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获得性肺炎(痰热壅肺证)中医临床路径的药物经济学研究

2019-02-23谷红苹倪约翰应华娜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总成本性肺炎证候

许 瞻 谷红苹 倪约翰 应华娜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基层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急性病。2010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92种疾病的中医临床路径,同时下发《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CAP成为我院第一批纳入中医临床路径的住院病种。临床路径的推出,其初衷是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随意性、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1]。抗生素的介入是CAP的治疗关键,而中医药手段常被临床医生忽视,甚至认为可有可无,且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及影响医院效益的一种手段。我院呼吸科团队研究认为,中药结合抗生素治疗对CAP疗效肯定,能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和使用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通过药物经济学分析:中药早期介入治疗CAP具有经济性[2]。故本团队拟在中医临床路径下,辨证使用中医药手段治疗CAP;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评估其临床疗效,并用药物经济学手段,评估其产生的成本、成本-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9月—2018年2月余姚中医医院住院收治的CAP(痰热壅肺证)患者219例,以入院顺序进行编号,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三组。

1.2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 年版)》标准[4]:(1)社区发病。(2)肺炎相关临床表现:①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伴或不伴脓痰、胸痛、呼吸困难及咯血;②发热;③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啰音;④外周血白细胞>10×109/L 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3)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新出现的斑片状浸润影、叶或段实变影、磨玻璃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符合(1)、(3)及(2)中任何 1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及肺血管炎等后,可建立临床诊断。

1.3 中医诊断标准 痰热壅肺证:参照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1版)[5]。(1)咳嗽甚则胸痛;(2)痰黄或白干黏;(3)发热,口渴;(4)大便干结或腹胀;(5)舌质红,或舌苔黄或黄腻,或脉数或滑数。具备(1)、(2)中的 2 项,加(3)、(4)、(5)中的 2项。

1.4 纳入标准 (1)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2)CURB-65 (C:意识障碍,U:尿素氮,R:呼吸频率,B:血压,65:年龄)[7]评分 0~2 分;(3)年龄 20~80 岁;(4)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路径同意书,并经过余姚市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5 排除标准 (1)重症CAP患者;(2)具有风湿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等;(3)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慢性肺部疾病,影响病程;(4)临床研究药物过敏者;(5)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6)参加其它临床试验者或研究者认为不宜参加本试验者。

1.6 剔除标准 (1)初始治疗有效判定[8]为无效;(2)患者中途退出临床路径或者因疾病原因医生认为必须退出临床路径;(3)临床路径严重变异:合并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疾病需要明显延长住院周期及住院费用;(4)治疗期间出现严重药物过敏反应或者不良反应。

2 方法

2.1 基本治疗方案 参照卫生部颁发的CAP(非重症)临床路径标准[9],结合本科医疗情况,制定临床路径具体实施方案,选用抗生素抗感染,氨溴索针化痰止咳,退热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护士和医师分别根据制定的临床路径表单对三组入选患者严格执行。

2.2 各组方案

2.2.1 对照组 单用西药治疗。

2.2.2 中药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马伟明经验方(止嗽理肺汤):蜜麻黄6g,黄芩、苦杏仁、浙贝母、炙款冬花、前胡各10g,桔梗4g,化橘红10g,芦根 30g,甘草 6g。热甚加生石膏 30g(先煎),鱼腥草30g(后下);痰厚难咳出或喘者加桑白皮15g,苏子10g;咽痛加牛蒡子10g,金果榄20g;鼻塞流涕加辛夷15g(包煎),白芷10g等等。后期阴虚,加用玄参、麦冬各10g;热去痰浊难去,加姜半夏8g,茯苓15g;肺脾气虚,加太子参30g、炒白术15g等。中药饮片购于浙江省宁波市正源医药药材有限公司。统一本院机器代煎,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2.2.3 中药+穴位贴敷组 在中药组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生大黄、紫苏子、白芥子、薄荷取等量,将其混合研磨成细末,过筛100目后干燥贮存备份。取适量药粉,蜂蜜调制黏稠膏状物,制成1×1×0.5cm3形状固定在专制胶布上。取生姜水反复擦拭后,贴于双侧肺俞穴、丰隆穴及大椎穴。敷贴时间:1天1次,每次1小时。

