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玄幻小说迷群身份认同与集体文本再生产

2019-02-21

关键词:玄幻身份群体

(西南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网络文学是作者通过网络首次发表,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得到读者反馈且随时修正其内容的原创文学作品〔1〕。不同于传统文学作品,网络文学的媒介载体、创作方式、传播机制都发生了诸多改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阅读场景更加生活化、碎片化,读者更加注重在阅读体验中的人际互动和情感交流,阅读模式逐步向“社群化”和“参与性”发展〔2〕。

作为网络文学的最热门分支,玄幻小说承认超自然力量,融合了中国古代玄学(风水命理、丹道修真等)与西方神秘学(魔法、巫术等)文化,展示了非凡的想象力和夸张变形的艺术风格。与大部分文学体裁相比,玄幻小说在历史、政治、经济、种族、自然环境、人文等方面的表现与现实世界差异很大,充斥着架空于现实之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010~2018年之间,玄幻类作品高踞热门网络文学网站排行榜前列,多部小说不仅极具人气,其IP衍生产品更受热烈追捧,《一念永恒》(2018)、《大主宰》(2017)、《完美世界》(2016)、《遮天》(2014)、《武动乾坤》(2013)、吞噬星空(2012)、《斗破苍穹》(2011)等,均在近年陆续推出了网剧、动漫、电影、手机游戏、网游等超人气作品。

围绕某部玄幻小说的阅览、解读、评价,尤其是改写和续写原始文本即体验式集体再创作活动,形成了以该小说为核心议题的主题贴吧,以主题贴吧为主要活动平台的吧友群体可以称为该小说的迷群。基于原始文本的解读、拓展、改造、消解和重构并形成共识,是迷群文本生产的核心内容;而迷群的文本生产又受粉丝的情感因素和社群认同驱动〔3〕。此类玄幻小说迷群极为活跃,已经累积起数以千万计的粉丝,数以十亿计的点击量和发帖量,成为网络文化消费生态的重要一环。但是,对迷群的深度学术研究,特别是以其世界观为切入点所进行的研究,尚属少见。本文在观察多个高人气玄幻小说贴吧的基础上,拟对网络文学作品迷群身份认同与基于原始文本的集体再创作之间的深层联系展开思考。

一、吧友在玄幻小说迷群中的自我认同

身份认同在社会文化领域被细分为个人和社会层面的认同。个人层面即自我认同,需要在自我和他者的相互参照下通过不断反思来实现,形成个体内部的不断对话和个体间的外部互动;吧友们需要向其他吧友表达情感、想法与观点,而这种表达常带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与迷群内他者的反馈相呼应,更强化了自我认同。解析吧友们的自我认同过程可从“理想我”与他者评价相统一、心理投射、自我呈现三个角度展开。

1.“理想我”与他者评价的统一

拉康的镜像理论用“理想我”表示自我形象的理想化认知。现实社会中“理想我”可能始终无法实现,而玄幻文学社区则成了实现“理想我”存在的空间,粉丝们在贴吧内以小说文本内容为基础进行“理想我”的形象塑造。“理想我”状态下的吧友对其他吧友的意见极为看重,常以小说文本为核心展开讨论,进行角色解码,借此呈现文本认知,并得到自我形象的反馈。在贴吧的精品板块,有由吧友基于小说原文改写而成的章节。此类改写帖只要文字质量尚可,一般都能吸引大量阅读点击和热议。比如在遮天吧,《重写〈遮天大结局个人篇〉》就达到了近1万的回帖量。楼主(主题帖的发帖人)的主动发帖行为和他人的回帖共同构成了楼主“理想我”与他者的来往互动,当“理想我”得到其他回帖者的认可时,自我认同就被成功构建了。换言之,楼主对书中角色行为及其体现出的价值观不满意时,就发帖续写故事,对该角色重新编码,其他人纷纷跟帖与帮顶,形成自我与他者的多方互动与分享。“理想我”极具个性,追求“理想我”是实现自我认同的重要途径。

