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子将军彪青史

2019-02-20林晓文

闽南风 2019年1期
关键词:曾氏谷仓将军

林晓文

澄溪是平和县九峰古镇辖下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大芹山南面一条狭长的山坳地带,距九峰镇区约5公里,经往大芹山风景区则有10公里路程。发源于大芹山麓的一条溪流蜿蜒流淌,在山坳间冲刷出一片片沃土,千百年来人们逐水而居,垦荒为田,依山靠水繁衍生息,渐渐形成一个个村民聚居点。就在澄溪村地段,沿着盘山公路旁的缓坡地左望,有个名为谷仓的小村社,人口不过两三百,房屋不过数十间,周边田园环抱,远近群山对峙,显得宁静而安逸。近年来随着乡村经济发展,村民赖以生息的传统瓦房大多改建成了充满现代气息的钢混楼房,唯独村头一座外观古朴的旧式建筑,显得端庄凝重,令过往者油然萌生前往探究之念。

那是一座具有闽南传统“皇宫起”官式大厝风格的瓦房建筑,总体面宽约36米、纵深约45米,占地面积约1620平方米,呈东北、西南坐向,中间主屋加两侧双护厝结构,主屋为三进两天井,前两进单层,后进原为三层七个开间。就整座建筑外观而言,中间主屋及后落均有重建痕迹,尤其后进改建为九开间的三层楼房,仅两侧护厝及大门保留原貌。大门开在东南侧,为马鞍脊套燕尾脊的三川脊屋顶,飞檐斗拱,青砖墙面,花岗岩条石矩形门框,大门设有值守门房。走进大门,迎面是一个狭长的院子,靠近主屋中轴线处卵石地面饰有一直径约1.2米、外圆内方的铜钱图案。正对主屋前侧是一堵围墙,围墙外有一口半月形水池,长约31米,宽约9.5米。站在池塘岸边北望,整体建筑就在青山脚下,左侧门楼外墙及右侧护厝外墙各有一圆形窗口,中间围墙相连,形成左右对称的格局,可以想象昔时整座建筑的恢弘大气。

九峰镇位于平和县西南片区,地势上属于韩江水系,境内地僻多山,寻常民居多以两进式的土墙瓦房为主,具有结构简单、施工快捷的特点。在地势偏远的澄溪村谷仓社,竟然隐藏着一座如此规模之深宅大院,虽然原貌早已不复存在,仍不免令人叹为观止。据引领我等前往踏访的曾剑峰介绍,此宅院的昔日主人乃平和曾氏十二世“武功将军”曾大猷及其子“督标副将”曾振。

曾大猷、曾振父子在平和历史上有着“父子将军”称誉。

历史前溯500年,平和县在一代大儒王阳明的奏请下应运而生,其中当地宿老曾敦立功不可没。平和曾氏自素庵公于元顺帝年间由上杭至平和苏洋拓基伊始,历经数百载衍传而人丁兴旺,尤以曾敦立倡议添设平和县之功成以来,平和曾氏族裔更是崇文尚武、蔚然成风,经历明、清两朝计有进士3名、举人41人,将军总兵9人,南京兵马指挥使2人,其余通过各种方式出仕者不胜枚举,可谓人才辈出、叶叶生芳。此“父子将军”曾大猷、曾振,即为“将军总兵9人”之二人。

查阅清代道光黄许桂版《平和县志》记载,“曾大猷(把总,防守漳浦。清乾隆三十三年,杀贼有功,钦授守备,赏给蓝孔雀翎。随征缅匪,卒于军。有传。)”另据平和县曾氏渊源研究会重修的《武城曾氏族谱?第六卷》记述,曾大猷年轻时从事贩卖烟草生意,因受同业排挤侮辱,愤而发誓:“大丈夫当立功名耳,安能郁郁居此!”于是离家从戎,因才智、体力出众,很快擢升至漳浦把总。清乾隆三十三年,遇奸人卢茂等造反,曾大猷手持长刀拒敌,斩下贼首数枚,一时声威大震。守城至翌日黎明,云霄守备苏华国率兵来援;到了傍晚,又有提督海澄公黄仕简增援,一举扫清卢茂余党。此役曾大猷立下首功,蒙乾隆皇帝在朝召见,亲自询问杀敌状况,当廷赐予白金二百两,并赏给守备职衔,赐戴蓝孔雀翎。时逢云南边陲缅匪作乱,保和殿大学士、经略大臣傅恒(乾隆帝小舅子、福康安之父)督师云南,奏请曾大猷随师,深入缅甸剿匪。曾大猷在傅恒麾下出谋献策、屡立奇功,深得傅恒信任。乾隆帝曾经赐宴五百军士,曾大猷被安排的座位仅次于大学士傅恒,这是从未有过的殊荣。入缅征战期间,傅恒对曾大猷有悉心栽培之意,考虑到曾大猷母亲年老,不便就近提补云南额缺,曾奏请让曾大猷“以福建守备缺出坐补”,获得当朝恩准(《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八百三十五:“谕:据经略大学士傅恒等奏,守备曾大猷,在军营办事,颇属奋勉。但伊母年老,不便提补云南额缺。请即以福建守备缺出坐补等语,应如所请。著交崔应阶,遇有该省守备员缺,即将曾大猷提补。所有应得廉俸,照例给伊家支领以资养赡。俟军务告竣,再行回任。”)。

