗族蜡染文化在平面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轮值镇长
——丹寨万达小镇的独特IP
丹寨扶贫创新模式探析
丹寨扶贫创新模式探析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马丽蜡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