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守仁儿童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对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的启示

2019-02-20王雪纯宫盛花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王守仁教养家庭

王雪纯,宫盛花

( 1.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诚信中学,山东临沂 277700;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 210024;3.鲁东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山东烟台 264001)

王守仁,明代中叶教育家。他成长于诗书世家,父亲在朝为官,母亲早已去世,祖父王伦对其疼爱有加,还担当起了教育王守仁的重担,正因如此,王守仁在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下获得比较全面的发展。他创立了与“程朱理学”截然不同的“心学”理论体系,认为“理”在心中,不在心外。在这一哲学理论的基础上,王守仁衍生出“学以去其昏弊”的观点,坚持教育的自然倾向性。自然教育的立场是鼓励儿童自然生长,最好是采取不干预的态度。自然教育的最高价值取向是人的自然发展,重视人的自然发展规律,认为教育应顺应着人的自然生长顺序来施加影响。教育的本质不在于规定人去怎样发展或者发展的程度如何,而是开发人的自然潜能,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梁香珠对王守仁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并着重分析了其教育思想对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方面的价值[1]。但是,她忽略了王守仁教育思想中的自然因素,只是单纯地分析探讨了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总体特征。肖庆庆、冯文全认为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对当前的小学德育有重要启示,并倡导在学校中要注重德育环境的创设,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2]。此外,关于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和原因分析上,对怎样指导建立完善的家庭教养方式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李德升、潘叙贤认为,家庭教养方式和其子女性格息息相关[3]。于静从社会化的角度来探讨幼儿的家庭教养方式[4],在个案的基础上,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是儿童早期社会经验规则习得的原因之一。众所周知,幼儿接受教育的场所主要是家庭,目前关于王守仁儿童自然教育思想的研究多应用于学校教育中,忽略了其对家庭教养方式的价值。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研究。在查询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法、历史法来系统梳理分析王守仁的儿童自然教育思想,总结其精华之处,从中挖掘其思想对当今的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的启示。

一、王守仁的儿童自然教育思想体系

(一)儿童自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王守仁的著作《传习录》具体阐发了他的儿童自然教育思想,尤其是《训子文》更是家庭教育的典范之作。针对当时以科举中试为目的大环境下所存在儿童教育的种种弊端,王守仁从“心学”理论出发,提出了有一定历史进步意义的儿童自然教育观。他说:“若近世之训蒙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5]338王守仁批判和揭露了当时的传统教育不顾及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缺点,认为有三大弊端:第一,片面强调机械记忆和习字训练,忽视启发思维和独立思考;第二,强调儿童修身,采用鞭笞体罚,忽视用礼义来疏导;第三,看重儿童智力发展,忽视善德的培养。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常常借故逃学,‘以肆其顽鄙’,因而‘偷薄庸劣,日趋下流’”[6]259。 总之,王守仁提出教育不应忽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片面采用粗暴的教育方法,他要求教育者应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施以全面的教育。从以上的观点我们可以了解到,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提供了一种让儿童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的途径。这一途径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有自身的价值,值得我们借鉴。

1.德才兼备的教育内容

(1)习礼、歌诗、读书

王守仁认为对待儿童应:“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以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直觉”[5]338。“习礼”可以让儿童通过“拜起屈伸”等礼仪的动作,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歌诗”可以鼓励儿童的意志,宣泄情感,达到消除忧闷的作用。“读书”可以使儿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树立理想。由此可见,王守仁主张的儿童教育思想内涵丰富,不只是着重智育,这和我国现阶段实施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这对于当时的教育和学术风气可谓当头棒喝!

