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明证痤疮浅析

2019-03-05熊立新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阳明经舌草枇杷叶

★ 熊立新

(熊立新中医美容诊所 重庆 万州 404000)

痤疮俗称粉刺,是发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西医认为其发病与性激素活动有关[1]。从青春期到更年期,女子冲任脉和男子肾精气伴随天癸活动呈生—长—壮—衰的动态过程[2]2,而天癸或为性激素活动的背后动因[3]。冲脉出于气街[4]85,与阳明合于宗筋[2]88,阳明经腑的机能活动,在痤疮发病中具有特殊意义[5]。

1 发病原因

阳明病可由太阳、少阳病转化而来,亦可因外邪直中阳明而致。经曰:“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高梁之变,足生大丁。”[2]5痤疮与湿有关,湿为土之气,《伤寒杂病论》认为“湿气在内,与脾相搏,发为中满……若流于经络,与热气相乘,则发痈脓”。阳明太阴互为表里、相互影响,讨论阳明证痤疮,需结合湿病和太阴病相关内容。外感风湿病邪,或饮食不洁,思虑过度,损伤脾胃,湿热内蕴,壅滞于阳明经络,蕴结于肌肤毛窍,发为阳明证痤疮。

2 发病特点

2.1 皮损特点 阳明经在头面分布甚广。足阳明经起于鼻额之交,手足阳明经均环绕口唇,经过面颊,交于鼻旁(迎香穴)[4]32。阳明证痤疮,皮损以T区、口周及双侧面颊多见。因阳明经多气多血,疮疡易化腐成脓[6],故而脓疱常见。囊肿多为痰饮凝聚而成,已殃及其它脏腑经络,单纯阳明证痤疮,囊肿并不多见。

2.2 伴随症状 《伤寒论》曰:“阳明病,胃家实。”阳明病具有身热汗出、但热不寒等症状特点。经曰:“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2]62足阳明经气盛有余,则身前发热,消谷善饥,小便黄等[4]32。结合笔者体会,颜面身前发热,皮损遇热加重,为阳明证痤疮发热的主要特点。阳明证多实多热,受病容易热化,故见皮损焮红灼热,身热尿赤等;因阳明燥金属性,受病容易燥化,加之热盛伤津,故见烦渴便秘等;因阳明五行属土,受病容易湿化,故见油脂丰厚,腹胀便黏等。《伤寒论》中说“阳明脉大。”《素问》中说“阳明脉至,浮大而短。[2]35”结合临床来看,阳明证痤疮脉象以滑数多见,燥盛或伤阴则细数。

3 辨证分型

综上,阳明证痤疮具有燥、湿、热的特点。徐宜厚[7]将痤疮体质划分为燥热质和湿热质,值得借鉴。燥热型:皮损丘疹、脓疱多见,或伴身热烦渴,溲赤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湿热型:皮损脓疱、结节多见,或伴皮肤油腻,腹胀便黏,舌红苔厚,脉滑数。建议枇杷叶丸加减治疗。燥盛或阴虚可酌加生地、丹皮等清热养阴,湿盛可酌加薏苡仁、白术等健脾除湿,毒盛可酌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瘀滞可酌加丹参、山楂等化瘀活血,正虚可酌加黄芪、桑寄生等扶正以助祛邪。

4 典型案例

张某,女,34岁。2016年7月9日初诊。面部粉刺、丘疹(口周、T区多见),伴性情急躁,皮肤油腻,溲赤便黏,腰骶坠胀,脐下隐痛,手足多汗,背冷足寒,舌暗红、边尖红,苔黄微厚,脉弦滑寸浮,左关细尺弱,右关尺沉。诊断:痤疮。辨证:阳明证(湿热型)。处方(配方颗粒):枇杷叶10g,黄芩10g,柴胡6g,薏苡仁15g,丹参10g,白芷6g,甘草3g,白花蛇舌草15g,黄芪10g,桑寄生10g。4剂。隔日1剂,温开水溶解后分2次服用。配合针刺印堂、承浆、地仓、曲池、支沟、合谷,每周2次,共10次。

2016年8月1日二诊:皮损明显好转,少许粉刺丘疹(口周),余症同前。处方(配方颗粒):枇杷叶10g,黄芩10g,柴胡6g,白术10g,丹参10g,白芷6g,蒲公英10g,党参10g,桑寄生10g,山楂10g,炙甘草3g,花椒3g。5剂。隔日1剂,温开水溶解后分2次服用。

2016年8月15日三诊:少许粉刺、丘疹(右面颊多见)。前方去柴胡、蒲公英,调理巩固疗效。2017年12月11日随访:痤疮已治愈,无复发。

按:患者面部粉刺、丘疹(口周、T区多见),符合阳明证痤疮分布特点;因湿热蕴结于上,故见皮肤油腻,溲赤便黏;因湿浊蕴结于下,故见腰骶坠胀,脐下隐痛;因燥热伤阴,肝木抑郁,故见性情急躁,舌边尖红,脉左关细尺弱;因阳明中寒,阳气不达,故见背冷足寒,脉右关尺沉;因“胃中虚冷,水谷不别”(《伤寒论》),故见手足多汗。遂以枇杷叶丸加减治疗。因胃中有寒,加之湿盛,故去天花粉;加属性辛温之白芷以祛风散寒除湿,入阳明引药归经,消肿排脓;加薏苡仁、白花蛇舌草,以增强清热除湿解毒作用;加柴胡升达木气,合黄芪以促脾之升清;加桑寄生补益肝肾,合黄芪扶正以助祛邪;加丹参养血活血,消脂消痤。本案以阳明证为主,牵及太阴,因脾胃升降失调,导致上热下寒之证。首诊以治标为主。二诊见效后,加强对脾胃的顾护:加花椒以暖胃散寒,以蒲公英10g代白花蛇舌草15g,减小清热之力以免伤及脾胃,以党参、白术代黄芪、薏苡仁,以增强健脾除湿作用,加山楂配合丹参以活血溶脂消痤。

5 结语

痤疮有其自身发病规律。阳明证痤疮,属于具体疾病下的六经辨证,与《伤寒论》中阳明证不能完全等同。笔者体会,阳明证痤疮辨治,应牢牢把握燥、湿、热的特点,需时时顾护脾胃。枇杷叶丸出自《外科正宗》[8],虽仅枇杷叶、黄芩、天花粉、甘草四味药,却已针对燥、湿、热三个方面,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在加减中灵活运用和体现仲景的辨治思想,也不失为经方发挥的良好途径。

猜你喜欢

阳明经舌草枇杷叶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Yi Qi Jie Du Formula and Salinomycin Combination Treatment Mediates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Stem Cell Proliferation,Migration and Apoptosis via CD44/Ras Signaling Pathway
白花蛇舌草黄酮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枇杷叶生姜粥
枇杷叶生姜粥止咳
枇杷叶生姜粥止咳
冬瓜豆腐枇杷叶汤治口腔溃疡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白花蛇舌草主要成分的抗癌机制
白花蛇舌草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
从阳明经论治黄褐斑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