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9-02-17郑静玉

关键词:闽南世纪文化

郑静玉

(厦门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厦门发展”研究中心,厦门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自开辟以来不仅是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经贸往来的重要海上通道,更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文化纽带,中华传统文化正是沿着这条古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的同时也与世界文化产生了融合交汇。隶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闽南文化作为具有自身地理环境特色的区域文化,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提出通过和东盟国家共同打造“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构想。在此背景下,积极倡导闽南文化内涵的升华与拓展,努力构建凸显闽南文化多元优势的价值传承体系,实现闽南文化的价值传承和发展创新,增进福建与东盟国家地区间的互利共赢,有助于推动实现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宏伟构想。

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内涵

“海上丝绸之路”以历史的角度观之,其概念由“陆上丝绸之路”演化而来。作为古代中国与沿线国家(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重要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政治外交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自开通以来便连接起亚洲、非洲、欧美等古国的海上脉络。中华文化随着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在传播、碰撞与创新的过程中不断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产生融合,中华文化在走向世界的同时汲取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资源。

目前,世界正处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时代,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实现本国发展的新的机遇与空间。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我国未来的发展,我国在借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上,视开发海洋资源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向,重新定义“海上丝绸之路”,赋予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的内涵与特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指21世纪初期由我国倡议从中国发起的海上贸易为中心,以港口为支点的面向世界共建的现代化海上合作通道,是国际区域合作机制安排下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的集中体现。它蕴含着新时代的丰富内涵:一是通过运用柔性外交和文化软实力宣传我国和平发展理念与和平话语体系使其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理解与接收;二是深入挖掘区域内潜的发展活力和合作意向,加深行业领域间的互动与交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不同经济板块的发展与融合,建成有活力、有抵抗风险能力的商贸通道;三是在互相尊重、互助平等、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前提下构建利益深度共享与融合的命运共同体;四是,加强与东南亚地区、东盟国家的交往与沟通,加深彼此的理解与信任,为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和平的外部环境。

因此,为实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目标,不仅需要整合沿线国家经济、政治、国家安全等综合因素,更需要我国跨越传统贸易思维局限,通过构建海洋合作与交流平台,加大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建立起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才能在人文合作的基础上使国际关系更为融洽,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合作之路、沿线国家发展的财富之路、国际交流的友谊之路。

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视角下的福建

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无论是在其中的定位,还是其所具有的地缘、人缘、文化交流与经贸往来上的优势,都有利于闽南文化文化价值的充分发挥。福建需在对外交往中把握更大的话语权和参与权,为闽南文化积极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并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软实力提供现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首先,获得的机遇。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福建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面对这一机遇,福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建设海洋强省为重要抓手,以第二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身份”[1]更为主动地展开全面融入“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其次,自身的定位。一是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枢纽。将福建港口城市定位为海上合作的中心点以辐射沿线国家和地区搭建更具安全性、高效性及方便快捷、相互通联的海陆空运输通道网络。二是经贸合作发展的前沿平台。立足率先加深、拓宽福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在产业、贸易和投资等领域的合作,提高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速度,实现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完善。三是人文交流繁荣的文化桥梁。从福建已有的语言和文化交融中共同的文化为出发点,以民间交流为主并辅以政府间交流,通过扩展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人员往来,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与风采。

第三,具有的优势。一是地缘优势。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紧靠西太平洋主航道,拥有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海洋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历史上就拥有泉州港、福建港、漳州月港等官方港口,现建有的众多港口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有114个。二是政治经贸。福建在海洋经济发展上优势突出。从2004年到2012年,福建省的海洋总产值快速增长,以17.55%的年均增长率实现翻两番,由1 738.08亿美元上升至4 482.8亿美元。福建在地缘上邻近东南亚,东盟各国作为福建省传统的贸易伙伴,经贸往来关系悠久。至2013年底福建在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外资来源地的东盟各国设立了156家境外企业和分支机构,达到4.5亿美元的对外投资额。福建在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和石油化工中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三是人文交流。福建省的泉州在宋元兴盛时期曾是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东西方文化的汇聚地,厦门是清代起中西文化融合交流的融汇处,大批的闽南人正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建出发前往东南亚经商或谋生,闽南方言与文化也随着闽籍华人的定居而融入到这些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当中。华侨是福建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资源,据统计,在东南亚地区的闽籍华侨华人占到了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的87%之多。闽籍华侨华人主要聚集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这五个东南亚国家,海外的闽籍侨胞们是助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原动力。

