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医内服外治法在小儿厌食症中的应用

2019-02-26,,,,,*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1期
关键词:壮医外治法厌食症

,,,,, *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儿科,广西 南宁 530001)

厌食症是以较长时间厌恶进食、食量减退为特点的一种病症[1]。现代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的原因包括:①疾病因素:消化功能紊乱引起胃肠道平滑肌蠕动减慢;②精神因素:父母责骂及精神压力过大;③缺乏营养物质:主要为缺乏B族维生素和锌;④饮食习惯:饮食无度及经常吃零食导致胃酸分泌过少;⑤气候因素:天气炎热或空气湿度过大[2-3]。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脾胃气虚、脾虚食积、肝脾不调等[4-5]。长期厌食不仅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而且对其免疫系统及心理健康也有一定影响[6-7]。

1 壮医的学术思想

壮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以“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为天人自然观,以“脏腑气血骨肉”“三道两路”为生理病理观,以“毒虚致百病”为病因病机观,以“风、热(火)、寒、湿、痧、瘴、毒”为基本致病因素,治疗以调气解毒补虚为基本原则,辨病为主,辨证为辅,内治方药丰富,外治技法独具优势特色。壮族人民在与疾病的抗争中总结形成了以壮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的小儿疾病治疗方法,为小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壮医内服法即用壮药煮成汤剂或散剂等口服治疗疾病。壮医外治法则是通过药线点灸、针挑、捏脊、竹罐疗法、刮疗及壮药外敷等方法,通过打通人体三道两路使三气同步,气调则谷道得以通畅,调节和化生功能得以正常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小儿服药依从性差,因此外治法应用尤为普遍。

2 病因病机

小儿厌食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1~6岁小儿多见,中医认为其由脾胃失调所致[8]。壮医将小儿厌食症称为勒爷病卟哏,认为其病因不外毒(外感)与虚(内伤)两方面。毒邪入侵(外感),尤以夏季暑湿为甚,顾护失当,风、寒、暑毒、湿毒乘虚从口鼻侵入谷道,滞留于谷道咪胴(胃)、咪虽(肠),谷道本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今毒邪阻滞,自然通降不得,久之则谷道的调节和化生枢纽脏腑咪叠(肝)、咪背(胆)、咪曼(胰)功能失职,谷道积滞,发为病卟哏。虚而致病(内伤),多为喂养不当,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或甜食,使咪胴水谷失运,咪虽浊气排泄不畅,积滞瘀阻于谷道,使谷道不畅,功能失调;或先天不足,多病久病、病后体虚等,使龙路、火路气血不充,谷道失养而功能低下,运化功能不足,发为本病。

3 壮医内服法

3.1 病性为毒

症见不思食,烦躁不安,哭闹,一侧或两侧腮红,或见脸色青黄,腹胀腹痛,大便臭秽。治以祛毒为法,药用:①山楂化积汤:山楂15 g、槟榔10 g、独脚金10 g、叶下珠10 g、木香5 g、陈皮5 g、佛手柑5 g。水煎服;②田基黄5 g、鹅不食草8 g、金不换6 g、草扣10 g、金袋10 g,水煎内服;③余甘子果5~10个或盐渍果5~8个嚼服,每日2次;④鸡内金30 g,瓦片焙黄研细末,开水冲服,每日1~2 g。

3.2 病性为虚或毒虚夹杂

症见不思食,脸色蜡黄,困倦乏力,腹痛喜按,大便溏,夜卧不安。治以补虚为主,药用:①扁担杆10 g,仙鹤草、豨莶草、高粱泡根各15 g,水煎,加红糖,早晚饭前各服1次[9];②狗笠耳10 g、地枇杷嫩尖10 g、山胡椒根15 g共捣烂,淘米水冲服[10];③土人参10 g、鸡胃1只(带皮洗净),煮粥,每日服2次。

4 壮医外治法

4.1 壮医针灸疗法

壮医药线点灸、壮医普通针刺术、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被称为壮医针灸“三剑客”,颇具壮医特色,其中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主要用于血瘀痛症,而壮医药线点灸、壮医普通针刺术应用范围较广。

4.1.1 壮医药线点灸 该法是指通过由药物浸泡过的苎麻线(长约30 cm,直径为0.25 mm),以食指和拇指持线,点燃一边线头后吹灭明火,将线头火星对准事先选好的穴位(谷线穴、上脘、中脘、下脘、足三里,脾俞、胃俞、肝俞、合谷),用拇指将火星压在所选穴位上,火灭即为1壮,施灸时,需掌握“以轻应轻,以重对重”的原则,即病情轻则将火星快速按压在穴位上,火星接触穴位时间短为轻,病情较重或病程长者则相反。每日1次,每次点灸3壮,5日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疗效欠佳者继续治疗。该疗法操作方便、易掌握、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且费用少,易于被接受[11]。彭锦绣等[12]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42例小儿厌食症患儿,总有效率达94.7 %。

4.1.2 壮医针刺术 中医针灸认为“脐中禁不可刺”,而壮医针刺则对脐有独到的认识,认为脐可刺,多采用脐环穴行针刺。黄瑾明等[13]认为人体脏器在脐部均有相对应的穴位,临床上运用脐环穴治疗多种疾病,效果显著。针对小儿厌食症,用普通针灸针,选取足三里、中脘、下脘、气海等穴位行针刺,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直至厌食改善。行针灸时需注意患儿情况,若出现晕针应立即停针并进行对症处理。倘若患儿不配合或配合欠佳者不建议行此法治疗。

