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位山灌区生态环境建设实践

2019-02-15马胜男

山东水利 2019年4期
关键词:沉沙池干渠水利

马胜男,孙 凯,孟 昺

(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处,山东 聊城 252000)

位山灌区始建于1958年,1960年建成运行,1962年因涝碱停灌,1970年复灌。位山灌区自1970年复灌运行以来,一直都遵循以引黄供水服务农业生产为目标的传统、单一的灌区发展模式,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灌区传统运行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多层次需求。

近年来,位山灌区管理局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开展了生态灌区、美丽灌区建设,迈出了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的坚实步伐。

1 灌区生态环境现状

1.1 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情况

位山灌区地处鲁西平原,位于山东省聊城市的中部,属黄泛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灌区地表岩性主要由砂壤土、壤土、粉砂等组成,土层深度厚、沙黏适合,再加光热条件好,适于多种作物生长。但土壤自然肥力低、保肥性较差。

1.2 水资源状况

灌区可利用的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水资源三部分。地表水资源由当地水资源和客水资源组成,年均可利用量约为7.3亿m3。当地水资源来源于区内降水,降水量多年平均554.1 mm,但雨水资源主要为汛期降水径流,绝大部分难以利用;客水资源主要包括黄河水、卫运河水和南水北调,其中引黄水量占整个客水资源利用量的80%以上。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约为8.92亿m3。其他水资源主要为污水处理再利用,年回用量约为1 235万m3。

1.3 农业生产情况

灌区内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产品较单一。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兼作花生、大豆等,复种指数为1.70。近年来蔬菜生产发展较快,棉花种植面积有所萎缩。由于引黄灌溉,灌区范围内在连年干旱的情况下,农作物仍获得了持续丰收。

1.4 灌区工程布局

位山灌区渠首工程——位山引黄闸设计引水流量240 m3/s,骨干工程设有东、西2条输沙渠,2个沉沙区和3条干渠,总长274 km;另外有分干渠53条,支渠393条,各类水工建筑物5000余座,形成了覆盖聊城大多数地区的供水网络体系,是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水源保障。

1.5 主要河湖水系

位山灌区位于海河流域,徒骇河、马颊河两条河流从灌区中间穿过,分别独流入海,黄河、金堤河、卫运河分别从灌区的南、北边界通过。徒骇河在灌区内干流河道长102.7 km,控制流域面积3188 km2;马颊河在灌区内干流河道长95.7 km,控制流域面积1960 km2;流域面积大于10 km2的支流共有170多条。

2 灌区生态工程建设措施

2.1 大力提高生态供水能力

一是提高工程调控能力。全力推进位山闸改建工作,力争彻底解决黄河河槽下切造成的引水困难;抓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努力增强灌区输水能力和配水能力。二是提高生态供水的比重。增加了对东昌湖、古运河、徒骇河等河湖水系的供水频率和水量,最大程度上满足市(县)主要水系的生态用水。三是引黄补源,维持地下水位的稳定。通过引用黄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有效避免了地下水漏斗区的扩大;积极推进引黄压碱工作,实现土地改良6.67多万公顷,发挥了引黄供水的生态效益。

2.2 大力实施水系连通和拦蓄工程

在骨干渠道新建倒虹吸枢纽工程1座,改造渡槽3座,增建节制闸9座、改建9座,促进了聊城市“四河八湖”城市骨干水系和县乡部分水系相互连通、蓄水造景,同时也提高了防洪标准和雨洪资源利用能力。

河湖水系连通构建了动态水系网络,有效增加了河湖水系调蓄能力,有力提高了水循环动力和水体纳污能力,大大促进了生物交换和生态恢复,再加上合理的分段拦蓄,使水系资源和城市乡村资源形成良好互动,形成以水网为纽带、以水文化为依托,更加突出了滨水空间的共享性和人水和谐。