尤为可惜的是,深得傅恒信任、仕途正顺的曾大猷因操劳过度,于清乾隆己丑年(1769)未及强仕之年便病故于军中,仅遗下5岁儿子曾振。当朝对其眷属恩恤有加,“旋闻伊在军营病故,情殊可悯。曾传谕崔应阶,查伊有无子嗣具奏。今据奏称,曾大猷母老家贫,止有一子曾振,年仅五岁等语。著加恩令该督酌给名粮一分,俾其家口足资养赡。俟曾振年及岁时,即行送部引见(语见《清实录?乾隆实录》卷之八百五十五)。”曾大猷逝后,被清廷“诰赠武义大夫、例封武功将军”(见曾大猷墓碑刻),并特赐匾额“威震南疆”以示褒扬,其父、祖父亦有相应貤封。

曾大猷之生平事略,于嘉庆、光绪各版本之《漳州府志》另有载录。更难得的是,《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八百三十五、八百五十二、八百五十五均有详细记述,这在地方历史人物中并不多见。

曾大猷遗下独子曾振,字德之,号凤山,生于清乾隆乙酉年(1765),卒于清道光癸未年(1823)。曾大猷病故之时,曾振正值童心未泯的垂髫之龄,在时任闽浙总督崔应阶奉旨照拂下无忧成长。至18岁成年,适逢时任内阁大学士的葛山公蔡新告假回籍漳浦,遂随蔡新进京赴部引见,因得父亲荫生,被发回本省以千总补用,次年补授漳州镇左营千总,署右营守备,之后累升守备、都司、游击、参将等。时有同安人蔡牵下海为寇,在台海一带出没滋扰船只,并于台湾发展队伍2万余人,自称镇海王,包围台湾府城。曾振率部随同福建提督李长庚赴台征剿,立下赫赫战功,得以累次擢升官职。数十年军旅生涯,曾振仕途遍及各地,历任福建连江营、陆路提标前营、台湾镇标前营、本府镇标中营、陆路提督标中营、广东钦州镇中营参将等职,可谓东西驰驱,不辞劳瘁。据《武城曾氏族谱?第二卷》记载,曾振“智、力、才过人,立志修名,故其服官供职,光禄至三世,荣及旁支”,曾祖父母、祖父母于清嘉庆十四年获貤赠武翼都尉等衔;父母于清嘉庆二十四年获貤赠武翼都尉、淑人衔;胞叔父母亦因对曾振有养育之恩而于清嘉庆四年获封武德骑尉、宜人衔,这些诰封制命,于清道光黄许桂版《平和县志》均有收录。另据《武城曾氏族谱?第二卷》所录之《十三世曾振公传》记载,漳州城南圆山脚下莲花埔曾有一座明代曾氏祖坟,因年代久远,坟地曾被当地颜氏族人侵占,多次據理申告均无果,甚至在被后世誉为“廉政公”的曾萼登进士第后到漳州府衙提告,仍然久拖不决。时至曾振署理漳州镇中营,“结之以恩、责之以理”,仅几个月工夫便“涣然冰释,爰定坟界”,可见曾振之智慧谋略远胜于人,“此其有功于祖宗,俾益于阖族者”。

據《十三世曾振公传》记载,曾振因功勋卓著,在钦州参将任上“由是提升协镇,未到任,以疾终于钦州之官舍”。“协镇”乃清代绿营副将之别称,官阶从二品;曾振之父曾大猷逝后例封“武功将军”衔,官阶亦为从二品,故此有了“父子将军”之称誉。其所建位于澄溪村谷仓的规模浩大之宅院,称为“将军府邸”亦不为过。

曾大猷、曾振父子系平和九峰曾氏二房(子仁公)后裔,下湖房系第十二、十三世,于何时迁居澄溪谷仓未见详载。据其后人忆述,曾大猷系在下湖祖宅出生,年少家贫,后弃商从戎,长年在外征战,年仅37岁便英年而殁,家里“母老家贫,只有一子曾振,年甫五岁”(《十二世曾母杨太君墓志铭》),眷属蒙受清廷恩恤,家境方显好转。及至曾振辗转各地为官,声名日渐显赫,方有条件在澄溪谷仓大兴土木,修建颇具规模之将军府邸,一来光宗耀祖,二来荫庇子孙后裔,三则勉励子孙勤勉自立、报效家国。

