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江城市带公司治理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2019-03-05张瑞君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财务绩效公司治理

张瑞君

[提要] 公司治理和财务绩效一直是互为表里,如果将公司看成是一台计算机的话,那么它运算出来的结果,便是财务绩效;而公司治理则是这台计算机最为重要的核心之一。本文主要以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为研究目标,讨论其公司治理对于财务绩效的影响。希望通过分析皖江城市带公司的特征,找出影响财务绩效的变量,以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具体措施,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公司治理;财务绩效

本文为铜陵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皖江城市带公司治理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编号:201610383055);指导老师:吴洋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2月6日

一、研究综述

公司的治理是现代化企业制度中很重要的组织构造。狭义上讲:是在企业所有权层次上,针对职业经理人的职务行为表现,将权力下放给职业经理人并行使监督职能的科学。从广义上讲:是研讨企业权力分配的一门科学。既然这次探讨的是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治理对财务绩效的影响,那么自然要先解释关于皖江城市带的概念。皖江城区包含合肥、芜湖、安庆、马鞍山、池州、滁州、铜陵、宣城8个地级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舒城县。它于2010年1月12日首次广为人知,国务院批准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正是该布局,国家发展战略将安徽省沿海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到目前为止,只有皖江城市带是以产业转移为基础的区域发展规划,这对于促成安徽省经济快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皖江城市带也是人口最稠密的中部地区,人口的密度导致了消费需求的增加。以安徽省会为中心,可覆盖上海、江苏、河南等周边多个重要省市。因此,发展皖江城市带经济也必然是拉动内需、扩大国内市场的关键环节。本课题首先将进一步研究公司治理与财务绩效的定量关系,丰富和发展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期改善皖江地区公司治理构造,提升公司财务绩效。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提供可行的理论指点和操作意见;其次,虽然许多学者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讨,但研究对象主要是全国上市的制造型企业。对某一地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较少。本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本次研讨结果对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完善、优化公司管理结构,以及提升公司财务绩效和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实际意义;最后,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治理构造的完善,为我国其他地区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和中小企业财务制度的健全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次调查了28家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笔者将通过剖析这28家上市公司的资料,再进行一系列研究探讨,找到公司治理和财务绩效之间存在的确切关系。

二、实证分析

本文引用所调查的皖江城市带28家上市公司自己所公布的资料,来进行实证研究分析。调查时间截止于2017年12月30日。

(一)股权集中对于财务绩效的影响。国内外研究学者都一致认为不仅是上市公司、任何一家中小企业其股权的集中程度是衡量一个公司稳定性强弱的重要指标。张烨和姜海月认为公司绩效与第一大股东、管理层持股之间呈负相关性。资产负债率、资产规模与公司绩效成负相关关系。所以给出建议认为应该加强管理人员市场,保持合理持股比例。当然这世间少有能放之四海皆准的法则。研究地域不同可能也会影响结果,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对待。所以笔者认真统计了皖江城市带这28家上市公司的相关信息,整理出了三份表格。大股东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第一大股东跟第二大股东的股权结构分布则如表2。而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中,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则如表3所示。(表1、表2、表3)

通过观察表1,可以看到在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之中57.15%的上市公司只拥有一个持股比例大于5%的大股东。仅有不到14.28%的上市公司擁有超过两人以上的持股比例大于5%的大股东。由此便可看出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的股权呈现出高度集中状态,也从侧面说明了大股东对于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的治理有很大的影响。大股东对于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的治理影响究竟有多大呢?这就需要通过观察表2来得到结论了。

通过观察表2,我们能发现在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之中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的算术平均值达到了惊人的36.04%,而第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的算数平均值仅有8.19%。第二大股东其持股的平均比例还不到第一大股东的1/4。在如此巨大的差距之下,第一大股东便拥有对于公司近乎绝对的统治权力。而第二大股东也无法在日常的公司治理中,对于第一大股东形成很好的监察与制衡作用。我们也能由此得出结论,在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之中,第一大股东,对于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的治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分析完第一大股东对于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的作用后,我们再来看表3。通过细致观察表3,我们可以发现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中前五大股东持股百分比出现高度集中的状况。在其中75%的上市公司之中,前五大股东占据了极大的股权。而在这其中,持股最为密集的在40%~50%这个区间,这个区间的公司数目,占到了全部调查数量的1/4。而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绩效并没有与这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呈完全的正相关关系。调查中的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分别在30%~40%区间、80%~90%区间达到了峰值,而且后者区间比前者还高出0.07的平均收益。