2.2.4 疗 程 3天为1个疗程,至少2个疗程,根据病情变化及住院天数,可适当延长中药汤剂和穴位贴敷疗程。

2.3 观察指标 参照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1版)[5],根据症状轻中重度分为 1~3分,入院、出院当天进行证候评分。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愈显率(%)=[(临床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记录各组患者住院天数。

2.4 成本确定 住院总成本为观察病例住院期间根据统一收费标准产生的总费用,包括药品费用、综合医疗服务费用、诊断类费用等。药品费用:根据药物的性质分为西药费和中草药费。综合医疗服务费用包括一般医疗服务费、西医治疗操作费、护理费等。诊断类费用包括实验室检验费、影像学费、临床诊断费等。中医治疗费:因中医类操作产生的费用,本研究专指穴位贴敷产生费用。计算各组成本-效果,住院总成本为成本(C),愈显率(E)为效果,成本-效果(C/E)=住院总成本(元)/愈显率(%),C/E 比值越小,该治疗方案越好。

2.5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拟定中医证候疗效标准:痊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0%;有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无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有所加重,疗效指数<30%。

2.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三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住院成本相关性分析采用偏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三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 74例,男 38人,女 36人,平均年龄(61.49±11.62)岁,平均病程(4.80±1.59)天;肺炎严重指数(PSI)[3-4](66.26±14.82)分,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5-6](10.66±1.81)分。中药组72例,男39人,女33人,平均年龄(60.35±11.69) 岁,平均病程(4.81±1.64) 天,PSI(65.75±19.27)分,中医证候评分(10.89±1.57)分;中药+穴位贴敷组73例,男40人,女33人,平均年龄(62.12±10.55) 岁,平均病程(4.79±1.41) 天,PSI(69.58±16.69)分,中医证候评分(10.53±1.97)分。三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PSI、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 剔除病例情况 对照组剔除病例5例,中药组3例,中药+穴位贴敷组3例。其中2例因出现严重变异,退出临床路径;2例出现轻中度不良反应,退出临床观察(1例穴位贴敷出现明显的红肿起泡、瘙痒;1例因中药汤剂口服后出现胃部不适,腹泻,皮疹);7例初始治疗有效判定[8]为无效。

3.3 中医证候疗效 中药组、中药+穴位贴敷组愈显率 优 于 对 照 组 (χ2=4.088,P=0.043;χ2=9.592,P=0.002);中药组、中药+穴位贴敷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40,P=0.265),见表 1。

表1 三组社区获得性肺炎(痰热壅肺证)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例)

表2 三组社区获得性肺炎(痰热壅肺证)患者成本分析比较(元,±s)

表2 三组社区获得性肺炎(痰热壅肺证)患者成本分析比较(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中药组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中药组中药+穴位贴敷组例数69 69 70住院总成本5344.60±670.81 5141.08±544.69 5182.63±568.81西药费1807.64±426.46 1569.95±295.06*1381.25±372.84*△中草药费-120.37±48.32 120.07±44.29中医治疗费--231.00±40.59综合医疗服务费934.50±156.28 836.31±165.55*829.23±180.89*

3.4 三组社区获得性肺炎(痰热壅肺证)患者住院天数比较 各组住院天数:对照组(7.42±1.21)天、中药组(6.93±1.33)天、中药+穴位贴敷组(6.81±1.30)天。中药组、中药+穴位贴敷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78和 2.862,P=0.024和P=0.006)。中药组、中药+穴位贴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09,P=0.611)。