据当地曾氏族人描述,旧时谷仓之将军府邸规模远远大于今貌,其大门前有专用马厩,如今地下仍埋有下马石和栓马桩;后方则有占地数亩的后花园,花园围墙基础仍在。唯其可惜的是,偌大的将军府邸仅门楼及左右护厝的数段青砖墙面可窥原貌,中间主屋却与寻常民宅无异,仅地面基石、天井仍保持原状。仍住于此的曾振后人回忆,将军府邸主屋系毁于清朝“长毛反”时期。“长毛反”乃民间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俗称。太平军进入平和当在清同治三年(1864)秋季,曾国潘率湘军攻陷天京(南京)后,太平军侍王李世贤部属朱利王于九月十三日从大埔进入平和,以平和县城(今九峰镇)为根据地休整,构筑防御工事,准备伺机进攻漳厦。至同治四年春,左宗棠部由漳州进入平和围剿,太平军伤亡无数,于清同治四年四月二十七日悉数退出平和。相传太平军滞留平和期间,一来连遭溃败后军纪涣散,二来记恨曾国藩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而迁怒于曾氏,打听到有为官之曾氏家族者,便对其族屋极尽烧杀抢掠之功,谷仓将军府邸主屋即于此时被焚毁。对此,居于将军府邸的曾氏后人有着祖辈相传的模糊记忆:“听说当年‘长毛贼来犯时,民众离家四处避难,先祖怕‘长毛贼上楼抢夺财物,在避难之前将楼梯抽掉。‘长毛贼无法上楼夺宝,便放火烧楼,所有传家财物,连同存放在三楼的36只祖妈奁箱被一并烧毁。”太平军残部退出平和后,曾氏后人受此重创元气大伤,只能在原地基对主屋进行简单的修缮巩固,终究无力让将军府邸恢复原貌了。

盘桓在澄溪谷仓的屋巷之间,不由得感叹时光倏忽、沧海桑田,曾振修建将军府邸迄今已逾二百载,尔后太平军焚毁将军府邸,亦已过去一个半世纪有余,今之将军府邸半毁,尽显沧桑与寂寥。在曾氏后人的带引下,我顺道踏访了曾大猷、曾振之墓。据《武城曾氏族谱?第六卷》记载,当年曾大猷殁于云南军中,“蒙上给驿马16名送骸归乡……葬澄溪谷仓田中央”,该墓位于将军府邸东侧数百米外,墓头绿草葳蕤,周遭皆为蜜柚园,硕大的柚子挂满枝头。墓头碑石尚算完整,依稀可辨“诰赠武义大夫例封武功将军”字样。与寻堂坟茔不同的是,墓前竖着两根高约3米、顶部雕有雄狮的六角形石望柱,使墓葬主人的武将身份与地位尽显无遗。曾振之墓葬,则位于距将军府邸近千米处之后山,周遭巨树环拥,墓地形制较曾大猷略大,墓围、左右砂手及祭台均以三合土夯成,墓壁有各式浮雕图案装饰。墓前同样有两根3米高的圆形雄狮石望柱,可惜一根倾倒横卧于墓前,另一根则断成两截,一截遗于墓前,另一截滚落谷底。按曾大猷、曾振父子官阶而言,墓前似还应有石马、石虎、石羊等雕像,如今独存石望柱不见它物,是原本没有抑或被盗佚失,惜因年代久远已不得而知。值得庆幸的是,曾母太君原墓穴曾于1995年出土有《皇清诰封太淑人、例封夫人、六十五龄节慈曾母杨太君墓志铭》,碑文共2片4面,洋洋千余言,对曾母杨太君之懿德善行及曾大猷、曾振父子生平事略记述甚为详尽。该墓志铭碑石原由曾振裔孙、当代著名画家曾江涛珍藏,后捐献给平和县文保部门保管,另有碑文拓片置于平和曾氏家庙“雍睦堂”内供后世观瞻研习,系不可多得之珍贵史料。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澄溪的山峦依然苍翠,流水依然潺湲,曾氏后人在澄溪谷仓这方土地上世代生息繁衍。“谷仓”之名,从字面上看或可理解为彼地土地肥沃,曾经稻谷满仓,让乡人衣食无忧。而今乡村产业结构改变,昔日稻田成了蜜柚果园,“谷仓”固然难以再见稻谷,人们的生活水平却也显著提高了,这无疑称得上是一种时代的进步。承先祖荫庇,自十二世曾大猷、十三世曾振以下,世居澄溪谷仓的曾氏后人业已衍传至二十、二十一世抑或更多。他们或固守家园勤劳致富,或外出他乡成就事业,在各行各业有了不同的发展。也许他们曾经对家乡谷仓那座历经沧桑、仅余部分残垣的将军府邸缺少过多关注,但在盛行弘扬传统文化、传承良好家风家训,让人们记住乡愁的当下,已经有曾氏后人自发对先祖曾经创下的基业和立下的功勋进一步挖掘、梳理,并期待以其功业昭示后人,将其精神发扬光大。这无疑将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人们在注重环境保护、留住绿水青山的同时,也为乡土文化注入了更为丰厚的历史人文内涵,使其成为有根之木、有源之水,荫及四方、润泽后世。

(感谢曾剑峰先生提供翔实的史料。)

猜你喜欢

曾氏谷仓将军
脑洞大开
哼将军和哈将军
谷仓山
马援将军
将军驾到
枇杷落下一地黄
读《曾国藩日记》:一日四省
点兵
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山村除僵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