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池流域湿地的历史变迁与恢复重建

2019-02-17孟石荣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滇池盆地昆明

杨 超 孟石荣

(云南省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650217)

同我国很多城市湿地一样,以滇池为标志的昆明湿地,经历了从无序破坏到大规模恢复重建这一曲折的过程。湿地环境与区域自然及人文历史密切相关,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但我国湿地的基础研究还十分薄弱,如何科学地认识湿地的自然演化规律,更多地还湿地自然原貌,为流域湿地研究的一项基础性重大课题。本文着眼于昆明湿地的历史演化,从对自然规律的剖析入手,分析昆明湿地应有的功能及作用,从生态地质的角度,提出合理的湿地建设与恢复方案,保障区域城乡环境的合理发展。

1 昆明盆地湿地概况

昆明湿地所处的昆明盆地,流域面积狭小,属珠江源头,较完整的盆地形态决定了流域环境自成体系,河流多短小流急,注入滇池,受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特色鲜明。流域内湿地的布局以昆明主城西南的滇池为中心,散布于流域的各个部分。据相关研究(佟越等,2007),东部湿地布局较均匀,有关上、宝海、白龙潭等湿地公园,上游建有金殿、东白沙河水库;西南有临近滇池的大观、西华等湿地公园;西北部水体零星,很少有自然及人工湿地公园。昆明主城有贯穿南北的盘龙江和金汁河等河流湿地,湿地公园由南至北有莲花池、翠湖公园以及与大观河相连的篆塘公园,此外还有围绕西寺塔的盘龙江分支河流湿地等。面积较大的滇池东岸、南岸等湿地类型多样,农田库塘沟渠广布。

现存的湿地公园、水库等在生态环境诸多方面(蓄洪抗旱、减缓径流、调节区域微气候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昆明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城市湿地面积及质量损害严重,城市湿地面积不断减少,许多原有的景观特色不复存在。城市化是威胁及造成湿地消失的主要因素。

2 昆明城市水环境问题

昆明盆地受区域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干季缺水严重,雨季洪涝灾害频繁,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近几年雨季时每逢暴雨,昆明主城总是难逃“内涝”噩运,有“宜居城市”美名的昆明也被戏称为“鱼居城市”。以往的城建存在规划建设杂乱无序,加之湿地的消失等造成暴雨时狭窄的河道行洪不畅,城区洪水漫溢、城区内涝、河岸垮塌等问题严重。据昆明市排水公司监测,昆明主城约有18个片区,只要连续1小时降雨达到13 mm以上就可能出现“淹城”,低洼易涝点多达20多个。洪涝灾害成为昆明主城区最常见的水系统安全问题,被国家防总列入全国80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但同时昆明也是我国最缺水的14个城市之一(丁文荣, 2011)。

作为我国三大重度富营养化湖泊的滇池,在40多年前,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人们形象地称为“守着滇池喊渴”。在改革开放最初的十几年,工农业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而污水未得到及时处理,雨季由于管网溢流和面源冲刷加大,入湖河流水质污染总体呈加重趋势,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流域水环境恶化。近两年滇池水质有所改善,这与滇池的大力治理有关,也是因为近两年处于降水丰沛期,滇池水体置换加大。昆明处于我国西南亚热带高原环境,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区域旱涝交替频繁,降雨总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滇池治理任重道远。

3 昆明湿地的历史变迁

昆明湿地演变历史可分为漫长的自然历史时期与人类历史时期两个阶段。

3.1 新生代晚期自然演化阶段

昆明盆地是滇池流域湿地形成演化的地质基础(姜朝松, 2OO3)。新生代晚期由于印度板块的碰撞推挤,喜马拉雅及青藏高原强烈隆起抬升,临近的云南区域主要断裂复活,沿断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差异升降运动和水平方向的位移,使云南高原解体,随之上新世中晚期昆明盆地开始形成,到第四纪中晚更新世期间昆明湖盆达到全盛时期。新生代晚期以来的构造运动控制了昆明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从长远来看,近现代的构造运动也将持续影响着昆明湿地及相应的地质环境安全。

