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样式雷与清帝的行宫

2019-02-28

紫禁城 2019年2期
关键词:行宫

朱 蕾

陈书砚

朱 蕾: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毕业,现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皇家建筑与园林、江南园林、文物建筑测绘

陈书砚: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毕业,现为天津大学仁爱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皇家建筑与园林、文物建筑测绘

从事非建筑行业的人可能很难体会建筑师的生活— 常年出差在外,工作辛苦忙碌。而作为皇家建筑师就更是如此了。

巡幸,是清朝能够绵延近三百年的重要治国手段,也是推崇传统儒家文化、怀柔边陲少数民族的治国方略的具体实施形式。为了保障帝王及随驾人员巡幸途中起居、理政的正常开展,行宫的兴建就显得格外重要。

因此,清代建立了一套十分完善的行宫体系,而其最终得以完美运作则得益于雷氏家族几代人的辛劳与付出。

在样式雷的相关资料中有一份珍贵的笔记— 《精选择善而从》,这是清代建筑师、雷氏家族的第六代传人雷思起的笔记,其中记载:「大祖父因官差

外出查办外省各路行宫及堤工等处,海滩内盐务及私开官地等事。……彼时乾隆皇帝大修三山等处工程,以及热河之避暑山庄等工。……后因嘉庆皇帝……大祖父在外查办一切工程,或一年二载不时归还。」雷思起的大祖父雷家玮在乾嘉之际负责行宫的修建工程,常年出差在外,工作辛苦忙碌,以至于家中的房产被远房亲戚变卖,幸亏及时得知,才筹钱赎回。

雷家玮掌管的行宫工程如此重要、繁重,以至于长期无法回家,这是因为巡幸是清朝能够绵延近三百年的重要治国手段,是推崇传统儒家文化及怀柔边陲少数民族的治国方略的具体实施形式,行宫的兴建是保障帝王及随驾人员巡幸途中起居、理政正常开展的必要前提。清帝的行宫随其巡幸路线而定,南抵浙江,北至塞外,西到山西,东达辽宁,由目的地附属行宫、离宫、经停等各类型行宫,辅以大营、水营、尖营、座落等驻跸方式,以及驻跸地周边官庄、兵马营等附属配套设施共同组成了一套庞大的行宫体系。这一行宫体系正是完善

于雷家玮职业活动频繁的乾嘉之际,并一直延续到清末。

乾隆皇帝不在京城的十九年

据《清高宗实录》统计,乾隆皇帝一生总计巡幸一百四十三次,出京驻跸共六千八百八十二天,时间总计将近十九年。这其中驻跸行宫计五千三百七十天(未计驻跸「三山五园」)。如此长的出京时间还能不辍政务,依赖的就是一套完备的行宫体系。乾隆皇帝的巡幸路线或目的地主要包括:南巡、西巡、祭孔(山东)、嵩洛;避暑山庄、木兰围场、东陵、西陵、盛京、南苑、汤山、白洋淀、天津、盘山等,先后驻跸过一百八十九处行宫,另有大营五百五十七处,水营七十六处。其中有累计近十年的时间是在避暑山庄度过的,此外,驻跸盘山行宫时长居第二位,南苑位列第三。

清帝启跸随行骑驾卤簿、随扈人员、接驾人员的仪轨都在《大清会典》中有详细规范。清帝巡幸途中不辍朝政,带着半个朝廷的王公大臣随扈,出巡时携带专用印玺,常有白天赶路、晚上驻跸行宫、深夜处理朝政的勤政场景。行宫中朝仪空间和寝居空间一应俱全,稍有规模的行宫就因地制宜地建造有园中园。例如驻跸时长居前三位的行宫都有较大规模的园林区。

