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责任伦理视阈下的 生态伦理学本土化建构探索

2019-02-23孙鑫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3期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生态伦理本土化

孙鑫

摘要:生态伦理学说到底是关于人与生态环境间的伦理关系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重点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也是当代生态伦理学最关注的问题。但生态伦理学的根本还是要归结到责任伦理,才能获得理论奠基,并发挥其实践指导能力。对于各个国家来说,国情不同,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建设情况都各不相同,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要依据本国实际情况进行,所以生态伦理学的本土化建构尤其重要。文章探讨了生态伦理学研究的道德价值定位、生态伦理学本土化面临的现实挑战和责任伦理为基础的生态伦理学本土化建构问题。

关键词:生态伦理;本土化;责任伦理;党的十九大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无限制发展技术却忽略了生态环境质量,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在当今时代尤为迫切,对于适应各国生态发展的生态伦理学本土化研究更为重要。

一、生态伦理学研究的道德价值定位

生态伦理学要求确立生态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展现出了伦理与道德辩证互动的生命姿态。

(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对生活物质需求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更加向往美好的生活。

(二)道德价值范畴的扩大

最初的生态伦理研究范围是在学术理论中,为了顺应时代的变迁,生态伦理学研究的道德价值范围逐渐扩大,对个人、群体和社会提出更多要求。推进绿色发展重点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对人们的道德要求更加广泛。

(三)人类思想与行动中的作用

生态伦理学的研究意义是为形成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态,要求大家重视起生态文明的建设。但是,生态伦理学研究的道德价值最后要落实到行动中,在生态建设过程中不能因小失大和急功近利。

(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用“劳动的自然生产力”等概念来说明生产力的丰富内涵,这也就是说生态环境是一种生产力。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命,是人類之所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所以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二、生态伦理学本土化面临的现实挑战

生态伦理学本土化在理论上,指的是西方的生态伦理学理论成果结合一国文化传统、具体发展和本国特色、适用于一国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学。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伦理有诸多契合之处,使得生态伦理学在中国有实现本土化的可能,同时,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也使得我国有进行生态伦理学本土化的必要。但是我国的生态伦理学本土化问题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多元文化的渗透

生态伦理学本土化的问题,是适用于一国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理论,但现在是全球化发展时代,各国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难免发生碰撞和相互渗透。改革开放后,各种文化蜂拥而入,形成了转型期特有的文化多元化的格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势必会对个人、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文化多元化的过程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弱化,造成了本土化核心价值观的迷失。生态方面也会受到些许影响,导致人们无法正确定位生态文明建设,与别国现状混为一谈,造成生态伦理学价值观的迷失。

(二)个人生态责任意识的缺失

随着生活速度的加快,人们往往追求及时的利益,尤其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导致了人们追求利益而忽略环境的现状。大自然往往以无言的方式给予我们深刻地提醒,启发了人们开始保护环境的意识。但是以往养成的习惯,让人们无法明确个人对生态影响的责任意识,总抱有侥幸的心态和自私的心理。但是对于生态的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新时代提出的要求,是每个人都应拥有的责任意识,这样才能打赢“蓝天保卫战”,夺回绿水青山。

(三)本土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间的悖论

悖论是指在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相互对立又都能自圆其说的结论。本土经济与生态平衡间的悖论,实质上是利益与道德的悖论关系,也是导致环境污染的最大原因。人们往往关注利益的得失,不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有了工厂污水排放和尾气污染的现状。为了解决这一悖论问题,人们要注意自己对环境影响的行为,不能只追求利益,而是保持中庸的态度,找到二者间的平衡。

(四)责任分担的不平等

对于环境的保护,人们没有完全达到思想的一致性,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异性,一个国家人们群众间也存在差异性,深刻理解环境保护的人愿意付出更多的责任和承担更多义务,但是缺乏责任意识的人依旧不会改变,这就导致了追责的时候,躲避责任和承担责任的不公平现象。

三、责任伦理视阈下生态伦理学本土化建构

(一)生态伦理学本土化的责任伦理基础

生态伦理学本土化强调的是发展本国特色对一国人进行生态伦理保护,在此着重于人们有义务去做。德裔美籍哲学家汉斯约纳斯在《责任的原理》一书中,对义务的起源作出新的解释,就是著名的“责任原理”。