(2)德育为先

王守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这不仅是其儿童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也是封建教育的特色。他说“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仪、廉、耻为专务”[6]260,他主张儿童其他能力的发展要建立在优良品德的基础上,为此,他强调“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再去种根”[7]25。需要注意的是,王守仁倡导的培养儿童优良的品德仍是为封建社会服务的,带有一定的消极色彩。

2.崇尚自然的教育原则

(1)顺应性情,鼓舞兴趣

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5]338。每一个孩子都是喜爱嬉游而憎恶约束,游戏作为儿童早期的主要活动,能解放儿童的天性,释放儿童的潜能。我们应该保护儿童的自然生长,对其悉心呵护,如同春风化雨滋润树木一般。正基于此,王守仁极力反对将儿童看成“小大人”,重视幼儿期教育的特殊性,肯定了幼儿期的价值,把幼儿看作教育主体,从自然教育倾向出发来教育幼儿。

(2)因材施教,随人分限所及

王守仁说“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8]99。随人分限所及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对待不同特点的孩子,要因材施教;其二,从孩子的整个发展阶段来看,要遵循其发展规律进行施教,不可越过某些阶段,即盈科而进的帮助儿童实现自然发展,不可超出孩子的接受范围,盲目施教。他又说:“但步不能马,马不能远,各有所长,便是才力分限有不同处”[8]115。王守仁根据人格特征将把学生分为“狂者”和“狷者”两种类型。他倡导根据儿童个性差异来实施不同方式的教育,也就是因材施教,注重儿童的生长。教育如行医,对待不同病症的病人要开不同的处方,这样才会药到病除。

(3)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王守仁说:“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8]16王守仁以树为喻,在树刚有萌芽之时,只需用一丁点儿水去浇灌它,在树慢慢长大之后,再逐渐的加水,不能一开始就用大水浸坏它。他说:“立志用功,如种树然……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8]16同时,要想充分激发儿童的潜在能力,家长的教育应根据儿童的接受程度,量力而行。

(4)发挥儿童主体作用

他反对教师把儿童“鞭挞绳缚,若待拘囚”[5]338,倡导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点燃儿童独立进取的热情,尊重其价值。他所阐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原则注重儿童作为受教育者的地位,儿童在教育过程中是独立的,且不可替代。他要求教育者认识到儿童不是大人实现目的的工具,而是具有独立尊严的个体。

3.独立探索的教育方法

(1)强调独立思考

在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体系中,他强调独立思考,反对唯真理说。他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9]。这一思想在当时以“中士”为目的科举环境下有着很大的冲击力,更是掀起了讲学之风。王守仁倡导文人学士要追求知识价值之所在,而不仅仅着眼于是谁提出或者谁参与探讨,他反对盲目服从“大家”的言论。他提倡做学问要建立在客观实际之上,重视自身的感悟和体会,不片面追求“大家”言论。他批判当时的学术风气过于封闭保守,将学问仅仅局限于某一家某一派,甚至把孔子的言论当成金科玉律。他认为读书人应将眼界放宽,不拘泥于孔子等儒家学派的见解,提倡不同意见,大胆追求真理所在。

(2)重在实践

在王守仁看来,如果仅仅依靠独立思考还不算是有真学问,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即达到“知行合一”的水平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学问。正如他所说:“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7]6王守仁用学孝比喻,他说让儿童在实际行动中学习孝敬父母的具体事宜,从中体会孝道所蕴含的道理远比直接告诉儿童孝的道理有用。简而言之,不管是浅显还是深刻的道理,只要离开实践,都会变成无米之炊。此外,由于儿童的天性使然,空洞的说教会加剧儿童对待学习的厌恶感,让儿童亲自参与直观的实践中,儿童对知识的掌握才会更加深刻。

(3)潜移默化

王守仁在强调教育对人影响的同时,认为环境对人的发展同样很重要。我们要尽力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儿童在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环境中顺其自然地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儿童形成优秀的品德。在《客座私祝》中,王守仁训诫儿童要近良士、远凶人,这样才能避免受不端之人的影响,才能养成良好的品性。

(二)王守仁自然教育思想的不足之处

1.唯心主义的哲学基础

王守仁的儿童自然教育思想从他的哲学理论衍生而来,他否定朱熹的“理”一元论,认为“理”在心中,不在心外。这一自然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2.教育目的的历史和阶级局限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始终围绕着“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来展开,只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为了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思想,从而来巩固封建阶级的统治。尽管跳出传统的教育框架,用自然思想的方式来启发教育儿童,仍然对幼儿的自由发展带有束缚性。

