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节”卮言

2019-02-25封国华

中国篆刻 2019年2期
关键词:仄声二月河平声

文︱封国华

欢天喜地过大年,过年的习俗由来已久。“年”字的产生也很早,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年”。甲骨文的“年”作上面像禾,下面像人,从人背禾,会谷物成熟进行收获之意。篆书作下面人讹为千,楷书作秊,俗作年。如今规范化以“年”为正体。禾在古代就是谷物,是谷物的统称,收获谷物肯定是谷物已成熟。《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年的本义就是谷物成熟丰收。《尚书·多士》:“今尔惟时宅尔邑,继尔居;尔厥有干有年于兹洛。尔小子乃兴,从尔迁。”大致意思是说:“现在你们要安居在你们的封邑,继续从事你们的职业;你们将在洛邑有安定的工作,丰收的年成。从你们迁移开始,你们的子孙就会兴旺起来。”这里的“年”用的就是本义。北京天坛公园里的祈年殿是孟春祈谷的专用建筑。“祈”是祈祷,“年”是谷子成熟,意思是祈祷有个好年景,能五谷丰收。一年谷物的丰收古人叫“受年”,“受”是得到的意思。有了粮食生活就能改善,过年也就有物质保证。古人在腊月举行祭天地祭祖先活动以表示丰收的喜悦,这种活动叫腊祭。这种腊祭的习俗后来就演变成“辞旧岁,迎新春”的过年活动。

谷物一般一年一熟,因此,“年”引申指时间单位,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进而引申指年节、年龄、寿命等等。成语摽梅之年典出《诗经》,《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这是一位待嫁女子的诗。她望见梅子落地,引起了青春将逝的伤感,希望马上同心上人结婚。意思是说:“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留七成。有心求我的小伙子,请不要耽误良辰。”摽梅指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摽梅之年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明世宗嘉靖十年举人薛雍的《江夏行》写的是一位怀春的女子,幻想与心上人双宿双飞,后来果真与心上人共暖流苏帐,誓与天地长。诗中说:“妾本摽梅女,芳心托凤凰。”意思是说:“我本身已到了出嫁的年龄,芳心已托付德才高尚之人。”摽梅也可指男子婚配的年龄。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恁大年纪,尚不曾娶,也是男子摽梅之候了。”

过新年有穿新衣、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等习俗,这个“年”指年节,指农历正月初一,现在叫春节。“节”的金文作从竹,即声。本指竹节,即竹子有环状凸起的地方。《说文》:“节,竹约也。”节由竹节引申也指禾茎上生叶的部分或树木枝干交接处,动物骨骼连接的地方,又泛指整体中的一部分。进一步引申又有时令、节气、节日等义。由于竹节分段有规则,节引申又指节拍、节律、节奏、操守、礼仪等等。由于节的意义非常之多,含“节”的成语指不胜屈。黄花晚节典出韩琦的《九日水阁》:“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老圃,原指老菜农、老园丁,这里指古旧的园圃。秋容淡,亦意含双关,兼指秋光与诗人老年容色。黄花晚节指菊花能傲霜开放,这里比喻诗人到了晚年仍能保持高尚的节操。意思是说:“虽然惭愧古旧的园圃秋色疏淡,就像我老去的面容一样,但请看一看晚年的气节,正如盛开的菊花散发清香。”

“年”和“节”入联的例子非常多,最有名的可以说是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副联曾经被人们认为是最早的一副春联。后来发现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联排在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早240年。“三阳始布,四序初开”已成为世界纪录最早的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虽然已不算最早的春联,但它在春联史上仍具有特殊的地位。不过,这副春联也遭到许多人的诟病和调侃。一方面认为这副春联对仗不工,认为“新年”和“纳余”两个音步上均为平声,没有做到平仄相间,因此说这是一副非律联。其实,“律”不仅指联律,也指诗律。诗律从唐初以来就一直存在,人们根据其格式写格律诗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至于律联,人们大多是约定俗成地遵循诗律。诗律的五言“平平平仄仄”句型可以变更为“平平仄平仄”,也就是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唐人的试帖诗也容许这种格式,它是一种正规的格式,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称其为“特定的平仄格式”。“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即符合这特定的平仄格式,同时也反映了诗和联的血缘关系。另一方面,这副对联的联语显然是喜庆吉祥的。“余庆”典出《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大致意思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不过,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这副对联的联语成了谶语。公元964年春节,孟昶作此联,公元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占领、统一了后蜀,将后蜀主孟昶等掳走,同时委任了一个名叫吕余庆的人去做成都(原后蜀都城)的地方长官。另外,宋太祖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已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即所谓“圣节”。这种情况与联语是一种巧合,还是未卜先知,今亦无法考证了。

