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龙太几次见杨贵

2019-02-21李保文

党史文汇 2019年2期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大队

李保文

杨贵是河南汲县(今卫辉市)人,1954年26岁时当选为中共河南林县县委第一书记。他领导全县人民兴修红旗渠,名扬世界。李龙太是林县西诸翟村人,1938年11岁时跟爷爷逃荒来到长治县,19岁任林移村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1960年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全村人植树造林,使林移大队成了林茂粮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1958年在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即全国“群英会”)上,受到周总理的亲笔嘉奖。初级社以前,李龙太每年都要回老家看奶奶。他见林县各村的黑板报上都写着“杨县委”,老百姓也常提起“杨县委”,一打听才知是指县委书记杨贵。

1967年11月的一天,国家林业部副部长荀昌五率领十几人来到林移视察“四旁”绿化(地旁、路旁、水旁、村旁)。林移大队150多户都住青砖青瓦的两层楼房,每排楼房前后种两行小树。村里7条大街的两侧也种着杨树,通往村外的5条大路旁种满了树。全村800多亩耕地就有200亩是树,人均250株。树林把村子裹得密密匝匝,白天看不见村,夜晚看不见灯。荀部长越看越着迷。从村里看到村外,从上午看到下午。因村里和县里的吃住条件差,荀部长一行人由晋东南专区接待,食宿安排在长治宾馆,把午饭也耽误了。傍黑临上车时,他握着李龙太的手说:“1958年全国出现的好多先进单位,有一大部分是虚假的,夸大了的。林移是名副其实的好典型,平原绿化工作做出了成绩。我要到全国去宣传,特别是要到河南去宣传。林县人修红旗渠,改造山河的精神在林移也体现出来了。”

1968年3月的一天,几辆吉普车开进林移村。为首的大高个子对龙太说:“我叫杨贵,是林县县委书记。林业部的荀部长在河南宣传,说山西有个林移大队,平原绿化走在全国前头。我们不知道长治县还有个林县村,今天专门组织县常委们过来学习取经。”一听是杨贵,李龙太一把握住他的手说:“早就听说过有个杨县委,今日总算见到真人了。”他领着这些父母官在村里村外看。杨问:“怎想起种树来了?”李答:“这里原是一片水泊地,碱性大,不能长庄稼。树能吃碱,种上树才能改良土壤养活人。”杨看着一行行大树说:“这样粗的树会不会影响庄稼?”李说:“1965年8月10日刮了场大风。因树大林密把风挡住了,庄稼就没受到损害。附近有些村没树,玉茭、谷子就刮倒好多。”杨问:“你们上来几十年了,想不想家?”李说:“怎个不想?好多老人早早就告子女,死后要埋到林县。”杨擦了擦湿润的眼睛说:“林移就是远离父母的孩子,在山西做出了成绩,给林县人争了光。”他还去大队办公室看了1958年12月周总理亲笔签名奖给林移大队的那张奖状,并说:“可得保管好,不敢把它丢了。这东西花多少钱也买不上。”李陪着杨看了一天,晚上他们便坐车回去了。

几天后杨贵带着36辆大汽车又来了。他把全县各大队支部书记以上的干部1000多人都拉来说:“上次没看够,今天再来看看。”这下把林移村塞得满满当当,村里村外到处是人,比唱戏还红火。李龙太拿着干电池喇叭作讲解,可人太多后面的根本听不见。有些人就干脆跑到地里问社员,社员们就讲出他们的一些做法、经验。杨贵说:“咱林县那地方石厚土薄,通过这次学习,非让它变成绿油油的一片不可。”那时林移还未设接待站。天黑了李要他们住下。杨说:“林移村总共才600来人,老家就来了1000多,根本住不下。还是去找顺达老哥吧!”于是30多辆大汽车浩浩荡荡在夜色中又开往西沟投宿了。

据档案记载,仅1968年河南到林移参观学习的就有8万人。1971年国务院召开林业工作会议,在全国树立了“三队一县”(即山西省平顺县西沟大队、长治县林移大队和辽宁省赤峰县东方红大队;河南省鄢陵县)的林业模范。在会场上,鄢陵县的代表在发言中说,他们是学了长治县林移大队后才实现的全县林网化。荀部长的宣传起作用了,“林移经验”在河南开花结果。

李龙太还听说了修筑红旗渠的一些往事。林县地处河南省北部,与山西接壤,是个干涸少雨、水贵如油的山区。看到全县人深受缺水之苦,杨贵就和县里的其他领导爬山越岭调研,最后制定出把山西漳河水引入林县的“引漳入林”方案。“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林县老百姓在悬崖峡谷间凿洞搭桥,有的地方还砸死了人。老百姓不理解,便把怨气都撒到杨贵身上,到处上访告他劳民伤财,拙取蛮干。杨很倔,知全县人恨他就刻了一方“狗官杨贵”印章。不管走到哪处工地都扯开喉咙喊:“老乡们,我叫杨贵,是个狗官,下面听我‘汪汪叫上几声。”他苦口婆心把修红旗渠的长远意义说出来:现在受苦受罪为的是子孙后代享福;不把漳河水引进来林县就不能发展,只能渴死、穷死。还多次对人无奈地说:“红旗渠要是修不成,我不是让林县的老百姓抓住打死,就是被国家法办枪毙。”