营建清帝行宫体系的功臣雷家玮

雷家玮负责的行宫事务因皇帝巡幸的需求,往往是时间紧、任务重,路途遥远,条件艰苦。如南巡、西巡这样的长途跋涉,行宫置备不能出任何偏差。

所幸远途行宫大多由地方捐建,雷家玮所承担的工作主要是勘察工程、绘图,以及与皇帝沟通。

天宁寺行宫与文汇阁的修造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一张天宁寺行宫地盘图,其格局与《南巡盛典》中扬州天宁寺行宫几乎一致。区别在于西路园林区南楼北部到垂花门之间的格局,前者描绘了水阁、半山楼等建置。根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处档折件及宫中档奏折的记录可知,两淮盐政寅著曾在乾隆四十二年(一七七七年)八月十二日奏呈天宁寺、金山两处建造宝藏《古今图书集成》的书阁烫样及行宫全图。国家图书馆藏的这张天宁寺行宫地盘图加有黄浮签,以黄绫托裱,很有可能就是记载中随折进呈的行宫全图。此图或应属雷声澂率同雷家玮绘制,其时雷声澂为样式房掌案,雷家玮年十九岁,很可能已作为样子匠承担「外出查办外省各路行宫」的工作。而此时距离乾隆四十九年结束南巡活动尚有七年时间,期间还有两次为期超过两百天的南巡活动,各种敕建、行宫预备、驻跸修缮及见新项目都需要雷家玮这样专司查办外省行宫的工官把关并及时与皇帝沟通。如扬州、镇江的两处藏书楼的工程,起因是乾隆皇帝谕旨从武英殿发往天宁寺和金山两处行宫各收贮一部《古今图书集成》,而当地官员领回之后,衙署内并没有足够宽敞的地方存贮,加上衙署周围居民密集有很多安全隐患,于是请旨依当时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和避暑山庄文津阁的先例(此三阁与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并称「北四阁」),也仿照杭州天一阁新修建一座藏书楼。而且为了贮藏安全,藏书楼的选址条件必须具备通风良好且周围有水,因此,建议在天宁寺行宫花园西墙外原有闲地修建书阁五间并用花厅游廊略作点缀。三年后,藏书楼建成,就是「南三阁」之一的文汇阁(另两阁分别为镇江金山行宫的文宗阁和杭州西湖行宫文澜阁)。《鸿雪因缘图记》中「文汇读书」一景描绘的就是文汇阁建成的样貌。而国家图书馆藏的这张样式雷图就是文汇阁工程的珍贵记录。

五台山行宫的大规模修缮

如果说参与文汇阁工程是雷家玮早期职业生涯的代表,那么嘉庆十五年(一八一〇年)雷家玮五十二岁时主持的五台山行宫修缮装修项目则是他职业成熟期的力作。

佛教在清代备受重视,五台山又是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汉藏兼备的佛教圣地,所以有了与南巡次数一样多的十二次西巡。(康熙皇帝五次,乾隆皇帝六次,嘉庆皇帝一次)嘉庆皇帝效仿乾隆皇帝编纂《南巡盛典》的先例,谕旨编纂《西巡盛典》,详细记录巡幸五台山的各项事宜。嘉庆皇帝是最后一位西巡的清帝,在他西巡之前做了非常久的准备,原因之一就是五台山行宫损坏严重,需要大规模修缮。从乾隆五十七年乾隆皇帝最后一次西巡,到嘉庆六年勘察发现行宫损毁,山西水灾导致了不到十年的时间行宫就遭到严重损坏。

五台山行宫修缮是嘉庆朝非常大的一项外省工程,整个修缮工程谨遵嘉庆皇帝的谕旨:朴实俭省,不任增华靡费。这项工程中,雷家玮留下一套装裱、绘制精美的五台山行宫地盘图。包括菩萨顶座落、塔院寺座落、台麓寺行宫、殊像寺座落、普乐院座落、大螺顶座落、寿宁寺座落、白云寺行宫、镇海寺座落、涌泉寺尖营、台怀行宫、玉花池座落、甘河村尖营十三处地盘图,涵盖了除大营、水营之外的所有驻跸形式。每张图图幅纵三十七厘米,横三十六厘米,以黄绫托裱,图线朱绘,墨书详细(包括建筑功能、开间、屋顶形式、室内外装修和景观环境名称),山石、池水设色精细。