2.心理投射促成自我认同

阅读者即吧友按照自己的心愿和理想,通过贴吧这个平台对小说原始文本持续进行改写与加工,也是一种心理投射。投射即演绎,即参与,会形成多样化的新文本。“有压抑才有投射,有投射才有认同,有认同才有自我认同。”〔4〕吧友将心理愿望投射到对小说原始文本的不断加工之中,用个体意识覆盖客体,用投射行为改变其本来面貌,最终实现自我认同的效果最大化。比如在完美世界吧中,吧友们遵守“所有的行动都以小说形式表达”的规则,集体创作了角色扮演游戏《洪荒馆盛大开业!!》,该作品的回复量就达到了12万帖。吧友们将自身情感投射到其扮演的小说角色中,从而将其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理想以合乎小说中世界逻辑的方式来实现。这种心理投射促成自我实现的过程变得较为顺畅和愉悦,深度激发了粉丝们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强化了愿望得以实现后的自我认同。

3.后台角色扮演呈现自我

迷群中区别于现实的自我角色呈现是吧友自我认同的另一构建方式。根据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吧友的前台是社会中的真实工作、生活环境,按照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扮演着“我”的社会人角色;而在后台的主题贴吧,吧友们默认彼此知情自己而抛开了前台的身份限制以另一种方式呈现自我,有意识地凸显其迷群角色身份。在迷群这一匿名虚拟空间,基于脱离现实世界规则的小说文本设定,前后台角色的关联被进一步削弱。

“意见领袖”就是后台角色扮演者呈现自我的典型,这些意见领袖在贴吧中的活跃度和影响力远大于普通吧友,其发布的精品内容常被追捧(动辄过百的回帖量)。当某位吧友持续发表分析小说的研究帖时,其他吧友就会对他产生“精品帖大拿”的认知,成为其粉丝,诸多赞赏性的回帖就奠定了他在社群的“意见领袖”地位,促使他在后台实现了自我认同。

粉丝的自我认同避开了现实中与主流文化的直接冲突,在超验的幻想世界中可以对刚获得的文化话语权反复演练和构想,其异质而独特的文化体验在自我和他者的共同参照下得以实现,获取了可以在主题贴吧内的文本消费和生产中兑付的文化资本,即完成了自我认同的建构。

二、吧友在玄幻小说迷群中的群体认同

个体的行为效果终究会反应在群体中,群体认同可以视为身份认同在社会层面的一种体现,是“人在特定的社区中对该社区特定的价值、文化和信念的共同或者本质上接近的态度”〔5〕。泰费尔认为,社会分类(边界划分)、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是社会认同的基础原则〔6〕。换言之,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群体行为的基础,迷群中的群体认同亦如是。

1.迷群边界划分促成群体归属

边界划分是实现迷群群体身份认同的首要关键。以昵称为例,吧友ID常源自于小说中主角超自然能力升级序列的不同境界,对应着他们各自的等级。如在斗破苍穹吧中,初级吧友被称为“斗气之旋”,而第十五级吧友则被称为“斗帝之境”。这种等级划分体系在吧内的对话交流中贯穿始终,强化着群体的归属感和情感认同。吧友等级越高,资历越深,对群体的认同感就越强,与其他群体的认知差异也就越大。吧友为了维持和提升自我在群体之中的认可度,会努力维护其群体身份,增加与其他群体的区分度,由此又派生出群体间的比较。

2.迷群社会比较能加强群体认同

相较于划分边界只能达成浅显的群体认知,社会比较能够在深层次中进一步加强群体的认同感。吧友在有了身份认同后增强了对迷群的维护意识,对其他贴吧具有排他性。与其他类型贴吧相比,玄幻小说主题贴吧由于庞大的粉丝数量和衍生品的出现,活跃度极高,大量粉丝在贴吧讨论相关话题,释放情怀,逐渐形成群体认同感。

