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愿景、逻辑与路径
——湖北大学博士生导师马勇教授访谈

2019-02-18余楚凤

社会科学家 2019年3期
关键词:绿色生态发展

马 勇,张 梦,余楚凤

马勇(1959-),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湖北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国家高层次人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旅游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并在绿色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方面主持了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和政府重大决策调研项目,给国家部委和福建、浙江、湖北等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咨询建议,并多次得到相关领导肯定性批示,主持绿色发展与生态旅游等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课题和地方咨询决策项目60 余项,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社科成果奖、国家教学成果奖、省部级咨询决策优秀成果奖等。主要研究方向是旅游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绩效评估、美丽中国与旅游生态经济。编写了国内第一本《旅游生态经济学》教材与《低碳旅游发展与实践创新》专著,公开出版专著和教材30 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张梦,余楚风(以下简称“张”,“余”):马教授,您好!您是我国较早开展旅游研究和绿色发展研究的专家,取得了颇丰成果,能谈一谈您的研究经历吗?

马勇(以下简称“马”):我当年高考考入湖北大学,选择专业时机缘巧合遇到了当时湖北大学地理系的袁昭教授,教授告诉我大学地理教育主要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此外还涉及自然灾害防治、城市规划、旅游规划开发等多个领域和方向。在地理专业学习中,我负责了千岛湖、黄山、九华山等地区的旅游资源调查和规划,我喜欢考察自然资源、地质地貌和空间格局,渐渐我发现了祖国山河的魅力,我希望能够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看遍山川,也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保护这些资源,挖掘和发现它们在社会发展中的宝贵价值,于是我开始研究资源的规划与开发,走上了旅游规划研究和绿色发展研究之路。习总书记提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旅游业正是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紧缺、环境问题日益加剧,这让我更加坚定了旅游产业这类绿色产业对我国发展的重要作用,于是我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拓展到了生态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效率和绿色发展研究领域。

在我的倡导下,湖北大学成立了绿色发展研究院,我们组建了专业团队,对绿色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我尝试开展了长江绿色发展的相关课题,主要承担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效率发展报告》、《发展湖北生态经济研究》、《长江三峡库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等重大课题,并率先开展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水平定量评价研究,希望通过科学研究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刻下绿色烙印,通过长江之水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研究成果流向全国。

张,余:基于您的研究经验,您认为要实现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马:实现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发展理念问题。无论是当时的80、90年代还是如今21世纪,要实现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就要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只有理念指导正确了,观念深入人心了,人民齐心协力了,才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共同构筑美好的发展蓝图。这么多年,做旅游规划,生态文明测度的过程中我走过很多地方,看过绿原和荒漠,也常常穿梭在都市和乡村之中,游览过俊美秀丽的自然山川、清新恬淡的田园山水,也治理过山穷水恶、人烟稀少的资源、景区和村庄,感受过绿水青山里居民的纯真笑容,也看到过面对垃圾成堆、人潮拥挤的景区里居民的愁眉苦脸。

2002年,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发布了一份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主题是“绿色发展,必选之路”,我国也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国家发展的主旋律始终围绕着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绿色发展呼声高涨。我们在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一直以来的研究也都是为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挖掘资源潜力,创造经济价值,实现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只有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知识和理念深入到全社会,全国人民能主动在生产生活中践行绿色发展观念,我国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美好愿景终会实现。

张,余: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您认为当前我国乡村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呢?我国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是什么?

马:目前,我国乡村发展表现出五个突出问题,一是乡村本身经济不发达,存在大量资源消耗型产业,为创造收益、维持生存不得不破坏生态环境;二是城市排污、迁出重工业和污染企业,为周边乡村带来生态环境压力;三是技术设备不发达,大多数产业和工厂环境质量不达标;四是农民意识水平、文化程度不够,生产方式传统、效率低下,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够;五是人才和资金有限,人口流失严重,专项治理经费不够,乡村在发现污染和环境问题时,难以第一时间拨款治理。这五个突出问题或同时出现或单独存在,都会造成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压力。乡村振兴的首要原则是要遵循生态优先,一切发展要立足生态,保护资源环境,以生态优先为基础,以解决“三农”问题、振兴乡村各项产业事业,让农村人民安居乐业为总体目标,实现各项产业、事业和资源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牢固农村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实力量,这是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张,余:您提到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那您是如何看待绿色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价值呢?

