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自然地形的城市山地公园设计研究
——以厦门市海沧大屏山郊野公园小山坳景观设计为例

2019-02-26叶青煌

福建建筑 2019年1期
关键词:海沧梯田山地

叶青煌

(厦门园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0)

0 引言

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相地》写到:“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由此可见,山地在造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以山地为基础的城市山地公园,通常利用城市或近郊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植被资源,建设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为市民提供休闲、观赏、游憩、健身等休闲活动的场所。

1 山地的场所特征

山地公园的大部分区域为山地地貌,山地包含山位、坡度、坡向及局部特殊地形4个方面的空间属性特征。山位通常指山地的基本特征,如地形的描述中山顶、山坡、山谷、山崖、山麓等,不同的地形山位,具有不同的空间属性及其空间氛围。山地的坡度带来视觉体验是地形的起伏变化,是山地最明显的特征。地形的高低错落造就了形态各异的山体形态和丰富的山体轮廓线;同时也带来场地排水上的差异。而坡向的不同,导致日照时数化及太阳福射强度的差异,具有阳坡与阴坡之分;在土壤的排水、温度、光照及其他小气候特征均存在差异,通常阳坡土层深厚、阳光充沛,植被茂盛[1]。

2 城市山地公园的特性

2.1 城市山地公园与城市关系

城市山地公园通常依托城中或近郊的山体而建,与城市的空间格局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主要开放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除休闲游憩、环境优美的宜居环境外,更为城市生态系统带来稳定的能量流、物质流等,促进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2]。城市山地公园建设时,除满足城市居民对游憩等功能需求外,更应对原始地形充分分析,有效利用,切不可在施工中大填大挖,尽可能避免对原有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带来破坏。

2.2 城市山地公园的游憩特征

城市山地公园在独特的山地地形条件,空间形态、空间分布、空间氛围的共同作用下,造成人们在城市山地公园游憩过程中得到视觉感受与体验效果都有很大的不同。城市山地公园中的游憩活动主要包含休息、交往、锻炼、娱乐、观光等,因此应结合公园内山地的自然空间特性,设置满足空间特点的游憩活动。如山顶的空间具有开放的特点,是视觉上的中心,可设置观景亭廊等构筑物园林小品,提供登高揽胜的服务功能;反之,若为山谷等地,围合度高,则适合设置聊天等私密性相对静态的活动设施。山腰大都属于半开敞空间,通常自然植被良好、气候宜人。在公园内容设置上应与周围山体的融合,营造一种若隐若现的景观意境。而对场地尺寸要求较大的活动场地一般分布于山麓等地段,如入口广场等[3]。

图2 现状竖向分析图

2.3 城市山地公园的环境特征

受到山地地形和自然空间的影响,城市山地公园在小气候、植被、地貌肌理等许多环境特征方面与城市平地公园存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稍作处理即可营造出景观独特性和唯一性。如利用山地的海拔优势及小气候特点,可以在原有天然植被的基础上进行补植季相林树种,形成色彩丰富,季相差异化的植被景观。

由于自然起伏的地表,城市山地公园有着丰富的自身排水特点。脊线、谷线、分水岭、汇水线,山顶、鞍部、谷底等山地地形独有的点、线、面的交替组合,地表径流的自动汇聚出瀑布、溪涧、湖面等水体形式。山地公园建设中应加以管理利用,结合园林的园林理水手法, 形成自然做功的水体景观。

3 城市山地公园的建设实践——以海沧大屏山郊野公园小山坳建设为例

3.1 项目概述

3.1.1区位分析

大屏山郊野公园小山坳项目位于厦门市海沧区,入口位于海沧大桥西引桥桥下。小山坳基地东西长515m,南北宽190m,地形南面低洼,西北东三面高,最低海拔11m,最高海拔81m,最大高差70m,面积8.7万m2。东西两侧地势高且均可面海,北侧往上为大屏山主峰方向,南侧紧邻海沧南部生活区。本次建设范围是大屏山郊野公园重要组成部分,位置紧邻海沧南部生活区,项目建设后将为周边居民及附近游人提供一个休闲、游憩、登山、观景的好去处,如图1~图2所示。

图1 现状照片

3.1.2场地特征

基地南面低洼,西北东三面高,地形为山坳地。场地西侧为空旷的坡地,北面为农耕梯田,靠东侧为少量梯田及坡地,中部有一自北向南的农业灌溉沟,平时水量稀少。梯田内及水沟周边有零星几株龙眼树,场地西、北、东三面靠山一侧有大片相思林,呈现完整连续的林缘线。场地南侧入口上方海沧大桥西引桥高架通过,桥下光照雨露不足,部分黄土裸露或低矮的杂灌木。西侧、东侧地势较高,可远眺厦门岛、鼓浪屿、海沧大桥、海沧新城,视野开阔。南侧入口紧邻海沧南部生活区,人流车流较大。

3.2 设计原则

(1)地脉传承原则

每个原生山地地脉历经沧桑,地质地貌稳定,与周边环境融合,原始的形态、肌理、道路、溪流等似乎是场地与周边交流的语言,设计中尽可能保留并利用这些地脉,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与改造。