在主题贴吧内建立专属群组是表达归属感的重要途径。为满足讨论剧情的需要,每个大主题吧都建立了自己的多个官方讨论群,吧友们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互动中逐渐增强了其对组织强烈的归属感和依恋情结,无形中对其他贴吧有了淡漠甚至排斥的主观情感。温馨的吧内氛围使吧友逐渐形成了群体认知,但这种认知可能会遭遇外群挑战,此时就需要群体成员以积极区分来帮助实现群体认同。

3.迷群的积极区分维护群体认同

针对日常吧务(迷群管理者))工作,吧友既提出了大量反馈建议,又对吧务的辛勤付出不吝赞美。在因连载更新缓慢而招致抱怨时,总有吧务劝慰粉丝们耐心守候,吧务和粉丝们的这类投入,就是一种积极区分。积极区分令主题贴吧与其他同类型贴吧的群体差异扩大,获得了更深的群内认知,最终推动了群体认同的实现。同时,积极区分也体现在突发情况时群内成员为了维护群体认同所做的努力。2015年,遮天吧在遭遇安迪国际联盟(AIA)大规模、高强度的爆吧(指在贴吧内不停地发无实质内容的废帖、水帖、垃圾帖等扰乱贴吧秩序)行为后,吧务立即采取设置发帖权限、持续删除刷屏帖等措施维持秩序,而吧友们则迅速组织防御,并在《遮天》作者系列小说吧内求援,以团结、积极的应对方式击退了爆吧者,并反占领了爆吧者所属的贴吧首页,最后以爆吧者及其马甲ID被封告终。可见,一旦面临挑战,群体成员就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对抗,对抗的积极程度越高,其对群体的维护意识和实践效果就越强,获得的群体认同感也越深。

粉丝们的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是迷群活动的基础。这种源于特定世界观形成的身份认同,构建了异质化、另类的虚拟空间社会网络关系,让迷群的活动逐渐形成了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核,赋予了其意义生产过程全新的体验价值。在发帖、回帖的交互中,吧友们的反馈与意见使对原始文本特定内容的解读日趋丰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及所属群体的归属感逐渐增强,一方面大量个性化、差异化的表达涌现,自我认同得以呈现;另一方面,巨量的文本内容日渐积累,集体意识逐步形成。吧友们在个体与他者的对话中求同存异,最终呈现出能更全面代表迷群集体意识的文本内容。

三、玄幻小说迷群的生产性消费与集体文本再生产

在粉丝心中,玄幻小说的完整体验包括了对原始文本的解读、消费和多种形态的再创作。在迷群成员的对话交流中,确定的文本形态被打破,呈现出显示动态生产过程的开放性文本,在情感表达和身份认同因素的驱动下,粉丝们将个体的文本生产体验,以“帖”(单人单次的意义生产)和“楼”(基于特定主题多人多次的意义生产)的形式,融入了迷群的价值创造和意义生产过程。

(一)玄幻小说迷群的生产性消费

在玄幻小说创作中,写作与阅读是动态地相互依存的。在填充文本缝隙即弥补文本缺漏的过程中,作者、文本和读者三方共同创造出意义。比如在斗罗大陆吧中,吧友“双鱼孤舟”根据原著剧情开发了一款斗罗大陆单机版游戏,吸引了大量吧友试玩,此时楼主的能动性创作与迷群的来往互动既是迷和迷们在建构身份认同,也是一种社交行为中的生产性消费,亦即原始文本的互动性集体再创作〔7〕。

