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高校人文社科的发展与提升

2019-02-16于智恒刘峰

文教资料 2019年34期
关键词:提升路径存在问题

于智恒 刘峰

摘    要: 随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加快构建,以及创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需要,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有效提高其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已刻不容缓。本文从人文社科政策制度、人才团队、基地建设、成果产出等方面分析理工科高校人文社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的提升路径,为理工科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理工科高校    人文社会科学    存在问题    提升路径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对理工科为主的综合大学而言,在促进人才培养、优化学科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理工科高校已逐渐发展为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人文社科在理工科高校中从无到有,初具规模。虽然各高校人文社科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理工科高校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起步晚、发展不均衡、投入不足、科研水平差距大等问题。随着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施,如何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任务提上日程,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社科建设尤为迫切。结合“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看,仅靠少量优势特色学科在理工科门类一枝独秀,难以实现高校整体实力的大幅提升,目前理工科高校仍是以工科、理科为强势学科,建有少量经济学、法学或文史等文科的多科性综合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长远性发展潜力巨大,有待进一步挖掘。

1.理工科高校人文社科发展的必要性

1.1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迫切需求。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一个民族的理论水平、思维能力、文明素质和精神品格,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高校汇聚我国80%以上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近半数的两院院士、60%的“千人计划”入选者及规模庞大的学生队伍,集中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5%以上的研究成果,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五路大军”中的主力军。据统计,2012年11月至2017年5月近五年期间,高校承担的各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4万多项,出版著作约11万部,发表论文131万篇,提交各类咨政报告4.3万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实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1]。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充分发挥其人才優势和学科优势,重视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作用。

1.2提升高等院校综合实力的必经之路。

人文社会科学是高校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社科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理工科高校的整体水平与综合实力,理工科高校在发展自然科学的同时必须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对于提高自身竞争力和知名度,加快“双一流”建设进程,以及高校的平衡、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作用。从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学的共性可发现,几乎无一例外普遍建立有人文社会学科,都有标志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和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和科研成果,同时高校还蕴含着厚重的人文精神。对于理工科高校来说,需要进一步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与意义,克服高校学科发展不平衡的种种弊端,使我国高等教育跃上新的发展台阶。

1.3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不断催生新研究方向和学术创新点,研究方法和思路随之不断创新,国家各类基金立项课题越来越呈现学科交叉的特点。从高校学科发展角度看,人文社科学科的发展壮大,有利于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一方面理工类高校富有现代化自然科学知识的高层次人才,研究方向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具有学科系统全面、信息资源丰富且与国际接轨等特点,在新型智库建设中有与众不同的优势,现阶段传统的理工科教师积极参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的申报,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源泉和动力。另一方面理工类高校通常具备几个特色优势学科,校内其他理工科学科积极围绕特色优势学科开展交叉的科学研究,但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与本校特色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还不够,具有很大的合作发展潜力。

1.4提高理工科人才培养效果的有力保障。

一流的大学不仅要培养知名的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还要培养知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法学家、文学家、经济学家、艺术家和社会学家。而且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专业知识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过于推崇理工科专门化教育将弱化科学和文化的综合性、完整性,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创造性和适应性的人才。高等教育需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在人才培养中,理工科高校尤其要注重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力、丰富情感、献身精神及社会责任心等。

2.理工科高校人文社科发展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重视,理工类高校结合本校的学科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出台多项激励措施,较好地调动人文社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但由于长时间受传统教育观念及理工科高校重点发展理工学科的办学理念影响,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还存在一些问题。

2.1政策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理工高校在人文社科研究发展政策和制度建设方面尽管不断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一是缺少清晰的战略定位,对人文社科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不够重视,在学科专业设置中,未能尊重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特有规律;二是在管理制度上,一些理工科高校没有针对人文社科发展与管理制定专门的制度与措施,而是与自然科学科研管理同用一个政策文件,或在相关文件中单独就人文社科管理的政策加以规定,在管理政策制度上与实际情况脱节,导致一些不合理现象,在教学和科研上按照与理工类学科相同的评价管理体系,导致广大教师对人文社科的积极性不高,人文社科明显边缘化;三是在机构设置上,理工高校中目前仍有一些高校未单独设立社会科学处,社科管理机构没有独立的财权、人事权等,工作开展得不到有效保障,全校的社科事业发展受到局限。

2.2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度不够。

近些年随着人文社科繁荣发展的推进,高校社科教师缺口越来越大,在社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各学科发展不均衡,小学科师资队伍人数不足,个别一级学科硕士点的专职教师不足五人,只能勉强维持日常的基本教学工作,人才培养质量很难得到有效保证,很难再有实力提升学科点,甚至在教育主管单位或学校的学科整合工作中很容易被合并甚至取消;二是在人事政策上,限于高校人才引进政策的整体性,进人制度与职称晋升制度不考虑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特殊性,全校一刀切,一些专业进人难,晋升职称难,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弹性,很难引进优质教师,部分学科发展受限于进人难和晋职难;三是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很难将学科点建设推上更高的层次,在各类人才计划申报时,校内指标分配偏重理工科,人文社科类学科得到的申报名额较少。