台麓寺行宫建于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附属于台麓寺。(从康熙朝至嘉庆朝,台麓寺一直是清帝巡幸次数很多的寺庙,往往一次西巡往返皆要驻跸)地盘样中所绘即行宫整体,图上绘制正方格局的行宫地盘,画面左侧建筑密度较大,为宫殿区;右侧空间疏朗,以一座重檐九间厅为中心,环以水池、山石,构成园林区。宫殿区格局严整,由左右两路院落构成。左边一路全部是密度很高的值房,右边一路前朝后寝,为行宫的主要功能区,从照壁开始算起前三进外部空间和正殿构成朝仪空间。正殿后为寝宫和后宫两个院落组群。

图上墨书标注最为密集的是寝宫。这是一座前后廊五间宫殿,明间外檐装折为长窗,屋内正面为古儿槛窗(也称为「鼓儿群墙槛窗」,用于室内,下面为木板制作),碧纱橱、飞罩分列两侧,不是轴线对称的格局。左右次、梢间装修同样不对称,右次间后侧为碧纱橱,右墙为花罩,前面是一座栏杆罩,右梢间为佛堂,佛堂左侧为采暖的炕,堂前饰以落地罩,再前是飞罩。寝宫右侧空间以佛堂为核心,不论从明间,还是从正面看向佛堂都有两层不同形式的罩,空间层次丰富且有很强的仪式感。左次间后侧是一带炕罩和仙楼的炕,前窗架一座飞罩,从正面看过去,这一间也是层层掩映,私密而华丽。左梢间最私密,用方窗与左次间相隔,核心空间是带炕罩的寝炕,炕右有如意房,前窗一面用了比罩更私密的碧纱橱分隔空间,这里就是皇帝驻跸主要休息的地方。

寝宫的设计虽然不追求对称格局,但是一端是佛,另一端是帝王,在空间意义上取得均衡,与京内行宫的格局保持一致。没有使用夸张的尺度突出强调佛与帝王,而用正常的丈余开间、进深尺度巧妙地使用多种分隔空间的手法,将二者紧凑地并置于同一屋檐下,既有仪式感又舒适、便利。虽然乾隆、嘉庆二帝皆屡屡下旨要求节约,然而经过地方官员和僧人的努力,低调的外表下仍有着华丽的室内空间。乾隆皇帝为这座寝宫御题「静寄斋」,之后每次西巡驻跸都特以静寄斋为名赋诗,并且在诗中与盘山行宫静寄山庄互动,写出「为一抑为二,殊难置辨哉」这样的诗句。而这里提到的静寄山庄就是一座贯穿五代雷家人职业生涯的重要行宫。

在清帝的行宫中,盘山行宫静寄山庄承担的驻跸天数仅次于避暑山庄位列第二,这是因为二者都具有离宫的属性。盘山行宫因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年)谒东陵之需而建,又因其地处佛教名山,名胜云集,风景秀丽,乾隆皇帝便效仿康熙皇帝修建避暑山庄建造了静寄山庄,使之成为规模和地位仅次于避暑山庄的重要行宫,而又因其距离京城十分近便,就成为了又一处避喧听政之所。静寄山庄景观丰富,主要有内外八景、行宫内新增六景、附载十六景,以此营造出以行宫为核心周边古寺环拱的格局,将盘山旧有名胜整合于皇家行宫景观体系中。而这一经营手法的成功正是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格局形成的直接原因。

乾隆九年,静寄山庄就已经作为皇

雷家五代关照下的盘山行宫帝驻跸之所,从故宫博物院藏《盘山图》轴中可见中宫部分已经完竣。乾隆十二年内外八景建成,传世画作可见董邦达绘《田盘胜概图》。乾隆十九年所有纳入景观题名框架的景观已经建成,同时还有若干未列入题名框架的点景亭、园中园,总计造景四十三处。乾隆三十三年至乾隆三十七年间又增修四组园中园,