粉丝追捧玄幻小说必然是以接受其世界观为前提的,基于此,迷群的集体创作一部分是源于对特定人物价值观的认同,想对此进行补充,表达愉悦,把自己“爽”的感觉展现出来。比如楼主“冰糖橙子酱”在《斗罗大陆》完结后,基于其世界观再创作了《斗罗大陆续集之命运的轮回》,赋予了原著角色更多的个性色彩。另一部分是源于对特定人物价值观的不认同,比如楼主“薄安ni”对《斗破苍穹》的萧炎和药尘进行性向反转,创作出新的人物关系,把不爽的部分(性别错位)变得和自身的期望一致。小说角色之间、粉丝和角色之间的价值观冲突最终都能体现在集体文本的生产上。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玄幻小说粉丝们的生产性消费可以被看作是追求实现型快乐(eudaimonic happiness),即快乐产生于寻求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中以及精神上的持久收获〔8〕。在全新的世界观设定中,这种追求实现型快乐的行为摆脱了现实世界的束缚,自我实现后愉悦的感觉得以强化和持久。贴吧的参与者代替原作者成为价值创造的主体,他们投入时间和精力以实现情感表达和社群认同,文本生产成为他们创造独特体验的机会,在这里虚拟世界的不真实感被消解,快乐变得更加真实和持久。

玄幻小说构建了对书迷的文本创作有指导意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供了迷群可以在此基础上积极重构的原始文本。这种原始文本通常可衍生可延续,可包容多种(理论上甚至可以是无限多)再创作路径与结局,即具有开放式结构。小说中众多人物的价值观是基于其世界观形成的,粉丝对特定小说人物价值观的肯定或否定,也可以解读为迷群对与之相应的世界观的肯定或否定。当这种肯定和否定足够强烈时,粉丝们根据自己的特定趣味和偏好在文本生产中构筑意义和愉悦,在社群中实现身份认同的构建。一方面每一位吧友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源头(文本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在传受双方的身份区隔消融后,粉丝们在文本集体创作中更容易实现自我认同,也更容易建立群体成员间的相互认同感。

(二)玄幻小说迷群的集体文本创作形式及其特点

玄幻小说从诞生至今,其世界观设定从早期荒诞可笑的自我意淫逐渐完善、成熟,建立了既架空于现实又能自洽的社会模型,即可以在全新的逻辑体系之内让在现实世界荒诞不经的行为和思想显得理所当然,达成了文本内部的结构性真实感。真实成为了可以被感知的概念,在文本内生的逻辑结构和交互中被建构和确认。基于这种被感知的真实概念,玄幻小说迷群的集体文本创作形式有四大特点:

1.追求体验式的自我超越

玄幻小说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幻想类小说,角色的诉求超越了经验认识的局限,持续地自我进化与成长往往是他们的目标。在创作中,迷群更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即迷群希望由文本中角色的自我修炼和人生体验来实现生命的觉醒和自由。比如楼主“陌路成殇”通过创作新文本,拔高了作品《圣墟》中楚风的人物设定,使之武功更高、能量更强,在其生命层次从人到神的大幅度提升后有了更高远的成长目标,人物生命升华的过程体现了作者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关注点的变化。

2.对“爽”感的追求与欲望表达

玄幻小说中的人物往往能力超凡、心想事必成。集体创作的文本中的角色比小说文本中更快速地自我超越(比如升级),粉丝们在创作中带入原著角色更有过瘾般的“爽”感。例如《斗破苍穹》书迷“潇雨云逸”在其创作的同人文小说中,一改原著中男主角萧炎善良正义的性格,将其塑造成为得到女主角而不择手段的奸邪之人。粉丝的这类角色带入,是为了成就理想(欲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公序良俗,即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淡化了对传统道德体系的尊重,这种高度自我中心的欲望表达具象为对“爽”感的追求。

玄幻小说一般在文学网站发布,其文本内容经过了代表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把关人的审查;而在百度贴吧这类网络虚拟空间,迷群创作的文本内容发布几乎不会受到太多限制(除非违反了法律法规)。在此背景下,粉丝们暂时脱离了社会网络和权力的规约,更加以自我为中心,对欲望的表达更无遮掩。