三、闽南文化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软实力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的中央政治局学习中就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并且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刻的自信”[2]。文化自信是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最好注释。独具魅力的闽南文化对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而言,既是我国的突出优势,又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深厚源泉。闽南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辐射力等聚集而成的文化价值更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一)闽南文化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

一是丰厚的闽南文化遗迹。“闽南文化”起源于汉晋,成熟于两宋,发展于明清。它是福建古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不断融合的结果,所具有的深厚海洋文化特征是生活在背山面海的闽南人在古代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开拓海上生存空间的自然选择,海洋文化便是闽南文化的本土特色。简言之,“闽南文化”是在社会历史的演变中最早以中原文化为源头,经过长期的汉化,并融合闽南地区地方文化中的现实元素,从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文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等地都拥有着丰富的闽南文化遗迹,是福建省内著名的“海丝之城”。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上,福州的甘棠港、长乐的太平港、泉州的后诸港、漳州的月港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已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确认并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福州长乐太平港则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基地,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也随着郑和下西洋而得以进一步的拓展;漳州在明代也有着“闽南第一大都会”的美名;从近代起,厦门港凭借港口吞吐量的大幅增加、地位的迅速提升也进入世界性大港之列。

二是深远的闽南文化传播。据资料记载,中原南迁的汉人将其原有的黄土文化带入闽南地区并与闽南的海洋文化交融而形成闽南文化的“前身”。借助愈发成熟的造船技术,闽南人将其活动范围顺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延伸至台湾地区、东南亚远至欧洲。宋元时期,频繁的对外交流、扩宽的辐射范围,闽南文化在接纳了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欧洲文化和南洋文化的同时也融入到当地的原有文化中。近代以后,吸收了西方文化元素的闽南文化继续更新,明清时期为对抗朝廷封锁海禁,闽南人建立起强大的海上力量,而随着闽南人的海洋移民,东南亚各国近代的海洋事业也逐渐崛起。闽南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得以传承、不断发展、趋向成熟,在这过程中凝练出如尊祖重乡的感恩精神、爱拼敢赢的冒险与创新精神、义利并举的工商精神等精神特质。闽南人与生俱来的拼搏进取精神、开拓创新的能力特性赋予了闽南文化向外传播扩散的活力——越过台湾海峡联结台湾地区并辐射东南亚,闽南商人的足迹遍布“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个港口。

(二)闽南文化在东南亚地区与东盟国家的认同现状

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看,闽南文化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质上是闽南文化与沿线国家的本土文化和当地民族的集体记忆在历史中互相渗透的融合过程,同时又形成相同的文化价值追求。因此,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良好机遇,传承和创新闽南文化以凝聚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认同理论,即使用的文化符号是否一致、享有的文化理念是否相同,在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方面是否相通。从这一定义出发,“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可以理解成一种以中外文化交流为媒介促进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潜在的精神行为(即潜功能)[3]。因此,积极解读和诠释闽南文化价值,通过“文化认同”的方式来凝聚海外华人华侨,使华人华侨从思想认识等价值层面到实践行动中给予理解和支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这不仅是闽南文化传播促进海外华人华侨文化认同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有利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得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地区)的高度共识与积极响应。