3.5 三组社区获得性肺炎(痰热壅肺证)患者住院总成本相关性分析 西药费、中草药费、中医治疗费、综合医疗服务费、诊断类费分别与住院总成本进行偏相关分析。其结果显示,中草药费与住院总成本的偏相关系数为0.100(P=0.151);中医治疗费与住院总成本的偏相关系数为-0.020(P=0.773),提示中草药费、中医治疗费与住院总成本并无相关关系。

3.6 三组社区获得性肺炎(痰热壅肺证)患者住院各成本分析 中药组(t=3.807,P=0.004)、中药+穴位贴敷组(t=6.278,P=0.000)西药费均少于对照组;中药+穴位贴敷组少于中药组(t=3.306,P=0.000)。中药组(t=3.583,P=0.000)、中药+穴位贴敷组(t=3.669,P=0.000)综合医疗服务费均少于对照组;中药+穴位贴敷组与中药组相当(t=0.241,P=0.081)。见表 2。

3.7 三组社区获得性肺炎(痰热壅肺证)患者成本-效果比较 中药组成本-效果(C/E)66.93±7.09(t=13.229,P=0.000)、中药+穴位贴敷组 61.49±6.75(t=16.950,P=0.000)成本-效果(C/E)优于对照组 87.80±11.02。中药+穴位贴敷组优于中药组(t=4.638,P=0.000)。

3.8 不良反应 完成临床观察的208病例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检查均未见异常。

4 讨论

中医临床路径以“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并重”为制定原则,以具有优势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入选病种,以重点专科优化的诊疗方案为开发基础,规定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规范了中医临床诊疗流程并以突显中医特色优势为特点[11]。本研究以“CAP”为入选病种;以“中西医并重”为制定原则,以“辨证论治”为基本治疗原则,以“名老中医经验方”为开发基础,以“中药汤剂及中药穴位贴敷”为中医药特色治疗手段制定随机临床对照观察方案。同时,选择西医临床路径为对照组以确保疗效并减少干扰因素;同时以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为评估手段,体现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的优势。

本研究显示,中医药手段联合治疗CAP可以明显提高愈显率(P<0.05),减少住院天数(P<0.05),改善临床证候。止嗽理肺汤一以宣肺理气,透邪于外,一以清肺化痰,消邪于中。中药穴位贴敷中生大黄、薄荷清热泻火;白芥子、紫苏子化痰通络;肺俞穴宣肺、平喘、理气之功效;大椎穴振奋人体阳气;丰隆穴化痰湿要穴,中药通过经络吸收,充分发挥中药、针灸双重作用。

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额外增加中医药治疗手段,表面似明显增加其经济成本,浪费一定的临床资源;但本研究显示,住院总成本与中草药、中医治疗费无相关性(P>0.05);中药组、中药+穴位贴敷组西药成本及综合服务成本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均P<0.05)。认为中医药治疗手段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改善临床证候,从而减少西药总用量,特别是抗生素的用量以及辅助西药用量,以及减少鼻导管吸氧、雾化等西医辅助治疗。

本研究中成本-效果分析提示,中药介入的总成本/效果相对较低(P<0.05),中药汤剂+穴位贴敷联合介入治疗的成本/效果比最低(P<0.05),可见其明确的经济性。

综上,CAP中医临床路径(单用中药汤剂或者汤剂和穴位贴敷联合治疗)均具有明确的可行性、有效性、经济性。但中医有中药汤剂口服、针灸、推拿、穴位用药等多种治疗手段。本研究为减少干扰,前期设计选择常见的中药汤剂和中药穴位贴敷制剂,结果显示,两组愈显率、住院总成本、综合医疗服务费、诊断类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西药成本明显减少(P<0.05),且成本-效果比较存在差异(P<0.05),可见中药+穴位贴敷组治疗方案优选。

猜你喜欢

总成本性肺炎证候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喘憋性肺炎婴幼儿血清维生素A、D与肺功能的相关性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2020年中国棉花种植成本调查
强化口腔护理在预防ICU昏迷病人并发坠积性肺炎中的应用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相关因素
数据驱动下的库存优化模型研究
线性盈亏平衡分析在TBM隧洞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