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弥漫性秃发为首发表现的亲毛囊性蕈样肉芽肿一例

2019-02-19暴芳芳付希安孙乐乐刘永霞周桂芝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重排肉芽肿毛囊

暴芳芳 付希安 孙乐乐 刘永霞 周桂芝 刘 红

临床资料患者,男,63岁。因头皮、躯干皮疹伴痒2年就诊。患者自诉2年前开始脱发,全身出现丘疹、结节,逐渐扩大加重。体格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查体:头皮片状脱发,面颈部及前胸后背泛发丘疹、斑块,部分上覆鳞屑(图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常规无异常。组织病理示:(头皮)表皮角化过度、灶性角化不全,毛囊上皮水肿,少许单一核细胞移入,毛囊周围较多淋巴细胞、个别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图2a)。阿新蓝染色:毛囊内及毛囊周围黏蛋白沉积(图2b)。免疫组化染色:CD2、CD3、CD5阳性,CD4阳性细胞多于CD8,CD56散在阳性,CD20、CD79a少许细胞阳性,CD30阴性,KI-67阳性细胞约10%(图2c)。病理示符合毛囊黏蛋白病,结合临床倾向亲毛囊性蕈样肉芽肿。对蜡块组织行T 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s, TCR)基因重排检测,TCRβ(图3a、b)、TCRγ(图3c)基因发生克隆性重排, TCRδ基因未发生克隆性重排。结合临床表现、病理及TCR基因重排最终确诊伴毛囊黏蛋白病的蕈样肉芽肿,患者收入院治疗,给予光疗、氮芥、阿维A、干扰素及糖皮质激素类软膏外用,治疗1月病情好转出院。

图1 头皮大面积脱发伴浸润性斑块,躯干泛发丘疹、鳞屑性斑块,四肢皮损轻微,抓痕明显

图2 a:毛囊周围较多淋巴细胞、个别嗜酸粒细胞浸润(HE,×100) ;b:阿新蓝染色示黏蛋白沉积(×200);c:CD3(+)(免疫组化,×200)

图3 发生基因重排的基因 a:TCRB(Vβ+Jβ2);b:TCRB(Dβ+Jβ);c:TCRG(Vγ1-8, Vγ10,+multiple Jγ regions)

讨论亲毛囊性蕈样肉芽肿(folliculotropic mycosis fungoides, FMF)属于蕈样肉芽肿的一种亚型,以淋巴细胞浸润毛囊及部分附属器为特征,相比经典MF,本病侵袭性较强,预后与肿瘤期MF相当,总体生存率低于 MF[1,2]。鉴于此病的严重性及不良预后,早期准确的诊断尤为重要,可为及时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目前本病的诊断以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为主。本病早期的组织病理不典型,易与炎症性疾病相混淆,且不同分期病理表现复杂多样,单凭病理诊断较为困难[3]。FMF的免疫组化表现一般为CD3+CD4+CD8-,同经典的MF一样,有时有少量的阳性CD8细胞,但CD4与CD8的比率大于10。TCR基因家族的克隆性重排是淋巴瘤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现代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重排技术也日趋成熟和稳定,可作为重要的诊断依据用于临床辅助诊断皮肤T细胞淋巴瘤,可实现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4,5]。T细胞表面受体有α/β和γ/δ两种类型,在T细胞的成熟过程中,编码TCR的基因进行重排,重排顺序是δ-γ-β-α,几乎所有 T 细胞克隆性增生均可被 TCRγ和TCRβ引物系列联合检测出[6]。

猜你喜欢

重排肉芽肿毛囊
一种基于FPGA+DDR3的雷达数据高速重排方法
基质金属蛋白酶对结核肉芽肿形成及免疫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毛囊闭锁三联征2例
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胎儿期皮肤毛囊结构及形态学观察
克罗恩病肉芽肿检出率相关因素分析
多层螺旋CT诊断在以多发结节、肿块为特征的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中的意义
“拆西墙补东墙”高质毛囊资源宝贵
常见毛囊细胞角蛋白在毛囊周期中的表达研究
按大小快速实现数字重排
利用时间轮询方式操作DDR3实现多模式下数据重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