3.教育内容主张上缺少劳育

王守仁虽然强调“德育”,要求树立优良品德,不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成为考试制度的奴役,鼓励人们追求真理。但是他的自然教育思想中缺乏“劳育”的相关内容,我们要引以为戒。

总之,我们在挖掘其思想的精华之处时也要注意去其糟粕,辩证看待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对当前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的价值。

二、王守仁的儿童自然教育思想对当前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的启示

现如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得孩子在家庭中被视作珍宝,大多数家长的教育观念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家长会因为孩子少而格外的娇纵孩子,在这样的教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能快速适应变化的社会生活,在学校生活中嚣张跋扈,不能照顾其他人的感受,以自我为中心。此外,社会变迁的迅速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程度的提高,离婚率的迅速攀高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着重组或者分离的情况。在这种形势下,孩子的心理可能会被忽视,从而出现反社会的性格。综上所述,我们应充分汲取王守仁儿童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解决我国当前幼儿家庭教养方式产生的问题。

(一)清晰认识幼儿,把握自然生长规律

家长不管是采取什么样的教养方式,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不仅包括清楚自己孩子的长处和不足,还包括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幼儿,尤其要把握幼儿自然生长规律。从幼儿整体看,他们是未成熟和不完善的,这就要求家长要以宽容的眼光看待他们。从幼儿个体上看,幼儿的个别差异体现在个性心理倾向上。比如,处于相同年龄的幼儿的爱好、性格会有所不同。综上,家长对幼儿应有清晰的认识,从科学和自然的角度来把握幼儿的生长规律。

(二)注重德行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王守仁的儿童自然教育思想体系中,他提出了“明人伦”的教育目的,重视德育在整个教育体系的地位,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不注重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虽然王守仁的德育思想是古代封建传统教育思想的缩影,有一定的消极成分,但是对如今的家庭教养方式仍然有借鉴意义。他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7]34王守仁在《训儿文》中说道:“行孝道;学谦恭,习礼俗;毋责人,须自治。”如今的家长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对幼儿德、体、美、劳等能力的栽培;还有些家长认为让孩子学习道德行为规范没有必要,会压抑幼儿的个性发展。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尤其身处公共场所的时候,规范的礼仪和行为习惯约束是必要的。王守仁在《训儿文》中提出的“习礼仪,节饮食”等观点对当前父母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三)随人分限所及,对幼儿有适度期望

贯穿于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的主线便是自然倾向的教育,即随才成就。由于幼儿性情的多样化和自身独特性,幼儿的兴趣、需求、爱好、能力水平等方面千差万别,正是基于这方面的思考,王守仁才会提出闪耀着进步性和科学性的自然教育思想。家长要承认幼儿的个别差异,根据幼儿的不同性情,家长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万不可强硬要求幼儿去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教育艺术的发挥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家长在尊重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教育与社会规律的基础上有限的发挥。现如今,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大多数的家长坚信“学有所成”,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陪读、买学区房等让孩子在这条路上摸爬滚打。由于每个人的智力结构都不尽相同,我们不能单单只用读书这一把尺子作为孩子是否成功的标准。俗语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走读书这一条道路,孩子的学业成就大小受先天遗传、后天教育、社会环境、自身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家长应该学会放松心态,尊重差异,在激发幼儿主动性的基础上,释放幼儿的个性潜能,对孩子抱有适度的期望。

幼儿如同树苗,家长在教育时,要顾及到幼儿的接受能力,从孩子的实际水平出发,不能为了追求速度就一股脑地将所有知识灌输到孩子脑里,要留有余地, 坚持少而精。家长应善于发展孩子的优势,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引导孩子取长补短,让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努力钻研。王守仁强调儿童的天赋不同,不必强求他们达到同样的成就,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里,有些家长一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两三岁就可熟读上百首古诗或者进行百位以内的加减法,就急忙对孩子进行超越其发展水平的早教,逼着孩子过早地接受不适合其发展水平的教育,使得孩子对学习产生挫败感和无助感。家长要认识到幼儿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等特点,在其接受范围内施教,这样才会卓有成效。