马:乡村振兴离不开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要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我们需要把目标和愿景贯彻到乡村振兴的具体和长远行动之中,从乡村的问题和矛盾点本身出发,绿色发展给乡村带来的价值就会在发展中不断呈现。我把这些价值概括为“三维价值”,即时间维、空间维、关系维。

时间维度的价值体现在乡村振兴的“实施-实践-实现-完善-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过程之中。我们现在处于乡村振兴的初级阶段,振兴之路是长远之路而非一时之路,我们国家曾经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乡村振兴这条长远之路上,我们必须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样的振兴之路才是能够持续发展,不会遇到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得不戛然而止甚至从头再来的困境,把握了绿色发展的时间价值才能为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谋福祉。

空间维度的价值体现在乡村振兴由点到面到地域综合体到城乡结合的空间统一上。我国乡村在整体空间上分布分散,现在的乡村振兴是点对点的振兴,乡村逐个振兴发展,各个乡村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逐渐形成乡村组团和聚落,进一步演变成地域综合地,最终实现城乡紧密结合的空间格局。如果乡村振兴在逐点振兴阶段没有牢牢把握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那么最终形成的地域综合体和新型城镇会因为一个局部发展环保不够、污染较大而影响整个地域空间系统的绿色循环,届时治理代价是非常大的。

关系维度的价值体现在乡村振兴中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上。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人和自然是不可忽视的两大主体,这就涉及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都知道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和谐相处的前提是取决于人的行为和态度,乡村振兴的前期我们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去保护自然,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拯救濒危资源,培育潜在资源,发展优势资源,弥补缺失资源,只有乡村拥有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富足和充裕,才能向人类反馈更多的价值和效益。

张,余:相较于传统发展模式而言,您认为乡村绿色发展有什么不同呢?您如何看待绿色发展在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的作用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势必会面临资金紧缺、农民创收难、人才技术缺失等投入困境,您认为我们要如何突破这些困境呢?

马:绿色发展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发展模式创新,其重点是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与传统发展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绿色发展运用科学方法,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在以环境为核心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实这一矛盾的根本在于我国人民对文明健康、生态产品、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发展正是新时代下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破局之路。乡村振兴中坚持绿色发展,能够解决资源分配和供给水平最不充分、不平衡的农村发展问题,帮助农村人民实现美好生活需要。

要突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诸多投入问题,我们首先要正视前期投入。前期有些投入是不可避免的,要引进技术和人才、强化宣传教育、增加专项资金、推进制度保障、整改不达标产业等。这些投入能够促进乡村低碳生产、资源循环、环境改善、拉长乡村绿色发展价值链、延长乡村产品生命周期,在城市人口拥挤饱和与生存压力逐渐增大的社会总体趋势下为乡村引资引智,逐步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五大振兴,促进城乡二元经济发展,加速乡村自我创造、自我生产、自给自足、互补互足能力,明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让乡村成为城市的后花园和补给站,那么这些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效益就会呈指数增长。

此外,并不是所有的乡村振兴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近几年,我为湖北省几个贫困乡村做过公益性精准扶贫规划,例如《红安县长丰村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规划》,长丰村是湖北红安的一个贫困村,当时规划的总体是想通过包装改造长丰村现有资源,尽量在减少各项投入的情况下,拉动长丰村产业绿色发展,村民就业、创业。旅游产业是绿色产业,我深入挖掘红安县(又称“将军县”)的红色旅游资源,将其与旅游产业结合,实现了长丰村的产业绿色转型和建设。目前规划已经完成了几年,我们规划团队也一直在持续跟踪调研,该村的贫困现象和产业发展状况明显改善,村民生态文明意识显著加强,旅游发展带来了稳定的经济增长,产业实现了绿色、低碳循环,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提升。我认为以生态优先为原则,以乡村优势资源为吸引力,激发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共同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现乡村经济增长、生产力转变和绿色发展是最有尊严的精准扶贫方式,这也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典型实践。长丰村的公益性精准扶贫规划也获得了国家旅游局和扶贫办表彰。由此可见,乡村振兴的投入还取决于以什么样的方式振兴,只要我们能结合乡村现状因地制宜的为乡村规划设计其振兴模式,转变“拆-改-建”的传统思路,尽可能在绿色发展的要求下创造性的发展和利用乡村已有资源,借助绿色产业之力,也同样能达到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目的。