1969年是林移人逃荒到此的第60个年头,为不忘历史,林移大队党支部、革委会决定重走逃荒路。1月5日这天,李龙太、郭运林、崔志宽、王才宝等4位老贫农领着村里的76名男女青年,背着铺盖和干粮沿着老辈人走过的路步行回河南。这条路须通过长治县、壶关县、平顺县才能到林县。沿途要经过几十个村庄,得爬过猪头山、风岭、关东沟岭等9座山峰,全长200多里。他们头天走了60里路,晚上住在壶关县晋庄村一个圈羊的土窑里。次日走了79里,夜宿平顺县玉峡关村。再往前还有32里的下坡路,但这时年轻人实在走不动了。当晚李龙太花钱在玉峡关公社机关给林县县委打了个电话,问明天下山后能否派辆车来接他们。杨贵接到电话后很重视,翌日就派县委办公室的两个同志带着车在八达村等候。这样第3天大家下山后又走了45里来到八达村。然后坐上汽车行驶25里到了林县南关的南池村。县委的同志把他们安顿到林县第二招待所。

晚上所里做了大米猪肉烩菜,煮了菠菜汤来招待。年轻人都饿坏了,端着大碗吃得香。这时杨贵和其他领导来看望大家并问:“大米饭好吃不好吃?”都答:“好吃。”他说:“这就是用你们山西的漳河水种出来的水稻。以前不用说稻子,旱得连玉茭也长不住。”还说:“你们都是在新社会长大的,没受过苦,还是锻炼锻炼好。”还不忘叮嘱所长说:“眼下正是十冬腊月,山西人怕冷,夜里给他们盖厚些。”这天晚上林移人都铺着一条被子盖着两条被子睡了。睡到半夜把李龙太热醒了。那被子又宽又厚均用新棉花做成,盖上一条就浑身出汗。

后来的几天里,杨贵安排林移人参观了红旗渠、李家寨大队和东冶大队。该渠总长3000多里,他们重点参观了英雄渠汇流、青年洞、分水闸、夺丰渡槽。临淇公社的李家寨大队是农业模范,库存小麦100万斤,在露天用砖垒起几个大粮囤,这样通风粮食不会霉烂。回来后林移也学着把粮食装进囤子里。东岗公社东冶大队是山区绿化的模范,种了好多柿树、核桃树等经济林。大隊拿出软枣、柿饼来给他们吃,还送给每人一斤板栗。全国林业劳模石玉殿介绍了他们村的造林经验。13日晚上,县委办公室的同志领着他们去东关礼堂看了场豫剧。次日晨两辆红色大轿车顺着解放后新修的林长公路把林移人送回了长治县。

在林县6天,李龙太只见过杨书记一两回。县委办公室的同志解释说红旗渠虽修成了可县里一直不稳定。对立面基本上天天找杨说理辩论。杨不理他们,每天一大早下乡,深夜才回来。

1975年秋,全国第一次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山西省昔阳县召开。李龙太已调晋东南地区农林局当副局长兼地区林业工作站书记了。他没想到在此又见杨贵。杨贵时任国家公安部副部长 (兼任河南安阳地委第一书记和林县县委第一书记)。他说:“又来山西取经了。”两人相视而笑。

1994年6月,李龙太去林县,住在林滤宾馆。他和林县人大主任路明顺是老相识,就给老路打电话。路说:“杨贵书记来了,我正陪着他在四招。”20年没见杨书记了很想见见他。可他已是副部级领导了,不是轻易就能见到的。就在龙太感到遗憾时,寓室的门开了。路陪着杨走进来。杨贵老了,走路弓起了腰。李说:“我应该去看你。”杨说:“你是客人。还是我来看你吧!”他们坐下来,杨贵问起晋东南几位老劳模的情况,问申纪兰、郭玉恩、武侯梨,还提起李顺达,说:“要没有顺达老哥,红旗渠就修不成。他不在了,可林县人不敢忘了他。”李见杨的头发都白了就问他多大了?一问才知他俩竟同岁都属龙。

李从长治县人大副主任位上退下后一直蛰居在乡。2018年4月杨在京病逝,终年90岁。当家人把此讯告李时,老人喃喃自语:“走吧!该起身了,活上多大是个大呢!”

(责编 王燕萍)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大队
红旗渠上的“铁姑娘”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驱猴大队
大队委竞选记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
“有才”林县话
用红旗渠精神教育青少年
首战告捷的空军第28大队
威震长空的英雄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