从昆明盆地的形成可以看出,断陷与剥蚀沉积控制了晚新生代以来的盆地流域演化格局,但在完全自然状态下,直至全新世,昆明盆地依然维持着多半区域的深湖形态,类似今天的抚仙湖。

3.2 人类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又可分为区域工业化前后两个时期。区域工业化之前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对环境的显著影响及改变主要发生在约500年以来,在这渐成规模的农耕时代,人类对区域部分自然环境因子的影响达到现代级别,即诞生了我国西南独有的坝子水田风光,也出现了上游区域地表植被的破坏。由此导致流域水土流失加剧,区域侵蚀严重,河湖演变剧烈,成为目前部分区域环境安全问题的源头。特别是期间由于区域水环境变化剧烈,为治理水患,滇池两次大规模泄水(于希贤, 1999),近岸滩涂完全出露,成为环滇池第三级阶地,而在近代大规模围湖造田运动影响下(谭志卫, 2011),湖区面积又一次急剧缩小,农业环境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夕。

第二阶段即最近几十年时间,伴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城市规模急剧扩张,流域湿地进一步在质和量上双重恶化,湿地景观破碎化明显,并由此产生了相应的区域湿地生态地质问题:城市化过程中,无序的城市扩张将大量湿地排水后改作他用,导致湿地面积锐减;湖区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对流域科学认识不足及管理不善,导致湿地上游进一步的植被破坏及水土流失,中下游泥沙淤积严重,湿地蓄洪滞洪功能降低;工农业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湿地水体。短短十几年时间,滇池水体严重退化,成为全国三大重度富营养化湖泊,滇池原生态物种近于全部灭绝。

4 昆明湿地现状与流域治理理念

湿地作为“地球之肾”的功能促使各个城市开展了相应的保护及重建。近几年昆明湿地公园建设突飞猛进,除城区存有的湿地恢复与重建外,环滇池迄今已竣工的有永昌湿地、宝丰湿地、西华湿地、捞鱼河入湖河口湿地等多达10余个,面积超过3 333.3 hm2。这些湖滨湿地及生态林建设,逐步恢复湖内的水生植被及生物多样性,提高了湖泊的自净能力。但昆明城区湿地建设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如城区湿地建设表面十分重视其生态功能,多以湿地公园形式命名,但建设方式单一,形式功能类同,缺少区域特色,多为层次不一的人工湿地 (佟越等,2007)。

昆明经过近十几年的滇池流域治理,采取了跨领域调水、城区雨污分流、河道河长制及环湖截污等卓有成效的措施,但区域环境的根本改善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当前的环境治理,特别是流域整体环境,必须根植于区域自然环境现状及未来可能的变化,世界上最成功的流域治理表明,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顺应自然,自然最和谐。结合昆明流域历史发展及自然环境现状,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4.1 加大科研力度,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环境治理理念及治理体系

自然生态系统是个综合体,生态系统的改善必须从综合途径入手,多学科共同参与才能取得实效。科学地认识过去是把握现在和规划未来的关键,在湿地的重建与恢复中,应包括对湿地自然地质地理历史及生态环境演化的重新认识。历史上湿地环境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深刻把握湿地发生变化的原因、发展演化的阶段性特点,并深层次地理解自然环境因素对现今城市环境产生的影响,在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做到湿地的保护、建设与合理发展。

4.2 当前及未来发展的宏观调整策略

昆明城市景观的快速扩展,已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始状态下流域环境的冲淤变化。自然植被的减少,加剧了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可接纳大量水沙的滇池周边区域,变成了街道纵横,高楼林立的城市,随着城市的拓展,越来越多城区内的河道变为狭窄的输水输沙通道,滇池近岸的河口及湿地越来越多地变为淤积场所。