张,余:您认为乡村振兴工作中哪些主体应该发挥主要功能和作用呢?

马: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涉及三大主体,一是政府,二是农民,三是全社会。第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绿色发展理念和要求贯彻落实到乡村政府组织中,引导村民保护和发展优势自然资源或产业资源,整改和治理不达标和污染产业;第二,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村民主人翁意识,认识到生态是安身立命的无价之宝,实现生态文明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明确生产和生活中坚持绿色发展不仅是个人需要,更是构建美丽乡村,共同创建美好家园的需要;第三,要发挥社会的协同作用,乡村在我国数量庞大,农村人口占据全国人口一半以上,但是乡村在我国社会发展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乡村绿色发展需要引起全社会人民的重视,实现“点到面、点对点”的协同帮扶,以城市为中心辐射帮扶周边乡村,落实城镇干部对点驻村的点对点帮扶,对乡村进行绿色科技帮扶、意识形态帮扶、服务保障帮扶,协同全社会之力助力乡村绿色发展,振兴乡村,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张,余:您提到创新乡村振兴思路,您认为当前我国乡村振兴要实现绿色发展,有哪些具体实施路径呢?

马:乡村振兴要实现绿色发展,在我看来,要从乡村生态制度、产业发展和生活风尚三个方面具体展开。首先,要将生态优先与机制创新融合,实现乡村制度绿色化。生态优先的机制创新主要是要创新建立三大机制,分别是乡村生态补偿机制、乡村绿色融资机制、生态责任监督机制。乡村生态补偿机制是保护乡村生态发展的一种环境经济政策,要综合政府、市场的调节手段,主动调整涉及乡村生态建设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针对生态脆弱型乡村、滨水乡村、矿产资源型乡村、自然保护区乡村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乡村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标准体系,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激励乡村产业发展和村民生产生活能够达到乡村绿色发展要求,促进乡村绿色产业发展;乡村绿色融资机制是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乡村消耗型经济产业现状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均衡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以政府为主体,推进乡村绿色发展财政补贴,例如乡村绿色信贷、绿色产业财政税收减免等政策,为乡村绿色发展提供获取资金的途径,为乡村绿色产业产品提供更多的获利空间,为坚持绿色生产的乡村企业和村民提供金融服务实惠和便利,让乡村经济切实受到绿色发展带来的红利;生态责任监督制度是乡村振兴要实现绿色发展的主要监督机制。乡村振兴要靠全社会共同努力,乡村绿色发展要靠村民发挥主体力量。制定乡村振兴绿色发展质量标准,实行环境质量监督、环境责任监督、污染排放监督、产品环保水平达标监督等监督机制。乡村生产生活区域由相应使用村民负责,公共区域集体负责,乡村企业由企业负责人负责,落实乡村全体人员的环保责任,对农业生产废弃与污染物和生活排放整改和治理,落实“污染者惩罚、达标者奖励”,让乡村全体能够在制度要求下,规范生活、绿色生产。