2.3 积极推进灌区沉沙池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

引黄必引沙。长期引黄造福人民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的泥沙,形成了占地近3 333.33 hm2的沉沙池区,生态脆弱,土地贫瘠,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为促进沉沙池区生态环境改善和池区群众脱贫致富,2016年以来,制定了《位山灌区沉沙池生态改善和旅游扶贫开发规划》,依托沉沙池得天独厚的湿地环境条件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统筹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沉沙池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实施沉沙池旅游扶贫开发工作;建设了东西连渠、交通道路和配套桥梁,形成了“一体两翼、东蓬西荷”的组合式双景区结构;建成了位山湿地公园,把扬沙严重、经济贫困的生态脆弱区建成聊城生态示范区,彻底改变了沉沙池的风貌。同时规划建设引黄灌溉文化园,挖掘和搜集引黄文化、灌溉文化、农耕文化等,展现位山灌区积淀的文化底蕴。

2.4 建设二干渠城市生态公园

二干渠是位山灌区的一条骨干渠道,贯穿聊城主城区,但是二干渠市区段约10 km渠道堤防淤沙堆弃,高低不平,道路不通,垃圾遍地,尘沙飞扬,沿岸环境脏乱差,成为城市的“死角”。为彻底改变二干渠城区段两岸面貌,由同济大学作总体规划设计,全面开展了二干渠城区段堤防的综合整治和生态改善,建成了二干渠城市生态公园,分段建了花堤、翠堤、福堤等不同景观,并向市民开放。公园秉承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理念,突出水文化主题,坚持生态与休闲并重、文化与景观互补,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滨水景观,成为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和市民休闲娱乐的良好去处。

2.5 着力打造水利风景区

坚持把水利风景区建设作为生态灌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将维护工程安全、涵养水源、生态保护恢复、改善人居环境、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等功能融为一体,建设了一干渠渠首兴隆村水利风景区、二三干渠渠首周店水利风景区、陈口四河头水利风景区和王堤口渡槽水利风景区。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在保持水利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水工建筑物的维修和外形美化改造,实现水利工程的内外兼修;另一方面对大型工程周围进行生态绿化改造,把水文化、水景观等元素融入水利工程,让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的多方面成果。

2.6 加强干渠沿线绿化美化的景观提升

全面推进干渠沿线树木更新,分段实施干渠景观绿化,在道路节点等设置景观小品和休闲设施,打造“一段一特色、一处一景观”的滨水大道观光带,现已建成总干渠、一干渠上游堤防绿化景观带,形成了独具灌区特色的集交通、景观、休闲、文化于一体的景观廊道。另外,每年在三条骨干渠道植树20余万棵,完成总干渠、一干渠上游堤防绿化景观带的建设,形成水利工程绿色景观长廊。

2.7 深入开展“清河行动”

把位山灌区干渠纳入市级河长制工作范畴,由三位市级领导担任一二三干渠的“河长”,2017年8月份以来,积极开展位山灌区干渠“清河行动”,建立“一河一档”台账,实施“一河一策”治理,着力加强渠道岸线管理,排查治理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八乱”现象,有力地推进了水生态恢复、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改善,收到了良好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灌区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自身净化能力显著提高,有力促进了河湖水质改善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目前灌区水质较好,动植物物种丰富,陆续发现有震旦雅雀、天鹅、灰鹤等国家珍稀鸟类。

3 灌区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及原因

3.1 水资源缺口大,生态供水矛盾尖锐

位山灌区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渠首闸引水条件很差,有水没水位、有水引不出,这个问题有望在位山闸改建后得到彻底解决。聊城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十年九旱,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工业、城镇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用水需求越来越大,与有限的水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供水难以保障。

3.2 生态保护和恢复的任务依然艰巨

据统计,位山灌区复灌至今,累计引进泥沙约4.76亿t。2010年以来,灌区平均每年引进泥沙约278万t,其中大部分沉积在沉沙池和骨干输水渠道中,造成个别渠段淤积严重,甚至形成“卡脖子”,每年清淤弃土都严重影响沉沙池区和干渠两岸的生态环境,造成生态保护和恢复的任务不断加重。虽然通过持续不断的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距离彻底解决泥沙问题还有很大的差距。泥沙问题将是引黄灌区生态建设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生态保护和恢复任务将是长期的。

3.3 水利工程规划建设对生态建设重视不够

原来灌区工程规划建设中考虑生态恢复改善措施较少,在过去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以及其他工程规划建设中,受当时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对生态问题考虑不够,也没有考虑地方人文元素以及与自然生态景观的融合和协调,只是完成工程建设、实现输水功能,已不适应现代水利理念和生态文明理念的要求。

