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拿联合穴位热敷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临床观察

2019-03-04王珂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乳突先天性肿块

王珂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是新生儿及婴幼儿时期最常见先天性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之一,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头部向一侧偏斜,若得不到有效治疗,畸形会随着年龄增长、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而逐渐明显,表现为面部、眼睛等器官不对称等症状,甚至引起脊柱侧弯等较为影响人体外观的现象,对患儿成长发育、心理健康、就业、婚姻等均有影响。目前临床西医治疗较为局限,本院采用传统医学手段治疗42例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河南推拿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收治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8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21例;年龄1~11个月,平均(5.53±0.58)个月;病程0.5~5个月,平均(2.41±0.53)个月。对照组中男19例,女22例;年龄2~10个月,平均(5.11±0.73)个月;病程0.4~5.5个月,平均(2.52±0.48)个月。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小儿外科学》中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断标准[1]。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断标准;(2)年龄1~11个月;(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骨性斜颈、习惯性斜颈、其他先天性疾病等。

1.5 方法 两组患儿均实施推拿手法治疗,(1)揉:患儿取仰卧位,去枕,医者坐在患儿头部前方,以食、中、无名指三指微微分张,来回揉推胸锁乳突肌胸骨端肌腱附着点至肌腹再至其颞骨乳突肌腱附着点,揉推过程中在胸锁乳突肌起止点以及肿块明显处加重手法力度以及持续时间,以滑石粉为介质,以保持医者手法顺利实施,揉推5 min,频率100次/分。(2)捏:去仰卧位,医者用拇、食指指腹对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进行反复捏拿,操作时间控制在5 min,频率100次/分。(3)牵:取仰卧位,医者站于患儿健侧位,一手扶住患侧耳上枕颞部,另一手扶住患侧肩部,以拇、食、中指固定患儿肩部、枕颞部。以手掌靠近虎口位置为着力点,双手同时对抗用力,向患儿肩部及枕颞部对称用力,使患儿头部逐渐向检测方向侧弯,以20次为牵拉周期,反复操作4个周期。(4)转:仰卧位,医者位于患儿患侧,嘱患儿家属稍用力压住患儿双肩以固定身躯,医者虎口张开,一手压住患儿健侧颞部,一手捧住患侧下颌骨以固定头部,旋转过程中,使患儿头部逐渐以患侧方向旋转,反复进行以20次为1个周期,共间断操作4个周期。推拿疗法以10 d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

中药外敷:选穴:人迎、水突、扶突、斜颈穴(肿块中央)、天突、完骨、天柱,取适量消斜膏,加温接近皮肤正常温度,外敷于患侧皮肤并盖上纱布,热敷30 min,消斜膏药物成分:当归、赤芍、威灵仙、蒲黄、红花各15 g,路路通、姜黄、大黄各10 g,白芷、伸筋草、蒲公英、透骨草各30 g。

1.6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及颈部肿块直径。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相关标准。(1)痊愈:颈部位置正常,转动自如,颈部肿块消失,胸锁乳突肌弹性同健侧;(2)显效:斜颈程度明显改善,转动轻度受限,颈部肿块明显变小,胸锁乳突肌弹性明显改善,稍差于健侧;(3)有效:斜颈程度有所改善,颈部肿块缩小;(4)无效:斜颈未见明显改善,肿块未见缩小。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12.901,P<0.05。

2.2 两组患儿颈部肿块直径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颈部肿块直径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t=8.091,26.786,P<0.05;与对照组比较,bt=18.222,P<0.05。

表2结果表明,两组患儿治疗前肿块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肿块直径均显著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肿块直径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儿童继髋关节脱位和马蹄足之后第三大骨骼肌肉系统先天性畸形,是指新生儿出生时胸锁乳突肌处可触及硬结、肿块,通常1年内可自行消失,若硬结、肿块未见消失,则可引起胸锁乳突肌永久性纤维变性、挛缩,进而导致斜颈发生。目前临床治疗方案多种多样,包括手术、超声短波以及中医传统手法推拿、针灸、按摩等,有研究结果显示0~1岁进行中医手法治疗其有效率可达90%以上[3]。近年研究表明斜颈一经确诊应立即进行保守治疗,早诊断、早治疗对患儿疗效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4]。

中医学认为小儿先天性斜颈是由于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分娩过程中气血逆乱、瘀血停滞所致,应属“筋缩”范畴。推拿手法、穴位热敷均是临床常用手法治疗方案,推拿手法最早见于周于蕃所著的《小儿推拿秘诀》中,该书系统论述了小儿推拿手法,将“按、摩、推、拿、搓、揉、运、摇”八法称为“按摩八法”,由此足以证明手法治疗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手法治疗中揉法、捏法通过对胸锁乳突肌来回反复推揉、拿捏,使局部肌肉、筋膜组织发热、温度升高,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加速肌肉内部病理堆积物的吸收,以达到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散结之功效;牵拉、旋转法可改善患儿局部肌肉痉挛状态,活血行气,舒筋活络,松解粘连肌肉,以恢复颈部活动功能,解除肌肉挛缩,矫正颈部畸形[5]。穴位热敷是指通过对中药或相关膏剂进行加热,然后贴敷于相应穴位,以达到舒筋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散结之功效。本研究遵循近治原则,所选人迎、水突、扶突、斜颈穴(肿块中央)、天突、完骨、天柱等穴均分布于颈部、胸锁乳突肌附近,采用消斜膏对穴位进行热敷,消斜膏主要成分为当归、赤芍、威灵仙、红花、路路通、白芷、伸筋草、透骨草等,其中当归、赤芍、红花可活血祛瘀、破血散结;威灵仙、路路通、伸筋草、透骨草可透达肌肤、舒筋活络、散结止痛;穴位热敷一方面可通过药物热敷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促进药物吸收,明显缩小肿块;另一方面药物热敷刺激穴位可缓解肌肉挛缩带来的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从而发挥双重作用,提高治疗效果[6-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肿块直径低于对照组,表明推拿手法配合穴位热敷可明显缩小肿块,改善肌肉挛缩引起的活动受限、疼痛、畸形等症状,利于患儿预后。

综上,推拿手法配合穴位热敷可缩小肿块,改善局部肌肉挛缩状态,恢复颈部活动功能,利于患儿预后。

猜你喜欢

乳突先天性肿块
自体延长乳突肌骨膜瓣及骨粉在乳突切除术后修复中应用的长期观察
中耳炎乳突根治术的围术期有效护理干预模式分析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婴幼儿肌性斜颈的家庭疗法
两步缓解颈肩痛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经腹及经阴道超声在诊断盆腔肿块中的应用
完形填空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