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部制培养模式下学生自治组织的传承模式的研究

2019-02-28李国福杨倩魏巍孙超魏庆云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期

李国福 杨倩 魏巍 孙超 魏庆云

摘 要:本科教育大部制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新的培养模式对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部制培养模式下,以培养学生全面成才的目标为突破口,如何更好的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优势,应对新的挑战,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和连续性,强化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互动促进,是高校管理者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大部制;自治组织;传承模式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會报告中,提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在我国推行政府机构大部制改革的大潮下,许多高等学校也开始进行大部制改革。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制改革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为代表的学部制改革;另一类是以山东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高校为代表的高校职能部门大部制改革。[1]

新的管理模式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大部制培养模式下学校管理和二级学院管理容易出现管理断层和管理真空,同时也难免会碰到二级院系、班级重组的再融合问题,学生自治组织在此过程中就起到了良好的调和作用,因此确保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和平稳性就显得十分重要。[2]以培养学生全面成才的目标为突破口,强化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互动促进,是高效管理者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部制对培养学生全面成才的重要作用

(一)学部制能够实现扁平化管理,提高高校管理效率。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按照“校中校”的建设模式,在体制机制方面给予教育学部充分的人、财、物相对独立权,而不是将其视为普通的院系所。教育学部代表学校执行学部内的学科、人事、财务、行政等各项事务,学部内部的各类机构、人员等接受教育学部的直接领导,不再接受学校各职能部门的直接管理。

(二)学部制能够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分离,回归学术本位。学术性是学校特有的组织属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学校的三大职能,学校的各项工作是紧紧围绕三大职能而开展。高校管理者由于受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管理观念和管理行为都带有浓烈行政化、官僚化的色彩。在学校中,行政部门不是作为辅助教学、科研的“服务型机构”,而成为了领导型机构;高校中教育问题、学术问题的决策,各项资源的配置,基本上要通过校长办公会进行;学校常设的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职称职务评聘委员会,很少在教育与学术决策中发挥作用,这就形成了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弱化的严重失衡局面。因此,有学者认为,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推动以行政管理改革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破解当前高校行政化弊端的必然选择。[3]

(三)学部制有利于促进学科的发展,实现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我国大部分学校实行的是“校 - 院(系)- 系”的二级结构三级管理模式。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院数量的增多,学校对学院的管理难度增加,特别是在院与院之间的协调方面。而学院作为一个实体性机构,为了实现本学院的利益最大化,而与其他学院之间形成了壁垒,各学科专业之间也缺少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对学科的发展、交叉和融合产生了消极作用。因此,有学者认为高校实行学部制,通过以学术管理为核心职能的学部,将学科进行分化和集成,从而促进学科的整合。[4]

国内一些高校在本科教育中采用大部制招生和培养的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为适应大部制培养,学校改革了学生教育管理的模式,潍坊科技学院于2018年9月全面实施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年级学生按照大类划分,由本科生院下属的通识学院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二、三、四年再交由院系管理。

二、现阶段学生自治组织在培养学生全面成才中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大学的日常学生管理中,学生自治组织在学生管理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在学生自治组织中,虽有领导者与执行者的只能分化,却无一般意义上的上下级关系,组织成员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或者相同的兴趣走到了一起,统筹分工,畅所欲言,是连接学生与学校领导老师的重要桥梁,也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锻炼的重要典范。当下,学生自治组织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是高校开展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助手,同时也是学生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和实践者,学生自治组织在高校教育工作中也发挥着及其积极的作用。

纵观各类学生组织,我校的学生自治组织主要包括:班级组织、共青团组织、学生会组织、社团组织,这些学生组织根植于高校的土壤,在学生管理与教育方面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学生自治组织可分为三个类型:管理型、组织型、教育型。我校主要学生组织在学生处、团委老师领导下,分为六大校级组织——校学生会、大学生网络传媒中心、青年志愿者大队、青年之声、社团联合会、国旗护卫队。其中以大学生网络传媒中心为代表的组织型学生自治组织在学校内主要承担校内外大型活动,以新媒体平台为基础,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引进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我校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供广阔的平台;以校学生会为代表的管理型学生自治组织,以《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指导,在以身作则的前提下,督促提醒在校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协助老师纠正不良风气,为形成良好校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大学生日常以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为代表的教育型学生自治组织,以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为依托开展自身教育培训类活动,激发当代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与信心,培养全方面人才。各个学生组织虽职能不同,但是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发挥各个组织的优势,多方培养人才,在老师的指导和支持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学校对学生自治组织的大力支持下,秉持着我校 “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学生自治组织,组织内部相互团结,大环境下,各个组织配合默契,从而也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投入到学生自治组织中去,进而为学校的建设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做贡献。

三、大部制培养模式下学生自治组织的传承模式面临的挑战

(一)行政色彩浓厚,学生自治开展难

在实行大部制培养模式之前,二级学院学生自治组织与校级学生自治组织融合较少,在某些问题上存在些许矛盾,沟通不当,造成二级学院学生自治组织与校级组织在某些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部分工作完成效率低,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学生自治機制,老师对学生自治组织的指导不足。

(二)“新瓶装旧酒”,创新不足

大部制培养刚在我校实施,相关院校的经验在我校可能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学校历年在学生管理方面十分严格,如今面对庞大的新生数量和参差不齐的学生素质,学校难以摒弃从前的管理模式,前期还是采取从前的管理模式,而学生对高强度的学生管理怨声载道,前期效果一般。

(三)监督约束机制不够完善

相应的监督制度、措施保障不到位,没有明确的监督机构、没有建立起监督责任制,难以避免监督主客体之间基于工作关系而导致监督工作流于形式。

四、预想解决措施

(一)双模式共存,合力促进学生发展

从学生自治组织建立主体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学生选择型和学校选择型,这两种类型的学生自治组织类型有着各自的特点,主要采用两种模式——管制模式和指导模式。[5]王占军.高校学生社团自治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04):32-34.在大部制培养模式应该将两种类型和两种模式巧妙结合,学校选择类型对学生选择类型给予指导,在保证基本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发挥学生的创新思想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同时,适当引用管制模式,在新生入学之时就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有利于后期大二学年回到本院系,便于二级院系继续发掘学生各种潜能,引领学生全面成才。

(二)建立健全一套“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机制。

相比之前,学生不管是在生活方式还是成长环境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也使得学生的思想呈现出了一种多变化、多样化以及多层次的新特点,再加之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以及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不断弱化,也造成了当前学生心理问题与日增加的问题。[6]对此,为更好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也就需要建立起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机制,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坚持所有管理工作的开展都要以学生为本;加强引导,实现学生个人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的高度统一,从而为学生的后期发展提供出更多的便利条件,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志万, 孙柳青. 关于推行高校职能部门大部制改革的实践探讨[J]. 世纪桥, 2014(03): 28-29.

[2]吴维东, 詹美燕. 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党建与学生教育管理互动的实践及思考[J]. 改革与开放, 2012(18): 180-181.

[3]崔民日. 实施学部制必要性的几点质疑[J]. 学理论, 2012(21): 176-177.

[4]梁琴. 大学学部制改革问题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5]王占军. 高校学生社团自治探析[J].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8(04): 32-34.

[6]王洛忠, 陈江华.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应对[J]. 思想理论教育, 2015(10): 97-100.

作者及通讯作者简介:

李国福(1987-),男,山东东营人,潍坊科技学院化工与环境学院,助教.

基金项目:本文系潍坊科技学院校级课题(2018RWSZ30)、(2018RWSZ17)、(2018RWSZ1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