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辅助入路全关节镜下修复踝关节外侧副韧带*

2019-02-23胡跃林郭秦炜陈临新皮彦斌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腓骨入路关节镜

江 东 胡跃林 焦 晨 郭秦炜 谢 兴 陈临新 赵 峰 皮彦斌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191)

踝关节扭伤后大多可通过理疗、功能训练等保守治疗而痊愈,但仍有约20%的患者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需要手术治疗[1]。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为切开外侧副韧带解剖修复[2]。随着关节镜技术和相关器械的发展,全关节镜下外踝韧带修复技术开始应用,但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相对较多,而且操作相对复杂,对关节镜操作的技术要求较高,不便于推广。既往报道一般在常规前外、前内侧入路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穿过距腓前韧带或跗骨窦的辅助入路,我们将该辅助入路改为在距腓前韧带上方,并在关节镜下同时修复距腓前韧带和伸肌下支持带,缝合牢固,操作简便,重复性较好。2018年4~7月完成24例改良辅助入路的全关节镜下外踝韧带修复手术,现将近期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21~56岁,(37.7±9.6)岁。左侧14例,右侧10例。均为踝关节受伤3个月以上且术前3个月内未再次扭伤,有慢性踝关节不稳症状(疼痛、肿胀、反复扭伤等)。踝关节前抽屉试验均为Ⅲ度。均做MRI检查,诊断距腓前韧带和(或)跟腓韧带陈旧断裂(图1)。

病例选择标准:踝关节受伤3个月以上且术前3个月内未再次扭伤;有慢性踝关节不稳症状;术前踝关节前抽屉试验和(或)内翻应力试验阳性;双下肢其他关节无明显外伤和手术史;MRI明确诊断距腓前韧带和(或)跟腓韧带陈旧断裂。

1.2 手术方法

1.2.1 关节镜探查和清理 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单,标记距腓前韧带、腓浅神经、腓骨肌腱、支持带等解剖结构(图2),以确定入路位置和缝合范围。常规踝关节前内和前外入路。关节镜探查,距骨内侧软骨Ⅳ度损伤8例,外侧软骨损伤2例,胫骨面软骨损伤1例,刨刀清理后行微骨折术;3例胫骨或距骨骨赘明显增生,撞击阳性,行骨赘切除;行游离体取出2例,撕脱骨折块切除3例。

1.2.2 全关节镜下外踝韧带修复手术 在标记的距腓前韧带上方做辅助入路(图2),由前外侧入路进镜,由辅助入路进器械操作。探查距腓前韧带张力,进一步判断残余组织的质量,如果残余组织过于菲薄则改变术式,切开后行肌腱重建手术。在腓骨远端剥离距腓前韧带,暴露腓骨止点,用射频汽化清理腓骨表面软组织,用磨钻将骨面新鲜化(图3A),在腓骨尖上方5 mm和10 mm钻取骨孔2个,置入2枚直径1.8 mm Mini-GⅡ带线锚钉(强生公司)(图3B),对2枚锚钉的尾线分别标记。把PDS线穿入弯曲的16号套管针,将带线的套管针经皮穿过伸肌下支持带,并在关节镜监视下穿过距腓前韧带(图3C),用线环将锚钉尾线引出。通过3次穿刺将尾线分别引出(中间的穿刺针引入上下锚钉尾线各1根),再用探钩通过辅助入路经皮下将尾线钩出(图3D),在踝关节背伸外翻位用推结器分别打结固定,完成韧带修复(止点重建)(图3E)。关节镜探查修复韧带的张力,术中确认前抽屉试验和内翻试验均为阴性。缝合切口(图3F),棉花垫加压包扎,石膏前后托固定于踝关节背伸外翻位。术后第2天复查X线了解锚钉位置(图4)。

1.3 术后康复

石膏固定3周,每天活动足趾,并进行股四头肌收缩练习;拆除石膏后佩戴硬质护踝部分负重,术后3~5周进行踝关节最大角度练习,5~7周进行内翻被动练习;术后2个月完全负重。合并软骨损伤者适当延长负重时间。

1.4 疗效评价

术后3周、6周、3个月和6个月门诊复查,包括术前和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足踝评分[3]、Tegner评分[4]、踝关节稳定性、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检查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AOFAS评分90~100为优,75~89为良,50~74为中,低于50为差。记录再次扭伤的次数。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手术时间25~55 min,(41±9)min。中位随访时间5(4~6)个月。末次随访时VAS、AOFAS、Tegner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表1)。AOFAS评分优20例,良4例。术后3个月24例均获随访,22例(91.7%)完全恢复日常生活,其中13例(54.2%)能够参与慢跑等轻度运动。9例随访时间满6个月,其中7例恢复伤前运动水平。查体22例(91.7%)前抽屉试验阴性,2例前抽屉试验Ⅰ度松弛(其中1例术后3个月轻微扭伤一次)。3例(12.5%)ROM受限,其中2例跖屈受限(0°~5°),1例背伸受限(0°~5°)。未出现切口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3 讨论