2018年11月23日,《与古为新——孙晓云书法作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作品中有一副对联(图①)“喜居宝地千节旺,福照家门万事兴”,用平水韵校验是“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上联“节”与下联“事”同为仄声,显然不符合联律。即使用宽对的标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来衡量也不合律,因为“节”是下联中的第六个字。“节”在平水韵中是入声,“事”在平水韵中是去声。入声、上声、去声均属仄声。不过,这副对联如果用新韵校验是“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节”在新韵中是阳平,属平声。此联完全合律。笔者用百度搜索此联出来的都是“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没有发现一条是“喜居宝地千节旺”。“年”不论是平水韵,还是新韵均为平声。“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用平水韵和新韵来衡量均合律。从联语看这副对联属于乔迁联,“节”和“年”都属时间概念,“节”属阶段,“年”属常态,笔者认为用“年”更好。那么,孙晓云老师为什么要把“年”改成“节”呢?孙晓云老师是著名书法家,博士生导师,想必有她特殊的用意。笔者只是一个草根书法爱好者,学识水平有限,无法理解孙晓云老师这样改联,笔者表达一点想法权作引玉之砖。

现在虽然推行新韵,但许多人并不认可新韵。前不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为知名作家二月河(原名凌解放)写了一副挽联(图②)“二月河开凌解放,一剪梅落玉簟秋”。12月16日,莫言一大早给河南省文联主席邵丽发信息说:“昨日为悼念二月河先生对一下联,意境较谐,但对仗不工,今日再对一联。”其联曰:“二月河开凌解放,一络索牵玉连环。”(图③)从平仄格律和意境来说,这一联比上一联要工整些。不过“一络索”对“二月河”平仄仍然不合。有读者认为:数字中的一、二、四、五、六、七、八、九、十、百、万、亿字都是仄声,只有三、千是平声,如果严格按照格律要求,在对“二月河”时只有三、千、满字开头的词牌可用(注:“满”字是上声,属仄声),如果把第一字放宽,那么第二字必须平声。从这位读者的观点可以看出,他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的。因为七、八、十新韵是平声,而平水韵都是入声,均属仄声。因此,读者给了两个修改方案。第一种改为“二月河开凌解放,满庭芳漫锁阳台”。“满庭芳”别名“锁阳台”,“满”字也当数字使用。第二种改为“二月河开凌解放,千秋岁引念奴娇”,“千秋岁”别名“念奴娇”。用平水韵校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样改最工整。莫言两副挽联也遭到诗词评论家的批评,说“一络索牵玉连环”(仄仄仄平仄平平)先生格律继续懵,不过这次进步多了,一络索和玉连环是同一词牌的不同称呼。“牵”这个字用得也不错,这次跟出句的字也对上了。但上下联不在一个画面,意境不统一是硬伤。来的要是诗友,都晓得,对联的隔境隔意都是禁忌。还说无意针对任何人,只不过身为诺奖得主,文坛领袖,会误导多少人,不知情的群众会觉得对联就是那样写的,带了一个不好的头。

对联题材涉及面非常之广,有立志、修身、治学、乔迁、上梁、嫁娶、祝寿等等。写春联是频繁而有广泛的书法活动,不论是抄写还是撰写,都要考虑联意和联律,对联书上收录的对联,有些是病联,我们抄写时要注意甄别,不要以讹传讹。撰写对联时,对于联律,我们既可以遵循《平水韵》,也可以遵循新韵。因为诗韵改革推行新韵,并不是要取消《平水韵》,而是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不过,一定要注意不可以混用。《联律通则》第八条规定:“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单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对联创作假如能按平水韵当然更好,因为这样既符合传统,又可以避免一些挑剔的人找茬,遵循平水韵又合马蹄韵,当属最佳。

猜你喜欢

仄声二月河平声
二月河自修止谤
吟出古诗之美
自修止谤
二月河和马克·吐温的“投资”哲学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二月河拒做官
贞观的“观”读平读仄?
病联曝光台
转入普通话平声的常用古入声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