当然,这不排除数据的偶然性,毕竟在统计的时候处于80%~90%这个区间的,只有一家公司而已。

(二)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两职兼任情况对于财务绩效的影响。所谓两职兼任,指的便是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同时兼理总经理职位。一人同时担任公司的两个重要角色,这种状况在国内外上市公司中都不罕见。不过就算如此,国内外文献研究之中,对于上市公司的两职兼任与否和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却是没有得出一致结论。支持两职兼任的,以及现代管理理论都认为董事长和经理两职兼任将会为公司提供统一方向,能够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的灵活性,以此才能更有效地完成预定公司计划,提升公司绩效。国外有支持的专家如Dechow、Sloant和Sweeney(1996),他们在研究此问题时,给出结论即两职兼任公司的盈余管理,会变得更加轻松。当然,这也只是支持两职兼任的人给出的观点罢了。

而那些不支持两职兼任的国内外专家,对此给出的理由是: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处于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上市公司中一人同时担任这两个重要职位,很可能会干涉到董事会行使权力,以致董事会对总经理的监督职能没有办法正常进行,同时董事会也妨碍总经理正常行驶决策权力。如此便导致公司最为重要的两股力量,互相掣肘,形成内耗,无法对企业的财务绩效产生正面而积极的影响。国外的学者Haleblian和Rajagopalan(2006),他们研究之后给出的结论是,当总经理在董事会的监督下,开始逐渐摆脱弱势地位,也就是两职兼任,能够使用董事长职权干涉董事会决策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Jensen、Meckling(1976),他们认为两职分任是使得董事会独立决策、评估、监督总经理,促使其能力施展的关键。国内外学者针对两职兼任与否,无法给出准确答复,国内学者也有不少给出别的论断。如于东智(2003)研究后,认为两职分任与否与财务绩效之间并没有明显关系。相关争论一直僵持不下,笔者在此不想大范围讨论,只想就事论事。

对于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治理,两职兼任情况是否会对财务绩效产生影响。仔细整理后,也形成了一张表格,那就是表4。(表4)

如表4所示,皖江城市带28家上市公司之中,两职分任的情况已经达到了75%,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两职分任占据绝大多数的21家上市公司,其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反倒略低于两职兼任公司。由此笔者可大胆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对于皖江城市带这28家上市公司来说,两职兼任明显更为有利。

(三)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对于财务绩效的影响。现在公司治理方面,许多上市公司都按照监事会的要求设立了独立董事,希望能提高外部监督的有效性,抑制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意图都是好的,但现实的实施,大部分的独立董事都是花瓶摆设,并没有起到该有的监督作用,反而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独立董事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于东智和王化成(2003)的研究发现。他们认为:独立董事制度所能施展的作用有限,对于企业的绩效并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表5)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28家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之中绝大多数的公司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占比达到了15%~20%。从表5可以发现,在20%~25%时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了峰值,也就是8.52(注意这里讨论的时候,摒弃了单一的样本量)。从而可知,在一定程度下,独立董事越多它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也会越高。在20%~25%达到巅峰之后,紧接着在25%~30%时下降到5.09。这说明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占比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联合公司的实际状况,适量最佳。

(四)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监事会规模对于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通过表6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皖江城市带28家上市公司之中,监事会人数大多集中在3~5人。他们的样本量分别为17和9,占到了统计总样本比例的60.71%和32.15%。其余规模的监事会人数占比完全是微乎其微。尤其是监事会人数高于5人的,在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中也只有一家而已。这说明这些公司在治理的时候都充分考虑到了监事会人员。过多会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如监督成本过高、人多事杂等。通过观察表6可得,将监事会规模控制在3~5人的范围之内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最高。而且通过数据分析来看,监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负相关程度并没有太高。(表6)

排除样本单一量,我们便可得出大致结论,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之中,监事会规模的大小对于公司财务绩效所造成的影响并不明显。