1. 对自然的保护责任

对社会与自然负责,是为了确保人类未来得以生活的环境,在自然界中,人类与其他生物有一致的利益,同为自然之子,人类为了满足自己而牺牲社会与自然,是对自然的不尊重。为了行使责任,人类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自然的其他子孙负责,人类对于社会与自然的优先权不过是因为力量强大。倘若依据自利行为,除人以外的事物同样具有优先权。对于社会中的其他人,我们不能把其他人的利益当做个人的赌注,社会向善论也不能成为我们影响其他人的理由。“这种关护显然必须包括对这个星球上整个大自然的未来的关护,这星球是人类自己的未来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

2. 对未来人类的责任

《责任原理》中提到“只有在我的‘赌博中包括了他人的时候,轻率才是不允许的”。“生存优先”,所以绝不许拿他人的全部利益尤其是生命做赌注,那是不负责任的。个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威胁到他人,置他人于危险中。

未来责任强调的是对本土生态伦理保护的动机,这是涉及未来人类的责任,首先我们要确保未来人类的存在,其次要对他们的生活质量负责。“这种关护显然必须包括对这个星球上整个大自然的未来的关护,这星球是人类自己的未来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

3. 对行为后果负责

汉斯约纳斯认为,对于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行动伦理只强调行为的动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责任伦理来加以补充,人们做决定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行为的动机,还要行为与后果间的必然联系,并对其行为后果负责。所以我们在面对自然环境时,要慎重做出决定的行为,并必须对行为后果负责,对自然负责。

(二)个人生态伦理学本土化的责任伦理修养

1. 勇于承担个人对于生态保护的责任义务

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每个人的行为决策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所以在控制自己的行为动机前提下,培养自己对行为后果负责的意识。做成行为决定之前,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尽量避免破坏环境的举动,面对他人的破坏行为,及时制止,这是个人的义务。

2. 尊重生命和本土自然环境

保护自然的基础是我们要敬畏生命和自然,阿尔贝特施韦泽提到“除非人类能够将爱心延伸到所有的生物上,否则人类将永远无法找到和平”这不仅是关乎生命伦理,也是对生态伦理的保护。人与动物平等,人与自然也是平等,应当和谐发展。尊重自己本土的环境,是尊重自己的生存环境。

3. 养成绿色的生活方式

绿色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做到“节约优先”,力所能及的循环利用资源,选择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积极践行党的十九大的要求,节约用水、降低耗能、低碳出行从我做起。反对奢侈的浪费和不理性的消费,做一个理性健康生活的好公民,为生态伦理学本土化尽自己最大的一份力。

(三)基于责任伦理取向的生态伦理学本土化社会规范

1.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生态保护思想建设

本土化要求的就是結合我国特色来进行生态保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牢牢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形成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就是要建设以资源节约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 建立明确环境责任和追责的管理运行机制

应当明确人们对环境责任,社会应建立追责机制,应该负什么责、怎样负责,都要进行明确的规定。通过强制力保证责任追究机制的运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排污者责任”,并且“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3. 健全本土的生态保护监督体系

监督体系包括社会舆论监督、部门监督。加强部门监管力度,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由国家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整体把控,具有法律的权威性,这是由国家强制力为生态伦理本土化提供完善的制度环境。由于国家经济管理制度、法律制度和执法制度都不够完善,国家管理部门的监督不能确切的进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明确权责边界,面对国内综合监管的多元化监管模式,多机构同时监管,会出现目标不同、管理办法冲突和相互推诿的情况。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社会监督包含媒体舆论监督和大众参与监督两方面,具有广泛性的特征。现在国家大力宣传生态保护,就是想引导一个正确的媒体舆论导向,引导大众保护环境。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一方面宣扬生态建设中的失责问题,通过报道公开在大众面前,都能激发全民责任情感的作用。大众全面参与进来,选出环保典范和榜样,相互监督。通过媒体舆论宣传和监督,形成人们自觉培养责任伦理情操的自律意识。

4. 加快完成生态环保体制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时第一次把“保护环境”列入政府的五大核心职能,加快了生态保护体制改革。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此,可以通过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等,来加快完成生态环保体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人人培养责任意识,担负起个人责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加快生态伦理学本土化进程,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16.

[3]汉斯·约纳斯.责任原理——现代技术文明伦理学的尝试[M].方秋明,译.世纪出版社有限公司,2015.

[4]阿尔贝特·施韦泽.陈泽环,译.敬畏生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猜你喜欢

党的十九大生态伦理本土化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党的十九大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注入“美丽”力量
党的十九大的重大理论创新
一个“新”字贯始终
准确把握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广西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价值研究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