(四)尊重而非压制,创造和谐家庭氛围

根据王守仁的观点,如果家长想让幼儿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就要顺应儿童的自然生长。但是有一部分家长通常采用强硬的教养方式来教育孩子,他们认为幼儿的未成熟性在某些情况下会制约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和抉择能力。由于身心发展的未完成性,和大人相比较而言,幼儿在认知方面、社会交往等能力提升上有一定的不足。但是家长应该清晰的认识到,幼儿不是被动的个体,他们的未完成性和不完善性蕴藏着非常大的潜力和生命活力 。而如今的家庭中,一部分家长认为幼儿如果要在社会上取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对幼儿严加管教,让他们按照自己所规划的道路走下去。这些盲目的家长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帮助孩子做出判断,甚至做出选择,帮助幼儿少走弯路。试想,如果我们一味的压制孩子的天性,束缚孩子的活动,可能会取得相反的效果,比如幼儿厌倦学校生活、厌倦读书探索等活动。殊不知,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不需要什么事情都要自己的父母来帮自己做出决断,更不需要事事都向父母咨询意见。

环境是人发展的现实根基和资源,这就启示我们要在家庭中努力为孩子营造出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创造适合幼儿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并将环境有意识的组织起来以更有力地促进幼儿的品德培养。学会理解幼儿,在尊重幼儿性情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而非强硬或者压制他们的生长。另一方面,尊重孩子的个性并不意味着放任娇纵,对待孩子应“勿纵容”、“勿闲戏”,防止孩子任性妄为。

(五)重视潜移默化,言传身教树立榜样

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王守仁倡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树立榜样,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发展优良品德。父母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对待周围人和事的态度,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能做到按时按点休息工作,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受到影响,而不会出现半夜不睡,白天不起的现象。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不能剥夺幼儿独立择友的权利,但是家长可以对幼儿进行适当引导,让孩子多接触一些品学兼优的同龄人,幼儿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替代性强化,取得进步。另外,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科技的发展,很多家长慢慢变成了“低头族”,不管是在工作环境中还是在家庭环境中,手机的过度使用使得人际关系疏远,家庭成了手机的集中营,孩子从小受到这种影响,也变得越来越依赖手机,成为“手机控”。这就要求家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幼儿树立榜样,成为幼儿在社会生活中的典范。

(六)着重实践探索,锻炼幼儿独立思考

家长不仅要充分利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引导幼儿在日常活动中锻炼。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应该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习惯,多鼓励孩子问“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并且在孩子提出类似的问题时做到耐心解答,而不是敷衍了事。家长应肯定幼儿在教育中的主体性,训练幼儿独立探索世界的主动意识。只有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幼儿才会发自内心的喜欢上学习或者说热爱学习,那么自然而然幼儿的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这样一来,幼儿的主动性会在有效的认识和学习过程中得到强化,在以后的生活中重复这样类似行为的几率也会增加。另外,如果仅仅是将仁、义、礼、智、信的道理强行灌输到幼儿的脑子里,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只有幼儿亲自实践,即“事上磨炼”,幼儿才能掌握知识、求得真知。

三、结论与建议

王守仁对于当时传统教育的批判, 可谓入木三分,对于当今的家庭教养方式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警示作用。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孩子就成为了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教育自然就成了人们最为关心和重视的问题。但是,孩子的成长不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尤其对待幼儿来说,更多的是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某些家长认为孩子如果想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十年寒窗苦, 熬得人上人”,幼儿在这种方式的教育下承受巨大压力,身心俱疲。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似乎给了我们另外一个解决这种担忧的角度,他提出的顺应性情、独立探索、家长要以身作则以及创设良好家庭氛围等观点,对于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的完善来说,另辟蹊径。

猜你喜欢

王守仁教养家庭
家庭“煮”夫
教养方程式
王守仁的“胆小”
王守仁的“胆小”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书生惹上锦衣卫
恋练有词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