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池州市贵池区富硒大米开发现状与产业发展方向

2019-02-24张玲霞

园艺与种苗 2019年8期
关键词:池州市紫云英水稻

张玲霞

(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徽池州 247100)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被科学家誉为“生命之火”、“抗癌之王”、“心脏的守护神”。缺硒会直接导致癌症、肝病、心血管病、糖尿病、前列腺、白内障等40多种疾病,间接导致400多种疾病。但是全世界有42个国家缺硒,我国约有2/3的地区缺硒。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硒生理机能认识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人重视通过富硒农产品、富硒食品、富硒营养品、富硒保健品、富硒药品、富硒矿泉水补充人体所需的硒元素,改善健康状况。

池州市贵池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地理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良,气候适宜,常年水稻种植面积达4.33万hm2,具有丰厚的土壤硒资源,土壤全硒含量达0.56~2.20 mg/kg。分析贵池区发展富硒特色产业的现状和前景,对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意义重大。

1 贵池区富硒产业发展历史回顾

2007年贵池区科技局实施了“科技特派员特别行动计划”,开展了富硒水稻研究,充分利用当地土壤富硒资源和生态环境优良的优势,结合无公害技术,进行富硒稻米生产技术的开发研究和产品开发,设立了水稻绿色订单和富硒米研究项目,项目针对现代农业和水稻生产的发展趋势,选择了无公害富硒水稻的开发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通过水稻品种、无公害栽培、富硒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的集成研究和关键技术措施的生产应用,使富硒水稻生产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创立了富硒水稻品牌,促进了农民增收,带动了水稻产业提升和企业增效,提高了消费者补硒效果和健康水平。

2008年贵池区人民政府将“3万亩绿色富硒米订单生产技术应用”作为惠民8件实事之一,结合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计划实施,对富硒土壤综合利用、品种富硒能力、水稻栽培技术、高效补硒技术措施、稻米生产质量安全技术、绿色产品标准及硒对水稻生产的影响进行研究,形成操作简便、环境友好的绿色富硒稻米生产技术规程。根据贵池区不同区域生态条件、耕作制度和栽培水平,研究制订优质稻高产保优栽培技术规程,推进优质稻标准化生产,为进一步扩大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2009年由贵池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完成的“无公害富硒米开发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获得池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2年贵池区功能富硒米生产与加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被批准为第八批省级示范项目,项目建设得到省、市局的关心指导和区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示范区建设紧紧围绕《安徽省质监系统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的要求,遵循“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的工作方针,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实现了项目建设目标任务。

2013年贵池区农业综合开发办承担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省级科技推广项目——“基于紫云英的富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紫云英生产技术研究项目是安徽省科技厅“沿江中低产田粮食生产能力提升”课题中的重要技术内容,也是农业部、财政部“沃土计划”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中的关键举措,对贵池区特色富硒产品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无机硒作为动物补硒的硒源,是最简便最直接的措施,但其营养与毒性间的间隔甚小,且吸收率小,易造成环境污染,风险大。利用天然食品是一种安全的补硒途径,但低硒地区利用天然食品对硒的摄入量远达不到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人日硒供给量50 μg。紫云英属黄芪属豆科植物,对硒的积聚能力较强。池州市贵池区位于土壤富硒地区,土壤硒的含量高于全国平均值,据2009年在秋江街道梅里社区进行的30 hm2紫云英富硒米的开发应用示范,通过对施用富硒紫云英后的大米化验结果显示,大米含硒量在0.11~0.30 mg/kg,达到富硒米的标准,若将这一自然资源充分利用,既可拓宽紫云英的利用途径,又可提高紫云英的经济效益,对紫云英种植面积的恢复和发展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发展富硒产业的经验值得借鉴

从各地发展富硒产业的历史和经验看,富硒(包括其他微量元素如铬)产业在大健康产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硒对人体健康和作物生长都有重要作用,特别是从政府层面规划富硒健康产业更是迫在眉睫,湖北省借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富硒资源出台了《湖北省富硒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陕西省安康市借紫阳县富硒资源出台了《安康市富硒产业发展2017—2020年行动计划》,广西、福建、海南、浙江、江西、湖南、重庆等地也对富硒产业提出了发展意见,这些对贵池区发展富硒特色产业颇有启发意义。

各地富硒产业发展重点实施了富硒资源调查评价、富硒资源开发与利用、富硒产业化经营与产业集群发展等,在政府保障措施中,突出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科技研发,确保富硒产业的科学发展,推进协同创新,建立健全的多元融资机制,强化富硒产业开发的规范化、法治化,实施富硒产业品牌战略等。

据新闻报道,2017年6月从安徽省地质调查院获悉,《池州市富硒土壤资源地球化学调查项目》1∶10万土样硒元素分析工作已完成。根据最新成果,池州市富硒及硒元素丰富土壤面积(硒含量在0.35~3.0 μg/g) 共计 4 488 k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3.49%,主要分布在贵池大部,青阳丁桥-酉华-乔木一带,石台占大周边,东至尧渡-葛公-花园里一带以及香隅等,因此在贵池区发展富硒特色产业可谓占尽先机。

3 富硒健康产业是实现产业融合的必然选择

全国24个省份发现有天然富硒土壤,在我国居民对食品的营养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开发硒资源、利用硒资源、发展硒产业的热潮正在国内兴起。富硒地区都积极利用富硒农业地质环境,开展富硒农副产品研发,发展天然富硒产业。也有些非富硒地区,通过使用硒肥、富硒饲料或富硒饵料,生产富硒农副产品。已具一定产业规模的省份主要有陕西、贵州、湖南、江西、安徽、四川、浙江、海南、山东、河北、黑龙江、重庆、江苏等,其中陕西安康、青海平安县、江西丰城、贵州开阳县最为典型。全国富硒产品种类繁多,包括富硒茶叶、富硒蔬菜、富硒粮油、富硒果品、富硒中药材、富硒畜禽产品、富硒水产品、富硒多糖类食品、富硒蛋白类食品、富硒核酸类食品、富硒保健品及药品、富硒肥料、富硒饲料、富硒矿泉水、富硒养生旅游产品等。

食品和水是人体吸收硒的主要来源,农作物和水中的硒含量水平与环境中的硒密切相关。2018年4月1日实行的WS/T 578.3-2017《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第3部分:微量元素》重新修正了人体每日摄入硒的最低标准为50 μg,最高400 μg,因此,在人类越来越注重自身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当今,富硒系列产品有着光明的开发前景。强化三产“龙头”作用,深度融合富硒一二三产业,充分发挥三产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富硒产品经营方式由单一的“卖出去”变为“请人来、卖出去两条腿走路”。以硒疗养生综合体、硒疗养生小镇为抓手,发展养生养老、运动休闲、生态旅游等高端服务业,打造全国著名的硒疗养生基地。

4 结语

当前贵池区正处于加快扶贫开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关键时期,打造集富硒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旅游、养生为一体的生态富硒产业集群,可以促进贫困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切实将富硒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将富硒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和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精神,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池州市紫云英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一季水稻
不同播期和配比对油菜与紫云英混播绿肥生物量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水稻花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发展探析——以池州市石台县为例
那一片紫云英的海
梁永英:盛开在田野的紫云英
爱是什么
不起眼的紫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