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高校文化自信建设研究
——基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实践探索

2019-03-04白宏亮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亚洲文明建设

韩 雪,白宏亮

(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当前,我们国家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归根结底是坚持文化自信,因为只有文化会绵延千年,它具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它将推动人类走向更高级的文明。从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的召开,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倡议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到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文化的重要作用愈加突出、文化的力量愈加显现。新时期高校承担着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任务,青年学生担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加强高校学生文化自信建设就是增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增进文化间的融通互鉴交流。

1 背景及相关概念

1.1文化自信

1.1.1词源学角度上的文化自信

目前相关字典类书籍当中尚没有收录关于“文化自信”这一词汇的释义,根据《汉语字典》最新版的解释,“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自信”指对自己的信心。

1.1.2历史学角度上的文化自信

亚洲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无论是长江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还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文明,从阿拉伯数字到汉谟拉比法典、从棉花种植到丝绸制作、从最早的陶器出土到铁制品的冶炼,亚洲人民用双手和智慧将文明、文化延续。在过去的几千年时间里,亚洲人民遭遇过自然灾害、受到过外敌入侵,但是根植于亚洲人民骨髓中的文化自信将各民族人民紧紧相连,用文化的力量团结起大家,共同战胜艰难险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亚洲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1.1.3文化自信现代意义上的提出

罗绪春博士认为“文化自信”最早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2010年云杉在《红旗文稿》发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上、中、下),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强调:“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1]自此以后,文化自信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在党的十八大之后进一步引起专家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1.1.4文化自信现实意义上的实践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文化自信成为了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的第四个自信,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自此,文化自信的内涵与外延逐渐丰盈起来,它让悠久的中华文明再现勃勃生机,让青年学生在接力奋进中拥有了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

1.2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时,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时说:“中方倡议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加强青少年、民间团体、地方、媒体等各界交流,打造智库交流合作网络,让亚洲人民享有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让地区发展合作更加活力四射。”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来自亚洲全部47个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的1352位会议代表共同出席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既要弘扬亚洲各国瑰丽的文化成果,又要搭建文化融通互鉴,共商、共建、共享的平台,以此加强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以强有力的文化自信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1.3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对文化自信的意义

当前,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等特点,在整体和平的环境下也存在不安稳的暗流。为了人类社会更加繁荣进步发展,更好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就需要找到世界各国、各民族血脉相连处最深邃的力量——文化。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召开唤醒了世人对亚洲文明文化的记忆,意识到文化自信对于国家昌旺、民族传承的重要意义,也体会到了文化作为软科学的硬实力。不仅带世人重新领略了博彩的亚洲文明,更让姹紫嫣红的亚洲文化绽放出新的生机。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中强调:“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及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3]文化自信的建设将在此基础上迈向新的台阶。

2 高校文化自信建设现状

2.1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2.1.1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培育播种真善美种子的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到“6个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便是其一。国务院发布的16号文件中也指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高校重视并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必修课当中,不仅注重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还加强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引导培育。如《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悟革命烈士为国家富强、民族独立舍生取义的英雄壮举;《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生在学习美育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家国情怀。同时,高校还设有与爱国主义相关的各类选修课程,如影视文学赏析课,通过红色影片欣赏,点燃学生心中爱国主义的火苗。除此之外,高校还将爱国主义教育孕育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三下乡社会实践中……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联动,织满爱国主义网络,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2.1.2增强人文交流互鉴,浸润传播文化禾苗的雨露

目前,高校越来越重视人文交流互鉴,既努力打造并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同时又博彩众长吸收其它文化中的优秀因素。如各高校的国际交流中心、外事部门以及国际文化教育学院等机构,每年同到访外宾洽谈合作事宜实行“引进来”政策,又选派优秀师生到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学习深造,实施“走出去”战略。越来越多的语言类毕业生选择到国外孔子学院工作,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大量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工作,不断增强的交流合作如甘霖雨露,让文化在人类的交流互动中华彩绽放。[4]

2.1.3注重文化软实力提升,播撒促进文化成长的阳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曾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软实力根基,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青年学生思想认识。团中央在全国高校开展的“青年大学习”活动让学生做到温故知新,“四进四信”让学生在团学活动和课堂中感受总书记系列讲话的精神魅力,通过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引领学生成为四有青年,做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传播者、做中国故事的讲授者。