3.具象化的视觉表达

对“爽”感的追求促使迷群将文本创作演化成更具象化的视觉表达。吧友们从原著文字场景中抓取描写的细节,用图形的方式呈现,以更为生动具体的形象呈现出来。如吧内的一些精华帖,从人物形象、妆面、服饰等方面的呈现,到场景、武器、道具的描绘,均是根据原始文本的背景设定所做的视觉阐释行为。在《斗破苍穹》主题贴吧,楼主“hir_en_Sindar”发文《根据原文还原的斗气大陆地图》,引发了热议;在汇总1454个回帖的意见后,楼主又对地图做了多次补充说明(含地图33张)。粉丝们以图形解构了文字形式的原始文本,让虚构的世界显得更加鲜活,未来随着短视频生产和消费的快速发展,文本内容的移动端影像化表达将有可能成为粉丝们在文本生产中争夺话语权的主阵地之一。

4.同人文原创与文本设定细节

同人文原创是迷群最典型的文化行为,在文本再创作中完成了对文化话语权的争夺。“同人之名以为文”是粉丝通过个人构思将作品人物放置在区别于原创作品的新情节中发展出不同于原作结局的新故事。贴吧中意见领袖们曾多次发起创作原著续集的倡议,邀请参与者们设定各自在续集中的角色(姓名、性别、实力、年龄、身份、性格等),创作了一系列引起大量关注和回应的同人文章节。

(三)玄幻小说迷群的价值创造和意义生产

玄幻小说对世界进行了带有明显偏向性的描述,现实中的权威被消解和弱化,在其迷群活动中,吧友们成为价值创造的主体,打破了真实与幻想的简单分割关系。在娱乐化的审美体验中,他们突破原始文本框架的束缚,逐渐加深了对自我理想形象的认知,完成了由幻想观照现实的回路。在迷群中,粉丝们反复推理原始文本,共同商议后续情节,心理期望被最大限度地满足,主动将个体自由意志整合进了更复杂的社群关系中。通过集体创作体验,吧友参与了迷群的意义生产,触发了其启动身份认同的心理机制,实现了自我表达和情绪的愉悦。

以玄幻为名,吧友对其自我身份和群体身份的认同,是迷群意义生产的基础,反过来迷群的价值创造又加强了粉丝们对自我身份的肯定和接受。集体创作的文本倾注了吧友的情感和认知,在对原始文本的重新编码、解码过程中,在与其他吧友的交往互动中,他们投射的情感和再创作的文本实现了共鸣。当粉丝个体更多地融入贴吧的社交行为和关系中、更多地参与到社群集体的文本生产中时,其对贴吧的贡献就越大,就更能获得社群的肯定和接纳,迷群的消费、身份认同与文本再创作就融为了一体。玄幻小说迷群提供了一种基于特定世界观的亚文化体验,其话语体系独立、聚焦,社群内的身份认同感高。相对于经验世界,迷群多元化的世界观呈现了去中心、去权威的特质;基于幻想世界,迷群又丰富、完善了玄幻小说开创的其他种类的社会秩序模式和自主实践活动。

玄幻小说迷群呈现的多元价值观和差异化叙事方式,向文化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所有参与者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迷群对“爽”感的追求,可以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走向:一个是存在缺失信仰,滑向深渊的危险;另一个更大可能是借助网络社交空间,把直觉、感性的“爽”引导与聚合为对美好未来的幻想与追求,同时又包容和共生着异彩纷呈、各具鲜明特色与个性的芬芳,因此需要对迷群和迷群的运行轨迹、运作机制、聚散离合进行多视角、全方位、个性化的探索与研讨,让迷群之梦融入“中国梦”,使之不仅是每个个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是所有人为了美好明天携手奋进的信仰和追求。

在社交媒体时代,阅读体验场景的生态圈建设应当超越出版发行的原有疆界,定位于服务型组织,移动阅读出版机构应当帮助读者在体验中追求实现型快乐,有力推动网络社群(以社交与自我认同建构为核心)建立沟通现实和幻想的独特话语体系,让不同维度的审美体验和意义系统在文本的(再)生产和消费中真实地融合,网络社群与出版机构话语体系间的良性互动与深度契合,应是编辑人和出版家的不懈追求。

猜你喜欢

玄幻身份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浅析玄幻小说的继承与背叛
陪你一起读历史(6) 汉武帝竟是“玄幻控”
论网络玄幻小说的特点和弊病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