中国-东盟的文化认同。1976年成立的东盟10国,旨在实现本地区发展、提高东南亚各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区域合作组织,东盟已在地区经济合作发展中发挥着推动和引领作用,其在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及地位。东盟诸国文化差异显著,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意识形态、民族文化传统千差万别。然而,东盟各国又是华人华侨聚集地,他们的语言歌谣和生活信仰仍有着深刻的闽南文化印记,保留了不少闽南文化和佛教上的风俗习惯。“南音”作为闽南文化的标志性艺术形式之一,因随闽南人的“下南洋”而盛行于台湾地区及东南亚国家,成为海外华侨对家乡感情与文化认同的反映。如,菲律宾最早成立的“金兰郎君”南音社、“国风郎君社”都明确表示其以保持中华文化、发扬中华民俗南乐艺术为宗旨,并成立了少年团为“南音”储备后续力量,使“南音”代代传承下去。 新加坡、马来西亚翻译的中国古代小说,如《一枝梅平山贼》《平闽十八洞》《走马春秋》。新加坡出版的《地藏菩萨本愿经》《高王观音救苦经》及闽南语《金刚经》。另外,《李载鸾永春拳谱》《四书》等文化典籍[4]多随华人华侨移居新加坡、马来西亚后在当地重新发行,现已成为当时东南亚华人华侨的精神食粮。闽南文化中的功夫茶文化与瓷器茶具也随着茶叶生意的兴盛而得以在东南亚地区流传,在某种意义上带动了当地制陶业的发展,加速了其社会文明的进程。闽南文化中的家族文化在菲律宾国家得以传播,“菲华宗亲社团”是血缘、地缘性社团,类似于闽南地区的祠堂,其是闽南家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其寻根谒祖的文化活动大大增强了其宗亲对闽南文化的认同。在宗教信仰上,东南亚地区华人华侨对于闽南文化的认同传承则体现在如东南亚地区当地人面孔的“番脸妈祖”及在菲律宾受到教皇加冠的“妈祖圣母”。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国家认识到中文教育的重要性,为鼓励东盟本国学生到当地的孔子学院或前往中国内地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当地设立了孔子学院来教授汉语课程。这些都足以证明闽南文化在东盟诸国得到认同与传承,我们应继续加深福建与东盟各国的人文合作,使双方展现文化差异魅力的同时加深文化认同,提高彼此之间的认识和了解,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营造良好的合作舆论氛围,打造一条闽南文化的“文化认同”之路。

四、闽南文化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思路对策

闽南文化的传播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华人华侨文化认同的核心价值所在,保护、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使其不仅体现中华民族的特性并彰显时代精神,更好地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华人华侨凝聚在一起、赋予中华民族更高层次的文化自信,更好地运用闽南文化开放、兼容、和谐的特点在东盟诸国和东南亚地区产生共鸣,以降低经贸合作的阻力,最终以实现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合作共赢的伟大构想。

(一)闽南文化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制约因素

虽然闽南文化在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东南亚地区各国不同的国情背景、生活环境以及悬而未决的南海诸岛等领土纠纷问题,闽南文化在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所呈现的文化协同共振效应还不明显,还受到一些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干扰和制约。

首先,外部因素。一是东盟诸国之间国家综合实力差距较大,看待中国的态度不尽相同,呈现出对闽南文化的接受和认同程度有所区别,进而也影响闽南文化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作用在东盟诸国间的有效发挥;二是部分东盟国家时常出现政局动荡,政党纷争,国家动乱的情况使得闽南文化上的人文交流活动常常被迫终止,推广政策缺乏有效的持续性,不利于闽南文化的传播;三是美日等域外国家为反制和平衡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大力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人文经贸合作,采取互联网新媒体等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思想扩张和文化输出,阻碍这些地区华人华侨对闽南文化文化认同的重塑,干扰闽南文化在东盟诸国中所营造的适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合作环境。

其次,内部因素。一是全局性的战略规划还需要完善。现有的闽南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传承和创新方式多以自发或分散的形式呈现,在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上较为不足,福建省针对闽南文化海外推广的系统性规划尚未完善。二是健全的传承机制应尽快构建。一种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并加以弘扬推广不仅需要有系统性的统筹规划,还需要一定的机制以保证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即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保护措施以规范民俗活动、保护非遗文化,完善传承创新与管理机制,以维持文化市场的秩序、以打造优质的文化品牌。三是常态化的创新驱动有待于破解。文化的发展需要创新,闽南文化在其自身的演进过程中正是不断吸收了多元文化的精髓,融入了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才能与时俱进,更好地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闽南文化在面对国际地缘政治和复杂环境局势所带来的阻力时,更应有及时洞察与敏锐捕捉的创新能力。

