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点

2019-02-15李亚军吴双唐彤宇何川李玉琴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二聚体黏膜住院

李亚军 吴双 唐彤宇 何川 李玉琴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内科,吉林 长春 130021)

缺血性结肠炎(IC)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肠道血液供应不足或者回流受阻导致的肠壁缺血、组织坏死的炎症性病变。随着人口老龄化、动脉硬化相关疾病发病率增加,缺血性肠病的患病率逐渐增加〔1〕。老年人存在心血管基础疾病、体循环的栓塞、血栓形成、糖尿病等易引起局部血管病变、血流量不足或血液的高凝状态,是IC发病的危险因素〔2〕。60岁以上老年人是高发人群,该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轻型病例具有一过性特点,漏诊或误诊率较高。早期诊断和治疗IC患者预后好,如延误诊疗可导致肠坏疽、穿孔、腹膜炎甚至中毒性休克。本文拟分析老年IC临床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IC的住院患者共73例,其中男51例(69.86%),女22例(30.14%)。IC诊断标准〔1〕:腹痛、腹泻、血便的临床症状,结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便培养除外细菌性痢疾、(副)伤寒、阿米巴、肠结核并除外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等疾病。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和中青年组(<60岁)。老年组60~89岁,平均(65±4.2)岁;中青年组40~59岁,平均(51.3±6.8)岁。

1.2研究方法 比较两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一般资料、病因、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化验检查及诊治经过、疾病转归等。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分析。

2 结 果

2.1并发症等分析 两组并发症主要为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吸烟史、高脂血症、脑梗死,其中老年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较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及吸烟情况比较〔n(%)〕

2.2临床表现 两组均以腹痛、便血和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两组临床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病变范围和镜下表现 老年组38例行肠镜检查,均行腹部CT检查,中青年组均行肠镜及CT检查。经结肠镜或影像学检查证实,两组病变主要累及左半结肠,两组病变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镜下见病变呈节段性分布,与正常黏膜分界明显。黏膜呈不同程度充血水肿、黏膜下瘀血、糜烂,黏膜血管网紊乱或消失,见大小、深浅不等的不规则溃疡,多为环周或纵向,深者可累及肌层。黏膜结节状隆起2例,呈“假瘤征”,肠腔明显狭窄,镜身通过困难。

2.4实验室检查 老年组C反应蛋白(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老年组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2 两组临床表现比较〔n(%)〕

表3 两组病变部位比较〔n(%)〕

1)Fisher确切概率法;表5同

表4 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比较

2.5治疗与转归 患者均住院治疗,常规补液、肠外营养、给予血管活性药物(低分子肝素、前列地尔、罂粟碱、丹参等药物)改善循环、抗生素抗感染治疗。老年组有1例自动离院,电话随访死亡;1例住院期间死于腹膜炎和多脏器衰竭;2例为坏疽型,手术治疗后好转,余内科保守治疗好转后出院。对照组全部内科保守治疗好转后出院。老年组预后较中青年组差,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住院时间显著多于中青年组(P<0.001)。见表5。

表5 两组预后转归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3 讨 论

IC是好发于老年人的肠道缺血损伤性疾病。各种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的疾病引起肠道的动脉血供或静脉血流障碍,侧支循环不能很快建立,影响肠道供血导致肠道缺血的各种表现〔3〕。

IC无特异临床表现,腹痛、血便是最为常见的首发症状〔4〕,还可以出现腹泻、腹胀、恶心、呕吐、乏力、发热等。缺血一旦纠正,其症状多于2~3 d消失,即“发病快、恢复快”,是其重要临床特征。

IC的主要发病部位为左侧结肠,可能与肠道血供特点及承担的生理功能有关〔5〕,直肠为双重供血,故较少发生缺血。本研究老年组有1例直肠病变,该患者有糖尿病,可能与糖尿病微血管炎及微小血栓导致直肠壁微循环障碍有关。肠镜检查是IC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但穿孔的风险较大,且注气过多压力升高,可加重肠壁的缺血,因此,要轻柔,避免滑镜、拉钩、盲进镜等粗暴动作,少注气。对于部分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而不能完成大肠镜检查的老年IC患者CT检查也可提供一些依据〔6〕。

由于肠黏膜缺血、肠腔内容物及肠道微生态环境的特殊性,IC的炎症反应复杂,本文结果表明,老年IC患者急性炎症反应较中青年组明显。除了便血外,老年IC患者易合并营养不良,且存在多种慢性病,也加重了贫血及低蛋白血症。D-二聚体是血栓及栓塞的重要指标。D-二聚体升高对IC诊断有一定意义,但其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7〕。本研究发现,两组D-二聚体均明显增高,表现出了一定的特异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其他研究〔7〕一致。

半数以上的IC患者为自限性,症状大多在2~3 d内缓解,1~2 w后完全恢复〔8〕。若病程持续2 w以上,则出现坏疽、穿孔等急性并发症的可能性大,应及时手术干预。早期使用扩血管药物可使血管再通及侧支循环建立,肠黏膜迅速修复,从而迅速改善症状。对于老年IC患者,应尽量避免或暂停血管收缩剂、洋地黄和利尿剂等药物的应用,因为这些药物可加重肠缺血,甚至导致肠坏死〔9〕。本研究病例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基础上大都早期应用扩血管药物,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后大部分IC患者预后较好。本研究说明老年IC患者病情程度重,恢复慢。

综上,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更易发生IC,且病情较重,而IC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提高预后。

猜你喜欢

二聚体黏膜住院
妈妈住院了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昆明市2012~2020年HIV/AIDS住院患者的疾病谱
Tiger17促进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骨科住院患者双侧腋下体温比较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10 例临床效果报道