(2)以人为本原则

农耕时期遗留下来的山路、梯田、灌溉沟,以其最原始的形态与山地相互依存。随着城市的建设,游人与山地发生越来越多的联系,在尽可能利用场地现有条件下,因地制宜地设置景观设施,满足游人的活动需求。

(3)生态建设原则

利用现有山地资源,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适当采用天然石材、木材,并巧妙结合生态做法,杜绝大面积的广场、突兀的平台、不和谐的构筑物。

(4)可持续发展原则

考虑“山地本体”“城市”“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设施配套应“因地因时因需”而设,避免过度建设或建设不足。场地内部的设施不宜太大,并能适当隐蔽于山地中,场地外部与人流密集的生活区需合理衔接。

3.3 总体布局

根据公园自然地理条件及资源状况,并结合公园建设分期规划及城市周边发展需求,结合内外部交通组织和基址场所内外的视线分析,以中间山谷线为轴线,将公园一期用地划分为4个功能区: 入口景观区、梯田景观带、溪流云谷带和登高揽胜区,形成“两带两区”的功能结构,如图3~图6所示。

图3 公园总平面图

图4 结构分析图

图5 交通分析图

图6 视线分析图

3.3.1入口区

大屏山公园主要入口区位于海沧大桥西引桥下,紧邻水头村、融信海上城商住小区,外部交通便捷。海沧大桥从上空高架而过,桥下较为阴凉,光照雨露不足,不利于植被生长,但该处地势较平,可为游人提供一个入口集散、休闲服务的景观场所。场地入口设置“大屏山郊野公园”字样指示牌;桥下设置铺装广场,铺装图案结合水纹样,延续上部的水脉元素;考虑儿童群体在游人中的比例较大,石凳围合的铺装图案内,线刻以动物脚印为主题的趣味环形步道,增加广场的游玩趣味性。广场及周边配套坐凳、公园管理房、公厕、宣传牌等公园配套设施,满足游人集散、休闲活动需求。

3.3.2梯田景观带

梯田景观带位于基地的中部,利用山地的竖向特征结合农耕遗留下来的梯田肌理,对梯田进行保留、修整,避免对场地的大挖大填。梯田范围适当向大桥两侧延伸,可为大桥上通行的驾乘人员提供良好的视觉景观及驾乘体验。

拓展梯田的景观内容,利用梯田的台地肌理,按季节、节假日,轮作观花植物,如油菜花、向日葵、硫华菊等,在市郊附近营造小型花田景观。梯田内部增加透水小石子路,即可快速排水,又能丰富游人的游览体验。结合梯田中部原有的数株龙眼树,设置梯田休憩平台,平台内放置几张整石桌凳,游人在花卉围合的树下平台休闲、纳凉,别有一番滋味。

3.3.3溪流云谷带

在基地中部山地的汇水线,原农耕时已将其建成简易的自北向南灌溉水沟,上下高差约50m,平时水量稀少,暴雨可形成小瀑布。保留改造灌溉沟,恢复自然溪流形态,结合地形进行迂回曲折处理,通过多种景观处理手法,将灌溉水沟改造为自然形态的小溪流,同时为了让溪流增加其梦幻感,在溪流植物里增设雾森,当雾森开放时,溪流氤氲让人仿若置身仙境。雾森除了造景之外,还可抑尘,增加空气湿度,提高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对调控小环境的温度、湿度、净化空气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丰富游客的溪流游憩体验。

在溪边旁的龙眼树处添加休憩亲水平台,浅塘设过水汀步,高差大处增设瀑台景观。溪流的中上游两侧山地坡度缓和,平时水量汇集少,偶尔有山洪,在该处结合“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理念,增设雨水花园、点缀天然溪石、种植水生植物、调洪管,营造“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的弹性水景观。

3.3.4登高揽胜点

利用山顶的空间开放特性,在东西2个高点处分别设置观景亭揽胜,西侧为半隐蔽于相思林下的木亭,东侧为郁郁苍苍的榕树亭,两亭遥相呼应。游人登临极目远眺,城景、山景、海景同入视框,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西侧的观景点下方坡地,坡度缓和,较为空旷,可设置为游人休闲、嬉戏的大草坪,满足不同人群多种活动需求。

4 结语

城市山地公园受场地基址影响,具有地形高低起伏,空间形态丰富的特点,山地公园规划设计时应充分挖掘场地景观资源及基址元素,注重山体林地的保护,结合地形、地貌进行景观分区,多采用梯田台地的布置模式;结合地形变化带来的景观变化,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组织游憩空间,设置景观空间和核心景观控制点;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通过对原生植被的保护、恢复与扩充进行自然景观资源的合理配置,展现城市中野趣横生的自然景观,满足城市对山地公园的景观与生态服务功能要求。

猜你喜欢

海沧梯田山地
山地草甸
“精致城市”涌起“雷锋潮”
《山区修梯田》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山地之旅
秀美梯田
山地之美——雨补鲁
梯田之恋
别出“新”裁跨到海去旅行
从江加榜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