(二)闽南文化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价值传承与路径创新

第一,指导思想方面。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从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借鉴的角度以及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宏伟设想,分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精髓、地位作用和文化价值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阐述[5]。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性阐述时提出的文化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思想,强调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社会相协调。这样的“双创”方针,不仅彰显出强烈的文化自觉与坚定的文化自信,而且也是目前我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的行动纲要和理论指南。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具有多重文化特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属于中国人“自信文化”中的一个领域,具备极强的连续性和凝聚力是文化自信生命力的源泉。文化自信不仅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同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闽南文化要走向更高层次的自觉和自信,就必须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并使之在转化和发展中获得新的时代内涵、阐释能力和价值意义[6]。从这层意义上说,构建闽南文化多元优势价值体系及传承与创新体系,积极推动闽南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和民族文化交流,同时使闽南文化融入到世界历史的多元文化发展中,真正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具体路径方面。我们所倡议的“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经济战略,然而从闽南文化历史以来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产生的广泛而深刻影响的角度观之,积极推进闽南文化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动我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共赢,应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内涵所在。因此,闽南文化多元优势价值传承和创新体系的构建也应与经济交往紧密结合。

首先,制定具有全局性的规划。在顶层设计上给予重视,明确闽南文化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所需的政策与方案,提供闽南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所需要的智力支持和财政保障,并以发布文件的方式落实。

其次,构建多元优势的传承机制。一是发挥地缘优势的潜力和海洋文化的助力。围绕福建核心区的功能,大力开发以厦、漳、泉地区为点带动闽南区域与东盟诸国和东南亚地区在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等领域上的贸易合作,实现共赢互繁。利用“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区域组织”(PEMSEA)、“厦门国际海洋周”等海洋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共同推进海洋文化建设。重视发展海洋生物产业、邮轮游艇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水淡化产业、海洋高技术服务业、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等海洋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二是最大化的发挥闽南文化的文化效应。通过闽南文化交流加深“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华人华侨的文化认同,增强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闽南文化的文化自信,凝心聚力;加强政府机构间和闽南华侨华人社团和行业商协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使其在经贸金融、现代科技、海洋生态、教育文化、学术研究等各领域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成立不同级别的同乡商会交流平台,提供有利于双方的经济合作机制,借助丰富的文化资源构建文化认同,引导海外侨胞同心协力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多媒体多渠道强化闽南商文化品牌传播。把闽南文化融入全社会发展,把知识教育和文化熏陶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各类载体、各方力量,突出内容、表达方式创新,专注于“统一识别”和“整合传播”,大力宣传彰显闽南优秀传统文化;以南洋文化节为载体打造战略平台。充分发挥这一平台的虹吸效应,汇聚政府、文化、经济界的精英与资源,打造闽南文化战略平台。把嘉庚文化、苏颂文化、朱子文化等品牌融入南洋文化节,进一步丰富南洋文化节的内容,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对接东盟企业,使其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品牌之一;逐步建立“闽南商业文化圈”。通过商业文化媒介,以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为桥梁,以商业文化为切入点,逐步建立“闽南文化圈”,扩大闽南文化影响的乘数效应;设立“影视自贸区”或“文化自贸区”,放大厦门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带动效应,促进文化贸易增长,逐渐从产品输出、资本输出、全产业链输出扩展到文化产业价值链输出。

最后,形成常态化的创新驱动。加强闽南文化研究,凝练、准确概括闽南文化精华,丰富“闽派文化”学术体系。进一步加强对闽南文化发展历程梳理,系统把握发展阶段和历史分期。从文化生态的角度解析把握文化生成与文化环境的内在联系,揭示闽南文化独特内涵,对重大商业文化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史实和观点进行客观评价,深入研究诠释闽南商的商品文化、品牌商号商标文化、营销文化、商业环境文化、商业伦理文化、商业精神文化等,挖掘闽南商行的外显文化和心态内隐文化,提炼有底蕴、有思想体系、有学术体系、有话语体系且融入现代社会新形态,集成闽南文化符号,通过学术性表达概括并展现出闽南商业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促进闽南文化在理念上、内容上、形式上等各层面创造性转化,并致力于文化提升和思想超越。

猜你喜欢

闽南世纪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世纪赞歌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谁远谁近?
闽南,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