其次,要将生态优先与产业发展融合,促进产业结构绿色化。一是要引进技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农业是农村的传统产业也是根本产业,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大部分还是依靠劳动力生产,造成了我国农村生产“三高一低”的现状,即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低效率。引进技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科学化生产是实现生态农业的根本出路。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不仅是农业的振兴,更是农村全产业的发展。创新融合一二三产业,大力促进农业加工、手工制造、研学科教、康养服务、电子商务、乡村旅游、体育文创、户外拓展等低碳绿色新兴业态融合,形成和城市产业接轨的完整产业结构,构建低碳循环的产业发展模式。二是要优化结构,实现产品生产效益共赢。乡村产品生产包括农产品、工业产品、制造业产品和服务业产品等,产品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让乡村的产品能够“走出去”,消除城乡消费结构屏障,打造乡村互联网平台,扩大乡村产品市场份额,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下,要将乡村产品从设计、工艺处理到生产过程实现全方位的绿色管理,使用绿色清洁材料、有机作物肥料,生产生态有机农产品、低能耗、低污染工艺制品,使用可降解材料包装产品,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到产品生命周期中,降低对乡村以及产品销售市场的生态环境影响;三是要深化合作,推进优势产业开放发展。乡村振兴离不开经济,经济发展依赖产业。乡村振兴要集中打造乡村优势产业,打开优势产业发展局面。优势产业要符合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符合新时代绿色低碳、健康环保的价值观念,深化与周边高校、企业、城市、省份的相关产业合作,引进先进理念、技术、人才、市场,依托乡村天然的生态优势,形成产业合作长效机制,进一步破除城乡经济壁垒和资源的不充分、不平衡。这不仅是解决了产业问题、经济问题、环保技术问题,更解决了乡村人才缺乏的重要问题。此外,还要加强乡村内部中、小、私营企业合作,形成低碳生产、循环共赢的合作模式,共同消除个体弊端,形成内部合作优势,促进产品绿色生产、低碳消费、市场流通,为优势产业赋能。

最后,要将生态优先与生活风尚融合,营造生活氛围绿色化。乡村经济、制度、产业、产品的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外化于形的改造,乡村生活风尚的生态转变是乡村振兴内化于行的体现。生活氛围绿色化要遵循“转变-培养-完善-预防”的路径。一要转变村民生态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宣传和普及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的国家要求,引导村民形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价值观念。提供生态生产技术支持,教会村民垃圾分类、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途径,倡导乡村低碳生产、绿色消费生活方式,实行乡村绿色生活奖励机制,让村民对乡村绿色发展的价值产生深刻认识并切实从中获得生活幸福感,以保护“绿水青山”为使命,自觉养成低碳生活、消费习惯;二要培养生态道德与绿色审美。生态道德包括生态伦理和生态是非观,以绿色发展为美好愿景的乡村振兴意味着伦理问题不再是社会人伦问题,更是人与自然的伦理,即生态伦理。乡村要普及生态伦理教育,培养村民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人与自然平等的生态伦理观,遵循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生态道德培养也至关重要,破坏、污染环境、扰乱生态系统循环等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违背生态道德的发展。生态道德培养要求村民进行生态道德他律与道德自律,通过道德培养提升乡村村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文化认知水平,共建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三要完善乡村服务与提供就业。完善乡村服务是乡村组织振兴的重要路径,也是乡村绿色发展的基本保障。乡村服务包括各项便民设施设备和乡村服务型组织。一方面要完善乡村生态厕所、绿色金融、医疗卫生、垃圾回收站、新能源交通站点等便民服务网点,为村民提供生活便利和生态规范。另一方面要在乡村建立一支生态帮扶队伍,提供技术指导、协助乡村村民抓住生态机遇从事生态生产、低碳服务等工作,组织村民参加生态就业创业培训,加大乡村绿色创业的帮扶力度、预防人口流失,强化乡村人才、技术、资金、理念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解决村民在绿色发展新理念指导下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境,发现和预测乡村生态薄弱点,合理调配乡村资源,科学规划乡村生活空间、资源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避免形成“空心村落”。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味着我国乡村将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实现全面脱贫致富。乡村振兴为我国乡村发展树立了一面总旗帜,生态优先正是让这面旗帜永远鲜亮的重要意识。乡村绿色发展是我们美好的愿景,我们定会还乡村一片恬静安逸、富足美好,未来乡村也必将山清水秀,绿意盎然。

猜你喜欢

绿色生态发展
绿色低碳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生态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