相对于东部许多地区的湿地,昆明湿地所处流域河流源短流急,西南季风到达滇中高原,暴雨成为主要降雨形式,城区湿地必须具有一定的蓄水滞水等调节功能,增加曲流,同时也能发挥生态廊道功能(刘路明, 2011)。水是动态的,要给水以空间(李长安, 2007),现在的各水系多以直流形式汇入滇池,并且在各处多用束水方式加强雨季洪水冲淤作用,也人为隔绝了水系的摆动、自由迁徙,现在每逢雨季,洪水淹城几乎已成为昆明主城区的常态。自然状态下的水系成网可以相互调节,因此,现今的城市治理需综合考虑,不仅适当构筑各城区邻近水系间的联结,增强其调节功能,更需要加强城区综合规划,在城边建立生态隔离带,建立较大规模的汇水及输水通道,使昆明不仅西南临滇池明珠,而且还有绿水绕城,这些可结合湿地的建设来进行。

5 昆明湿地的恢复、重建方案

昆明滇池历史上面积相当大,存在周期性演化规律,但在农耕时期数次大规模凿螳螂川(滇池出水口)泄水之后,大面积的湖滨区域成为沿湖的滩地、村落(于希贤, 1999),盆地内水陆格局就此永久改变,无序状态下人类社会的影响往往是加速地质作用的进程,缩短环境地质稳定的周期,现今昆明盆地的湿地系统相应加速进入环境脆弱周期。未来昆明的城市化进程还将进一步提速,如果延续以往的做法会使得城市原本脆弱的地质环境更加退化。如何科学规划建设昆明湿地,保障城市地质生态环境的安全,需要在全流域进行湿地生态重建,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根据湿地的功能和价值,设立不同的目标,一地一策,提出自然恢复与人工重建的策略方案。

5.1 自然恢复

开展流域湿地建设,地质环境要求是其先决条件之一,自然原貌往往是最优环境状态,城市生态系统的近自然恢复已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应用。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在城市化的背景下,河流的常态作用对于湿地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需要开展河流泥沙特性、物源及在城市化作用下可能产生的变化和现存自然河道的利用与建设的相关研究。自然河道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多被改造成为沿河堤修建的道路、建筑等,完全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湿地恢复与重建还要预防水质恶化、防治水资源短缺、地面沉降等城市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建成区宜进行城市微调(湿地公园的建设)、城边大调(生态隔离区)策略(赫伯特·德莱塞特尔,2003)。

5.2 人工重建

人工湿地建设要注重统一协调,充分发挥湿地的多样化功能,参与解决现今突出的“水环境”问题。昆明盆地滇池流域面积不大,且在各个上游沟谷多建有水库调蓄降水,昆明城区面积广,总体坡降较大,夏季雨季降水多阵性暴雨,河流源短流急,易在低洼处迅速形成积水,目前多采用应急管理办法,以导为主,每年消耗大量的城市财力及社会资源。面对趋于剧烈波动的气候旱涝异常,被动式应急管理存在越来越多的问题,在湿地恢复与重建的规划中,应注重建设合理的人工湿地系统,从历史演变中逐步探索人工湿地的规划与建设方案,起到湿地应有的调节洪水流量、消洪滞洪的作用。湿地在洪涝治理中被称为天然海绵,在国家倡导的海绵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6 小结

昆明受西部大开发和西南“桥头堡”两个国家战略的双重推进,围绕东南亚、南亚区域国际性都市的建设、发展目标,昆明还将迎来新一轮的城市开发建设,包括新城的快速扩张与老城区的升级改造。在全流域湿地建设与恢复过程中,应积极开展昆明盆地滇池流域的全面治理,结合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特色,推进城市立体空间的建设与利用,响应国家海绵城市的建设,建立新型自然与人工复合型城乡湿地系统,发挥湿地应有的自然生态及社会服务功能,服务于流域环境建设的百年大计。

猜你喜欢

滇池盆地昆明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盆地是怎样形成的
北部湾盆地主要凹陷油气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昆明美
裂谷盆地复杂地温场精细表征方法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二叠盆地Wolfcamp统致密油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滇池湿地,美回来了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