3.4 灌排体系不完善,灌溉排水方式不合理

经过20年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骨干工程的配套建设基本完成,但支级以下工程建设的任务仍然艰巨。由于灌区初建标准低,历史欠账多,支级以下工程配套建设投入严重不足,造成部分工程老化、毁坏严重,有的分干渠、支渠甚至常年得不到疏浚、清淤,农渠毛渠更是难以连通,旱不能浇、涝不能排,防灾减灾能力较弱,直接影响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另外,由于灌区灌排系统不完善,加之农民节水意识较弱,上游地区大水漫灌、下游地区无水可引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

3.5 生态工程建设和维护投入不足,缺乏长效机制

位山灌区作为特大型灌区,生态建设点多面广、任务重,目前已建成项目都是灌区自筹资金完成的,与整个灌区的生态建设要求相比是杯水车薪,缺少长效投入保障,特别是生态工程建后运行管护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仅仅依靠灌区自身力量难以支撑。

4 对策措施

4.1 统筹解决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

一是加快推进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渠首闸改造工程,尽快解决引水难题。二是建立引黄指标动态分配机制,针对不同时期的黄河水情变化,制定科学灵活的指标分配方案。既严格执行黄河水量分配方案;又根据实际情况,在黄河水量大、特别是在汛期或者丰水年份,在不影响黄河正常生态流量的情况下,动态性地增加下游灌区引黄指标,充分发挥灌区工程的水资源调蓄功能。三是在当前对灌区引水实行总量控制的条件下,赋予灌区更多的水资源自主分配权力,依据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工业用水等不同需求进行合理分配,缓解供需矛盾,确保生态用水补给量。

4.2 加大灌区生态建设投入力度

综合利用自然条件和工程技术手段,将生态环境改善和恢复与泥沙处理利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结合起来,实现灌区良性运营和可持续发展,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处。增设灌区生态修复和建设保护专项资金或扩大现有节水改造、水土保持、运行维修养护补助等专项资金使用范围,为生态灌区建设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4.3 优化工程布局和方案设计

水利工程中的生态建设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一是统筹考虑水利工程的多方面功能。把水利工程的抗旱防汛、雨洪资源利用、水资源调配等水工程功能与生态恢复、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景观打造、文化元素融入等有机结合起来,使水利工程既满足工程功能,又兼顾水工程外观的美化、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真正体现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二是充分考虑水利工程所处环境的差异和所在地的自然景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各方面因素。在城市规划区和建成区内建设水利工程要与野外相区别,其规划设计应与当地城市规划相衔接、与城市建成区环境相协调,不能使我们的水利工程成为城市的“另类”。三是将河湖渠沿岸的水文化融入其中,促进水利和当地人文景观的平衡协调,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水利工程。四是在今后灌区升级改造中坚持节水优先和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注重生态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推广应用。

4.4 加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在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景观建设和水文化传承,将工程的功能性、景观的观赏性、水文化的渗透性结合起来,挖掘和继承悠久灿烂的黄河文化、灌溉文化、农耕文化,弘扬水利精神,展示水利事业成就,满足新时代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同时也为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作出努力。

4.5 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和管理

水利风景区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明显,公共职能突出,具有很强的公益属性,但水利风景区建成之后的维护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投入。当地政府应加大对水利风景区的投入力度,确保水利风景区更好地发挥效益。

4.6 大力推进灌区“水清岸绿”工程

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部署,切实巩固和加强水生态恢复、水环境整治和水污染治理,实现灌区河畅水清。按照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要求,对灌区渠道进行景观绿化和植树造林,建设滨水景观长廊,把每一条渠道都建设成为一个绿化景观带,实现灌区工程岸绿景美。

猜你喜欢

沉沙池干渠水利
浅谈景电干渠梯形土渠改造措施及质量控制
委内瑞拉托科玛水电站水库沉沙池方案比选及设置研究
南干渠儿童活动空间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新疆玛纳斯河总干渠曲线形沉沙池的设计与运行管理探讨
新疆玛纳斯河总干渠曲线形沉沙池的设计与运行管理探讨
城市建设项目沉沙池措施设计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