4.2 壮医捏脊法

小儿取俯卧位或由家长抱着,先在背部按摩使肌肉放松后,用双手拇、食、中指或拇、食指并拢捏取背部竖脊肌部位皮肤,自上而下进行提捏,按捏三提一的方法进行操作,重复7次,7天为1个疗程。闭清艳[14]认为厌食症在独生子女中多见,应早期防治,捏脊法简便、无痛苦,可明显改善患儿厌食情况。

4.3 刮疗法

该法为采用刮痧板刮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的脾俞、胃俞、大肠俞穴及腹部任脉的上、中、下脘及足阳明胃经经的天枢穴,用平补平泻手法刮至局部皮肤轻微出痧为度。现代研究[15]认为,刮痧疗法能调节机体激素水平,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采用该法治疗时需保持空气流通,天气寒凉时要注意避免感受风寒。在刮疗的同时尚可配合捏脊疗法,可增强疗效。

4.4 挑治疗法

壮医名为挑疳,通常选用四缝穴及鱼际穴,常规消毒后可取一次性针头,轻微挑破皮肤,挑出黄白色黏液然后挤干净即可。双手均可挑,隔天1次,7次为1个疗程,通常1个疗程结束后可改善厌食,若效果不明显,可继续治疗。挑疳虽然会给小孩子带来一定的痛苦,但对于长期厌食且喂药困难的患儿而言,家长更易于接受此法,特别是对于脑瘫患儿,其口腔协调性差,有吞咽功能障碍,喂药更加困难[16]。唐芳芳等[17]选择中脘、天枢、脾俞等穴位对脑瘫厌食症患儿行针挑治疗,患儿体内铁、锌、钙含量明显提高,有利于患儿的康复训练。

4.5 竹罐疗法

竹罐疗法不仅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还可借助药液的渗透作用起到治疗作用[18]。采用独脚金20 g、叶下珠20 g、佛手柑30 g、鹅不食草60 g、紫背金牛30 g、金钱草50 g、骨碎补40 g,加水适量,置于竹罐中煮罐,选择中脘、脾俞、胃俞、天枢、足三里穴行刺络拔罐,但竹罐不透明,留罐时间不宜过久,5~10 min即可。隔天1次,5次为1个疗程,行此法时尚可配合挑治疗法,效果更佳。拔罐时需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4.6 壮药贴敷疗法

《理渝骄文·略言》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壮医敷贴疗法通过将壮药贴敷于人体特定部位,通过药物刺激作用,打通三道两路,调节人体三部之气,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19]。现代研究认为穴位贴敷直接作用于体表,使皮肤角质层结构变得疏松,从而使药物渗透进入机体发挥治疗作用。该法不仅可减少胃肠道刺激,还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更易于被患儿及家长接受[20-21]。葛芳等[22]采用中药(白芥子、延胡索、细辛、黄芪等)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患儿食欲及其体内锌铁钙含量明显改善,体质明显提高。壮医治病常从毒虚角度出发,对于虚证:予以肉桂粉约2 g,适量水调成糊状,外敷于肚脐上,每日1次,每次2~4 h;对于毒证:予以生山楂10 g、陈皮6 g、白术6 g,共为细末,填于患儿脐上,每日2次,连续3~5日。若小儿局部皮肤出现痒痛等不适感,可提前取下。

4.7 香佩疗法

芳香醒脾,通过佩戴芳香类药物制成的香囊,时时闻而嗅之可达到治病的目的。王力宁等[23]发现壮药防病香囊可促进小鼠sIgA、sIgG分泌,提高小鼠呼吸道免疫功能。取五谷虫、使君子、胡黄连、麦芽、神曲、党参、苍术、炒鸡内金、槟榔、莪术、陈皮、砂仁、白蔻仁各6 g,冰片3 g,共研成细末,制成药兜,佩戴于胃脘中,15天换药1次,厌食症患儿可长期佩戴。

5 结语

壮医学的核心理论为三道两路,即谷道、水道、气道及龙路、火路。壮医强调天、地、人三气同步运行,要实现三气同步则需三道两路的通畅。人体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小天地,按照壮医理论而言,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由于三道两路不通所致。壮医认为,小儿厌食症的病因无外乎毒(外感)与虚(内伤),但其共同点为三道两路不通,无法实现三气同步。著名老壮医专家黄瑾明教授在壮医理论的指导下总结了调气、解毒、补虚、祛瘀的原则,用于治疗疾病,取得显著效果。本文介绍的壮医内服外治法可调动和增强人体的运化及防卫能力,使机体三道两路通畅,祛毒与补虚并进,达到调节全身气血阴阳、通经络、和脏腑、通调谷道、实现三气同步的治疗作用[24-25]。壮医内服外治法,尤其是外治法,在治疗小儿厌食症方面较单纯壮药内服或西医治疗效果显著,操作简单,患儿及家长依从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壮医外治法厌食症
国王的厌食症
中医外治法在ICU内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胰腺癌所致疼痛的中医外治法
壮医敷贴疗法文献记载及应用概况
壮医对腰肌劳损的认识的评述
壮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胡天成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撷菁
壮医刺血疗法和骨刺散外敷治疗颈椎病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