矫正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手术方式包括解剖修复、解剖重建和非解剖重建。其中解剖修复创伤最小,恢复较快,是外踝韧带初次手术的首选术式[2]。关节镜下外踝韧带修复最早由Hawkins于1987年发表[5],开展24例,仅1例在术后3个月时走路不慎再次扭伤。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切开和镜下韧带修复的临床对照研究逐渐增加[6~10]。目前常用的Takao方法采用胫前肌腱内侧入路作为关节镜观察入路,腓骨尖前方穿过距腓前韧带做辅助入路用于韧带缝合等操作。然而,该辅助入路仅用于距腓前韧带的镜下缝合[9,11]。外侧副韧带损伤中大部分为距腓前韧带损伤,但部分合并跟腓韧带损伤。跟腓韧带对踝关节内翻稳定性非常重要,是造成慢性踝关节不稳的重要因素。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表明,将伸肌下支持带缝合到腓骨上(Gould术式)可以部分替代跟腓韧带的功能,恢复内翻稳定性[12,13]。同时,部分患者的距腓前韧带和关节囊的层次已不清晰。因此,我们将距腓前韧带和伸肌下支持带一起缝合固定在腓骨上,进一步增强踝关节的前向和内翻稳定性。为了实现距腓前韧带和伸肌下支持带同时缝合,我们将辅助入路设置在距腓前韧带上方,一方面避免对距腓前韧带组织的损伤;另一方面,由于其紧贴其腓骨止点,与既往报道的距腓前韧带前方[8]和跗骨窦[9]辅助入路相比,打结也更牢固。此外,既往的研究一般采用1枚锚钉固定距腓前韧带,我们采用止点骨面新鲜化后植入2枚锚钉缝合,增加韧带止点的接触面积,增强修复韧带的稳定性,短期随访表明,术后关节的稳定性良好,显示该术式的有效性。

图1 术前MRI示距腓前韧带松弛(箭头) 图2 解剖标志和手术入路示意图 图3 改良关节镜下外踝韧带修复术:A.止点骨面新鲜化;B.锚钉置入;C.带线套管针缝合韧带;D.锚钉尾线经皮下钩出到辅助入路打结固定;E.修复后韧带关节镜下可见韧带形态和张力恢复正常;F.切口缝合后 图4 术后第2天X线显示锚钉位置良好

时间VAS评分AOFAS评分Tegner评分术前3(0~6)77±113.5±2.1末次随访1(0~6)93±64.2±1.9t(Z)值Z=-3.282t=-6.288t=-2.186P值0.0010.0000.039

镜下手术创伤小,可降低多层组织缝合造成关节粘连的风险,加快组织修复速度,从而加快康复进程。Rigby等[10]的研究表明,接受镜下修复手术者负重时间(12 d)明显早于切开组(22 d)。Matsui等[9]的研究表明,镜下组和切开组恢复日常生活时间分别为5.3周和7.1周(P<0.05),恢复运动时间分别为16.5周和17.1周(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22例(91.7%)完全恢复日常生活,其中13例(54.2%)甚至能够参加慢跑等运动。由于本组镜下修复术后早期采用与切开手术相同的康复计划,尚不能体现出镜下手术后早期康复速度的优势,以后考虑缩短镜下修复术后固定时间,进一步加快康复进程。

关节镜虽然减少手术创伤,但并发症是限制其开展的原因之一,包括神经血管损伤、线结反应、关节粘连等。Wang等[14]的研究表明,切开手术的神经损伤发生率为7%~19%,关节镜手术的发生率为0%~41.9%。Yeo等[8]报道25例关节镜手术中发生2例腓浅神经损伤,1例腓肠神经损伤,2例线结反应。对此,有学者在进行了镜下修复韧带“安全区”的研究[15,16]后指出,缝合的范围需要避开腓浅神经、伸趾肌腱和腓骨肌腱。因此,我们在手术前对这些解剖结构进行标记,减少术中损伤几率。线结反应与早期使用的锚钉尾线过粗有关,随着器械的发展,目前使用的1.8 mm及2.0 mm锚钉尾线较细,不易出现线结反应。还有学者开始采用无线结锚钉[17]甚至无锚钉修复[18]技术,进一步降低局部疼痛不适。关节粘连可能与支持带、关节囊组织缝合过多过紧及术后康复过晚有关。伸肌下支持带位于腓骨前方1.5~2 cm,术前标记有助于确定缝合范围[15]。由于镜下缝合的切口小,愈合快,因此可以更早期地进行关节被动活动及负重康复训练,减少关节粘连的发生率。

韧带修复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对韧带止点准确的解剖定位。手术中我们看到部分患者骨赘增生明显,可能对止点的定位造成误差,需要将骨赘清理后植入锚钉。如果腓骨端韧带止点没有残端,需要按照距腓前韧带的解剖,将锚钉分别置于腓骨尖上方5 mm和10 mm的位置[19]。此外,外踝撕脱骨折块需要在关节镜下切除后再行韧带止点重建,切除时需要用探钩或剥离子仔细沿骨块表面剥离,以尽量保留韧带组织。

本研究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同时缺乏切开手术或其他术式的对照。以后将增加样本量,进行前瞻性随机研究,进一步探讨该术式的长期效果,为关节镜下外踝韧带修复技术的推广奠定基础。

总之,改良辅助入路的全关节镜下外踝韧带解剖修复手术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安全可靠,创伤轻,康复时间短,近期临床效果良好。

猜你喜欢

腓骨入路关节镜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正中入路手术和肌肉间隙入路治疗壮族人群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比较性研究
MRI诊断鞘内型腓骨肌腱半脱位的价值
崴脚千万莫忽视
关节镜下使用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治疗半月板损伤的疗效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壮骨汤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对胫腓骨干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的影响
腓骨肌腱损伤诊疗进展
SLAP损伤合并冈盂切迹囊肿的关节镜治疗
关节镜辅助下三束重建治疗急性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