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小勤:农民点赞的“虫阿姨”

2019-02-20王雨红范冰洁

新农村(浙江) 2019年10期
关键词:海盐农药病虫害

王雨红 范冰洁

在浙江海盐,有这样一个人,她不是农民,却比农民更担心作物的健康,25年如一日,与大地为伴,和病虫害作斗争。她就是朱小勤,海盐县农业经济局土肥植保站站长,农民朋友口中的“虫阿姨”。

“所有数据,必须从一线调查得来”

作为70后,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朱小勤把读书看作“跳农门”的重要机遇。但命运却让读职高的朱小勤选择了果蔬专业,看着课桌上堆满与农业相关的书籍,朱小勤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意味着她将“跳回”农门。

然而,兴趣在不经意间被激发。“当时有一门关于植物保护的专业课,任课老师仅凭一支粉笔,就能精准地画出各种昆虫的样子。”朱小勤回忆道,这让她掂量出专业的分量。

这一课也“画”出了朱小勤的人生轨迹。毕业后朱小勤进入基层农科站工作,尽管“洗脚上岸”的梦想渐行渐远,病虫害防治、新农药引进、生态保护等课题,却让朱小勤慢慢在农业技术路上坚持了下来。

“预测预报是土肥植保工作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为确保作物不受病虫侵害,我们每天都要去田野观察,不管刮风下雨。”朱小勤成了田野里的“气象员”。在她眼里,植保工作不能有半点虚假,所有数据必须去一线调查得来。因此,无论寒冬腊月,还是高温酷暑,她都坚持深入田间地头调查虫情。观测区5天跑一遍,诱虫灯每天查一次,慢慢练就了一双“火眼金晴”。

“能用努力换回丰收的笑脸,我就满足了”

都说农业是“看天吃饭”,充满太多未知。“就算天天下田,也阻挡不了突发性灾害。”朱小勤说,2005年,长江流域水稻褐稻虱大暴发,这是一种恶性害虫,会吸食汁液导致水稻主干倒伏减产。那一年,海盐更是创下了褐稻虱有数据以来的最高迁入纪录。“当时一晚上时间,灯下就聚集了2.8万多只褐稻虱。”说起此事,朱小勤仍记忆犹新,并且这些褐稻虱已产生抗药性,市场上售卖的农药根本无济于事。庆幸的是,朱小勤和同事们及时发现灾情,大家分析商讨后制定科学防治策略,在测准虫情的基础上,组织4次大规模防治行动,统一农药配方,统一用药时间,统一用药技术,最终将褐稻虱危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那年,在其他地区水稻大面积倒伏、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海盐大灾之年依旧实现大丰收,全县25.81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晚稻平均亩产525千克,直接挽回粮食损失8.13万吨,价值1.75亿元。

“农民来找是信任我,我要对得起他们”

“防治病虫害,除了做好预防工作,合理使用农药也格外重要。”朱小勤常常思考,能否用最少的药剂达到最好的效果。2007年,浙江省首个水稻主要病虫害全程防控方案在海盐启动,从那时起,她和同事们每年都会在新农药筛选和农药减量项目上做大量试验研究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朱小勤依靠一亩两分地,带领团队先后完成80多项农药药效试验,成功筛选引进30多个适合海盐本地使用的新农药,亩均农药使用次数从2007年的9次降到2018年的2次。10余年的田间试验,让农药减量目标逐渐明朗。这项工作也得到国家农业农村部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在全国进行技术推广。

择一事,终一生。“农民来找是信任我,我要对得起他们。”这句话朱小勤经常挂在嘴边。正是凭借这种朴素的情怀,她为农民朋友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成为海盐人心中的“病虫害克星”。

猜你喜欢

海盐农药病虫害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清新福建 生态海盐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农药二次稀释 防治一步到位
北方海盐区大粒优质海盐生产工艺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