此时行宫内单体建筑已接近二百座。

静寄山庄的始建时间恰好是雷家无人在样式房任职的「空窗期」,此时建设的中宫是较为程式化的行宫格局。当大规模建设开始时,雷家第三代雷声澂成年,任样式房掌案,大量具有艺术价值和工程难度较高的建设都是在此期间完成的。静寄山庄和避暑山庄一样设有自己的档案房,但是早期工程图档多已散佚,现存相关档案文献的记载从乾隆朝一直延续到光绪朝(也就是雷家第七代雷廷昌任掌案期间)。直到民国时,傅增湘先生游盘山时仍能看到山庄的大部分样貌,可以说这都是雷家代代勘修保护的成果。自嘉庆朝后,再无皇帝驻跸盘山行宫,现仅发现九张盘山行宫样式雷图存世,综合图样、对照档案可知这九张样式雷图绘制于同治初年雷思起任掌案时,为东路行宫整体修缮工程的勘察图。九张图包括:两张全图(平面立面各一张);四张前宫地盘图;两张中宫地盘图;一张后宫地盘图。

盘山行宫内外地盘总绘全图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纵一百七十五厘米,横一百一十厘米,竖幅满裱,函装。线描建筑平面,贴黄签,河统着绿色,山坡、土坡用赭石色退晕,品相完好,图上贴签约一百九十四个,背签注明「盘山行宫内外地盘总绘全图」。图中以墨线绘山形水系、殿宇建筑、山石、水池、宫墙、围墙、道路、桥梁与涵洞,北宽南窄,西北角以圆环虚线表示山丘一座。以圆弧虚线表示山丘的方法在样式雷图档中非常罕见,在现代测量的地形图中,等高线形态与图中圆弧虚线相近,量得攓云亭到层岩飞翠高差约为一百六十四点六米,约合五丈,总图中以十道圆弧线表示,合等高距为五尺。

山丘东西两侧为纵贯南北的山坡,有赭石色渲染,边界色深、中部色浅,短弧线表示边界,各自坡向中部。山坡的绘制方法与同期样式雷图档表示方法一致。特别要指出的是,前宫西北角的山体边界不是短弧画法,根据其形态、位置,以及其他样式雷图档的画法,可以判断此处表示的是人工培补的砂山。农乐轩、池上居等处也以此法表示砂山。山丘和山坡围合的低洼处为水系,渲染为绿色。北侧支流共计大小十处,向南汇集为一处。山丘北侧行宫大墙横贯东西。西侧沿山坡中部向南延伸,至南山脚折向东,抵西山坡坡脚后折向东北,至坡顶后向正北延伸。至河谷折向西再向北与北侧大墙相交。行宫大墙东北角处绘有嘉庆年间添盖的两组建筑— 川源挹胜与四面云山,两处大墙依次相接,直至千相寺止。大墙围合区域内绘内容包括了文字档案记载的大部分部建筑组群、山石、水池、宫墙、围墙、道路、涵洞等内容,并补充了刻石的位置、名称,值房、膳房的数量、位置与规模等文字档案记载不完善的地方。图中还记录了其他史料未曾提及的壶中天地(属极望澄鲜)、物我同春(属四面云山)和买卖街东北角的盘山汛。建筑以轴线形式绘制,可以读出开间进深数量,根据图面度量尺寸能够换算相应尺寸。由于比例较小一分代一丈(相当于一比一千)以及抄录精度问题,换算尺寸误差较大。然而,此图是目前掌握的资料中,宫殿部分以外组群的唯一一份平面记录。

囿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例举雷氏家族部分行宫工程的业绩。可以说雷家对清代行宫体系的贡献无论从时间跨度还是从地域跨度而言,任何人无出其右。同时,他们亦见证了清帝巡幸所带来的行宫工程的繁荣和衰落,让我们感受到其身处其中的命运跌宕。{本文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50738003)、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大项目(14ZB025)成果}

猜你喜欢

行宫
旅居的神灵:南京湖南定湘王行宫史事考
论元稹《行宫》的主题意蕴
讽古咏今 情真意远
项城袁世凯行宫(故居)园林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
暗藏玄机的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