(五)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董事会人数规模对于财务绩效是否具有影响。通过细致观察表7可以发现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人数在12人、13人以及15人的时候,都達到了样本量的最高值。通过统计可以发现这些上市公司在董事会人数为10人的时候,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最高为11.99;其次是董事会人数达到13人的时候,其平均净资产收益为9.77;而当董事会人数达到最高值,也就是18人的时候,其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仅为0.7。(表7)

由此我们便可以发现,并非是董事会人数越多,其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与董事会人数之间的关系,处于先增加后减小的波峰关系。

三、总结

通过分析上述7张表格,笔者分别得出了一些关于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治理的结论,针对这些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一)保持适当的股权集中。笔者在这里所强调的是适当的股权集中,因为股权的过度集中与过度分散,都是不利于一个公司长久治理的。而通过调查分析表1,便能发现皖江城市带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比的数量很高,且集权现象很严重。第一大股东持股百分比平均值高出了第二大股东四倍左右。而这明显是不利于第二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起到更好的监督和辅佐作用的。很容易让公司变成了第一大股东的绝对控制权。而绝对控制权一旦形成,则极其容易在某些特定时候,放大第一大股东的错误行为,对公司以及全体股民的利益造成损害。也正是出于对此等原因的忧虑,笔者建议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保持适当的股权集中。

(二)因地制宜,适度提高两职兼任情况。世上历来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万能规律。虽然现在普遍认为在两职分任的情况下,能更好地管理上市公司。不过任何事情都要因地制宜,起码在调查的这28家皖江上市公司来看,在皖江流域两职兼任的上市公司,其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反倒是要略高一筹。就如上面表格所分析的那样,两职兼任的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其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比起那些两职分任的还要高出将近0.4。这就要结合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地域特点,众所周知皖江城市带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所以经济发达、市场环境瞬息万变。而两职兼任更有利于提高一个企业的创新发展,更能适应这个市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笔者才会建议在合理的情况下,适度提高公司两职兼任的可能。

(三)应该适度扩大公司独立董事的规模。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既可以改善公司治理、增强监督功能,又能实现公司价值与股东权益的最大化。通过对表5数据的细致分析,可以发现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多寡,对于这个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是能起到积极作用的。尤其是在独立董事占据董事会比例达到20%~25%这个区间的时候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最佳,达到了8.52。由此笔者给出建议,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应该适度扩大其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规模,建立更加健全有效的独立董事会制度。为了使其在提名、审计等相关领域发挥到应有的作用,增加独立董事对其公司相关治理活动的参与度。应与公司监事会成员相互配合,这样能更好地制衡公司的第一大股东,避免其对公司的控制,保障股东的权益。

(四)监事会与董事会人数规模适中。监事会制约董事、经理,防止其损害股东权益。人数过少会使得监督效果不明显,甚至会让有些决定显得不那么理智。人数过多的话,则会产生内耗,使得一些重大决定无法顺利进行。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再结合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特点,笔者在这里给出的建议是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监事会人数应保持在3~5人,这样较为合理。

董事会拥有公司的经营决策权和经营人员的任免权,可以说是公司当之无愧的核心。这就像人类的大脑,理想的场景是一直保持清醒。公司董事会人数规模如果过大,就会导致企业运营成本过高且使效率、效能低下;如果公司董事会人数规模过小,董事会则受到经理人影响及控制。通过表7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的股东数量在10人的时候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峰值,但缺少10人以下数据,无法判断10人以下情况。10人以上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基本就是先增后减的起伏状态。由此可以得出两者相关关系并不是特别明显,笔者在这里给出的建议是10人左右最佳。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烨,姜海月.股权集中度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和科技(旬刊),2015(8).

[2]Dechow.P.W,Sloan.R.G,Sweeney.A.P.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anipulation:An Analysis og Firms Subject to Enforcement by the SEC[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view,1997(1).

[3]Jensen,Meckling W.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t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

[4]于東智.董事会、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3).

[5]于东智,王化成.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理论、经验与实践[J].会计研究,2003(8).

[6]陶玲,何凤平,花冯涛.经济增加值(EVA)理论在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中的运用研究[J].唐山学院学报,2015.28(3).

猜你喜欢

财务绩效公司治理
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期限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
室内装潢宜俭朴宜居宜习宜养生
公司治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