2.3基地平台建设力度有待加强。

理工科高校通常重视自然科学的实验室建设,投入大,但是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实验室建设比较滞后,建设规模较小。在实验室建设经费相对有限的情况下,理工科高校通常考虑投入与产出效益的影响,会优先支持理工学科的实验室建设,忽视人文社科实验室建设,会把有限的建设经费更多投向更容易出成果的理工科实验室。当前,随着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日益明显,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对实验平台建设的需求扩大,它将优化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模式和研究环境,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种自然基金、社科基金及大型项目合作需依托其开展,人文社科类实验室建设迫在眉睫。

2.4高质量应用型成果产出率低。

高校科研长期以来存在重投入轻效率的现象,尤其在人文社科科研领域,科研成果产出率不高。一是理工科高校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起步晚、基础薄弱,在学校偏于边缘化,整体实力较弱,导致高质量应用型成果产出较少,很难更好地扩大学科影响力、提升学科整体实力;二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偏重于应用,相对来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型成果产出率较低,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社科应用型成果更少;三是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社科成果奖励制度,相对于自然科学的成果奖励力度不够,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3.理工科高校人文社科发展的提升路径

3.1重视人文社科发展,完善政策和制度建设。

理工科高校应高度重视人文社科学科发展,充分认识到人文社科发展对于学校整体实力提升的意义,建立适合文科发展的政策制度,设置专门的社科行政管理和学术机构。一方面在政策和制度建设上,要制定单独的科研管理制度、进人制度和职称晋升制度等人事制度和按不同学科分类的考核评价制度,同时重视人文社科的成果产出考核,加大对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针对不同学科发展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进人制度,特别要重视人文社科高端人才的引进政策,加大资助力度,在职称晋升、考核评价方面也要考虑不同学科的差异,有所区分,而不能一刀切,如理工科高校中的体育学科与传统的优势特色学科相比,很難通用一套政策制度。另一方面在管理机构设置上,要设置专职的主管文科副校长,具备一定文科发展规模的高校设置单独的社科处,文科规模较小的高校设置相对独立的文科管理办公室,适当增加人文社科方面的专家进入学校学术委员会,把文科发展作为重点纳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之中。

3.2结合优势特色学科,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

在“双一流”高校建设大背景下,理工科高校仅靠几个传统优势学科的发展,远不能实现学校整体实力的大幅提升,工科的发展日益离不开人文社科及其他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优势学科的生长点、突破点,是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理工科高校人文社科发展相对落后,研究潜力没有充分挖掘,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理工科高校可以依托强大的理工背景,结合有相似学科背景及合作前景的学科发展新兴文科,既可为学校学科结构的合理化、学科布局的科学化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又可培养文理兼修的复合型人才。一是建立结构合理的人文社科群,做好顶层设计,开展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领域的科学研究,结合理工科优势学科,打造人文特色学科;二是积极设置交叉、综合性的学科、专业,在理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体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加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教育;三是建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领域科学研究信息交流平台,通过交流合作,结合本校特色优势学科,找准突破口,深度融合,以点带面,从而促进学校文科发展。

3.3做好资源统筹规划,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

理工科高校应该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实验室建设,重视人文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交叉的实验平台建设,突出特色,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实验室建设。随着“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各省级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双一流建设等计划的实施,各理工科高校特色优势学科的实验室建设已经趋于完善,给人文社科学科实验室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是应建立共享实验平台与数据库,因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学科规模较小、学科设置分散、人员配置少、投资效益不高等特点,为了节省资源,最大化地满足高校社科发展需要的同时又能最大效率地使用资源,应针对各院系共性需求,结合本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实验共享平台及公共资源数据库。二是从学校层面重视文科实验室建设,做好人文社科实验室建设规划,各学科制定专项规划,建立适应教学需要与科研发展的实验室,积极组织各类省部级研究基地的申报,争取得到相关专项资助。三是应加强实验室的空间配置和设备采购,优先支持教学实验室建设,在实验室场地配置、设备采购、资产配置等方面尽快改善现有的落后局面。

3.4产出高质量应用成果,加强高端智库建设。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智库发挥着重要作用,纵览世界各国,凡涉及重大国事问题,决策层都会积极征询各方智库意见,各类智库会通过不同的渠道积极参与,推介自己的智库成果咨政建言表达意见。高校拥有庞大的人才队伍、齐全的学科门类、深厚的学术积累,具备建设高端智库的良好条件和独特优势,发挥高校智库作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既是衡量高校综合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更是高校自身的职责所在和使命所系[2]。一是理工科高校应充分发挥本校特色优势学科优势,凝练智库建设目标,整合学术资源,着力推进跨学科研究;二是紧紧围绕国家及各级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参与各级政府的决策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对接国家及地方政府需求,充分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提高成果产出效率;三是高校应结合理工科特色优势学科,培养高水平人文社会科学科研人才,打造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智库团队,开展面向应用的战略性、前瞻性、创新性重大问题研究,产出高水平智库成果;四是支持高水平的学术交流,调动人文社科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的积极性,积极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开展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加强人才交流,提升理工科高校在社科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学术影响力。

4.展望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认识人文社会科学在理工科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应该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理工科高校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分阶段、有重点、有创新地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从而突破人文社科发展瓶颈,充分调动文科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全校的整体水平与综合实力,为培养新型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出新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校要走在前列——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解读《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706/t20170622_307672.html

[2]袁贵仁.努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校智库    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6/201501/183315.html

猜你喜欢

提升路径存在问题
探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