2.2学生文化自信状态

2.2.1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但文化自信知识架构体系有待完整

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四大发明”“唐诗宋词”都是学生引以为傲的华夏文化。在高校,学生以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自发成立“传统文化学习”类社团,弘扬汉文化、茶文化、戏曲文化等,但由于学生在传统文化的认知方面兴趣大于专业知识,导致社团成长过程中很难走向专业化。如时下学生比较热衷的“汉服”文化,从发饰到服饰都需要对相关史学资料认真研究,不能随意搭配,更不应成为博得网络点击量、随意“摆拍”的道具。校园里着汉服行走的学生、毕业季以汉服为装饰的主题毕业照,都应当架构起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遵循历史、尊重文化,做到自信而有底气的传播。

2.2.2笃爱亚洲文明,但文化自信体验式学习获得感有待提升

亚洲文明亘古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提到“广袤富饶的平原,碧波荡漾的水乡,辽阔壮美的草原,浩瀚无垠的沙漠,奔腾不息的江海,巍峨挺拔的山脉,承载和滋润了多彩的亚洲文明。”[3]每一项瑰丽的亚洲文化都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世界文明进步,但对于正在校学习的大学生而言,能实地探究亚洲各国文化的机会实属有限,通常状态下只能依托课堂、书本、媒体、网络获得他人整理后的文化概况,缺乏对于文化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收获。

2.2.3喜爱校园文化,但文化自信建设精深度有待加强

校园文化既包括一所学校通过历史积淀形成的校风校训文化,也包括学校的教学、科研、育人环境文化,以及第二课堂类文体活动形成的文化。由于高校学生正值青年时期,充满激情与活力,所以更为热衷第二课堂类文体活动所形成的文化。此类文化活动表现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号召力强劲等特点,吸引青年学生参与其中。但由于活动要覆盖全校各年级学生,考虑不同年级特点以及内容的不重复性、活动类别的多样性,在力求宽度面积大而广的效果下,活动内涵的精深度就难以把握。这使得一些活动只能流于表面,吸引学生参与后,很难引领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探究。如高校中经常开展的活动“写给四年后的自己”,学生在写下人生目标时都很认真,但能够将信件保留四年再打开的却甚少。所以要加强此类文化活动精深度的建设。

3 加强高校文化自信建设的路径

3.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是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有的理念、智慧、神韵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增添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并作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的精神沃土,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高校应当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让瑰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遍地生花,引导青年学生懂诗书礼仪、知中华故事,汲取华夏文明当中的中国智慧,并作为传播者坚守住中华文化的立场,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5]

3.2增进国内外校际文化交流,让文化之花缤纷绽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强调:“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3]文化只有在流动中才能愈加显现价值,因此高校应加强国内外校际间的文化交流,提升校园文化氛围、提增校园文化品质,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对外交流的机会,让有想法、爱文化、肯钻研的学生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促进文化的传播发展。荀子曾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给予学生更多文化交流机会对学生成长将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对学生文化知识体系的构建起到促进作用。

3.3注重课程融合创新,将文化基因带进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文化教育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当充分发掘课程建设潜力,一方面,在与文化相关的各类课程中以显性方式进行文化普及教育、其它课程可参考“课程思政”的建设模式,设计“课程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尤其是有留学经历的教师,可与学生们分享切身的文化体验感受,让文化自信真正在学生中入脑、入心、入身。

3.4整合校内文化资源,促进文化自信落地生根

悠久的校史、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丰富的校园文化、博雅的校园人文环境……都是高校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高校应加强各种文化资源的综合整合,形成有品牌的校园文化,如笔者所在高校近些年于毕业季推出“上车饺子”活动,寓饺子送毕业骄子美意,活动在学生中收获较大反响,今年己经是该项活动连续举办的第五年,已经逐渐形成独有的文化品牌。与此相呼应,高校各地校友会纷纷推出“下车面条”活动,迎接步入工作岗位的校友。此两项活动以中国传统习俗文化“上车饺子下车面”为依托,将中华传统文化与校园人文教育相结合,是在弘扬文化基础上的创新,紧紧围绕学生开展,增强每名学生的参与感、收获感,有利于文化自信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3.5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增进文化自信的底蕴积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6]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生命力建设,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理解价值观的涵义,结合当前形势政策掌握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支撑的意义;其次增强凝聚力建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感召下,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齐心协力推动学校发展迈向新的台阶;再次,深化感召力建设,核心价值观决定着文化自信的发展方向,文化自信是价值观中最深邃的力量,两者相辅相成,对价值观感召力建设的加强,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自信建设。

文化自信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拓展,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3]新时代,高校应紧握时代脉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内教育、意识形态建设、文化软实力建设结合起来。[7]汉乐府《长歌行》中提到“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青年学生正似园中青葵,在高校求学期间,应汲取文化的阳光,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争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有力推动者。

猜你喜欢

亚洲文明建设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
亚洲足球
文明歌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